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7-21 11:36:45 赛赛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答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人》是由唐代诗人、隐士太上隐者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人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答人: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译文

  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

  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注释

  ﹙1﹚答人:这是太上隐者回答人家问话的诗。据《古今诗话》记载:“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其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

  ﹙2﹚偶:偶然。

  ﹙3﹚高枕:两种解释,一作枕着高的枕头解,一作比喻安卧无事解。

  ﹙4﹚历日:指日历,记载岁时节令的书。

  ﹙5﹚寒:指寒冷的冬天。

  鉴赏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

  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解析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唐代隐士太上隐者的这首《答人》,短短二十字,勾勒出一幅超凡脱俗的隐逸图,展现出诗人对世俗的疏离与对自然的沉醉,堪称隐逸诗中的经典之作。

  随性自然,勾勒隐者形象

  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隐者的日常状态。“偶来”二字,凸显其行动的随意与自由,毫无刻意安排与计划,仿佛是随心而至,不受外界的束缚与羁绊。这种行踪的无拘无束,正是隐者内心自由的外在体现。“高枕石头眠”,既可理解为实实在在地枕着石头高卧酣眠,也可引申为安卧无事、恬淡无忧的心境。松树与石头,作为深山中的常见景物,在此不仅是简单的布景,更象征着隐者生活的古朴与自然。松树象征着坚韧与孤高,石头则代表着坚实与永恒,二者共同烘托出隐者高洁脱俗的形象。诗人来到松树下,随意地枕着石头入睡,这份随性与自在,正是他所追求的生活境界,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在自然的怀抱中寻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隔绝尘世,突破时间桎梏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进一步深化了隐者的隐逸主题。在深山之中,没有记载岁时节令的日历,诗人对时间的感知仅停留在寒暑的交替上。当寒冷的冬天过去,他却浑然不知身处何年何月。这种对时间的模糊感,并非是诗人真的失去了对时间的认知能力,而是他主动选择与世俗的时间观念相隔绝。在世俗社会中,人们被时间所驱使,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时间成为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束缚。而在诗人的山中世界里,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他不再为时间的流逝而焦虑,不再被世俗的规则所左右。这种对时间的超脱,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摒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仿佛已经超越了尘世的局限,进入了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艺术特色,彰显独特魅力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具有极高的造诣。全诗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自然,毫无雕琢之痕。诗人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深山中的生活场景,如“松树下”“石头眠”,寥寥数语,却生动地展现出隐者的生活环境与状态。同时,诗中运用了留白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诗人没有直接回答他人的询问,而是通过描绘自己的隐居生活,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和魅力,使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太上隐者的《答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隐逸诗中的瑰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远离尘世、超脱自在的隐者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这首诗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停下脚步,去感受自然的美好,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作者简介

  太上隐者

  唐代诗人、隐士。隐居于终南山,自称太上隐者,姓名及生平不详。

【答人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答人原文及赏析09-29

答柳恽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答陆澧原文翻译及赏析05-08

《答陆澧》原文、翻译及赏析10-11

《戏答元珍》原文翻译及赏析10-19

王昌龄《答武陵太守》原文翻译与赏析09-20

卜算子·答施原文翻译及赏析11-21

《卜算子·答施》原文、翻译及赏析04-24

答武陵太守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0-31

答庞参军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