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

时间:2025-09-02 18:06:02 晓映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通用6篇)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5.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

  2.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二、教学重点

  1.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视觉及听觉的形成过程。

  3.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

  1.眼球和耳的结构。

  2.近视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讨论观察相结合。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眼球的结构、耳的结构、近视的成因等CAI课件;眼球及耳的结构模型。

  2.学生准备:调查本年级近视人数及其占全年级总人数的百分比。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植物、动物一样,人也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利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感知环境的变化,通过我们的大脑和激素来调节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那么我们人究竟如何感知环境变化,如何调节自己来适应环境的呢?好,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共同探讨一下我们人类的生命活动调节的奥妙吧!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大家能不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举一些人体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变化时,你是如何作出相应的反应的。

  学生甲:如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天气突变,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时,这是我们会急忙寻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

  学生乙:如我们观看精彩的相声、小品或滑稽的节目时,会情不自禁地捧腹大笑。还有我们看到山楂、酸梅时,口里会流口水。

  教师:大家举的例子都很好,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第一个例子,你是靠什么器官发现天气突然变化的?

  学生:眼睛、耳朵。

  教师: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

  学生:眼睛看到了电闪,耳朵听到了雷鸣,神经把这些信息传到了大脑,大脑经过分析作出了天要下雨的判断。

  教师:你对天气骤变的一系列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做出的?

  学生:神经系统和有关的肌肉。

  [讲授新课]

  教师: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大家讨论一下,我们人是通过哪些感觉器官来感知这些变化的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学生甲:眼是视觉器官,可以观察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产生视觉。

  耳朵是听觉器官,可以听到周围环境物体发出的声音,产生听觉。

  学生乙:还有舌是味觉器官,可以尝到食物的酸、辣、苦、甜、咸,产生味觉。

  鼻是嗅觉器官,可以闻到周围的香、臭及各种气味,产生嗅觉。

  学生丙:我们皮肤也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压、痛等刺激的功能。

  教师:太好了,同学们概括得相当好,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我们人有这么多的高级的、完善的感觉器官,不断地、广泛地、及时地收集外界传来的各方面信息,然后通过我们的大脑进行汇总,综合分析,然后做出适宜的,有利于保护我们自己的反应来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视觉使我们能够读书、看报、看电视等,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首先看看眼球的结构。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用照相机可以照出很美丽的照片。大家看,我这儿有一台照相机,你们都照过相,那你们能否说出照相机由几部分组成?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什么?眼球和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回答。

  学生甲:照相机主要由镜头、机身(光圈、暗箱)构成。拍照时放入胶卷,调节光圈,使光线进入量达到最适,调节焦距使成像最清晰,按快门后,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在胶片上成像。使一个人的某一瞬间定格在胶片纸上。

  学生乙: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镜头,瞳孔相当于光圈,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暗室的壁,视网膜相当于胶卷。

  教师:可适当引导、补充。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这一页的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彩图,结合自己来认识一下自己的眼球是由几部分构成的,从外到内由几层组成,每一层的名称分别叫什么?有什么功能?

  学生:对照彩图、阅读教材。

  教师: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眼球的基本结构。指导学生边观看边说出结构名称及作用。教师同时用鼠标按从外到内的顺序点击每部分结构。每指到一处,即出现这部分结构名称及功能的文字描述。

  学生:按老师要求,边观察多媒体课件,边说出眼球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教师:下边大家自己将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总结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总结笔记。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都很不错。那么,视觉是如何形成的?大家阅读P90第一、二自然段。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课件学习视觉的形成过程),并思考在视觉忝的过程中,哪些情况的出现能够导致失明?

  学生甲: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学生乙: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如果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巩膜、脉络膜、视网膜及视神经受到损伤,人就会失明。

  教师:引导补充,视觉中枢受到损伤也会引起失明。

  教师:大家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你看电影迟到了,刚进电影院时伸手不见五指,过一会儿,你才能看见周围的人和座位。当你刚走出电影院时,你会感到外面太亮了,不由地眯起双眼。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这是因为瞳孔的'调节,在正常情况下,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能得到足够的刺激形成视觉。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透彻。

  [课堂小结]

  教师:我们大家应该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好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而看不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作为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谈看法

  教师:如果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相关的网站。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使用照相机照相有时需要拍摄近处的物体,有时需要拍摄远处的物体,此时我们需要调节镜头从而可以拍摄到清晰的物像。而我们看物体时我们也需要看清近处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我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学生:我们的眼睛也可以调节。

  教师:怎样调节呢?

  学生:不清楚。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讲授新课]

  教师:眼睛是怎样调节的呢?

