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7-08 16:46:37 古籍 我要投稿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赏析是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风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风

  解落三秋叶⑴,能开二月花⑵。

  过江千尺浪⑶,入竹万竿斜⑷。

  注释

  ⑴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三秋:秋季,一说指晚秋,农历九月。

  ⑵二月:早春,农历二月,一说指春季。

  ⑶过:经过。

  ⑷斜:倾斜,歪斜。

  翻译

  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滔滔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未得确证。有人认为,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等及峰顶之时,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起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赋”意指“直赋”“赋陈”,由物即心,直面陈说,直接表白。“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此诗讲究对仗。如“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综观全诗,诗人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让人真切地感受“风”之魅力与威力。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而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间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二十岁进士及第,为监察御史。武则天时官主宰相,后因罪贬庐州别驾卒。擅长诗文,与苏味道齐名,时人称为“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后被尊为“文章宿老”。其诗多为咏风颂物之作,风格典雅华丽。有集五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李峤集》;今存《杂咏诗》十二卷,《单提诗》一百二十首;《全唐诗》中有其作五卷。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2

  作品原文

  风

  撩钗盘孔雀⑴,恼带拂鸳鸯⑵。

  罗荐谁教近⑶,斋时锁洞房⑷。

  注释

  ⑴撩:挑动,撩拨。钗(chāi):金钗,玉钗。盘孔雀:言钗上盘有孔雀形,风吹向钗上的孔雀,仿佛有意挑动。

  ⑵恼:有惹、撩拨、逗引意。鸳鸯:绣有鸳鸯的锦带。

  ⑶罗荐:丝织的席褥。《汉武内传》:“帝以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内外寂谧,以候云驾。”此句所说的“罗荐”,当是指用绮罗织成的地毯。

  ⑷斋时:斋戒的时日。斋,古人于祭祀或其它典礼前为清心寡欲而净身洁食,以示庄敬。此则指女冠诵经拜忏,祷祀祈福事。洞房:幽深的内室,多指卧室、闺房。

  翻译

  刚刚撩动我头上的雀钗,又逗弄我腰间绣带上的鸳鸯。

  啊!是谁教它吹近我的罗荐?吹开那守斋时要深锁的洞房。

  文学赏析

  这首诗看似一首简单的艳诗,诗义也浅显易懂,但诗中蕴含着无限风情。诗题“风”是一个隐语,蕴含男情女爱之情韵。第一至三句表面上写风对一位女子的挑逗,内里却是此“风”代人受过。第四句的`“斋时”点明抒情主人公是修行之人。诗中写她持斋期间不得与恋人亲近的娇恼之情。如果说“撩钗”暗示卸妆,“恼带”则暗示“宽衣”,“罗荐”指枕席,“近”暗示枕席之欢。于此可见,此时她是如何春心荡漾,几难自持的了。诗中富有心理刻画与暗示,尽管诗是以替爱人代言的方式写就,却难掩自己本身的欲念和想望。诗中的“风”其实就是诗人自我的化身,心理表达大胆泼辣。

  唐时女冠虽放纵情恋,多数仍日与清虚,洞房深锁,斋戒之日尤甚。常自我抑制,自闭情欲,而寂寞难解。一、二句风入洞房,雀钗转旋,罗带飘拂,而春思摇漾,难抑情怀。然正斋时,道规戒律所不许可,故三、四以疑问出之:“谁教尔近我席褥,人家正斋戒呢!”题为“风”,而诗中则用“撩钗”,用“拂鸳鸯”,又用到“近罗荐”,则知此“风”或以暗喻某些风流人物。唐代的女冠生活,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现象,她们的生活既富有浪漫气息,也充满神秘色彩,以李商隐这种喜欢朦胧的诗人,来写有关女冠生活的诗篇,倒也可以说是不作第二人想了。

  此诗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女冠的寂寞生活,短幅中含义深广。对年轻女冠孤寂情怀的揣度细腻贴切,毕肖声口。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精选】风原文、翻译及赏析10-05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04-22

风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1-21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10-05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12-26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热】10-05

终风原文翻译及赏析12-19

风赋原文、翻译、赏析01-06

关于风原文翻译及赏析02-11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