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地理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说课稿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理说课稿 篇1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方面的基础知识。
在“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节课目标设计如下:
1、知道“天气”的内涵,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为天气跟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对终身发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又由于天气符号、天气图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因此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针对以上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用演示图片、谈话、实践、强化和发现等方法相结合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再根据学生的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采取了视听、讨论发言、小组合作交流、比赛、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
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我创设了“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收看全国未来48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节目(问天网),并做记录,讨论我们常州的天气情况”这一情境。
2)、待学生讨论交流完全后,提问:“那么谁能来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呢?(注意描述过程中都用到哪些关键词!)
3)、我对能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的学生作出肯定评价后,让学生继续描述给出的三张表示不同天气的图片所反映出来的天气情况,并提出问题:“那么描述天气要从哪些方面来讲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4)、描述完后,学生总结回答时,我对学生给出的每种答案都作出适当评价。当有些学生混淆“天气”与“气候”概念时,我会出示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话语:“如我们常州一年四季,四季分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辩别它们分别是指出的“天气”还是“气候”,从而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是多变的、短期的。
5)、接着再根据学生的生活提问:“在你的生活中都经历过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6、学生自由发言后,我小结到:由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可见,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除此之外还会影响到哪些方面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三张关于丰收、洪涝、干旱的图片,学生看完后,再展现两则资料2日“海马”台风对台北地区影响的资料),由此让学生议一议天气对人类活动还有哪些影响?
7、学生交流时,如果有学生总结出:天气对人类活动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方面。我会肯定这种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从而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
8、在以上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设计的层层递进的系列生活化问题绐终贯穿其间,这样通过创设真实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地理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9、以上是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学会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简单天气图。”
10、先由我说出并解释一些民间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意在让学生要日常生活中能具备看云识天天气的能力,由此提出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来看懂卫星云图和在城市天气预报图上辨别各城市的天气情况呢?
11、于是出示一幅卫星云图,提出问题:卫星云图中不同颜色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12、师生共同完成后,让学生先仔细阅读辨别书本和地图册上的天气符号,再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节目”给他们看,要求学生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放城市天气预报的。并让学生为下面的小组比赛作好准备!如果天气预报节目中有出现与书本不相符的天气符号,要给同学们作解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
13、小组游戏比赛规则:小组内的一位学生上前负责抽取出城市;另选出一名天气预报员到大屏幕前在城市天气图上找到城市后,播报出该城市的天气情况;其他组员根据天气预报员播报的'天气状况在我准备的天气符号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天气符号,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学作评委;最后评出优胜组并颁奖。
14、在这里我把这一环节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习小组尽可能多的识别天气符号,对优胜小组给予表扬和象征性的物质奖励。不仅创造机会让学生识别更多的常用天气符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有了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15、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为了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得更生动,我让学生进行视听、实践、比赛、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
16、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理念指导下,我又设计了如下的角色扮演活动:明后天学校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你是运动员,班主任、体育教师、校长都有应该充分考虑天气情况,那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作准备呢?
这一活动让学生可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使我自己对本节课作一个客观、理性的思索,是教师发展的又是一重要途径!
布置作业:回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与同学交流明后天我们常州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目的让这一节课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和延伸!
地理说课稿 篇2
从容说课
基于前两节的,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及太阳辐射强弱变化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书中图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再联系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但是该部分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电脑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远影响。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
(投影表格)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色球
太阳风(简单介绍)日冕
师请大家看表格,哪个同学能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生(三个学生看图分别回答,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讲和补充。)
师答得很棒。(师逐步投影答案的.内容)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板书)
推进新课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非常正确。
(投影表格)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利用课件中的动画进行分步显示讲述,学生一目了然)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
图1 图2
图3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
师(多媒体动画演示)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准确回答)
师很好!
(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图3以太阳作参照。
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生自转了一周多。
师观察得很仔细。(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师(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多少?
生15°/小时。
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生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
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
师请大家归纳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共同规律。
生在南北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
师非常好。下面阅读教材P14地球自转的证明。
生(阅读)
师(过渡)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
生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很好!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投影公转轨道图)
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以下内容同时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生由西向东。
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逆时针转。
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顺时针转。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
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师回归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大家看书图1.18,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 30.3 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太阳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见“课堂小结”)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探究内容:
(1)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3)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来解释两个自然现象。
探究办法、过程:
演示、讨论、竞赛的方法。
(活动)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下面来做一个活动。先找两个同学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生(用地球仪演示)
师都很好。说明大家基本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请同学们填写教材“活动”中的表格。
生(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师活动3要求我们同学能解释两个现象,分成小组讨论,看哪一个小组能先解释第一个现象?
生(小组代表抢答)恒星被看做是固定不动的。照片上的恒星会出现圆弧状轨迹,是由于地球自转,照相机也跟随转动,其结果是恒星看起来运动起来了。
师答案非常准确。哪一个小组能解释第二个现象?
