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蜡辞伊耆氏蜡辞》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蜡辞伊耆氏蜡辞》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注释」
(1)蜡: zhà,通“腊”,古代祭祀名,周朝年终大祭万物。
(2)反:通“返”。
(3)宅:住地,指原来的地方。
(4)泽:水草地、沼泽地。
(5)作:兴起。
「翻译」
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
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
昆虫不要繁殖成灾。
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
「赏析」
《伊耆氏蜡辞》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
《伊耆氏蜡辞》作为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时代的《蜡辞》,是一首具有明显咒语性质、带有浓厚巫术色彩的祝辞。《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
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
简介
《伊耆氏蜡辞》是一首先秦时期的歌谣,出自《礼记·郊特牲》,这首歌谣原是蜡祭的祝辞,实际上却表现了中国远古时代人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中要求控制自然灾害的愿望,也表现了他们要求改变劳动条件的理想。全歌都是祈使语气,表现了古人要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气魄。
创作背景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开始出现了原始农业,随之而来也就有了为农业进行祝祷的宗教祭祀活动。这首诗便是一个叫伊耆氏(有说即神农氏)的部落首领“腊祭”时的祝辞。
鉴赏
这篇祝辞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别从土、水、昆虫、草木四个方面提出祝愿,每一句正好说着一个方面。
先说“土”,希望“土反其宅”。全句说,土返回它的原地,是希望田土不流失的意思。一说是祈求用于蓄水与障水的堤防安稳、牢固的意思。
次说“水”,希望“水归其壑”。全句说,水流向它的洼地,是希望水流不要泛滥成灾的意思。
再次说“昆虫”,希望“昆虫毋作”。这一句是希望昆虫不生,免除虫灾。
最后说“草木”,希望“草木归其泽”。这一句希望草木返回它们的沼泽地带,不再危害庄稼。
所举土、水、昆虫、草木四物,与农业生产的好坏关系至为密切。原始部落生产力低下,对于这四物的灾害难以控制,但又觉得非要控制不可。这种矛盾心理就体现在虔诚庄严的“蜡辞”形式中。四句诗,句句都是愿望,又都是命令;既都是祝辞,又都是咒语。一种原始人心灵深处的动荡、不平衡,通过这四句歌谣被表达了出来,眼前仿佛闪现出一群原始人,他们正在旷野之中举行庄严肃穆的祝祷仪式。
名家点评
清代作家张玉榖《古诗赏析》:“万物以榖为主,而榖生于土,故四句虽似平排,而首句是主,下三句只申明首句反其宅意,‘昆虫’句,句法略变,板者变活。”
清代沈德潜:“末句言草木归根于薮泽,不生于耕稼之土也。”
【《蜡辞伊耆氏蜡辞》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蜡辞 / 伊耆氏蜡辞原文及赏析02-27
《秋风辞》原文、翻译及赏析03-01
《木兰辞》原文及翻译赏析01-23
秋风辞原文翻译及赏析10-29
木兰辞原文翻译及赏析03-17
秋风辞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蜡日原文及赏析09-16
织妇辞原文翻译及赏析09-10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原文及翻译01-09
秋风辞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