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的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5-06-20 09:41:12 赛赛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十送红军》的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十送红军》的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十送红军》的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十送红军》的公开课教案 1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江西民歌的风格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朴素、不怕困难、坚韧顽强。

  教学重点:

  了解江西红色历史,感受体验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

  “树树(里格)梧桐”这里是音程九度大跳的演唱技巧。

  教学过程:

  1:播放《十送红军》,让同学们依次进教室

  2:导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采茶舞曲》和《龙船调》,了解了长江以南,长江以北的音乐特点。下面我们再来听听这两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同学起来复习一下这两首歌曲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播放音乐)

  学生回答:《采茶舞曲》:情绪欢快,旋律流畅清新,运用方言演唱,糅进了越剧的唱腔,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龙船调》:开头带有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明亮高亢,自由而畅达,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再加上半说半唱的形式,是歌曲风趣诙谐。

  教师讲解:很好,通过这两首歌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以南、以北的音乐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西的民歌《十送红军》听听它和前面两首歌有什么不同之处。

  3:授新:

  (1).听、议(歌曲感受)完整欣赏歌曲一遍。

  提问:歌曲反映什么场面?表达了什么情绪?为什么要一送再送,送了十遍?

  (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回答:红军要离开根据地,即将踏上长征路,在几年的土地革命中早已和广大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老百姓们一送再送的场景,表达了对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

  教师讲解: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认真听了。在江西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源地——安源等,当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民歌,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十送红军》就是其中一首红色经典。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演唱呢?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

  进行第二次欣赏后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歌曲给人一种压抑,难过的感觉。

  教师讲解:是啊,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演唱者带有抽噎的语气,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念、企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的。

  (2)学唱歌曲,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跟着伴奏小声哼唱一遍。

  (3)找出演唱中的难点:“树树里格梧桐”这里是九度音程关系,老师范唱,学生跟唱,突破难点。

  (4)全曲有感情的演唱一遍。注意发声状态。

  (5)分组进行比赛,要求一部分人演唱,一部分人分别扮演红军和老百姓。

  4.让学生起来总结长江中下游江西这个地方民歌的特点:涌现了大量的表达人民与红军战士鱼水深情的歌曲,歌曲真挚、朴实。

  5.再次播放《十送红军》,在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七:小结:

  师:江西这片红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民歌,更孕育了勤劳纯朴的人民。今天,我们唱响了红土地的歌曲,唱热了我们的心扉。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应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最后,让我们唱着《十送红军》结束这节课。

  《十送红军》的公开课教案 2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曲内容,感知当年红军与瑞金的老百姓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欣赏歌曲,激发幼儿对红军战士的尊敬,让幼儿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启发幼儿按照原歌词的结构,创编新歌词并演唱。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活动准备:

  红军帽、红军衣服,红军战斗录像、舞蹈《十送红军》、歌曲《十送红军》。

  过程:

  一、引入主题,激发情感。

  1、出示红军当年用的帽子和衣服,问:你知道这是谁的帽子和衣服吗?

  2、红军是谁?(播放红军战斗的录像资料)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战斗?你觉得他们是怎么样的人?

  3、教师小结:他们就是红军,在我们瑞金,以前就有很多红军战士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安全,很多红军战士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是非常伟大的人。

  4、红军战士为了老百姓,不顾自己的'生命,那老百姓们又会怎样对待他们呢?(老百姓很感谢他们、热爱他们,给他们做衣服、做鞋、送吃的。)

  5、可是有一天,红军要走了,要离开我们进行长征,这时候,红军战士的心情会怎样?老百姓的心情会怎样?(很难过,依依不舍)

  二、欣赏舞蹈《十送红军》

  1、播放录像:舞蹈《十送红军》,小朋友看,这个舞蹈说的就是当年红军离开我们瑞金去长征时,老百姓去送他们的情景。

  2、幼儿欣赏舞蹈。

  3、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之间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三、欣赏歌曲《十送红军》

  1、刚才的舞蹈里有一首歌曲叫《十送红军》,小朋友知道唱的是什么吗?

  2、播放歌曲,幼儿倾听。

  (1)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2)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

  3、再次欣赏歌曲。

  (1)歌曲里唱了什么?

  (2)歌曲里说老百姓送红军一共送了几次?为什么要送十次?

  4、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请幼儿随音乐哼唱,感受歌曲旋律。

  四、教育幼儿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小朋友,你们觉得过去的老百姓过着怎样的日子?我们现在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2、我们为什么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感谢谁?

  3、我们有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应该怎样做?

  4、长大后,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家乡做些什么?

