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倦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倦夜》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倦夜》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倦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倦夜
[宋代]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失眠的人总是厌烦这漫漫长夜,窗户仿佛永远也见不到光亮似的。
荒寂的孤村中传来狗吠声,那是几个行人在残月下赶路。
鬓发早已稀疏斑白,旅途的情思空空胸中静。
眼前荒园中阡陌纵横,蟋蟀声声叫个不停,不断空鸣叫哪能有功成?
注释
倦枕:即对枕头厌烦,就是失眠。
未明:未见天亮。
残月:这里当指天将明的月亮。
衰鬓:人老而头发稀少。
旅怀:客居情怀。清:清苦。
络纬:即蟋蟀,虫文,又文莎鸡,俗称纺织娘。
赏析:
这是一首感寓诗。首联是对长夜漫漫的怨恨,盼望天亮而小窗未明。颔联由犬吠想到月下行人。更添孤寂之感。颈联由行人转想到自己的`飘零生活,虽无政务之累,却也鬓发皆白,感慨不已。尾联借络纬虚织比喻自己政治上的绝望。全诗结构紧凑,联想自然,描写生动,含意深刻。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写失眠的人讨厌夜长,窗户仿佛永远也见不到亮似的。失眠的人希望天快亮,所以“厌长夜”一下句说,但黑夜又偏偏不肯退去,窗户老是不见光亮。“厌”“终”,表明作者失眠时间之久,情绪之烦躁,对天明的切盼。作者失眠之因,不外乎被贬的不幸,对前途的担优,生活的艰难,或者是对自己年老而无所作为的悔恨。看来这些因素可能都有。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作者失眠可能很久了,时间可能是五更以后,天快明了。通常,’深夜是没有行人的,为生计奔波为人多半是黎明以前早起早行,所以引来犬吠。孤村,点明作者自己所处。残月,点明时间。两句简洁形象地写出荒寂的孤村黎明的景象,同时也衬托出作者寂寞的心情。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苏轼此时已经“衰鬓久已白”。北宋官员升沉不定,调动频繁,“莫笑官居如传舍”,谓经常调迁,不能安居,苏轼饱尝其苦,“旅怀”即指此种情况。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这里作者以荒园络纬自比,感叹自己只是空喊,并未做出什么于人民有益的事,正如蟋蟀终日“织呀织”,“织呀织”的,只不过是空喊,是虚织。
苏轼《倦夜》中的前四行诗,在艺术上可与李白《静夜思》媲美。同样是写窗前月下,李白写床独不言窗,而必回故乡。此地无声胜有声。东坡写窗而不言床,只字不提故乡。只比李白多闻“一犬吠”,似乎挡着了回乡之路。把他人在官场,身不由己,欲归不能的痛楚写得淋漓尽致。此乃有声胜无声。
这首诗看上去极有柳宗元诗歌的味道,如“厌长夜”、“小窗”、“孤村”、“残月”、“衰鬓”、“荒园”、“旅怀”再加上静夜犬吠的声音效果,阴阴冷冷、孤独凄苦。柳诗《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便有此感,《郊居岁暮》亦有同趣“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野迥樵唱来,庭空烧尽落。”可见,苏轼是爱用柳诗的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
但又像前面所说的一样。苏轼不是在堆砌柳宗元的凄冷意象,而是将其转为己用。就如《倦夜》这首诗,如若粗心读之,或会以为是柳诗,但稍加用心则会发现,这样的诗,只有宋人,只有苏轼才能写出。在柳宗元的诗中这些意象是并列关系,是对仗关系,“......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柳宗元《南涧中题》)“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柳宗元《梅雨》)如是也。而《倦夜》则实不然,它不是一句一景式的,而是一句紧接一句,类似于叙事诗的,之间也有着因果关系。闻得“孤村一犬吠”,才会有“残月”下是否有人行的猜想,从而设想这位行者若不是只身一人,则是很好了。从行者又联想到自己一辈子孤身之旅,感慨万千了。
《倦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倦夜
作者:唐代, 杜甫
倦夜-杜甫原文:
倦夜
杜甫 〔唐代〕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释
倦夜:题注:《吴曾漫录》云:“顾陶类编题作《倦秋夜》。”
倦:疲倦。
凉:凉气。
侵:侵袭。
卧内:卧室,内室。
野:野外。
满:一作“遍”。
庭隅(yú):庭院的角落。
重(zhòng)露:浓重的露水。
涓(juān)滴:水点,极少的水。
稀星:稀疏的星。
乍(zhà)有无:忽而有忽而无。乍:忽然。
