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波莱罗》音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波莱罗》音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波莱罗》音乐教学设计 1
教 具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
学习作品《波莱罗》,同时了解现代音乐的特点。
重点难点
了解舞曲的概念。
了解西班牙民间舞蹈的风格和印象。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波列罗舞:出现于18世纪末的西班牙。这是一种速度适中、节奏鲜明、情绪欢快的男女双人舞。三拍子的节奏,并以响板打出节奏型
2、创作背景: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原是为芭蕾舞而写。1928年,居留巴黎的俄罗斯著名芭蕾舞演员鲁宾斯坦夫人,请拉威尔写一首芭蕾音乐。开始,拉威尔只是想把阿尔贝尼斯的一首钢琴曲改编成管弦乐曲为其所用,后来觉得与其给别人的作品配器,不如自己写一首。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这首名作。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波莱罗》,同时对作者、背景及乐曲进行介绍和讲解。
该舞剧的情节很简单,布景是西班牙式的小酒馆,舞台深处是围在桌边喝酒的人们,而在正中的大桌面上,则是一名少女在跳舞。她开始只是文静地跳着,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可随着音乐节奏无休止的反复和舞蹈动作的不断变换,终于也带动了酒客们,他们纷纷起身,围着大桌面共舞。在喧闹的音乐声中,舞蹈也越跳越激烈,直至达到了狂热的高潮。
这首乐曲比原型的波列罗舞曲有所变异和发展。新的节奏型自始至终贯穿全曲,而且速度恒定。这种情况一般只在交谊舞曲中才常见。在力度上,作者只人为地用过一次渐强,更多的则是依靠配器(乐器转换、声部增加)所自然形成的。在调性上,始终采用C大调为主的单一调性,只是在结束时才转到E大调。乐曲前部分主要以单旋律形式呈示,后段也只是运用了多声部旋律进行而构成的平行和弦及其形成的和声效果。
乐曲由一个主题(A)及其呼应性副题(B)构成。这两个旋律交替呈示反复达九次,既没有展开,也未变奏。像这样的乐曲,在专业创作中是极罕见的。胆识,由于作者每次都改变乐器音色,而且还用独奏、分部奏、合奏等手法加以润色,因此乐曲毫无单调的.感觉。
附:《波莱罗》的结构及配器:
A 长笛1
A1 单簧管1
B 大管1
B1 小单簧管1
A2 抒情双簧管1
A3 长笛1、小号1
B2 中音萨克斯1
B3 高音萨克斯1
A4 短笛2、圆号1、钢片琴
A5 双簧管1、抒情双簧管1、英国管1、单簧管2
B4 长号1
B5 短笛1、长笛2、双簧管1、英国管1、单簧管2、中音萨克斯
A6 短笛1、长笛2、双簧管1、单簧管2、小提琴Ⅰ
A7 短笛1、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中音萨克斯、各分四部的小提琴Ⅰ、Ⅱ
B6 短笛1、长笛1、双簧管1、英国管1、小号1、各分两部的小提琴Ⅰ、Ⅱ
B7 短笛1、长笛1、双簧管1、英国管1、单簧管1、高音萨克斯、长号1、各分两部的小提琴Ⅰ、Ⅱ、中提琴、大提琴
A8 短笛2、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2、圆号4、小号4、高音萨克斯、中音萨克斯、分四部的小提琴Ⅰ
B8 短笛1、长笛2、小号4、高音萨克斯、中音萨克斯、分四部的小提琴Ⅰ
三、总结
西班牙民族是热情,充满活力的民族,其民间舞蹈也是非常有特色的舞蹈,今天我们欣赏的《波莱罗》就是十分有代表意义的一支舞曲,而且作者能够在一个固定节奏的伴奏下,不断的反复两个主题,通过丰富的配器手法、音色、音响的不断变化,使乐曲的情绪不断高涨最后到达高潮而结束,这种才能是十分少见的。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初中《波莱罗》音乐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乐曲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体会内心向上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聆听、模唱与分析作品,感受不同主题的情绪。
【知识与技能】
能够听辨乐曲中不同的乐器,了解作者拉威尔,并掌握乐曲中典型节奏以及哼唱作品主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欣赏《波莱罗舞曲》,了解拉威尔生平并哼唱作品主旋律。
【难点】
听辨乐曲中不同乐器,掌握典型节奏并体会作品表达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鹅妈妈》音频,引导学生聆听。
教师提问:这是谁的作品?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拉威尔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为广泛流传的这首《波莱罗舞曲》
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播放音频,学生聆听。
2.多媒体作者照片,介绍作者。
拉威尔是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3.再次播放音频,引导学生聆听。
教师提问: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乐曲?给了你什么样感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波莱罗舞曲》,又译做《波露曲》《波丽露》,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年。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波莱罗舞曲》原是西班牙民间的一种三拍子的双人舞。作者在其《自传素描》中说明此曲1928年应舞蹈家伊达·鲁宾什坦之约而写的伴舞音乐。后来成为广受欢迎的音乐作品之一。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这是一首慢速度舞曲,它的旋律、和声、节奏始终如一。
4.多媒体再次播放音频,学生闭目感受。
(三)深入学习
1.多媒体播放视频。
教师提问: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教师总结:作品中运用了包含萨克斯、短笛、圆号、风琴、钢片琴、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等。
2.再次聆听,感受乐曲的特点。
