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说课稿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理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做出的共享,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平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 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 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地理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的内容。今天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课堂总结、说达标检测六个环节进行。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地球仪、地球的运动等四部分容。 “地球的形状”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有多大”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仪”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地球的运动”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因此,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地球仪”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观察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情境引导法: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被确定为球形这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深入掌握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等方面的知识。
三、说学法指导。
1、通过辨图、识图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地理技能。
3、通过完成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前正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入热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分钟。
2、教学新课:
由于“地球的形状”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为此我这样设计:
(1)展示PPT:地球卫星图片。
(2)展示ppt: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图片。
(3)展示对媒体动画: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
让学生们阅读课本 “认识地球形状阅读”部分的内容,了解最初对地球认识的三个过程:“盖天说”、“浑天说”、球体。然后设置问题:我们现在都认为地球是球体,那么有
没有谁能举出生活中见过的事例来说明地球是球体呢?给学生一分钟小组交流。设置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形成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
(4)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
事例一:人观察船向远处航行所观察到的船身的变化情况。
事例二:月食观察月球上地球的.影子。
事例三:从不同纬度看北极星与地球的高度角。
来补充学生的讨论结果。这一环节大约需要8分钟。
(5)通过过渡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再来认识一下地球的大小。从而引入到下一个学习内容: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为此,我这样设计:
出示图片“地球基本数据”,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6)通过过渡语:地球这么大,研究起来不方便,怎么办呢?人们想了一个办法,按照一定比例将地球缩小形成一种仪器叫———地球仪。从而引入下一个学习内容————地球仪。“地球仪”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为此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给每一个小组一个地球仪,要求各小组观察小地球仪,合作完成下列内容:
1、找出北极、南极、赤道、地轴、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观察纬线和经线并归纳出它们特点。
3、观察纬度和经度的划分,并归纳出纬度和经度的变化规律。
4、阅读课本,找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由于这部分内容难度挺大,加上初一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较低,所以预先准备好导学案,让学生参照导学案来合作完成,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最后让各小组分别呈现合作结果,师生共同总结、评价。由于这部分内容是重点,而且难度大,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反馈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来巩固所学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5分钟。
五、说课堂总结:
通过让学生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地理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对于本节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标标准分析
本节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的学习内容大体包括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课标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建立在运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基础上;其次必须利用地图,结合材料、事例进行分析,以此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2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的第二课时。洋流是人类所处的海洋环境中重要组成因素,它本身属于自然地理知识,包括洋流的的概念、成因、分布,以及对气候、生物的影响。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洋流通过影响沿岸气候而影响没岸人民的生活与生产,通过影响海洋生物来影响海洋渔业生产,还能从正反两方面影响海洋航运和海水污染状况。另一方面,人类可以主动利用洋流于海上战争、海洋航运、海洋通讯等事业。在人类历史中,洋流对人类活动成败与否起着决定意义的案例很多。这些案例流传于民间,或记载于书本,或留存于网页之中,是进行有关洋流的人文地理决策功能教育的丰富资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又是对今后学习自然带等知识做的铺垫。所以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打好基础。
所以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最终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说出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以及海洋污染这四大方面的影响;
②能够识别出什么是寒暖流以及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
③能够简述渔场的形成原因;
④能测定出哪种航行路线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大西洋60°N东西两岸气候统计图分析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②通过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分析洋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
③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为案例,说明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④通过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石油泄漏污染导致纽芬兰鱼产量下降的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探索海洋的兴趣。
②通过认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3.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标,分析知识结构及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历年高考考纲要求,我认为这部分的教学应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有所侧重,把洋流对航海、渔场分布、海洋污染物的影响作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制定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这是因为洋流深刻影响着沿岸的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因为理解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这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世界洋流的分布及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但经过长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较强,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另外,随着现代资讯发展,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较多的关注。
四、学法分析
1.探究式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中设置了许多互动式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或合作探究问题,甚至动手实际操作,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比较学习法。学生对性质不同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五、教学方法分析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把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区解决这些问题;并结合图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方面的影响。同时,在得出结论后又继续进行举例论证,以实现有效迁移,建构知识体系。
1.案例分析法
围绕北大西洋海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问题教学法
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采用以探究为主的各种学习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新知识。
3.图导图解法
这节课多次运用世界地图,许多地理知识点需要在世界地图上标明具体位置再进行分析。图导图解教学法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一)新课引入
b设疑:以企鹅的内容为例,提出为什么企鹅在热带地区也能生存呢?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二)新课教学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都是以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印发学案,让学生们自主探究、讨论、归纳最后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给出结论。在洋流影响沿岸气候上,我借助书本上的图3.7“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效应”,并加以修改而呈现的;在洋流影响海洋生物分布上,我将呈现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在洋流影响航运上,我呈现的是标有哥伦布航海路线的世界洋流分布图;在洋流影响海洋污染上,通过一则油轮漏油的事例,让学生讨论洋流将对该次污染带来什么影响(有利及不利方面)? .
