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神笔》教学实录及反思

时间:2025-05-27 16:56:05 赛赛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良神笔》教学实录及反思(通用5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良神笔》教学实录及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良神笔》教学实录及反思(通用5篇)

  《马良神笔》教学实录及反思 1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马良的神笔知道吗?假如你现在手里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打算画些什么?(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板书:假如)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发挥美好的想象学习第23课 假如 ,齐读课题,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个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中的小作者,要用这马良的神笔实现自己的许多美好的愿望,轻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课文,看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边读边找出文章中读不准字音的生字。(带问题读课文)

  2.课文中出现了一些陌生的生字,让我们通过生字表中的音节认识他们。你能够大声的,干脆的,认真的读出这些生字吗?(强调读生字的要求。)

  3.去掉音节还认识他们吗?

  4.把这些生字放进词语里面还认识吗?

  5.现在我们将这些词语放进课文中,相信大家都能够流利的读出来。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的听老师读课文,思考小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强调听读的要求)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小作者的三个美好的愿望。幻灯片出示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我一定给不幸的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一环节的训练,为下一步总结文章主要内容打基础。)

  四、深入理解感悟

  1. 没有太阳,小树会怎样?有了太阳呢?通过对比理解太阳对于小树的重要。指导读出小树因为有了太阳高兴地语气,没有太阳很可怜的语气。

  2.树上的小鸟饿的直哭,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强调关爱,深化主题)小鸟需要什么呢?小鸟有了谷粒高兴吗?饿的哭泣时可怜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指导感情朗读。

  3.小作者真有爱心,帮助了小树和树上的小鸟,还有一位不幸的小朋友西西也非常需要我们的关爱。读课文看看,是因为什么?指导有感情朗读。

  4.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小作者有三个美好的愿望,有了马良的神笔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让我们带着一片爱心,再读全文。(部分回到整体)

  五、拓展

  1.小作者就只有这三个愿望吗?你从哪里看出还有很多愿望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最后的六个点。(讲解这六个点的标点符号叫做省略号,认识省略号的作用。)

  2.老师和小作者一样愿意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相信大家和老师一样,愿意付出自己的爱心吗?

  3.引导学生逐步补充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明的人(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汶川灾区的孩子们(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妈妈(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 )。

  (一步一步放手,充分发挥想象,认识到爱心无处不在。)

  4.充满爱心的通读全文,达到背诵。

  六、作业

  同学们这一节课都表现的很积极,达到了有感情朗读,回家后有感情的读给妈妈听,送给妈妈一份开心,就是给妈妈的关爱了。

  课后反思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亮点一:许多老师讲这篇课文形成一种固定模式,从讲马良的故事入手,老师讲或者学生讲或者课件展示。这节课的开始导入比较创新。简单明了的问“同学们,马良的神笔知道吗?如果你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最想画什么?”学生回答后给予了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并奖励小金星一颗。这以调动情绪的形势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开始就调动起来,关注着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关注着自己要得到的小金星。给学生一个情感目标,一个盼头,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有效形式。

  亮点二:不是自己的学生,这班学生朗读能力很差,常规教学思路应该是初读课文时,检查个别学生起来读课文。知道这些学生的家底,在没有充分调动朗读激情的情况下,采用了教师范读的方法,并提出要求“听老师读的好不好?看谁最聪明先学会老师的样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学生一个学习目标,是调动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听讲的有效方式。

  亮点三:“你能够大声的干脆的读出这些音节吗?”

  “相信聪明的同学们去掉音节,也能够 读出这些生字的读音。”

  “将生字词放进课文里,你还能够认识它们吗?”“有信心读好吗?”提出要求的语气中带着充分的煽情,带着充分的激励。学生的朗读学习激情就这样被老师牵着往高处走。

  亮点四:过渡提问“树上的'小鸟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它需要什么呢?”学完小鸟后,提问“小作者真有爱心,帮助了小树和树上的小鸟,还有一位不幸的小朋友西西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读课文看看,是因为什么?”很自然的将学生的学习思路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