  学生甲:晶状体通过自动改变凸度而改变焦距使物像变得清晰。

  学生乙: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光敏感细胞兴奋→视觉神经→大脑,产生视觉。

  教师:同学们理解也很透彻,经过晶状体的调节我们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了,可是我们的很多同学却对远处的物体看不清楚了,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得了近视,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各年龄学生视力不良情况表》)。注意分析一下这张表。这张表是1985年全国学生视力不良情况统计表,从中分析发现问题。

  附:各年龄学生视力不良情况表

  年龄视力不良率(%)年龄视力不良率(%)

  77.921331.02

  87.911434.80

  99.241541.04

  1012.691647.78

  1116.461752.49

  1220.481853.28

  学生甲:从表中可以看出,左边7~12岁为小学生,右边13~18为中学生。

  学生乙:从表中可看出,随年龄增长或随学龄增长,青少年视力不良率呈大幅上升趋势,至18岁时,视力不良率达到入学前的7倍多,视力不良率触目惊心,非常值得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引起高度重视。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好,大家再分析一下,造成近视的原因有哪些?根据你的切身体会,也可以参阅课本P91页。

  学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

  教师:对。从刚才分析的表中可知:7~8岁年龄段的视力不良基本上是天生的,属于遗传因素造成。学生视力不良率从7.9%快速升至53.28%,这部分学生视力不良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从生活、学习经验来看,哪些环境因素可以造成学生的视力不良,特别是造成近视眼?

  学生:1.看书时间过长;

  2.看电视时间过长;

  3.玩电脑、上网时间过长;

  4.光线不好;

  5.课桌椅不合适等;

  6.不注意用眼卫生;

  7.不对眼睛进行自我保健等。

  教师:对。这些不良的、不科学的用眼习惯导致了近视眼的形成。近视眼顾名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那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要从成像原理说起。

  教师:如果一个人的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或由于光线照明等条件不好,总把书本放得离眼很近,眼球中的睫状肌总是处于收缩状态,久而久之,睫状肌发生持续痉挛,一旦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这就造成假性近视。中小学生的近视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引起调节紧张的因素,视力可以好转或恢复到正常。否则,如果不加重视,则睫状肌的痉挛就不能消除,变凸的晶状体就不能恢复正常,再进一步发展,眼轴会变长,成为不可恢复的真性近视。

  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没有明显界限,其变化是逐渐进行的。那究竟什么是近视眼。同学们在书中找出概念。

  学生:看书找出近视眼的概念。

  教师:演示多媒体——近视眼的成像和近视眼补救措施。并强调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可是戴上眼镜后给我们的运动带来许多不方便,如踢球、打篮球、打羽毛球等,那么我们能不能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如何预防近视眼的方法?大家讨论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并订出措施)

  预防方法:做到“三要”“四不看”。

  三要是:1.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

  2.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

  3.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不看”是: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

  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不躺卧看书,不走路看书。

  教师:好,近视的道理我们搞清了,那么大家能不能根据近视的原理,推测一下远视是怎么回事。

  学生:远视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致使近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后方,这种看不清近处物体的眼,叫做远视眼。

  教师:那么要矫正远视眼,应配戴什么眼镜?

  学生:配戴凸透镜。

  教师:对。无论是近视,还是远视,尽管看不清物体,但仍能看得见,如果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和视神经等部位受损,都可能导致失明。据调查,我国因各类角膜疾病致盲的患者就多达400多万人,其中,青壮年约占70%,儿童约占15%。这些患者,一旦把损坏的角膜切除,换上一个健康的角膜,他们就会重见光明。然而,我国角膜材料来源十分匮乏,每年只能给约700位患者实施角膜移植手术。

  [课堂小结]

  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总结复习本节课内容。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当人们打开音响,尽情地享受着美妙的音乐的时候,当人们在教室专注地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课时,当人们在大自然静静地倾听小鸟对话时,你是否想过这些美妙的声音是通过哪种结构而被我们感知的?

  学生:耳朵。

  [讲授新课]

  教师:对,人体从外界获取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信息。80年代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收音机获得国内外新闻的,80年代后,电视进入了每一个家庭,人们依然是从电视的音响中获得外界的各种信息,耳接受了声音的刺激,人们通过耳而获得听觉。那么,耳是如何接受声音的刺激?又是如何产生听觉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耳与听觉”的秘密吧。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3页,观察图IV-51,(同时传看耳的模型)并思考回答几个问题:

  (1)耳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

  (2)从外到内的结构依次叫什么?各有什么功能?

  学生生:阅读教材,传看模型,并回答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并回答问题。多媒体画面:点击画面出现耳的基本结构图像,点击图的各部分结构即出现相应结构的名称并显示其功能的文字描述,学生每回答一个结构,教师就点击相应部位,相应部位就闪烁发亮,并出现文字描述框。

  学生甲:耳可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

  教师:外耳又有哪些结构?各有何作用?

  学生乙: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耳廓呈漏斗状,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是传导声波的途径。

  教师:中耳由几部分结构,各结构有何作用?

  学生丙:中耳由鼓膜、鼓室、听小骨三部分构成,鼓膜很薄,可接受声波的振动,鼓膜振动又可引起三块听小骨振动,传入鼓室。

  教师:很好,那内耳由谁来介绍?

