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5-08-05 10:03:24 地理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地理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地理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

地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 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 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 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 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 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平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page]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演示,导入新课

  我采用图片演示,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多张美国的自然景观图片;同时为后面设置一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讲授新课

  (1)位置与范围

  展示《北美洲地图》,让学生找出美国的位置。再让学生翻开《世界地理图册》中美国的地图,找出美国的.大致范围。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美国的轮廓。之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美国的范围,也就是大致所跨的经纬度,其他同学在下面描摹标画。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学习完美国的位置和范围之后,将会从它的自然地理概况进一步认识美国。

  (2)地形地势

  展示美国地形图,并简单地介绍这幅地形图,然后再请一个同学说一下美国本土主要的地形,之后教师再总结。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本土的地形地势,通过《沿40°N的美国地形剖面图》,总结出美国本土的地形地势特征。让学生明白在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①地形的名称;②说明其属于5大地形中的哪一种;③地形的分布特征;④概括地势特征,之后教师再详细总结。

  在学习完美国的地形地势后,以问题的形式进入美国地形地势特征会对它的气候类型产生的影响的学习。

  (3)美国的气候

  展示《美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图,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影响美国气候的是那三大气流?

  问题二:美国的地形对气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学生回答之后再总结。

  展示《美国的的气候分布图》和《美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找出美

  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分别从东、中、西部的地形特征,来分析它们对气候的影响,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在学习完了气候,接着就学习美国的主要河流与湖泊。

  (4)美国的河流与湖泊

  展示《美国水系图》,让学生说出美国本土的主要河流及湖泊,并请学生根据东西部的地形分析一下河流的水文特征,之后教师再总结。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结束前的2到三分钟,我会进行小结与作业布置,主要总结本节课

  所学的内容,重点与难点,以及布置练习或作业,叫学生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

地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的运动”是“海陆的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板块运动的规律。

  【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从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中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设计意图】通过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维。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1)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2)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读书、读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冲刺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地理说课稿 篇3

  一、 本课题提出的思路

  此次出课正赶上高一地理总复习结束期间,第二轮综合复习基本结束,马上就要会考了,在会考考纲中有明显的规定,读图分析题占30分,以中等难度为主,属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必要将学生掌握得并不太好的内容综合复习一下,特制定了本课题。知识点涉及地图的定向、等值线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气候类型图的判读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不但容量大,而且效果好。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图,地图的定向属于初中地理的内容,但有不少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另外这部分知识也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础知识,有必要进行复习,日照图的判读,是高中地理上册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也是每次考试必有的内容,可以充分考察学生对第一单元的掌握情况。会考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判读等压线图,在图上判断高、低压中心;空气运动方向;风力大小;天气状况等。气候类型图的判读也是会考的考点之一。因此,我将日照图的判读和等值线图的判读及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重点;将等压线图的判读和日照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难点。

  三、 教学过程与方法

  由于是专复习课,应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说的话留给学生说,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导&”的.作用,并且要把学生的话概括起来,形成方法。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一)地图的定向

  采用三个练习题,让学生总结地图定向的方法,教师及时总结,概括出地图定向的基本方法: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向;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定向,同一条经线表示南北方向,同一条纬线表示东西方法。

  (二)日照图的判读

  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利用本人依自己思路制作的课件,讲清日照图的类型,然后让学生判断各种日照图中的晨昏线、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情况,最后总结出日照图的读图要点:晨昏线的判断依地球自转而定,地方时的判断应在赤道上进行(日出6时,日落18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判定应掌握计算的方法。昼长情况应看该点纬线的昼夜分布状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提高效率。

  (三)等值线图的判读

  从等高线入手,带出等压线,重点落在等压线图的判读上,引导学生判断高、低压中心、天气状况、风向和风力的大小;温带气旋中锋面的判断及锋面天气的判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参与,多说多写多做。