  亮点五:小作者只有这三个愿望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认识省略号的作用。

  亮点六:用三句话总结出小作者的三个愿望,为下一步高年级学习阅读总结主要内容打基础。

  亮点七:给沙漠画......给失明的人画......给灾区的小朋友画......,提示性的指导学生补充,引导学生认识到哪里需要我们的爱心。最后关注到自己的妈妈,给妈妈画什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对妈妈的关爱,明白,关爱就在身边。每一个回答之后,都给于不同的激励性的评价,不断地深化着文章的主题思想。

  亮点八:学完课文,从部分到整体通读全文。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大家都能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我最得意的一点,想想带领大家预习课文时,苍蝇一般的拖着长音的读书的样子,实在是让人意外惊喜。

  亮点九:“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回家读给妈妈听,请妈妈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送给妈妈一份开心,一份关爱。”学生明白了,原来关爱别人可以从妈妈开始,原来关爱不只是提供一些帮助!明白了,该关爱谁?如何关爱?

  《马良神笔》教学实录及反思 2

  教学目标

  梳理故事脉络,体会马良的善良、智慧与正义。

  通过对比分析,理解“神笔”的'象征意义及作者创作意图。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善良与正直”的价值。

  教学过程

  故事回顾与复述

  提问:马良为何渴望画笔?哪些人曾试图帮助他?他为何拒绝动物毛发的帮助?

  学生回答:马良因穷困买不起笔,但拒绝伤害动物,体现其善良。

  教师总结:马良的坚持与善良为后续获得神笔埋下伏笔。

  人物对比与主题探讨

  提问:马良为何不为庄园主、大官、皇帝画画?

  学生讨论:这些人物贪婪、欺压百姓,与马良的正义形成对比。

  教师引导:通过角色扮演(如马良与皇帝的对话),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心理,理解“惩恶扬善”的主题。

  “神笔”象征意义探究

  提问:若画师、皇帝拥有神笔,能否称为“神笔画师”或“神笔皇帝”?

  学生分析:神笔的“神”在于使用者的初心,马良为百姓作画,而恶人自私贪婪,终遭惩罚。

  教师总结:神笔象征正义与智慧,善用者能造福社会,滥用者必自食恶果。

  拓展延伸与价值观引导

  提问:若你拥有神笔,会如何使用?

  学生回答:为贫困地区画学校、为病人画良药、为环境画绿树等。

  点评:引导学生将“善良与正直”融入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角色扮演增强代入感,价值观引导自然流畅。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角色扮演时表现拘谨,需加强课堂互动技巧。

  改进方向:增加小组合作环节,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提升表达自信。

  《马良神笔》教学实录及反思 3

  教学目标

  借助插图梳理故事情节,培养观察与概括能力。

  通过对比阅读《神笔马良》与《七色花》,理解宝物童话的特点。

  联系作者生平,感悟“神笔”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插图观察与情节梳理

  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插图,匹配对应文字段落,概括情节。

  学生汇报:如“马良得笔”“智斗大官”等关键情节。

  教师总结:插图是理解故事的`“桥梁”,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情节发展。

  对比阅读与主题提炼

  相同点:主人公善良,拥有神奇宝物,帮助他人。

  不同点:《神笔马良》更强调“惩恶扬善”,《七色花》侧重“愿望与珍惜”。

  提问:《神笔马良》与《七色花》的异同点?

  学生分析:

  教师引导:宝物童话通过神奇元素传递正能量,引导读者思考善恶与选择。

  作者生平与文化内涵

  背景介绍:洪汛涛因童年贫困而创作《神笔马良》,神笔象征“知识改变命运”。

  讨论:为何选择“笔”而非“神灯”“水晶鞋”?

  学生回答:笔与书画之乡浦江的文化传统相关,体现作者对艺术的热爱。

  教师总结: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作者经历与时代背景,理解文化内涵能深化阅读体验。

  创意写作与情感升华

  “为山区孩子画一座图书馆,让他们也能遨游书海。”

  “为地球画一片森林,守护绿色家园。”

  任务:以“假如我有一支神笔”为题,写一篇短文。

  学生作品示例:

  点评:鼓励学生将善良与责任感融入写作,实现情感与价值观的升华。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插图与对比阅读激发学生兴趣,文化内涵的探讨提升文学素养。

