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和温度计》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温度和温度计》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反思 1
一是以比较水的温度,引出了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
二是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比较出各种温度计的相同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使用温度计前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其中,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零下温度的读写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开始让学生通过手去感知冷水和热水,让学生用手指去触摸、感觉不同温度的水温。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同样一杯水,有时我们感觉到的冷热却是不一样的。手指的不同感觉,说明了什么呢?只靠身体的感受是无法定量的衡量冷热的。教材设计本身目的是突出用身体感官去感受物体冷热是不可靠的,为本课学习温度计及温度计的使用做了铺垫。对于温度计的使用,我重点强化了对温度计的读数、尤其是零下温度的读数,我用图示的方法对温度计的'读数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让学生以0摄氏度为界限,在温度计示意图上读出正确的读数,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在学生读数出现问题时及时加以纠正。
进过训练,学生绝大部分能完成正确的读写。在教学温度计的使用时时,我先让学生读出的温度计的读数,然后汇报读数。然后让学生演示他是怎么读数的,学生演示后,我给学生边示范边演示,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再用PPT文件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记住只有平视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了温度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最后在让学生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小组间相互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反思 2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认真研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比照了初中一年级的《温度计》一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比较水的冷与热;二是观察温度计,认识其结构及原理;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四是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教学中,我先做了一个魔术:老师双手戴着白色线手套,右手捏着青霉素瓶这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换左手捏着青霉素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然后设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知道是为什么吗?当学生讲不清楚时教师就此打住并告知学生到上完课以后再来解决。这样的开头方式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情绪高昂,兴趣很浓。
我用一张冰天雪地图片和一张炼钢车间图片让学生们说出感受并引出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然后,再通过这种感觉来比较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其中1号杯是热水,2号杯是冷水,3号杯是温水,要求是让浸在热水杯中的手指和浸在冷水杯中的手指同时浸入3号杯,叫学生说出感受),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都想上去试试。接着引出温度计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总结出温度计的结构,对刻度的由来、刻度线的几种类型都进行了分析,学生学得较为轻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热胀冷缩”的知识,所以我是有意回避了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利用课件形式教学摄氏温度的读写时,我先教学0摄氏度、6摄氏度、零下1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并提醒:零下的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但温度越低。同时结合FALSH模型来认读,比较形象和直观,学生掌握得较好。
在怎样正确的读出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手中的温度计,然后汇报读数。教师在学生汇报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告知学生是因为读的方法上有问题,然后出示了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的ppt,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记住只有在平视时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还强调了手和口的要求,最后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互相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以加深印象。
