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人教必修1写事要有点波澜写作指导教案

人教必修1写事要有点波澜写作指导教案

时间:2025-07-17 17:01:39

人教必修1写事要有点波澜写作指导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必修1写事要有点波澜写作指导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必修1写事要有点波澜写作指导教案

  写作指导“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中国的园林,往往是叠嶂迥廊,曲水萦绕,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展现“山重水复”,又不断展现“柳暗花明”读(写)文章也是如此。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名著名篇在叙事中很注重写出波澜。《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中皆不乏其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杨志、鲁智深等人物的命运发展起起落落,作者的巧妙设置令人叹服。当然外国文学作品也具有这个特点,《项链》构思独具匠心,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生际遇几番变化,围绕项链情节的戏剧性的推进紧紧牵系着读者。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俄国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他们的异曲同工之妙皆在于情节的波澜起伏,形成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但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兴波澜的方法,巧妙地显示出事件的波澜。

  兴波澜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悬念法

  悬念法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如《驿路梨花》,当人们正为露宿而发愁时出现了一间神秘的小屋,小屋的主人是谁呢?猜想间,有人来了,但也不是屋子主人,那小屋子的主人是谁呢?终于知道了小屋是解放军盖的,但为什么要盖这间小屋呢?这样“设悬——释悬——带出新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文章韵味无穷。

  设置悬念的方法有以下三种:①倒叙法。即利用突出事件结果的手段设置悬念,使读者知道导致这种结果的事件的起因及发展过程。②反常法。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导致这种反常言行的原因的期待心理。③切隔法。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起来。从某一具体事来说,就是中途中断叙述,转叙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这是我国古代章回小说普遍使用的一种技法。

  一个悬念贯彻始终,或者环环设置,不但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富于变化美,而且还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张有弛,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2.抑扬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前者如《林黛玉进贾府》。写贾宝玉,先由王夫人介绍,称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次写黛玉母亲曾说过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再写林黛玉猜想他是位“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最后引出两首《西江月》词正话反说,赞颂了他的叛逆精神。前三次写是抑,最后一次是扬,以贬抑来突出褒扬。后者如《明湖居听书》。写黑妞说书,先写她唱腔“字字清脆,声声婉转”;接着写听众的评价:“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在这里,写黑妞唱腔“清脆”、“婉转”,正是为了彰显黑妞唱腔的不完美。当然,从整篇来看,彰显黑妞唱腔的不完美,正是为了彰显白妞说书达到“叹为观止”的完美境界。运用抑扬彰显法,能使作品有顿挫起落。

  3.伏笔法

  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与这种提示或暗示呼应的就是照应。有伏笔就有照应。如《项链》中对项链是假货的暗示:玛蒂尔德借项链时,其女友佛来思节夫人很随便的态度,说明此项链的并不贵重;失项链后,玛蒂尔德夫妇拿着盛项链的盒子找到那家珠宝店时,老板说他没有卖出这挂项链,只卖出这个盒子,说明盒子和项链不是原配,项链有可能是假的;还项链时,佛来思节连打开看都没有,再一次说明原项链并不贵重。

  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脉络分明,结构更加严谨。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可以造成文章波澜的还有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等。需要注意的是,一篇文章写事件的波澜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的几种方法。这样容易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

  一、审题立意:精准把握写作核心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文章方向的关键。若审题偏差,后续写作再精彩也会偏离主题。

  抓关键词:题目中的核心词语往往是立意的突破口。例如 “以‘坚守’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坚守” 就是关键词,需思考坚守的对象(信念、原则、梦想等)、坚守的意义、如何坚守等。

  辨明关系:对于含有多个要素的题目,要理清要素间的关系。如 “自由与约束”,需明确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的 —— 没有约束的自由会泛滥,没有自由的约束会僵化。

  明确限制:注意题目中的时间、范围、文体等限制。比如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记叙文”,就要求必须是亲身经历,且文体为记叙文,不能写成议论文。

  举例:题目 “微光”,关键词是 “微光”,可将其引申为微小的希望、平凡的善意、内心的信念等。立意可确定为 “即使是微光,也能汇聚成照亮世界的力量”。

  二、结构搭建:让文章条理清晰

  清晰的结构能让读者快速把握文章脉络,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需要合理安排结构。

  议论文常见结构:

  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用分论点支撑,结尾总结升华。分论点可采用并列式(从不同角度论证)、递进式(由浅入深论证)。例如论证 “坚持的重要性”,分论点可设为 “坚持是成功的基石”“坚持能磨砺人的意志”“坚持需要明确的目标指引”。

  对照式结构:通过正反对比突出论点。如论述 “诚信的价值”,可从 “讲诚信带来的好处” 和 “失信造成的危害” 两方面对比。

  记叙文常见结构:

  线索贯穿式:以时间、地点、物品、情感等为线索串联事件。比如以 “一枚旧邮票” 为线索,回忆与邮票相关的往事。

  情节起伏式:设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例如写 “一次意外的收获”,可先写遇到的困难,再写克服困难的过程,最后写收获的感悟。

  三、素材运用:让内容充实有力

  素材是文章的血肉,积累和运用素材能让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素材积累:

  分类整理:按主题(爱国、奋斗、友情等)、文体(名言警句、名人轶事、时事热点等)分类。如 “奋斗” 主题下,可积累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事例、“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等名言。

  关注生活:身边的小事、个人的经历也是优质素材。比如一次失败后的成长、与朋友的暖心瞬间。

  素材运用:

  紧扣论点:引用素材时要围绕论点展开分析,避免素材与论点脱节。例如用 “司马迁忍辱写《史记》” 论证 “坚守信念”,需分析司马迁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著书的信念。

  灵活转化:同一素材可从不同角度运用。如苏轼的经历,既可论证 “乐观面对挫折”,也可论证 “豁达的人生境界”。

  四、语言表达:让文字生动出彩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精准、生动的语言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议论文语言:要准确严谨,同时可适当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增强气势。例如 “奋斗是攀登高峰的阶梯,是穿越沙漠的驼铃,是照亮黑夜的星光”。

  记叙文语言:要生动形象,注重细节描写。如描写人物,可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刻画性格,“她接过奖状时,手指微微颤抖,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眼里闪烁着晶莹的光”。

  避免语病:注意语句通顺,避免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写完后通读一遍,检查语言是否流畅。

  五、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内容空洞:多积累素材,写作时结合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避免泛泛而谈。

  逻辑混乱:写作前列提纲,明确各部分的逻辑关系,确保论证或叙事有条理。

  立意肤浅:多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从不同角度挖掘主题,如由 “环保” 想到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积累和练习,平时多阅读优秀范文,学习其写作技巧,同时勤于动笔,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文章,才能在高中语文写作中取得进步。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