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找出典型节奏。
教师总结: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情绪逐步渐强。
教师提问:乐曲中有几个主题旋律?
学生回答:两个。
3.分别聆听两个主题,分析旋律特点。
(1)聆听主题一
提问:该主题的旋律风格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旋律优美、悠长而连绵不断,依次在长笛、单簧管等乐器上展开,音乐富有生气,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
(2)聆听主题二
提问:主题二的旋律风格是怎样的?与前一主题相比有哪些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旋律委婉缠绵,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变化音。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没有展开和变奏,只是不断地更换乐器,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全曲中,这种反复共进行了九次。
4.教师带领学生跟着多媒体一起分别哼一哼旋律,体味旋律特点。
(四)巩固提升
1.播放中国举办的第13届残奥会,介绍在开幕式的期间,有一个名为《永不停的脚步》节目中,讲述一个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右腿的芭蕾女孩对芭蕾的热爱与不弃。在这个节目中,背景音乐就是这首《菠莱罗舞曲》。同时这个节目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喜爱。
2.编创舞蹈动作演一演。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聆听拉威尔其他作品,下节课交流分享。
五、板书设计
初中《波莱罗》音乐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听辨《波莱罗》中固定的节奏型,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和配器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节奏模仿、乐器演奏、分段赏析,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感受《波莱罗》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音乐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波莱罗》中不断重复且渐强的节奏,理解乐曲的结构特点。
难点:体会乐曲通过节奏、力度、音色变化所营造的情绪氛围。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铁、铃鼓、沙锤等打击乐器、音频及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充满异域风情的舞蹈视频,提问学生:“这段舞蹈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为它选择一段音乐,你会选什么样的?” 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经典作品《波莱罗》。
(二)初步感知(10 分钟)
完整播放《波莱罗》音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思考:“音乐给你带来怎样的画面感?整体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分享感受后,教师总结:“这首乐曲以独特的节奏和不断变化的音色、力度,营造出神秘而充满张力的氛围。”
(三)深入探究(20 分钟)
节奏体验
再次播放音乐,教师用三角铁敲击出乐曲中固定的节奏型,让学生模仿学习。
分组进行节奏接龙游戏,每组学生依次敲击节奏型,培养节奏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乐器与音色
分段播放乐曲,引导学生听辨不同乐器的音色,如长笛、单簧管、小提琴等。
出示乐器图片,介绍乐器特点,让学生尝试用手中的打击乐器模仿乐器音色,感受不同音色的表现力。
曲式结构分析
结合乐谱,讲解《波莱罗》采用的回旋曲式结构,分析主题旋律的重复与变化。
用图形谱展示乐曲的结构,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乐曲的发展脉络。
(四)拓展延伸(8 分钟)
播放一段根据《波莱罗》改编的`现代舞蹈视频,让学生对比与原曲的不同,讨论音乐与舞蹈结合的创意。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为《波莱罗》设计新的舞蹈动作或场景,进行简单的表演展示。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波莱罗》节奏、音色、结构的独特之处,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聆听经典音乐,发现音乐之美。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节奏模仿、小组讨论等环节,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参与度;课后布置创编作业,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乐曲的理解深度。
初中《波莱罗》音乐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波莱罗》中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理解音乐中音色变化对情绪表达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听结合、乐器探究、色彩联想,提升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色彩、情感的联系,培养对多元艺术形式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辨别《波莱罗》中各种乐器的音色,体会音色变化营造的氛围。
难点:用语言和色彩准确描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长笛、小提琴等乐器的图片及演奏视频、彩色画笔和画纸、《波莱罗》音频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展示几幅色彩鲜艳的抽象画,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画,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音乐?如果用音乐来表现这些色彩,会是什么样的旋律?” 由此引出用音乐描绘色彩的《波莱罗》。