“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
暗飞:黑暗中飞行。
自照:自己照亮自己。
水宿(sù):谓栖息于水。
相(xiāng)呼:相互叫唤。
干(gān)戈:指战争。
空(kōng):白白地。
清夜徂(cú):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徂:消逝,流逝。
倦夜-杜甫拼音解读:
zhú liáng qīn wò nèi ,yě yuè mǎn tíng yú 。
zhòng lù chéng juān dī ,xī xīng zhà yǒu wú 。
àn fēi yíng zì zhào ,shuǐ xiǔ niǎo xiàng hū 。
wàn shì gàn gē lǐ ,kōng bēi qīng yè cú 。
相关翻译
竹林中的凉气渐渐侵入卧室,郊野茫茫,月光洒满庭院的每个角落。
更深露重,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星子稀疏时有时无。
萤火虫在黑暗中飞行,自己照亮自己;栖息在溪旁的鸟儿已经醒来,呼唤着同伴。
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相关赏析
题曰《倦夜》,夜息何以会“倦”?老杜作诗于题目尤严。《月夜》字字从月色中照出,以“独看”、“双照”为诗眼。由长安遥想妻子“闺中只独看”;收尾乃想望之词,用“双照”绾合,同起句“独看”对应,首尾贯注,语丽情悲,千古绝唱。《阁夜》则围绕西阁冬夜,笼天地于笔端,抒古今之慨。夔州隆冬酷寒难熬,忧国忧民,悲壮至极。《倦夜》呢?全诗只从景上写,不着一“倦”字于字面。《杜诗镜铨》引李子德曰:“写夜易,写倦夜’难。”且看诗中如何
起句描写清秋月夜宅居的独特景色:凉风嗖嗖,竹叶萧萧,秋月朗朗,郊野茫茫,好一派月夜清景!三、四句承前,一句扣竹,一句扣月。竹叶露凝,风动而水珠滴答;秋月当空,光照则众星黯然。“穷物理之变,探造化之微”,无怪乎明胡应麟称誉“精深奇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薮》)五、六句写破晓月沉天暗流萤闪烁,水鸟宿醒相互鸣叫的场面,体物最精,亦人所累言说不出者。”(《唐诗归》)
前六句全写夜景,疏竹、院庭、野月、稀星、飞萤、宿鸟。前三句上半夜,下三句后半夜,此夜此月、此情此景,诗人孤栖难寐,“竹凉”、“月满”,起而步月,仰视环顾、默想沉思,心事浩茫……究竟为什么呢?结二句才作出回答。“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吐蕃又兴兵侵扰,竞至直捣长安,唐代宗不得不逃往陕州,北方广大地区又陷入战祸之中,国家、百姓,国事、家事,“万事干戈里”,向关心国家安危、人民命运的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怎能安然入睡?末句以“徂”字结裹,足见“彻夜不寐,悲且倦也。”(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题曰《倦夜》,全诗并未着一“倦”字,“故浑然无迹、清景如见,一结感慨!”正因为写“倦”俱在景上说,所以“不用羁孤疲困之意”,而才见“高妙”那么何以“空悲”呢?诚如《杜诗镜铨》所说:“清夜之景本佳,但因干戈未定万事萦心,无复佳赏,亦空悲此夜之徂而已。”当时,李唐朝廷臣庸君昏,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只有空悲而已!真是“无情无绪,无可自宽,亦无从告语”,绝非单咏夜景也。
全诗前六句写景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竹凉”、“重露”“野月”、“星稀”,诗人本已忧心如焚,更何况“流萤”、“宿鸟”,进而加剧了诗人的无比孤寂之感。情与景,景中含情,情寓于景;物与人,物我难分,妙合无痕。无论布局之精巧,画面之变幻,抑或构思之妙,炼字之精,无不令人一咏三叹、味之不尽!所以历代评论家给予极高的评价:“通篇清雅,结更悄然。”(《唐诗十集》“首尾四十字,无一字虚设。五律至此难矣,蔑以加矣。”(《初
白庵诗评》
作者介绍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倦夜》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倦夜》原文翻译及赏析03-08
倦夜原文及翻译03-01
《倦夜》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7-14
倦夜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9-30
倦夜原文及翻译4篇(荐)03-02
《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0-09
杜甫《倦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9-14
客夜原文翻译及赏析10-12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02-25
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