本节课新课部分的教学线索为“探讨-总结-探讨”。围绕教材中“北大西洋海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实例,设计四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体现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设计四个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探究中得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通过举生活中实际例子展开讨论,巩固提高。其中,设计标注四大渔场位置、画航海路线图等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节课重在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作业布置
1.有某一航船夏季从索马里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行驶才顺风顺水(请画出简图);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3.借20xx年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积扩大的原因,再用辩证观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总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因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彼此之间联系不大,而纲目式板书使整个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对联系不大的知识点进行板书效果很好。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与气候
2.洋流与渔场
3.洋流与航海
4.洋流与海洋污染
地理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思考等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内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地理科学发展的研究手段和关键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是地理信息技术的三大核心部分,而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全球定位系统的支持。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其工作原理。
●能简要说明全球定位系统的起源与发展。
●能说出全球定位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主要功能。
●能说出GPS接收机的主要种类及其主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并上网搜索GPS相关信息,阐述全球定位系统起源与发展。
●通过读“GPS组成”示意图,分析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并讨论各子系统功能。
●通过多媒体收集有关资料,列出讨论提纲,探讨我国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神奇功能及广泛应用领域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迅速发展的中国定位导航”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3、重点、难点及依据
根据所教学生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把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设计为:
重点: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确立依据:只有理解了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才能认识和了解全球定位系统在众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原理
确立依据: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性强,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说是一难点。
二、学生分析
1、全球定位系统发展迅速,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作为高中生一般对GPS都很感兴趣。
2、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学生对GPS比较陌生。本节知识理论性很强,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很难融入所学地理内容。
三、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
1、启发式
2、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
依据: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2、学法指导:
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依据: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施上述三维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形成 形成 升华
感知 体系 认识
我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地理学科的特点,每个环节
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一)新课导入
阅读95页阅读材料,从军用到民用—全球定位系统无处不在。
在日常生活中,你接触过GPS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踊跃发言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初步了解GPS,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本堂课我设置了五个探究活动,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由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一:探究GPS概念
【角色扮演】假设你是(士兵、导游、家长……)
【问题探究】 当你外出旅游或者野外探险的时候,为了不迷失方向,请问你通常用哪些方法来辨别方向或确定你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入GPS概念。
1、概念——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 )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活动二:探究GPS特点
挪威首都奥斯陆曾发生过一起救护车失窃事件。当时窃贼在奥斯陆市中心发现一辆救护车上空无一人,而且车门敞开,于是蹿上汽车扬长而去。没想到,他还没开多远就听见身后的警笛声越来越响,再抬头一看,空中竟然还有一架警察直升机在他头顶盘旋。原来,这辆救护车上安装了GPS设备。
【问题探究】警察是如何追上窃贼的?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到GPS的特点和功能,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
(1)全球,全天候工作。
(2)能为用户提供连续、实时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精密时间,不受天气的影响。
(3)定位精度高: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
(4)功能多,应用广:测量、导航、测速、测时等
活动三:探究GPS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的阅读及活动材料,让学生了解GPS的发展及各国的发展现状,突出介绍中国的北斗导航技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活动四:探究GPS的原理
设计意图:先通过事例介绍三边测量术原理,再通过类比分析法得出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GPS原理。使这一难点问题得以突破。
活动五:探究GPS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GPS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作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材料了解GPS接收机类型及功能,为下节课学习GPS的应用部分做好铺垫。
五、小结
为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本节课采用活动探究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本节课内容。
六、作业
这样,及时巩固了基础知识,考察了学生归纳理解地理知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七、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的说课设计。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范文 地理说课稿模板04-20
地理说课稿05-14
地理说课稿09-07
初中地理说课稿10-19
地理《巴西》说课稿06-19
地理说课稿范文09-13
初中地理说课稿07-04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09-13
地理说课稿范文02-23
地理初中说课稿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