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走向虫子》原文阅读

时间:2025-09-02 08:46:02 诗琳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刘亮程《走向虫子》原文阅读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亮程《走向虫子》原文阅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刘亮程《走向虫子》原文阅读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再走一小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走向手心的路。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虫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百米,走不出这片草滩以外,我确实不知道虫走到了哪里。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原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要把它弄到哪儿。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棵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假如弄明白的话,我一伸手就会把这个对蜣螂来说沉重无比的粪蛋轻松拿起来,放到它的家里。我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啥去处,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儿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我又把它抓回来,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的旁边,我想是我强迫它帮忙,它生气了。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到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原搬到土块那边去。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真是的,一条干虫,我会搬它回家吗。也许都不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赏析

  刘亮程的《走向虫子》是一篇充满哲思与生命洞察的散文,它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结构,将人类与微小昆虫的互动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文章通过三个递进式的故事板块,以“八条腿小虫—蜣螂—蚂蚁”的倒叙结构,逐步瓦解人类的傲慢,最终揭示出生命的平等与尊严。以下从主题、结构、叙事与语言四个维度展开赏析。

  一、主题: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与生命平等的呼唤

  文章的核心主题并非简单的环保或生态关怀,而是对人类自以为是的“万物之灵”身份的彻底消解。刘亮程通过三次人与虫的较量,揭示了人类在认知上的局限性:

  小虫的“转向”:当人类嘲笑小虫因“短视”即将坠落时,它却从指缝间开辟新路,以“走向手心”的智慧反讽了人类的盲目自信。

  蜣螂的“游戏”:蜣螂滚粪蛋的行为被人类解读为功利性劳动,实则可能是对自身力量的测试。这种“无目的”的生存方式,暴露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狭隘定义。

  蚂蚁的“拒绝”:人类试图以“交易”或“强制帮助”干预蚂蚁搬运干虫,却遭到激烈反抗。蚂蚁的固执与尊严,彻底击碎了人类“主宰者”的幻想。

  这三个故事层层递进,最终指向一个结论:人类并非世界的中心,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立的意志与价值。刘亮程以昆虫为镜,照见了现代文明中日益膨胀的傲慢与孤独。

  二、结构:倒叙中的递进与反思的深化

  文章采用“小虫—蜣螂—蚂蚁”的倒叙结构,与常规叙事逻辑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设计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服务于主题的深化:

  从“观察”到“干预”:面对小虫时,人类仅是旁观者;面对蜣螂时,开始产生帮助的冲动;面对蚂蚁时,则直接介入其生存。这种递进式干预,暴露了人类对自然控制的欲望。

  从“羞愧”到“否定”:第一次失败后,人类尚能“羞愧”;第二次失败后,开始承认“天真”;第三次失败后,则彻底否定自身认知,发出“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的感叹。

  倒叙的隐喻意义:若按时间顺序叙述,人类似乎在“进步”(从妄为到不敢妄为);但倒叙后,每一次失败都成为前一次的教训,强化了人类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这种结构安排,使反思更具冲击力。

【刘亮程《走向虫子》原文阅读】相关文章:

刘亮程作品《走向虫子》赏析09-07

《最大的事情》阅读答案刘亮程05-08

刘亮程《最初的铁匠》阅读答案11-15

刘亮程《柴禾》阅读练习及答案12-06

神话刘亮程10-08

刘亮程简介10-12

刘亮程经典语句10-07

刘亮程的村庄 09-06

刘亮程的哲学07-15

刘亮程:库车行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