  总结:

  今天我们小朋友都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好本领,长大为我们的家乡出力,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十送红军》的公开课教案 3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

  2、通过欣赏歌曲,感受并体验歌曲中的革命情感。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练声练习:《山谷回音真好听》、《大雨和小雨》、《精彩夏天》。

  律动练习:《挤奶》、《织布》、《春天在哪里》。

  二、通过谈话,激发幼儿欣赏歌曲的兴趣。

  1、教师播放教学磁带,引导幼儿倾听歌曲。

  教师:我们江西是革命老区,在这里有很多关于人民群众和红军之间深厚情谊的歌曲。下面这首歌曲,就是其中一首,我们一起仔细听听。

  2、教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小结:原来这一首歌曲是写得关于送红军的故事。

  三、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幼儿一边欣赏挂图一边倾听歌曲,进一步理解

  歌曲的内容。

  1、教师:请你仔细再听一遍歌曲,一边听一边观察书上的.画面,说一说歌曲里唱了什么?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你觉得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你从什么地方感觉出来的?(鼓励幼儿说出歌曲中涉及到各种景物和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如山上野鹿声声哀叫等)

  3、教师:为什么大家会舍不得红军呢?听了这首歌曲,你觉得红军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小结:在那个时候有坏人来破坏我们的生活,想要占领我们的家园,所以有许多人想要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保卫我们的祖国,就组织了红军这个军队去赶走坏人,当红军很辛苦也很危险,但是他们特别的勇敢的与坏人作斗争。所以剩下来没有去当红军的小孩、老人等等,都对红军特别好,很关心他们,他们很伟大。

  4、引导幼儿感受歌曲浓郁的江西地方特色。

  教师:你觉得这首歌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教师小结:这首歌曲中又许多“里格”、“介支个”的词语,这些词语我们把它称为“衬词”,这些词语一听就知道这是我们江西特色的歌曲。

  四、结束部分。

  复习《工农兵联合起来》,结束本活动。

  《十送红军》的公开课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十送红军》的创作背景,掌握江西赣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如方言衬词“里格”“介支个”的运用)。

  能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歌曲,准确区分歌曲中三种不同旋律结构(αbαbc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辨、对比、分析等形式,感受歌曲各段落旋律及音乐表现。

  结合情景短剧编创,加深对军民鱼水情深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情感,传承长征精神(艰苦朴素、坚韧顽强)。

  激发对江西红色历史及民歌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歌曲,准确表现第1、3、6段旋律。

  难点:区分歌曲中三种不同旋律结构,理解歌词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

  三、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闪闪的红星》片段,提问:“红军为何踏上长征路?百姓如何送别?”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通过一首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感受那段历史。”

  歌曲背景与结构分析

  背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赣南百姓十里相送,歌曲由此诞生。

  结构:旋律由主体α和两个变体b、c构成,形成αbαbcα的复调结构。

  歌词特点:借景抒情(如“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方言衬词增强地方特色。

  学唱与情感体验

  分组设计“送别”“盼归”等场景,结合歌曲旋律进行表演。

  重点学唱第1、3、6段,教师示范,学生跟唱,注意“九度大跳音程”的准确性。

  分析各段演唱形式(女声独唱、男声齐唱、男女接唱)及情感递进(留恋→期盼→祝福)。

  初听感受:完整播放歌曲,提问:“歌曲情绪如何?哪些段落让你印象深刻?”

  分段学唱:

  情景短剧编创:

  拓展与升华

  江西民歌对比:欣赏《送郎当红军》《请茶歌》,总结江西民歌的共性(如叙事性强、情感真挚)。

  长征精神讨论:结合歌词“血肉之情怎能忘”,讨论长征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四、教学反思

  通过情景短剧与音乐分析结合,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歌曲情感。

  需加强方言衬词的发音指导,确保歌曲地方特色准确传达。

  《十送红军》的公开课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十送红军》的旋律特点,能用深情、怀念的情绪完整演唱。

  了解江西红色历史(井冈山、瑞金、南昌等革命圣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感受军民鱼水情。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歌曲中“留恋、期盼、祝福”的情感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激发对江西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歌曲情感,准确演唱旋律。

  难点:将长征精神与当代青少年责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

  红色文化导入

  播放《长征》电视剧片段,提问:“红军长征起点在哪里?百姓如何送别?”

  展示江西红色地图(井冈山、瑞金、南昌),引出课题:“江西,这片红土地孕育了《十送红军》。”

  歌曲深度解析

  分组讨论歌词中的“借景抒情”(如“包谷本是红军种,撒下种子红了天”)。

  角色扮演:学生模拟百姓送别红军,用方言朗诵歌词。

  对比三种旋律结构(αbαbcα),通过钢琴弹奏让学生感受旋律变化。

  重点分析第3段“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体会情感升华。

  旋律分析:

  歌词解读:

  学唱与实践

  分组设计“送别仪式”,结合歌曲旋律进行合唱、舞蹈或朗诵。

  教师弹奏,学生用“lu”音哼唱旋律,逐步填词。

  纠正发音(如“介支个”的方言韵味)。

  分步学唱:

  创意表演:

  红色精神传承

  欣赏《江西是个好地方》,总结江西民歌的.多样性。

  提问:“长征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

  结合歌词“盼望早日传捷报”,讨论青少年如何践行责任。

  长征精神讨论:

  江西民歌拓展:

  四、教学反思

  通过角色扮演与多媒体结合,学生能更深入理解歌曲情感。

  需加强历史背景与歌曲情感的关联,避免单纯技巧训练。

【《十送红军》的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红军歌曲:十送红军的歌词06-26

倔强的小红军的教案09-07

《妈妈,不要送伞来》公开课教案范文04-1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教案)11-24

《红军长征》优秀导学教案09-29

红军的朗诵稿01-17

歌颂红军的诗词05-1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11-2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公开课教案设计11-29

关于盼红军的音乐精品教案设计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