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7-04 16:26:47 小英 古籍 我要投稿

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上》是北宋诗人柳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的是天静无风时节,塞外草原上一队骑兵突然听到一声响箭直上云天,顿时警觉,人人勒紧僵绳,仰头观看。通过对一个瞬间场面的描摹,表现出边塞之美。下面给大家分享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译文

  响箭鸣叫着冲上云霄,草原之上无风,天地间一片安宁,显得响箭的声音更加清脆洪亮。

  数百个有着碧绿眼珠的矫健的外族骑士,纷纷提着带金勒向云端看去。

  注释

  鸣骹(xiāo):同“鸣髇”,也叫“鸣镝”,一种发出响声的箭,古称“嚆矢”。

  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

  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

  赏析:

  《塞上》诗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诗人仿佛是一名技艺超群的摄影师,迅速抓住这瞬间的景象,拍下一个精彩无比的镜头,并且贯注了诗人炽热的主观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鸣骹”同“鸣髇”,也叫“鸣镝”,一种发出响声的箭,古称“嚆矢”。《汉书·匈奴传上》:“冒顿乃作鸣镝。”可知响箭是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武器,“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一千尺”,形容箭的射程之远。“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刘克庄《黄蘖诗》说“疏林霜下叶声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联系落叶的飘然而下的形态,“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萧萧”二字能曲尽其妙。与刘克庄同时略早的徐玑在其《晓》诗中说“犹干竹叶声”(《二薇亭集》),以“干”状风竹之飒飒作响,亦不尽妥帖。惟独形容“天静无风”中“鸣骹”之声用“干”为逼肖。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而这旷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为箭身、箭影的深色点、线提供了面的浅色背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构图。

  写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地下仰看“鸣骹”的人,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都可以通过它来集中体现,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指眼珠)中”(东晋画家顾恺之语)。“胡儿”,犹言胡人小伙子。后来王安石的《明妃曲》诗说“明妃初嫁与胡儿”(《王文公文集》卷四十),欧阳修的和诗也说“维将汉女嫁胡儿”(《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八《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都以“胡儿”称外族年轻人。而在柳开诗中则更包含着亲切的语调。“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像那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尽提金勒向云着”,则又以动写静:拉紧了马缰,抬起了望眼,一个接一个的动作霎时聚落在全体骑手的屏气凝视中;正见喧腾,忽归沉静,“向云看”的“三百骑”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鸣骹”所吸引,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型的美。唐人李益有一首题为《从军北征》的边塞诗:“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末二句,写“征人”因闻笛思乡始翘首望月,情原非由所“看”之“月”引起,“月”仅作为乡心之寄托,故而茫然“回首”,格调低沉、色彩灰暗,且无雕塑型的美。对照起来,柳开诗可谓青出于蓝了。[2]因为是一首绝句,字数有限,诗中就难以面面俱到地展开一个全过程。诗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舍弃次要情节,捕捉最为精彩动人的意象,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与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宋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柳开生活在北宋初年,宋诗尚未形成铺陈直述,以议论说理见著的特色。同样的内容,在欧阳修诗里却是“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的质直表现。后来苏辙出使辽国时,在《虏帐》诗中也是“舂粮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钓鱼射鹅沧海东”,“弯弓射猎本天性”(《栾城集》卷十六)的夹叙夹议。比较起来,柳开此诗犹有唐人风韵,空灵蕴藉,情辞丰腴。在以意趣气骨、拗折瘦劲取胜的宋诗中,也应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而柳开曾经“部送军粮至涿州”,“使河北”,“知代州”,又“徙忻州刺史”,并且“善射”、“倜傥重义”(《宋史?柳开传》),则又可以使我们知道《塞上》诗写得如此成功,乃是与诗人身历其境,具有实际紧密相关的。

  作者简介:

  柳开(947~1000), 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大名(属河北)人。973年(开宝六年)进士。初为宋州司寇参军。太平兴国中擢右赞善大夫,知常州、润州,拜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985年(雍熙二年),因与监军争斗,被贬为上蔡县令,后复原职。又知全州、桂州等地,徙沧州道病死。

  柳开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他提倡复古,反对五代颓靡的文风,他提倡一种“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的古文;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上符兴州书》)。

  鉴赏:

  《塞上》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健儿骑射的壮观场景。在万里晴空下,辽阔的草原上,数百名勇士纵马驰骋,自由而豪迈。忽然,一枝响箭划破天际,直刺云霄。大家不约而同地勒马伫立,昂首凝视,静待片刻。诗人仿佛是一位捕捉精彩瞬间的摄影师,用文字和情感记录下这令人难忘的一幕。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的描绘,生动再现了一枝飞箭升空、直飞云霄的壮观景象。鸣骹,即能发出声响的箭,是北方少数民族常用的武器。这里的“直上”不仅表现了箭射出后的迅猛之势,更透露出健儿们的勇猛与无畏。“一千尺”则生动描绘了箭的远射程,显示了骑手的精湛技艺。而“天静无风”的背景,不仅突出了草原的宁静与辽阔,更衬托出飞箭呼啸之声的响亮与清晰。诗人以“干”字形容箭声,恰如其分地传达了那种轻脆、尖厉的声音,可谓神来之笔。

  此外,诗人在描绘箭影时,巧妙地运用了点线面的结合。视觉上,“直上一千尺”的箭身与深色的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听觉上,“无风声更干”的箭声在旷野之上回荡,与背景的天幕相映成趣。这种精巧的构图,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细节的敏锐捕捉,更体现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深刻体验与理解。

  在描绘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进一步聚焦于地面上仰视的人群。这便是诗的后两句所展现的场景:“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这里的“碧眼”,既刻画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生理特征,又恰当地描绘了此时此刻众人抬头望箭的情景。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能够集中体现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诗人巧妙地运用这一比喻,通过“碧眼”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骑手们的专注与期待。

  “三百骑”则描绘了一队年轻的骁骑,虽然诗句中仅排列了名词,但却以静写动,让人仿佛能看到那些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而“尽提金勒向云着”则进一步以动写静,描绘了骑手们拉紧马缰、凝视天空的瞬间。这个动作霎时聚落在全体骑手的身上,彰显了他们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的神态。这一描绘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般的美感。

  与唐人李益的《从军北征》相比,柳开诗的描绘更加生动且富有雕塑型的美。李诗中“征人”因闻笛思乡而回首望月,虽然情感深沉,但色彩灰暗且缺乏动态美。而柳开诗则通过捕捉最为精彩动人的意象,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与尚武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首绝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却能容纳如此丰富的内涵,堪称宋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柳开,这位生活在北宋初年的诗人,其诗风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有所不同。在宋诗尚处于铺陈直述、以议论说理为主的阶段时,柳开的诗作却更接近唐人的风格,显得空灵而富有韵味,情感与辞藻都十分丰腴。当他描绘胡人的鞍马生活、射猎习俗时,诗中的每一处都充满了生动与活力。这种以意趣气骨、拗折瘦劲为特色的宋诗风格中,柳开的诗作无疑是一股清流。

  此外,柳开本人的经历也为他的诗作增添了厚重。他曾亲自部送军粮至涿州,曾在河北任职,也曾知代州、徙忻州刺史,更以“善射”和“倜傥重义”著称(《宋史·柳开传》)。这样的实际生活体验,无疑为他的《塞上》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切的感悟。

【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05-07

《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06-04

《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01-31

《塞上曲》原文翻译及赏析03-15

《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09-28

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03-17

《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09-29

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02-26

《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精华】06-04

《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1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