  学生丁:内耳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构成,半规管与前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耳蜗能接受声波刺激,并产生一种声音信号,通过神经传至大脑的听觉中枢。

  教师:答得相当精彩,很好。下面同学们将刚才的内容总结一下。

  学生:总结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师:想一想,耳的哪些结构受到损伤,有可能导致耳聋。

  学生: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等结构损伤,都可能导致耳聋。

  师:好,那究竟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看大屏幕。(教师演示听觉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

  教师:好,大家根据刚才所观察的情形,结合课本94页内容,总结一下听觉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听觉的形成过程。

  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神经冲动耳蜗神经冲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教师:耳是用来接受声音刺激的感觉器官,由于耳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得以实现,使人们能尽情地享受音乐艺术之美。但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并非都是和谐悦耳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声音反而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休息,这样的声音我们称之为噪音。如刺耳的鞭炮声、机器的轰鸣声、汽车的喇叭声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耳的卫生保健呢?

  学生:1.减少和消除噪声。

  2.不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

  3.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4.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5.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教师:很好,大家要做好以上几点,保护好自己的耳朵。人除了眼、耳等感觉器官外,还有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它们又各能感受何种刺激呢?大家阅读教材94页最后一段,然后回答。

  学生:鼻腔上端的黏膜中有许多对气味十分敏感的细胞,能产生嗅觉。

  舌的上表面和两侧有许多对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能够辨别酸、甜、苦、咸,产生味觉。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压、痛等刺激的功能,产生触觉。

  教师:好,至此为止,我们就是凭这些感觉器官来全面地、准确地、迅速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同时作出判断和反应,来更好地、更安全地适应环境。

  [课堂小结]

  演示多媒体课件,总结回忆本节内容。

  八、巩固练习

  1.眼球内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A.角膜B.巩膜

  C.脉络膜D.视网膜

  答案:D

  2.视觉形成的部位是()

  A.视网膜B.视觉中枢

  C.视神经D.感光细胞

  答案:B

  3.根据你的经验,下列措施中,不能预防近视的是()

  A.看书写字时控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

  B.发现视力下降,立即佩戴近视镜

  C.不持续长时间用眼,注意休息

  D.长期坚持做眼保健操

  答案:B

  4.有的人乘车、乘船时会晕车、晕船,你知道这与以下哪个结构有关()

  A.鼓膜B.耳蜗

  C.前庭与半规管D.听小骨和鼓室

  答案:C

  5.请把以下耳的基本结构的名称,按照它的位置进行分类。

  鼓膜、半规管、听小骨、鼓室、外耳道、前庭、耳蜗、耳廓

  位于外耳部分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位于中耳部分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位于内耳部分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耳蜗

  6.患近视眼的人看不清__________(请选择:远处、近处)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的光线所形成的物像,落在____________________。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__________透镜加以校正。

  答案:远处视网膜的前方凹

  7.你和小组同学讨论问题时,你是怎样听到其他同学的意见的?参看下图,描述产生听觉的过程。

  同学发出的声波,经耳廓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__________→内耳的__________→刺激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声音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答案: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8.人体除了听觉、视觉,还有哪些感觉?请你举例(至少两种)。

  答案:略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眼和视觉

  (一)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视觉的形成

  视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物像→光敏感细胞→视神经→大脑,产生视觉。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二、近视及其预防

  1.近视形成的原因

  (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

  2.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

  (2)矫正方法:

  3.预防近视眼的措施

  (1)三要:

  (2)四不看: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二、听觉的形成过程

  三、耳的保护

  1.减少和消除噪声;

  2.不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

  3.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或闭嘴、堵耳;

  4.避免中耳炎;

  5.避免外耳道感染。

  四、其他感觉器官

  嗅觉——鼻

  味觉——舌

  触、冷、热、压、痛觉——皮肤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准确描述眼球的基本结构(如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知道近视、远视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通过 “观察眼球模型”“模拟晶状体调节作用” 实验,提升动手操作与观察分析能力;能结合生活实例,解释近视形成的原理并提出预防建议。

  情感目标:认识到用眼卫生的重要性,养成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关注自身及他人的视觉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视觉形成的过程。

  难点:晶状体的调节作用,近视、远视的成因(晶状体曲度过大 / 过小、眼球前后径过长 / 过短)。

  三、教学准备

  教师:眼球解剖模型、PPT(含眼球结构示意图、视觉形成动画)、凸透镜(模拟晶状体)、白纸板(模拟视网膜)、近视眼镜(凹透镜)、远视眼镜(凸透镜)。

  学生:预习教材中 “眼球结构” 部分,收集身边同学的近视情况(如近视度数、用眼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播放视频:展示盲人通过触觉 “阅读” 盲文的片段,提问:“我们能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依赖哪个感官?如果失去视觉,生活将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眼睛是人体感知外界最主要的器官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眼与视觉’的奥秘。”

  (二)新知讲授与实验探究(25 分钟)

  观察眼球结构,明确功能(10 分钟)

  分组观察眼球模型:教师分发模型,引导学生对照教材示意图,找出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结构,小组内互相指认并描述功能(如 “角膜透明,能折射光线”“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教师点拨重点:用 PPT 展示 “瞳孔变化” 图片(强光下缩小、弱光下扩大),解释 “瞳孔能调节进入眼球的光量”;结合生活实例(如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看近处物体时变厚),引出 “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模拟实验:探究晶状体的调节作用(8 分钟)

