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老子·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子·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经·第六十二章
作者:李耳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駟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贵。
文言文翻译: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注释
1、奥:一说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另一说是藏,含有庇荫之意。其实两说比较接近,不必仅执其一。
2、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3、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敬仰。
4、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5、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6、拱壁以先驷马:拱壁,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
7、坐进此道:献上清静无为的道。
8、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9、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过。
作者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一说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史记》《后汉书》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一作赖乡)曲仁里人(一说安徽省涡阳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相传老子晚年在临洮凤台讲道并飞升。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11-01
老子第六章原文及翻译10-30
《老子》原文及翻译08-01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01-29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08-14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10-19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0-17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01-17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06-30
[集合]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