  (四)气候类型图的判读

  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应抓住基础知识,气候类型的分类和特点。具体区分时应掌握依据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判断,然后总结方法,辅以练习。

  四、 题外话

  这是一节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我觉得应该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及时将素材积累起来,形成备课素材库,以备后用。同一学科应制作本学科的网页,收集各单元、各章节的素材,积累起来,形成一种共享资源。同时,为本课题的结题做好准备工作。

地理说课稿 篇4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知识的入门,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爱国情操。

  三、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相关诗句;以及教师的设问,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来突破难点)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教学策略(说教法及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重要的是在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直观的展示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学情分析( 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好动,上课精力一分散,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事实、多媒体教学方法及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知识障碍上:学生应多关心实事及善于积累一些生活细节;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点学生不难理解,难在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设问:同学们都过地球的图片及从电视上看到相关视频,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你从太空中亲眼看到过吗?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对科学知识探索的热情,由时事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

  1、地球的形状

  展示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教师设置相关问题: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5、思考并举证:还有那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登高望远,海岸观船,月食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参与进课堂中来

  2、地球的大小

  设问: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展示图片)

  记忆技巧:

  最大周长=赤道周长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 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 观察地球仪(学生自备地球仪)

  教师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 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教师 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

  教师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地理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说地位和作用:

  新疆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边疆地区,它是我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自然资源丰富;新疆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分布和农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选择新疆作为案例有鲜明的代表性。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疆自然环境特点,能绘制新疆“三山夹两盆”简图;

  (2)会运用地图描述新疆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得出其制约因素——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新疆地形与城市分布图、新疆的荒漠及周围环境和有关材料,师生一起绘指制新疆“三山夹两盆”简图,让学生理解新疆的自然条件及其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观念。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山夹两盆”地形特点及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难点: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地区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2)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树立人地协调和哥持续发展观念。

  二、说教法

  1、本课运用读图分析法、讲解法、绘图法、启发式教学法。

  2、教学突破:

  (1)对于“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色:运用板图使学生加深印象,借“疆”字巧记。

  三、说学法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1、说导入:以“羊肉串”导入,直接明了。

  2、说小结:较简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说板书设计: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五、说教学反思

  本人的设计思路:动脑筋精心设计,尽量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温故知新中学习,减少学生负担;想办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另外还查找较多的资料,相比较而言,学生准备不是很充分,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和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学习”的任务,所以以后还要从放手让学生积极查找资料,主动学习方面,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效果较好,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美中不足之处:学生胆子较小,回答问题没有平时积极踊跃。

地理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埃及》,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八章第二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四方面的内容:地跨两洲、沙漠广布、发展中的工农业、富有特色的旅游业。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非洲和西亚的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世界区域地理之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低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使学生认识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理解并分析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国家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及读图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读国家图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分析尼罗河对埃及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埃及人民对尼罗河的利用改造,向学生进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因为只有掌握了它的地理位置才能理解和掌握其气候、文化、工农业等方面的内容。尼罗河对埃及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另一原因是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他们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读图指导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地图 ,结合议、讲、练等多种形式,创设情景,设疑解疑,引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乐于观察实际的学习习惯,共同探索得出有关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等知识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安排教学,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会”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本节课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总之,在教学中抓住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的年龄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四、 教学程序及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把本课确定为新授课型,一个课时,采用了下列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而建造陵墓,这些巨大的方锥形的陵墓,最高的竟达146.6米,这些陵墓象征了他们的地位与财富。因为它们的形状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中国一般称之为金字塔,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神秘的金字塔王国——埃及。设置悬念,增加学生探究学习埃及的动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埃及的地理位置

  联系图象,展开教学。从埃及地形图入手,设置四个疑问,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有关埃及的领土、地理位置、交通要道等知识点。

  (1) 仔细观察埃及的轮廓,它位于什么大洲?

  (2) 苏伊士运河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线?属不属于埃及?

  (3) 埃及主体部分位于什么洲?另一部分呢?叫什么名称?

