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愁》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6-16 16:46:37 蔼媚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咏愁》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咏愁》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咏愁》

  朝代:宋代

  作者:石象之

  原文: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含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注释

  ①币:“匝”的异体字。

  ②五侯:历史上称五侯的很多,这里泛指达官贵人。

  译文

  来时潜移暗度,去时慢慢悠悠;一半挂在眉梢,一半藏在心头。

  春老花残红满地,半掩房门泪暗流;残月满窗深夜里,酒醒入去独淹留。

  似一望无边的野草,风连浪续,细软轻柔;像一团绕地的乱丝,纠缠凌乱,无尾无头。

  除了权势人家,谁能无虑无忧?看人世问时时处处,无论哪里都有忧愁!

  创作背景

  石象之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他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历任寿安尉、黄声簿、义乌令,后转太常丞。四十八岁时曾一度致仕居家,他晚年在宅子的西南角开园圃种花木,常与宾客赋诗、对奕,优游自乐地生活了二十余年。他深深地理解了忧愁,从而也在生活中排除了忧愁。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鲜明生动的《咏愁》。

  赏析:

  曹植有一篇《释愁文》,把“愁”说成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为了表现“愁”,就把它“物化”了,说他能“推”可“握”,能来能去,能多能少,但形象不够鲜明。石象之的这首诗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首联可以用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结尾来作注释:“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就是来得快而去得慢的“愁”为什么会“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原因。

  颔联是写最容易产生“愁”的环境。“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开头可能就是根据出句所描绘的景象写的。而对句则是依照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来概括的。

  颈联写“愁”之多,采用了夸张加比喻的修辞手法。李叔同“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的歌词恐怕就是按照出句来加工的。而这种夸张,使“愁”这种心境更加显豁,更加感人。像唐宋诗词中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落红万点愁如海”,“一水牵愁万里长”等,都和这一句的表达效果一样。而这种比喻,严格地说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比喻,因为二者之间没有相似点可言,而是以物感比喻心感的特殊比喻。

  尾联以“愁”之无处不在作结。除了达官贵人,终日灯红酒绿,可能暂时没有“愁”,每个人走到那里,“愁”就跟随身到那里,颇富有普遍性意义。诗人化无形为有形, 构成诗中的愁情图,这样形象化地写“愁”,自然生动有趣,能摄人魂,夺人魄,令人回肠荡气,产生共鸣。

  作者简介

  石象之,字简夫,新昌(今属浙江)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历任寿安尉、黄声簿、义乌令,后转太常丞。四十八岁时曾一度致仕居家,于第之西南开园圃种花木,常与宾客赋诗、对奕。

【《咏愁》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咏菊》原文及翻译赏析12-08

《咏山泉》原文及翻译赏析09-13

《咏蟹》原文及翻译赏析10-14

《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0-23

咏芭蕉原文翻译及赏析10-12

咏萤原文翻译及赏析12-19

咏煤炭原文翻译及赏析12-13

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04-24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08-21

咏鹦鹉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