  实验步骤:①将凸透镜(代表晶状体)固定在支架上,白纸板(代表视网膜)放在另一侧,保持距离不变;②用蜡烛(代表物体)在凸透镜左侧不同距离(30cm、10cm)放置,移动白纸板,直到出现清晰的像;③更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模拟晶状体曲度过大),重复上述操作,观察像的变化。

  学生记录:不同物体距离下,白纸板上像的清晰度;更换凸透镜后,像是否落在白纸板前方(模拟近视时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教师总结:“晶状体通过改变曲度,使不同距离的物体像都能落在视网膜上,这就是晶状体的调节作用。若调节能力异常,就会出现近视或远视。”

  梳理视觉形成过程(7 分钟)

  播放视觉形成动画:从 “光线进入眼球” 到 “大脑形成视觉”,分步讲解每一步对应的结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小组讨论:“如果视网膜受损,会影响视觉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 “视网膜是感光部位,受损后无法产生神经冲动,视觉无法形成”)。

  (三)近视与远视的成因及预防(8 分钟)

  展示数据:呈现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如 2024 年初中生近视率约 70%),提问:“为什么近视的同学越来越多?近视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案例发言后,教师用 PPT 对比 “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 的眼球结构差异:①近视: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像落在视网膜前方;②远视: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小组合作:讨论 “预防近视的方法”,每组推荐 2-3 条,教师补充总结(如 “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本距离保持 33cm 左右”“每用眼 40 分钟,远眺 5 分钟”“少看电子屏幕,保证充足睡眠”)。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2 分钟)

  小结:师生共同梳理 “眼球结构→视觉形成→视力保护” 的逻辑链,强调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生物学观点。

  作业:①绘制 “视觉形成流程图” 并标注结构名称;②设计一份 “用眼卫生宣传海报”,下周在班级展示。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模型观察与模拟实验,将抽象的 “眼球结构”“视觉形成” 具象化,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 “晶状体调节作用” 实验中,部分小组对 “焦距” 概念理解困难,后续可简化实验表述,用 “厚透镜”“薄透镜” 替代 “焦距大小”,降低认知难度;同时可增加 “测视力” 实践环节,让学生更直观感受视力状况,强化保护视力的意识。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别耳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及各部分功能(如鼓膜传导声波、耳蜗有感光细胞),理解听觉形成的过程,知道耳聋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通过 “观察耳的结构模型”“模拟鼓膜振动” 实验,提升实验操作与逻辑推理能力;能结合生活实例,解释 “为什么用手堵住耳朵会听不清声音”。

  情感目标:认识到耳朵的重要性,养成保护耳朵的习惯(如避免用尖锐物品掏耳朵、远离噪音),关注听力障碍人群。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耳的结构及其功能,听觉形成的过程。

  难点:中耳(鼓膜、听小骨)的传声作用,内耳(耳蜗)的感音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耳的解剖模型、PPT(含耳结构示意图、听觉形成动画)、塑料杯(模拟外耳道)、气球皮(模拟鼓膜)、细沙(放在气球皮上,观察振动)、音叉。

  学生:预习教材 “耳与听觉” 部分,回忆生活中影响听力的场景(如长时间戴耳机、打雷时捂耳朵)。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游戏:“听声辨物”—— 教师在教室后方播放不同声音(如鸟鸣、水流、敲击桌子),学生闭眼猜测声音来源,提问:“我们能分辨不同声音,依赖哪个器官?它是如何感知声音的?”

  引出课题:“耳朵不仅能让我们听到声音,还与身体平衡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耳与听觉’。”

  (二)探究耳的结构与功能(20 分钟)

  观察耳模型,区分结构(8 分钟)

  分发耳模型:学生对照教材,找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内耳(耳蜗、半规管、前庭),教师用 PPT 标注各部分位置,讲解功能:①外耳: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②中耳:鼓膜受声波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③内耳:耳蜗有感音细胞,半规管和前庭维持平衡。

  易错点拨:“耳蜗不是‘蜗居’的地方,而是感受声音的关键结构;半规管不参与听觉,只与平衡有关(如晕车就是半规管过于敏感)。”

  模拟实验:鼓膜的振动(7 分钟)

  实验 setup:①将气球皮绷紧在塑料杯口(模拟鼓膜与外耳道),在气球皮上撒少量细沙;②用音叉敲击后,靠近塑料杯口,观察细沙的变化。

  学生操作:分组实验,记录 “音叉靠近时细沙是否跳动”“音叉远离时细沙是否停止跳动”,讨论:“细沙跳动说明什么?”(引导得出 “鼓膜会随声波振动”)。

  拓展提问:“如果气球皮破裂(模拟鼓膜穿孔),细沙还会跳动吗?这说明鼓膜有什么作用?”(帮助学生理解 “鼓膜受损会影响听力”)。

  梳理听觉形成过程(5 分钟)