  不足之处:创意写作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开想象。

  改进方向:调整课堂节奏,预留更多时间供学生创作与分享。

  《马良神笔》教学实录及反思 4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看图猜故事”活动导入,展示彼得兔、小黑鱼、马良等经典儿童文学角色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共读书目,引出课题《马良神笔》。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提问:“提到马良,你们首先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他有一支神笔”“他帮穷人画画”等,课堂气氛活跃。

  二、复述故事

  教师出示故事框架图,提示学生根据关键词复述故事。学生依次描述马良因穷买不起笔、向画师求学被拒、获白胡子老爷爷赠笔、用神笔为穷人作画、智斗贪婪官员等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如马良如何拒绝用动物毛制作画笔,体现其善良本性。

  三、话题讨论

  教师抛出四个核心问题:

  马良为何拒绝动物毛?学生回答:“鸟的羽毛用来飞,兽的.毛用来御寒,采毛会伤害它们。”教师总结马良的善良与同理心。

  神笔的“神”体现在何处?学生指出神笔能“画物成真”,教师补充马良画耕牛助农、画牢门救百姓等事例,强调其为民服务的品质。

  马良为何不为贪婪者作画?学生分析官员、皇帝的贪婪行为,如“画金山却引来大蟒蛇”,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马良与贪婪者的价值观。

  若贪婪者得神笔会如何?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他们画不出真物,因私心太重。”教师总结:“神笔需配正直之心。”

  四、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马良神笔》与《七色花》的异同。学生发现两篇童话均有神奇宝物(神笔、七色花),主人公均善良且助人。教师追问:“洪汛涛为何写神笔而非其他宝物?”学生联系作者生平,推测其受家乡书画文化影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问题设计层层递进:通过四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从人物动机、情节对比、主题升华等角度深入文本,符合“剥洋葱式”教学法。

  学生参与度高:复述故事环节,学生能结合框架图完整叙述;讨论环节,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如“若我有神笔,会为灾区画房屋”。

  改进方向

  时间把控需优化:拓展延伸环节因学生讨论热烈而超时,后续可提前预设讨论边界,或调整问题梯度。

  板书设计待完善:当前板书仅呈现关键词,后续可增加思维导图,直观展示马良的善良品质与故事脉络。

  《马良神笔》教学实录及反思 5

  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马良神笔》动画片片段,提问:“若你拥有神笔,会画什么?”学生回答:“为盲人画眼睛”“为沙漠画绿洲”等,教师肯定其想象力,引出课题。

  二、细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马良与官员、皇帝的对话,体会人物情感。学生抓住关键词,如官员的“暴怒”、皇帝的“贪婪”,通过语调变化表现角色特点。教师追问:“马良为何始终沉默?”学生分析:“他以行动反抗,用智慧惩罚恶人。”

  三、主题探究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马良的神笔象征什么?”学生提出以下观点:

  技能与正义的结合:“神笔是工具,马良的善良是灵魂。”

  劳动人民的抗争:“穷人通过智慧战胜压迫者。”

  教师补充洪汛涛创作背景,强调故事反映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主题。

  四、创意表达

  教师布置任务:“以‘假如我是马良’为题,写一段话。”学生作品展示:

  “我会画一所学校,让山区孩子也能读书。”

  “我会画清洁机器人,让地球不再有污染。”

  点评:“你们的文字充满温度,这正是马良精神的延续。”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多媒体辅助生动:动画片片段激发学生兴趣,角色朗读帮助学生代入情境,理解人物心理。

  德育渗透自然:通过“创意表达”环节,引导学生将“善良”“正义”等价值观内化为行动指南。

  改进方向

  分层任务设计不足:创意表达环节对基础薄弱学生挑战较大,后续可提供句式模板(如“假如我是马良,我会画______,因为______”)。

  评价方式单一:当前以教师点评为主,后续可引入学生互评,如“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促进多元思维碰撞。

【《马良神笔》教学实录及反思】相关文章:

《神笔马良》教学设计08-31

神笔马良教学设计09-12

《神笔马良》教学设计05-20

《神笔马良》的教学设计04-23

《神笔马良》教学设计11-17

神笔马良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06-07

《神笔马良》03-08

《神笔马良》教案07-27

神笔马良作文06-30

神笔马良的教案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