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文简介及词作鉴赏

时间:2025-07-18 16:51:44 银凤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张绍文简介及词作鉴赏

  《酹江月·淮城感兴》全词以设问句提出问题,以生动的比喻阐明问题,以回旋往复的曲调表达感情,词意扬抑交替,加强了艺术感染力。下面是张绍文简介及词作鉴赏,欢迎参考!

  生平简介

  张绍文(生卒年不详)字庶成,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张榘之子。《江湖后集》卷一四载其词四首。

  ●酹江月·淮城感兴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

  淮山隐隐。

  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

  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

  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

  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

  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

  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此词写出作者面对国势危殆,感到无限悲愤哀伤的情怀。其时正值蒙古灭金后,大举攻宋之际。作者正住在两淮,眼前目见蒙军的,咄咄逼人之势,身后则是南宋朝廷的腐朽败落,不禁慨然伤怀,写下这首词,以抒胸臆。

  《酹江月》即《念奴娇》,音节高亢满怀激情,适宜抒写豪迈悲壮和惆怅的感情。围绕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开篇三个问句,落笔不凡。作者举杯高声问高悬的明月,“神京何在?”问月的举动本身已充分表现了作者无人倾诉的压抑的心情,神京指北宋故都汴京,自徽、钦被俘死在异域之后,多年来和战纷纭,至今仍是故土久违。在高问“神京何在”这种高亢激昂的句子之后接上“淮山隐隐”,凄凉迷惘之情,深寓于凄迷之景。“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用“频看”与“惟有”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及作者的急迫心情。词的第一小段就表现出了语气急促和词意的起伏跌宕,自汴京失守后中原故土衣冠文物荡然无存,面对占领者肆意抢夺与残暴行经,作者悲愤填膺,发出大义凛然的一声高问:“天地凭谁整?”此句一出,词的意境升高,作者的这个“谁”,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千万万爱国志士。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时局败坏,危机四伏,大有一发而不可收和拾之势。所以,他大声疾呼:“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人们知道,棋局不好,必须出“手筋”,出“胜负手”,丝毫不容懈怠。这一比喻极为鲜明逼真生动,是对当朝者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当头斥责。

  词的上片用“问神京何在?”“天地凭谁整?”将政治形势与面临的任务摆出,并以救棋局为例生动地说明应采取补救措施。下片则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发出第三问:“毕竟中原谁定?”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痛苦、愁闷之情。“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所发出的公文:“玉关烽火”,代指前线军中的消息。现在虽都“暂送平安信”,前方暂告平安无事,但战乱未停,占事未休,蒙古人正在窥伺江南,这种平静安宁只是一种假象,是火山爆发前的安宁。然而,当朝权贵不理睬收复失地的主张,不招用抗战人才,却在压抑民气,因此,作者在“满地干戈犹未戢”之后发出“毕竟中原谁定”之问,其声颇带悲凉气氛,表现了一个爱国者为国家生死存亡的忧愁,同时,也暗含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感。表面上,“毕竟中原谁定”一句与上片的“天地凭谁整”文义略同,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天地凭谁整”基础上的词意递进,同时加深思想感情。“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这里作者借拂拭月亮表现澄清中原和重整河山的强烈愿望。“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为最后两句,改换角度,表现作者愤激满胸的情怀。尽管作者幻想“飘然直上”,去扫除黑暗,但无法摆脱污浊可憎的现实的约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不禁使人抑郁难耐,迸发的感情受到压抑,于是“倚风长啸”,倾吐悲愤怨气。“夜深霜露凄紧”则透露出严酷的时代氛围。结尾仍是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

  这首词以词格来写政事,以设问句提出问题,以比喻句阐明问题,文字朴素,不崇雕琢,但却简洁明快,气韵豪迈飘逸。词的写作,作者不采用大起大落的笔势,而是以回旋往复的曲调来表现抑扬相错的情感,节奏舒缓却意味隽永。