  (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这四个疑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对零散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学生能理解课文中思考题: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战略意义。引导学生自己从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上来分析回答问题,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对于城市部分只要点到为止即可。

  (二)沙漠广布

  此知识可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深入,探究问题。

  从图8-13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沙漠之国,沙漠的名称是什么?(撒哈拉沙漠)为什么多沙漠?(与气候有关)什么气候?(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什么特征?(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总的说埃及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承转)由于埃及境内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因此淡水对埃及有相当大的作用,埃及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与流经的尼罗河密切相关,有人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的文明”,所以讲埃及,就要从尼罗河说起。

  阅读课本p78页尼罗河资料,讨论埃及人为什么称尼罗河为“生命之河”? 引出对“尼罗河的赠礼”、埃及主要的经济特征、苏伊士运河等重点内容的讨论、分析,重点点拨,深入理解。采用“看——议——讲”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给予指导,并最后共同总结:

  (1)尼罗河对于埃及农业的影响。古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河水泛滥后,从尼罗河上游会带向下游很多肥沃的土壤,当尼罗河水退去时,这些肥沃的土壤就是对埃及人最大的恩赐。

  (2)城市和人口分布上,埃及主要城市分布,就是分布在尼罗河流域两岸,以及红海地中海沿岸,其他的地方,大多数是沙漠,没有水源,无法生存,这也是埃及人一条生命的长廊!

  (3)尼罗河的运输作用。古代金字塔的建造,现代石油棉花的运输,游客的流动都依赖尼罗河。

  (4)尼罗河的水利作用。尼罗河可以灌溉农田,然后一点最主要建造了一个阿斯旺大水坝。埃及现在的电力,84%都是由这个大坝供应的`。(这个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坝工程之一,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它将尼罗河拦腰切断,在高坝内形成了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建造这个大坝,也给埃及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阿布辛贝神庙,从底处切割平移到了一个比原来地址高200多米的地方。)

  (三)发展中的工农业

  学生自己看书,说出埃及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是什么?埃及重要的经济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1)读图8—18,找出埃及的长绒棉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教法探讨:回忆埃及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让学生明白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很适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点。因此,在有尼罗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种植。这样,就得出埃及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

  (2)读图8-18,从中找出埃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

  (四)富有特色的旅游业

  埃及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因为它保存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你能分别列举一些吗?此处教师可补充相关内容,例如象形字、太阳历来历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外知识。

  (1)读图8—21,你知道埃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和古迹?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培养学生读图看图用图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2)你认为游览埃及的主要景点应选择的最适宜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从中也体现出了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小结并承转到第四个部分的学习,正是埃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大量的寻幽访古的游客。 (过渡语)埃及古代文明里不开尼罗河水的滋润,把尼罗河称为埃及人民的母亲河实不为过。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古代埃及人,它也是现代埃及经济发展的浇灌者。

  3、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课下办一期有关“金字塔之国”的手抄报,向家人和朋友介绍埃及。

  4、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有两条河对于埃及特别重要:苏伊士运河、尼罗河。首先这两条河的位置一定要落实到图上。通过苏伊士运河我们可以了解到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通过尼罗河可以想到埃及的历史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发展。因此,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就能很好地掌握本节知识,也将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同时强化了记忆。

  五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地跨两洲

  1、亚洲与非洲、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

  2、民族、宗教、语言、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1、沙漠之国——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尼罗河

  三、文明古国

  1、历史遗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历法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工业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2、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我利用纲目式板书,直观系统及时地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六、布置作业:

  最后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填充图册埃及的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完成成长资源上的习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给予指点和评价,谢谢大家。

【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范文 地理说课稿模板04-20

地理说课稿05-14

地理说课稿09-07

地理初中说课稿01-11

初中地理说课稿10-19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06-28

初中地理说课稿07-04

地理说课稿范文09-13

初中地理说课稿05-15

地理说课稿范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