最后结束时又回到魔术揭秘上来,教师首先说明这个装置:青霉素瓶内滴上几点红墨水,橡皮盖上插上塑料管,塑料管要插入红墨水中。同时让一学生捏一捏手套,让学生来道破真相:原来一只手套是干的,一只手套是湿的。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老师右手戴着干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将红墨水压入塑料管,并逐渐上升;老师左手戴着湿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冷收缩,红墨水又慢慢回到瓶底,我们看到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所以温度计就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我觉得此时来得出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比较合理且整节课在结构上也表现得紧凑、连贯。
反思本课的`教学,还是有许多不足。一是在教学结构方面。在引出温度概念的时候,用手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只有一个学生到台上演示,其他同学学生体会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二是在教学理念上方面。在刻度的认识和0摄氏度以下的读写时,教学难点解决的过于生硬,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矛盾推进教学过程,尤其是在零度一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教学时机,最后是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准确的读出来。教师重预设,轻生成。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反思 3
《温度和温度计》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一课。该课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其中如何读数,在温度计上找准刻度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我执教三年级共四个班的科学,四个班的学生对老师带来的新鲜玩意水温计都十分感兴趣。我一拿出来,教室里就热闹了。
三(2)班是第一个学习该课的班级。我介绍完温度计以后,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书中“使用温度计前需弄清楚的问题”,然后发放温度计,要求学生观察温度计并解决这三个问题。但是在巡堂中,我发现学生拿到温度计并没有思考书中的问题,而是好奇地用手握住玻璃泡,看液面的升降。有的同学甚至将温度计放入衣服内,当体温计使用。
我真是哭笑不得。这真是天性显露啊。我看到有的教案中写到,为了防止学生偏离观察主题,要求学生将温度计放在桌上静静观察,不用手摸。我觉得那样学生一定忍得很辛苦。于是,我只好穿插在十个组之间,督促他们思考书中的三个问题。
为了防止后面的班级重蹈覆辙,我事先叮嘱各小组的组长组织好同学解决书中三个问题,然后才能进行其他的探究活动。打过预防针之后,加上我的不断巡视,第一环节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但是第二环节,温度计的读和写是难点,零下温度的识别同学存在误区。我将温度计刻度画在黑板上,特意拉大了刻度间的间隔,好让后面的学生也能清楚看到。
轮到第四个班上课时已经是下午最后一节课了。最后一节课学生们通常是归心似箭。课堂组织难上加难。没办法,也只能硬着头皮上。终于到了最难理解的温度读和写了。为了提醒学生从上一个活动中抽离出来,集中注意力。我特别强调了一句:“现在到了最难的问题了,前几个班有一些同学没弄懂,我看看我们三(1)班的同学是不是最聪明的,所有同学全学懂了!”学生们听到老师要看最聪明的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
我首先示范了一遍10℃的读和写,其实只要认真听,谁都能懂。然后再出一个5℃,请学生上来写。很多同学都举手了,我特意选了一个一定能写对的同学,他写对后,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勾。有了他的示范和勾的鼓励,学生们更兴奋了,因为大家都想当聪明的`孩子,都想得到老师的肯定。我再出一个8℃,并且说:“第二难的问题来了,不仅要写对,还要在黑板上的温度模型中找到8℃的正确位置。谁能来?!”举手的人更多了。上来的同学又得到了一个大大的勾,得意地走下台去。
我问:“那2℃在哪呢?”这个问题是为了和后面零下温度的学习做准备的。我看到李芷游这个平时上课没啥精神的学生也拼命举手,身子都快站了起来。叫他,怕他答错了在全班同学前丢脸;不叫更怕挫伤他积极性。就在这左右为难间,我充满矛盾地叫了他的名字。没想到他居然三下五除二就找完写完下去了。当时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说:“我们班的学生真聪明,一点没犹豫就找对了。”没想到,学生不乐意了,说我的问题太简单。
我说:“那零下温度你们能写对吗?”“能!”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写—5℃,也对了。“最难的问题来了!—3℃是在—5℃的上面还是下面呢?”这时候我听到了下面犹豫的声音,有的同学说在下面,有的说在上面。但他们的积极性不减,谁都想解决这个最难的问题,看刘俣卓十分肯定的样子,我叫她上来标,她毫不犹豫地把—3℃划在正确的地方,我告诉全班:“零下摄氏度我们就要从零度开始往下数,全班和老师一起三下,找到—3℃。刘俣卓答对了吗?”“答对了!”“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冷。—5℃就比—3℃更冷!”