  词牌知识:“酹江月” 是词牌名,又名《念奴娇》《百字令》《大江东去》《湘月》等。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一位名叫念奴的歌伎。此词牌的作品多豪迈奔放,适宜抒发豪情壮志或深沉感慨,在苏轼、张孝祥、胡世将等众多词人笔下,诞生了诸多经典之作,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胡世将的《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等。其格律一般为双调一百字,前后段各十句、四仄韵。张绍文的这首《酹江月淮城感兴》也遵循了该词牌的基本格律规范,通过平仄协调的文字,营造出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感,读来朗朗上口,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创作背景: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边境战事频繁,中原大片土地沦陷。词人张绍文身处这样动荡不安的时代,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内心充满了忧虑与悲愤。当他身处淮城时,淮城作为南宋防御北方的重要区域,战略地位显著,其周边的局势更能让人体会到国家的危亡。在这样的情境下,张绍文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词,以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渴望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

  内容解读

  上阕:开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词人举起酒杯呼唤明月,询问那北宋故都汴京如今在何方,映入眼帘的只有隐隐约约的淮山。这一问,点明了词人对沦陷国土的深切关注,借 “问月” 这一极具浪漫色彩的举动,将内心的迷茫与惆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 “淮山隐隐” 的景象,不仅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氛围,也暗示了收复失地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词人抚摸着宝剑,频繁地思索着建功立业之事,然而在这动荡的时局中,唯有自己的一片孤忠坚定不移。一个 “频” 字,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心忡忡,以及渴望有所作为的急切心情。“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 则是直接控诉了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致使皇宫被占,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遭到破坏,大好天地陷入混乱,究竟又有谁能来整顿乾坤呢?一连串的反问,语气强烈,深刻地表达出词人对国家沦陷、山河破碎的痛心疾首,以及对救国救民之人的热切期盼。“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将国家局势比作一盘棋,如今这盘棋已经被下坏,局势危急,挽救时局的策略刻不容缓。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南宋面临的严峻形势,强调了采取紧急措施拯救国家的紧迫性 。

  下阕:“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尽管幕府传来军中文书,边关烽火也暂时传来平安的消息,但这只是暂时的安宁。“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 战争仍在四处蔓延,尚未平息,词人不禁发问,究竟谁能平定中原,恢复国家的统一呢?这一疑问,既表达了词人对战争局势的担忧,也反映出他对国家前途的迷茫。“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词人此时情绪激昂,幻想自己能够凌空而起,直上云霄,去拂拭那被战乱笼罩的山河,使其恢复往日的清明。这一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展现出词人虽身处困境,却依然怀揣着远大的抱负与理想,渴望能够亲自为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最后,词人在深夜中倚靠着风,发出长长的啸声,此时夜深人静,霜露寒冷,更加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这一结尾,情景交融,以景语写情语,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都融入到这凄冷的夜景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 。

  艺术特色

  抒情方式:整首词采用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如 “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 等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对国家沦陷、战乱不止的悲痛与忧虑之情,情感浓烈而直接。同时,词人又通过对 “淮山隐隐”“夜深霜露凄冷” 等景物的描写,以及 “举杯呼月”“倚风长啸” 等动作的刻画,间接地表达了内心的情感,使情感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富有韵味 。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 “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将国家局势比作一盘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南宋局势的严峻,通俗易懂又发人深省。此外,词中还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 “天地凭谁整?”“毕竟中原谁定?” 等句,加强了语气,强调了词人内心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

  风格特点:这首词风格沉郁悲壮。从词中对国家沦陷、战争频仍的描写,以及词人渴望恢复中原却又壮志难酬的情感抒发,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沉的郁愤之气。同时,词人在词中展现出的豪情壮志,如 “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又为词作增添了悲壮的色彩,使整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张绍文简介及词作鉴赏】相关文章:

吴文英的词作鉴赏10-28

《解连环·孤雁》张炎词作鉴赏09-30

吴文英《莺啼序》词作鉴赏06-10

关于《秋蕊香》张耒词作鉴赏08-03

《瑞鹤仙》吴文英词作鉴赏08-19

黄庭坚词作鉴赏11-05

辛弃疾的词作鉴赏09-28

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词作鉴赏12-02

晏殊词作鉴赏06-28

沁园春辛弃疾词作鉴赏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