(二)视听感受(10 分钟)
播放《波莱罗》视频,视频中同步展示演奏的乐器和对应的色彩光影效果,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与色彩的融合。
提问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色彩?这些色彩和音乐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
(三)深入赏析(20 分钟)
乐器音色探究
分别播放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演奏《波莱罗》主题片段的音频,展示乐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乐器外观,聆听音色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 “听音辨乐器” 游戏,教师播放乐器演奏音频,学生举手抢答,加深对乐器音色的记忆。
色彩与情感表达
再次播放乐曲,让学生边听边用彩色画笔在画纸上画出脑海中浮现的色彩和画面,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解释色彩选择的'原因,教师给予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色彩、情感的内在联系。
(四)创意实践(8 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的音色特点,用肢体动作模仿乐器演奏,并设计与之匹配的舞蹈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和情感。
小组展示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给予鼓励。
(五)课堂总结(2 分钟)
总结《波莱罗》中音乐与色彩的奇妙结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感受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乐器探究、绘画创作、小组表演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音色、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堂发言,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波莱罗》音乐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波莱罗》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能够讲述乐曲所表达的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创编、角色扮演、音乐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音乐故事的兴趣,增强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波莱罗》的音乐内涵,创编与之相关的故事。
难点:将音乐元素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生动地表现音乐情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波莱罗》音频及不同版本的演奏视频、故事卡片、角色扮演道具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5 分钟)
讲述一个简短的神秘冒险故事,提问学生:“如果为这个故事选择一段背景音乐,你觉得什么样的音乐合适?” 引出《波莱罗》,介绍其充满神秘色彩的特点。
(二)聆听想象(10 分钟)
播放《波莱罗》音频,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象,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深入解读(20 分钟)
创作背景介绍
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作曲家拉威尔创作《波莱罗》的背景和灵感来源。
讲解乐曲中重复的'节奏和不断增强的力度所象征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
故事创编与分享
学生分组,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创编一个完整的故事。教师提供一些故事卡片(如角色卡片、场景卡片)作为参考。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讲述创编的故事,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与音乐的契合度、情节创意等方面进行点评。
(四)表演展示(8 分钟)
小组选择创编的故事进行表演,用肢体动作、表情和简单的道具展现故事内容,同时播放《波莱罗》作为背景音乐。
表演结束后,学生互相交流感受,教师总结表演亮点,强调音乐与表演的配合对故事呈现的重要性。
(五)课堂总结(2 分钟)
回顾本节课内容,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聆听经典音乐,发挥想象创编更多有趣的故事,感受音乐带来的无限可能。
五、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故事创编、小组讨论、表演展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发言和分享,评价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初中《波莱罗》音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08-04
机械波教学设计07-04
《罗迦诺的乡村》教学设计10-16
《电磁波》教学设计范文09-22
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09-03
初中音乐《西风的话》教学设计07-17
《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教学设计07-15
初中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10-16
中班美术活动《波哥的婚礼》教学设计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