地理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的运动”是“海陆的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板块运动的规律。
【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从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中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设计意图】通过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维。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1)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2)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读书、读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冲刺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地理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日本是学完亚洲后的第一个国家,属于区域地理中的国家地理,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学习国家地理有着引路的做用非常重要。
2.教学重点: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评价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
3.教学难点:学会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抓住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法,谈话法,通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和把握的知道,师生通过问答式的推演,来说明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并比较分析,最后总结出区域特征。
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日本地形图,分析日本的领土组成,地形及海岸线特点等,让学生掌握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并初步学会从两用的资料中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初步学会根据日本有关地理信息,归纳总结其地理特征的能力。
通过分析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感知地理事物,形成地理知识;初步学会根据内容收集地理信息,并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及特征。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对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表达自己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对地理问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给学生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识记日本的位置、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日本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6.教材处理:我把这堂课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日本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是对自然环境的评价。第一部分的处理打破了原有教材的内容,添加了日本气候的介绍,这样考虑是基于日本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国家地理,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也是对国家地理学习方法的铺垫。另外把区域评价拿出来作为一重要部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学生熟知的《哆啦A梦》主题曲引入正课,用学生喜欢的欢快的音乐导入,让学生的眼前一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导入,也会让学生感觉很亲切。而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你了解哪些关于日本的事呢?根据学生说述,展示一些日本的风光图片,图片的落脚点是富士山。这一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被誉为: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的国家-----日本。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国家地理,对如何学习国家地理还有一些困惑,为此,在我设计了一个国家地理学习框架:国家地理,主要是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和人文特点等,自然环境中,又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等要素,
富士山是日本的代表性地理事物。它山顶终年积雪,风景秀丽,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之所以著名还因为它是一座活火山。
富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基础好的同学可以答出六大板块学说。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富士山的形成原因,用flash展示“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板块碰撞,地壳破碎”的动画,并提问板块俯冲的结果如何?大陆板块上拱,隆起出露海面,形成什么?(岛弧链)日本就是位于这一链上的群岛国家。日本处于这一交接带上,容易出现哪些地质灾害?(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投影展示日本多地震多火山的数据。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国家多火山地震?(例如中国等)逐一分析地震原因。
然后承转,自然环境还有许多要素,接下来逐一分析其特征和成因。
首先是领土组成,读图认知四个大岛与数千个小岛及周围的海域。为了识记,设计了两个排序:(排序活动)从大到小强调特征;从南到北强调位置。其次是位置,鉴于位置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重要因素,因此采用了大量图示,与同学们在图中分析,加强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读图识图的能力。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
在介绍气候的时候,首先出示亚洲气候类型图,由大规律引出小特征,对比同纬度中国的气温和降水,体现日本季风气候的海洋性,加深对岛国深受海洋影响的认识。
接下来幻灯片出示日本地形图,按照分层设色表找出日本的主要地形类型。再出示日本剖面图,强调日本地形起伏大、多山地、少平原的特征。
(提问)为什么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地形的影响,进一步逆向分析气候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引出河流的基本特点,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培养同学们的理解能力。
(概括)总结日本自然环境特征,举一反三尝试学习另一岛国──英国。比较分析并完成表格。鉴于这是一个难点,同学老师一起完成。通过这一活动完成已知事物向未知事物的知识迁移。
海陆位置 纬度位置 跨经纬度 海岸线 港湾 气候类型 地形 河流
日本 岛国 温带 范围大 曲折 多 海洋性季风气候 多山、丘陵、平原小 短小、急湍
英国 岛国 温带 范围小 比较曲折 多 温带海洋气候 平原面积大 短小、平缓
(分析)研究国家或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是分析这个区域的组成、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这个区域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且还要对其进行评价。鉴于评价自然环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此设计一个辩论活动:正方辩题为日本自然环境的优势多,反方辩题为日本自然环境的劣势多。最后由老师总结并概括要点。
那么人们如何趋利避害防止灾难呢?加强预警预报,建筑物要防震坚固等。假如地震来临,你知道怎么做吗?(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到房角、桌子下面、户外开阔的地方、远离高大物体、降低身体高度等。
我们研究国家或者区域只研究它的自然环境完整吗?显然不完整,还应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人文经济地理的内容)这部分我们到下节课学习。请同学们广泛搜集相关资料。
梳理本节课知识结构,巩固所学内容。小结练习后完成本节的主体内容。
最后课下思考下面的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日本首相,怎么利用本国的自然环境发展经济?为下一节课的讲述作一铺垫。
三、板书设计
自然环境的评价
优 势 劣 势
气 候 利 于 植 物 生 长 多 台 风
地 形 森 林 资 源 丰 富 ; 多 优 良 港 湾 耕 地 面 积 少
河 流 水 能 资 源 丰 富 ,利 于 发 电 不 利 于 航 运
多 火 山 地 震 硫 磺 、温 泉 、地 热 等 资 源 丰 富 房 倒 屋 塌 ,通 信 交 通 中 断 , 生 命 财 产 受 到 威 胁
四、教法与学法指导:
1.教法:采用投影仪、录像等技术将重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设计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形成了参与性、开放性教育的模式。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范文 地理说课稿模板04-20
地理说课稿05-14
地理说课稿09-07
地理说课稿模板06-07
初中地理说课稿10-19
地理说课稿范文09-13
地理说课稿范文02-23
初中地理说课稿07-04
地理《巴西》说课稿06-19
初中地理说课稿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