这节课在热闹声中结束了,但这是我喜欢的热闹,是全班学生都投入的热闹。如果每节课都能有这样的效果,我就算把嗓子说哑也愿意。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反思 4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和读数方法,掌握正确测量温度的技能。从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说出温度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读数时,仍有 15% 的学生混淆了零上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亮点在于采用了 “实物观察 + 分组实验” 的`模式。我准备了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等不同类型的仪器,让学生触摸感温泡、观察刻度线,直观感受温度计的构造。分组测量水温时,学生积极性很高,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对 “视线与液柱相平” 这一读数要点的理解。
不足之处是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课后发现,少数学生因没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导致读数误差较大。下次教学可增加 “读数小竞赛” 环节,让学生互相纠错,同时制作图文并茂的读数步骤卡片,贴在实验桌上供学生参考。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反思 5
本节课尝试用生活情境导入,展示了冬天结冰的湖面和夏天的'冷饮,引发学生对温度的思考。但导入时间过长,占用了 10 分钟,导致后续实验环节时间紧张,部分小组未能完成三次测量任务。
在讲解温度计刻度时,我设计了 “温度阶梯图”,将 0℃、37℃等关键温度标注在阶梯上,帮助学生建立温度的高低概念。这个设计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课后抽查显示,80% 的学生能准确说出人体正常体温的范围。
实验环节存在的问题是仪器分发混乱。下次可提前让组长领仪器,并在实验桌贴好 “仪器清单”,减少课堂混乱。此外,应增加安全提示,比如强调不能用温度计搅拌液体,避免打碎仪器。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反思 6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测量液体温度的正确方法。我采用了 “错误演示” 的教学策略,故意在演示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烧杯壁,让学生观察读数是否准确。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少学生立刻指出了错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但教学中忽略了温度单位的.教学。课后作业显示,30% 的学生在记录温度时忘记写单位 “℃”,还有学生误写成 “度”。这说明在课堂小结时,没有强调单位的规范性。下次教学可设计 “单位找茬” 游戏,展示错误的温度记录,让学生纠正,强化单位意识。
小组合作方面,部分学生抢着操作,导致同伴失去练习机会。后续应明确分工,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 “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确保人人参与。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反思 7
本节课引入了数字化实验设备,用温度传感器实时显示水温变化,与传统温度计测量结果对比,让学生感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这个设计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学生课后问 “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体现了课堂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
但传统仪器的操作训练不足。虽然传感器直观高效,但学生仍需掌握传统温度计的使用技能。课堂上仅安排了一次传统测量,导致部分学生操作不熟练。下次应增加传统测量的次数,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两种工具的`优劣。
课堂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依赖教师点评。后续可引入 “小组互评表”,从 “操作规范”“数据准确”“合作默契” 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反思 8
本节课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不同位置测量水温是否有差异”。学生提出了测量水面、水底、中间位置的方案,在实践中发现同一杯水中不同位置的温度基本相同,加深了对 “液体温度均匀” 的'理解。
但在实验设计指导上不够细致。有小组因未控制测量时间,导致前后数据差异大,却无法分析原因。下次教学应提前给出 “实验提示卡”,明确 “测量前需待温度计示数稳定”“每次测量间隔 1 分钟” 等要点,帮助学生规范操作。
课堂生成性资源利用不足。有学生发现温度计从热水中取出后,示数会下降,这是讲解 “热胀冷缩” 原理的好机会,但我当时仅简单解释,没有深入拓展。后续应预设更多课堂意外,做好知识储备。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反思 9
本节课结合了跨学科知识,在讲解温度计时,引入了伽利略发明第一支温度计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这个环节不仅增加了课堂趣味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但知识衔接不够自然。在讲解温度计刻度时,本可以联系数学中的正负数知识,但因时间关系未能展开。下次可设计 “温度数轴” 活动,让学生在数轴上标注不同温度,既巩固数学知识,又加深对温度高低的理解。
学生作业中出现了 “用体温计测量水温” 的'错误,说明对不同温度计的适用范围讲解不到位。后续可展示体温计的缩口结构图片,解释其 “只能测体温” 的原因,避免学生混淆使用场景。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分层设计了练习题目。基础题让学生读取给定温度计的示数,提高题则让学生根据温度变化曲线判断操作是否正确。这种分层训练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课后检测优秀率提升了 10%。
但实验材料准备不够充分。有 3 个小组的温度计刻度模糊,影响了测量准确性。下次应提前检查仪器,准备备用温度计,并在实验前让学生先检查仪器是否完好。
课堂小结环节采用了 “学生提问” 的方式,有学生问 “为什么体温计的量程是 35-42℃”,这个问题超出了本节课的范围,但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课后探究。后续应建立 “问题银行”,将学生的疑问记录下来,在单元总结课上集中解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总的'来说,本节课在学生动手操作和知识应用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在细节处理和因材施教上仍需改进。今后将更加注重教学环节的连贯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