  播放动画:从 “声波进入耳朵” 到 “大脑形成听觉”,分步讲解: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小组讨论:“为什么感冒时可能会听不清声音?”(提示:感冒时咽鼓管堵塞,鼓室压力异常,影响鼓膜振动)。

  (三)听力保护与拓展(12 分钟)

  分析耳聋原因:展示图片(如鼓膜穿孔、耳蜗损伤、噪音致听力下降),讲解 “传导性耳聋”(如鼓膜受损,声音无法传导)和 “神经性耳聋”(如耳蜗或听神经受损),强调 “噪音是导致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如长期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

  生活建议: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 “影响听力的场景”,教师补充保护措施:①不用尖锐物品掏耳朵(避免外耳道损伤);②遇到巨响时捂住耳朵或张开嘴(平衡鼓室内外压力);③控制耳机使用时间(每次不超过 30 分钟,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 60%)。

  情感升华:播放 “听障儿童学习手语” 的视频,提问:“我们能为听障人群做些什么?”(如交流时放慢语速、必要时用文字辅助),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3 分钟)

  小结:用 “结构→功能→保护” 的逻辑,回顾耳的'结构、听觉形成及听力保护方法。

  作业:①绘制耳的结构示意图,标注各部分名称及功能;②采访家人的听力习惯,整理 “家庭听力保护小贴士”。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 “模拟鼓膜振动” 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声波的传导过程,有效突破了难点。但在讲解 “内耳平衡功能” 时,仅靠语言描述较抽象,后续可增加 “旋转后站立” 的小活动(注意安全),让学生亲身体验 “半规管感知运动状态”,加深理解;同时可引入 “人工耳蜗” 的科普内容,让学生了解科技对听障人群的帮助,拓宽视野。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鼻腔的结构(如鼻黏膜、嗅细胞),理解嗅觉形成的过程,知道嗅觉的特点(如适应性、敏感性)及影响嗅觉的因素(如感冒、年龄)。

  能力目标:通过 “辨别气味” 实验,提升观察与归纳能力;能结合生活实例,解释 “为什么感冒时闻不到食物的香味”。

  情感目标:认识到嗅觉对生活的重要性(如辨别食物是否变质),养成保护鼻腔的习惯(如不用手挖鼻孔、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鼻腔的结构与嗅觉形成的过程,嗅觉的特点。

  难点:嗅细胞的作用(感受气味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嗅觉适应性(长时间闻一种气味会 “习惯”)。

  三、教学准备

  教师:鼻腔结构示意图(PPT)、常见气味物质(如醋、香油、花香水、橘子皮,分装在带盖小瓶中,贴编号)、消毒棉片。

  学生:预习教材中 “鼻与嗅觉” 部分,回忆 “感冒时嗅觉变化” 的经历。

  四、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5 分钟)

  提问:“早餐时,我们能闻到粥的'香味、包子的肉香,依赖哪个器官?如果感冒鼻塞,还能闻到这些气味吗?为什么?”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发言后,教师总结:“鼻子不仅能呼吸,还能感知气味,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鼻与嗅觉’。”

  (二)探究嗅觉的形成与特点(25 分钟)

  认识鼻腔结构,理解嗅觉形成(10 分钟)

  展示鼻腔结构示意图:讲解 “鼻腔内壁有鼻黏膜,黏膜上有嗅细胞(嗅觉感受器)”,结合动画演示嗅觉形成过程:气味分子→鼻腔→刺激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嗅神经→大脑皮层嗅觉中枢→形成嗅觉。

  联系生活:“感冒时鼻黏膜充血肿胀,气味分子无法接触嗅细胞,所以闻不到气味”,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实验:辨别气味,发现嗅觉特点(12 分钟)

  实验规则:①每组领取 4 个编号的气味瓶,学生轮流用手扇动瓶口(避免直接吸入),辨别气味并记录;②持续闻同一瓶气味(如醋)1 分钟后,再闻另一瓶气味(如香油),观察嗅觉反应;③实验后用消毒棉片擦拭鼻子,避免气味残留。

  学生操作: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醒 “不要凑近瓶口猛吸,防止刺激性气味呛到”。

  小组讨论:①“为什么持续闻一种气味后,会觉得气味变淡了?”(引出嗅觉适应性);②“不同同学对同一种气味的敏感度是否相同?”(引出嗅觉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

  总结嗅觉特点(3 分钟)

  教师结合实验结果,归纳嗅觉的三个特点:①适应性(长时间接触某种气味,嗅觉会减弱);②敏感性(不同人对气味的感知程度不同,如有人对花香敏感,有人不敏感);③关联性(嗅觉与味觉相关,如鼻塞时吃食物觉得没味道,因为 “尝” 味道依赖嗅觉辅助)。

  (三)鼻腔保护与拓展(8 分钟)

  分析伤害鼻腔的行为:展示图片(如用手挖鼻孔、吸入二手烟、接触粉尘),讲解 “手挖鼻孔易损伤鼻黏膜,导致出血或感染;刺激性气体和粉尘会破坏嗅细胞,影响嗅觉”。

  保护建议:学生分享 “保护鼻腔的方法”,教师补充:①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干燥季节);②雾霾天戴口罩,减少粉尘吸入;③不随意拔鼻毛(鼻毛能阻挡灰尘)。

