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

时间:2025-01-20 09:47:17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1

  一、课题的提出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一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

  (2)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是教与学两种方法的统一。

  (3)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的传授为主,学生参与率不是很高,距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很大。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质量,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一)是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屏弃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弊端,改革创新先进的教学方法,以适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是我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教学改革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重“教”,不重“学”,很多教师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上。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从教师主观愿望与主观需求出发组织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学习。第二是重“知”不重“思”。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把要考的知识记住,重在训练记忆能力而不是思维能力,因此重复强化记忆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远远不够,以致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第三是重“苦学”不重“兴趣”。传统教学把学生当成是知识的“容器”,靠外力把教学内容硬性灌注给学生。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不能生动活泼,主动的和谐发展。为克服以上弊端,我们准备开展数学教学方法研究,以体现掌握知识和发展探究能力的原则。意在达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与思维的创造性。

  二、理论基础:

  本课题的实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实践环节上讲可为具体教学过程提供一个比较科学完整的结构,其中包括为达到某一教学目标的必备条件及实施的程序和方法,它具有典型性、参照性和系统性,对教师设计和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具有咨询服务功能。从理论意义上讲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对教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创新建构功能。

  1、我们要研究的教学方法,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并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新课程标准》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有的电教手段及教学用具,引发儿童兴趣。帮助他们形成丰富的表象,进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思维的目的。这就为“激趣—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提供了一个纲领性的理论依据。

  2、我们要研究的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时期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学、好问,喜欢实践是他们的天生的特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独到的敏感性和认识上的积极性,而这正是主动探索问题,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引导他们亲自参加探索实践,使他们的多种感官都活动起来,通过感知与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这样既能使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有能产生浓厚的继续探究问题的兴趣与继续研究的动力。

  3、我们要研究的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认识特征。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即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认识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联系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是最为有效的途径。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4、我们要研究的教学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伟人毛泽东曾说:“认识来源于实践”。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主要把前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知识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亲自参加课内外的实践活动,通过操作和主动探索,才能有利于把早已定论的间接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直接体验和个体的知识。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通过参与式的学习交流,培养探究科学的能力,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交流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及交流质量,从而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

  2、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式学习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规律方法,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不仅培养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 还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 , 特别是从中体验和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3、研究改进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题研究的是教学方法而不是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则应是:

  伴随着新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呈现了新的特点。我们将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逐步深化对以下几方面

  的阶段研究。 第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为基本特征,力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把上课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提出并解释他们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学会数学的交流和交流地学习数学,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语言对思维的表达能力和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第二,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教师将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设计生动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美妙,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多样化。 第四,着重研究学生,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会学。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和基本思想方法,学法的研究和指导,是保证现代教法实施的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2

  一、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其一、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培养目标上,只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未提到“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是最好的教学。当今,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没有问题的课不算是成功的课”。因此,为让学生在新课改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变得既丰富,又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以成长为本,积极营造“问题导引”的课堂,努力培养学生“学会提问题、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表达、学会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快乐学习。

  其二、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的教改精神—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形式的变革,教育评价的变革和新型教育机制下师生关系的变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面对这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挑战,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轴。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曾提出了一个基础教育领域中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这无疑是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等现象,学生学习大多是模仿和记忆,使得学生感到许多知识是抽象、枯燥和乏味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想学、爱学就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

  的联系,体会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而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所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创新发展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因此,我校课题组对“新学生提问能力培养与解决策略研究”的课题已实施实践研究。

  2、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通过探索与研究,使全校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新学生提问能力培养与解决策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基本模式框架下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我们将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活动归纳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五阶段五环节”进行尝试研究。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诱导—组织交流汇报—设计内化练习课堂总结延伸,学生活动:提出问题 — 独立探究 — 合作交流 — 实践运用 — 反思评价。

  3、预期创新点

  通过研究,使小学教学课堂成为学生充满生命力的场所,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出错的场所。学生方面:通过研究,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对问题从“学问”到“会问”、“敢问”,不仅促使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增强,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并学会自我评价,共同评价,师生评价,整体评价意识不断提高。 教师方面:通过研究使参与实验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教师科研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得到提高,新型的教育观念得到进一步深入;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的能力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间合作交往意识和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地提高。

  4、研究方法和步骤:

  研究方法:本实验主要应用课堂教学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以行动研究为主,结合案例分析、个案研究、学生交流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通过开展阶段性研讨、经验交流、总结等活动,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促进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情境教学课题结题报告09-07

多媒体课件情境创设的问题04-26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0-20

优秀课题研究结题报告04-19

小学数学的结题报告09-24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07-12

结题报告格式及常见问题08-19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范文03-31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08-06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精选14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