  拓展思考:“动物的嗅觉比人类更灵敏,如警犬能靠嗅觉追踪线索,这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帮助?”(引导学生联系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2 分钟)

  小结:用 “结构(鼻黏膜、嗅细胞)→功能(感知气味)→特点(适应性、敏感性)→保护” 的逻辑,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①写一段 “嗅觉在生活中的作用” 的短文(如 “闻到煤气味能及时发现泄漏,避免危险”);②设计一个 “测试家人嗅觉敏感度” 的小实验,记录结果。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 “辨别气味” 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嗅觉的特点,课堂氛围活跃。但实验中部分气味物质(如醋)刺激性较强,个别学生出现不适,后续需控制气味浓度(如稀释醋液),并准备清水供学生漱口;同时在讲解 “嗅觉与味觉的关联” 时,可增加 “蒙眼尝食物” 实验(如苹果、梨),让学生体会 “失去嗅觉后,味觉会减弱”,进一步理解两者的关联性。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舌的结构(如舌乳头、味蕾),识别四种基本味觉(甜、酸、苦、咸)及对应的敏感区域(如舌尖对甜敏感),理解味觉形成的过程,了解影响味觉的因素(如温度、嗅觉)。

  能力目标:通过 “品尝不同味道的溶液” 实验,提升观察与总结能力;能结合生活实例,解释 “为什么热汤比冷汤尝起来更鲜”。

  情感目标:认识到味觉对饮食的重要性,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如不挑食、少吃过甜过咸的食物),关注味觉异常(如口苦、味觉减退)可能提示的健康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四种基本味觉及敏感区域,味觉形成的过程。

  难点:味蕾的作用(感受味道刺激),温度、嗅觉对味觉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教师:舌的结构示意图(PPT)、四种味道的溶液(甜:5% 蔗糖水,酸:0.1% 柠檬酸溶液,苦:稀释咖啡液,咸:0.9% 生理盐水)、无菌棉签(每组 10 根)、一次性纸杯(装清水)、舌面味觉敏感区域示意图(打印分发)。

  学生:预习教材中 “舌与味觉” 部分,记录自己平时喜欢的食物味道及 “感冒时吃东西没味道” 的经历。

  四、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5 分钟)

  互动提问:“妈妈做的红烧肉,我们能尝到甜咸的味道;吃柠檬时会觉得酸,吃苦瓜时会皱眉 —— 这些味道是靠身体的哪个部位感知的?为什么感冒鼻塞时,吃再香的菜也觉得没味道?”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发言后,教师总结:“舌头是我们感知味道的主要器官,今天我们就通过观察、实验,揭开‘舌与味觉’的.秘密。”

  (二)探究舌的结构与味觉形成(25 分钟)

  认识舌的结构,明确味觉感受器(10 分钟)

  展示舌的结构示意图:讲解 “舌表面有许多突起,称为舌乳头,舌乳头内藏有味蕾(味觉感受器),味蕾中的味觉细胞能感受味道刺激”。

  实物观察:让学生对着镜子伸出舌头,观察舌表面的 “小疙瘩”(舌乳头),教师用 PPT 放大味蕾结构,强调 “每个味蕾能分辨多种味道,但不同部位的味蕾对味道敏感度不同”。

  分发 “舌面味觉敏感区域示意图”:标注 “舌尖对甜敏感、舌侧对酸敏感、舌根对苦敏感、舌中对咸敏感”,结合生活实例(如吃糖果时先舔舌尖,感受甜味)帮助学生记忆。

  实验:探究舌的味觉敏感区域(12 分钟)

  实验规则:①每组领取四种味道的溶液、无菌棉签和清水;②学生轮流用棉签蘸取少量溶液(如糖水),分别涂抹在舌尖、舌侧、舌根、舌中部位,记录 “哪个部位感觉味道最明显”;③每测试一种味道后,用清水漱口,避免味道残留;④将结果填入实验表格(如下)。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 “棉签蘸取溶液量要少,避免刺激口腔”“漱口要彻底,防止味道混淆”。

  小组汇报:各小组展示实验表格,教师汇总结果,验证 “舌尖对甜敏感、舌根对苦敏感” 等结论,纠正个别小组的误差(如因漱口不彻底导致的判断错误)。

  梳理味觉形成过程(3 分钟)

  结合动画讲解:味道分子(如糖分子)→溶解在唾液中→接触味蕾→刺激味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味觉神经→大脑皮层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联系生活:“感冒时鼻塞,嗅觉受影响,而我们平时说的‘味道’其实是‘味觉 + 嗅觉’的综合感受(如‘香’是嗅觉,‘甜’是味觉),所以感冒时吃东西会觉得‘没味道’”,帮助学生理解味觉与嗅觉的关联。

  (三)影响味觉的因素与饮食健康(8 分钟)

  分析影响味觉的因素

  学生讨论:“除了嗅觉,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味觉?”(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 “温度”“年龄”“疾病” 等)。

  教师补充:①温度:热的食物比冷的食物味道更明显(如热汤比冷汤更鲜),因为温度升高能促进味道分子溶解,刺激味蕾;②年龄:老年人味蕾数量减少,味觉敏感度下降,所以喜欢吃偏咸的食物;③疾病:如口腔溃疡、胃炎会影响味觉,糖尿病患者对甜味的感知可能减弱。

  饮食健康指导

  结合味觉特点提建议:①少吃过甜、过咸、过酸的食物(如糖果、咸菜、腌制食品),避免长期刺激味蕾,增加肠胃和肾脏负担;②吃饭时细嚼慢咽,让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更好地感受味道,也有助于消化;③不挑食,尝试不同味道的食物(如苦味的苦瓜、酸味的番茄),保证营养均衡。

  案例分析:展示 “长期高盐饮食导致高血压”“长期高糖饮食导致龋齿” 的图片,让学生直观认识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强化健康饮食意识。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2 分钟)

  小结:师生共同梳理 “舌的结构(舌乳头、味蕾)→味觉敏感区域→味觉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与健康饮食” 的逻辑链,强调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生活” 的生物学观点。

  作业:①绘制 “舌面味觉敏感区域图”,标注各区域对应的味道;②设计一份 “家庭健康饮食清单”,结合味觉特点,推荐 3-4 种营养均衡的家常菜(如清蒸鱼、凉拌黄瓜、杂粮粥)。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 “品尝溶液” 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味觉敏感区域的差异,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但实验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因 “怕苦”(如咖啡液)不愿测试舌根部位,导致数据不准确;二是溶液浓度控制不当(如柠檬酸溶液过浓),让个别学生感到口腔刺激。后续教学中,可将苦味溶液替换为 “稀释苦瓜汁”(味道更易接受),并提前用 pH 试纸测试酸溶液浓度,确保安全性;同时可增加 “蒙眼尝食物” 环节(如苹果、梨、胡萝卜),让学生体会 “失去视觉和嗅觉后,味觉分辨能力会下降”,进一步理解味觉与其他感官的关联。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皮肤的结构(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及触觉感受器的分布,理解皮肤能感知的刺激类型(如冷、热、痛、触、压),知道不同部位皮肤的触觉敏感度差异。

  能力目标:通过 “触觉敏感度测试”“冷热水感知” 实验,提升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能结合生活实例,解释 “为什么手指比手臂更易分辨物体纹理”。

  情感目标:认识到皮肤对人体的保护作用(如阻挡细菌入侵),养成保护皮肤的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烫伤),关注皮肤损伤(如晒伤、冻伤)的预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皮肤的结构与触觉感受器的功能,皮肤能感知的刺激类型。

  难点:不同部位皮肤触觉敏感度差异的原因(感受器分布密度不同),皮肤的双重功能(感知刺激与保护身体)。

  三、教学准备

  教师:皮肤结构解剖图(PPT)、触觉测试工具(圆规、棉签、不同纹理的卡片:砂纸、卡纸、丝绸)、冷热水(分别装在烧杯中,温度控制在 10℃和 40℃左右)、皮肤保护相关图片(如晒伤皮肤、冻伤皮肤、清洁皮肤)。

  学生:预习教材中 “皮肤与触觉” 部分,观察自己的皮肤(如手掌、手臂、脸部),记录不同部位皮肤的触感差异。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体验活动:“闭眼摸物”—— 让学生闭上眼睛,用手触摸课桌、课本、铅笔盒,提问:“不用眼睛看,我们怎么知道摸到的是什么物体?能分辨出物体的软硬、光滑或粗糙吗?”

  引出课题:“我们能感知这些触觉信息,全靠最大的感官 —— 皮肤。皮肤不仅能保护身体,还能像‘传感器’一样感知外界刺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皮肤与触觉’。”

  (二)探究皮肤的结构与触觉功能(25 分钟)

  认识皮肤结构,明确感受器分布(10 分钟)

  展示皮肤结构解剖图:讲解皮肤由外到内分为三层:①表皮(最外层,起保护作用,如阻挡灰尘和细菌);②真皮(含有血管、神经末梢、汗腺、皮脂腺,其中神经末梢就是触觉感受器,能感知冷、热、痛、触、压);③皮下组织(主要是脂肪,起保温和缓冲作用,如摔倒时减少撞击伤害)。

  实物观察:让学生用指甲轻轻刮手背皮肤(感受表皮的坚韧),用手触摸手臂皮肤下的 “小疙瘩”(可能是皮脂腺或毛囊),教师用 PPT 放大真皮中的神经末梢,强调 “触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真皮,不同部位的分布密度不同”。

  联系生活:“冬天手冷时,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是皮肤的`保温反应;夏天出汗,是皮肤通过汗腺散热 —— 这些都是皮肤的调节功能,而我们今天重点关注它的感知功能。”

  实验一:测试不同部位皮肤的触觉敏感度(10 分钟)

  实验原理:用圆规的两个针尖同时接触皮肤,若能分辨出两个针尖,则说明该部位触觉感受器分布密集,敏感度高;若只能感觉到一个针尖,则敏感度低。

  实验步骤:①分组,每组领取圆规和记录表格;②学生轮流作为 “测试者” 和 “被测试者”,被测试者闭眼,测试者用圆规针尖(间距先调至 1 厘米)分别接触被测试者的指尖、手掌、手臂、脸颊;③逐渐缩小圆规间距(0.8 厘米、0.5 厘米、0.3 厘米),记录 “能分辨出两个针尖的最小间距”;④更换部位,重复实验。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 “圆规针尖不要过尖,避免刺痛皮肤”“测试时保持针尖垂直接触皮肤,力度要轻”。

  结果分析:各小组汇报数据,教师汇总后得出结论:“指尖和脸颊的触觉敏感度最高(最小间距最小),手臂敏感度最低”,解释原因 ——“指尖和脸颊的触觉感受器分布密度比手臂高,所以更易分辨细微刺激,这也是我们习惯用手指摸东西的原因”。

  实验二:感知冷、热、痛刺激(5 分钟)

  体验活动:①让学生用手指分别触摸装有冷热水的烧杯外壁,记录 “冷”“热” 的感觉;②用棉签轻轻触碰手臂皮肤(触压感),用针尖轻轻刺一下手指(痛感,注意力度要极轻,避免受伤)。

  小组讨论:“皮肤能感知哪些类型的刺激?这些刺激分别由什么感受器感知?”(引导学生总结:冷觉感受器感知冷,热觉感受器感知热,痛觉感受器感知痛,触觉感受器感知触压)。

  教师补充:“痛觉是身体的‘预警信号’,如被烫伤时感到痛,会让我们立刻远离热源,避免受伤;冷觉和热觉能帮助我们调节体温,如感到冷时会加衣服,感到热时会脱衣服。”

  (三)皮肤的保护作用与健康护理(8 分钟)

  分析皮肤的保护功能

  学生列举:“皮肤能保护身体免受哪些伤害?”(如灰尘、细菌、紫外线、撞击、划伤)。

  教师拓展:①物理保护:表皮坚韧,能阻挡外界物体的摩擦和撞击;②化学保护:皮脂腺分泌油脂,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抑制细菌生长;③免疫保护:真皮中的免疫细胞能对抗入侵的细菌和病毒;④紫外线防护:表皮中的黑色素能吸收紫外线,减少晒伤(如夏天晒黑就是黑色素增加的表现)。

  皮肤健康护理建议

  结合常见皮肤问题提措施:①清洁:勤洗手、勤洗澡,避免细菌滋生(如手脏时揉眼睛易导致结膜炎),但不要过度清洁(如频繁用肥皂洗手会破坏皮肤油脂层,导致干燥);②防晒:夏天外出戴帽子、涂防晒霜,避免长时间暴晒(预防晒伤和皮肤老化);③防烫伤 / 冻伤:接触热水时先试温,冬天注意手部和脸部保暖(如戴手套、围巾),避免冻伤;④避免损伤:不要用手抓挠皮肤瘙痒处(如蚊虫叮咬后),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案例警示:展示 “晒伤后红肿脱皮的皮肤”“冻伤后发紫的手指” 图片,让学生直观认识皮肤损伤的危害,强化保护意识。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2 分钟)

  小结:师生共同梳理 “皮肤结构(表皮 - 真皮 - 皮下组织)→触觉功能(感知冷、热、痛、触、压)→敏感度差异→保护与护理” 的逻辑链,强调 “皮肤是‘多功能器官’,既感知刺激又保护身体”。

  作业:①绘制 “皮肤结构示意图”,标注各层名称及主要功能;②写一篇 “皮肤保护日记”,记录一天中自己为保护皮肤做的 3 件事(如 “早上用温水洗手,避免刺激皮肤”“中午外出戴帽子防晒”)。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 “触觉测试” 和 “冷热水感知” 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皮肤的触觉功能,课堂参与度高。但实验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圆规针尖间距调节不够精准(如部分小组无法准确控制 0.3 厘米间距),导致数据误差;二是冷热水温度控制不当(如热水超过 45℃,有学生感到烫手),存在安全隐患。后续教学中,可改用 “不同间距的特制触觉测试卡” 替代圆规,提高数据准确性;同时用温度计提前测量冷热水温度,确保热水不超过 40℃、冷水不低于 10℃,避免烫伤或冻伤。此外,在讲解皮肤的免疫保护功能时,可引入 “伤口愈合” 的例子(如小划伤会自行结痂),让学生更直观理解皮肤的修复能力,加深对保护功能的认识。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说课稿01-14

感知软硬教案10-29

人体的骨骼大班健康教案及教学反思01-09

感知数位大班教案10-12

小班科学教案:感知软硬教案及教学反思10-22

《感知数量》教学反思09-09

人体骨骼中班教案10-06

感知5以内的数教案07-26

《感知4以内的数量》教案08-14

感知4以内的数量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