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这样安全吗》教学设计

时间:2025-06-16 11:05:35 银凤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安全教育《这样安全吗》教学设计(通用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安全教育《这样安全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全教育《这样安全吗》教学设计(通用7篇)

  安全教育《这样安全吗》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懂得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2.能明辨是非,看懂每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说一段连贯的话,再写几句话。

  教学重点:第1部分图,要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说清楚;第2部分图要把怎样走路才安全说清楚。

  教学难点:把怎样走路才安全写成几句话。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儿歌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我们每天上学和放学回家都要经过马路,马路上人来车往很热闹,我们走路时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到底该怎么走呢?今天这节听说训练课,就要让大家看图说说,在马路上这样安全吗?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我们要仔细看图,把话说清楚,说连贯,还要能写几句话。

  2.看图1、2说说这样走路安全吗?

  (1)出示图1。

  a.这是什么地方?两个女同学在干什么?后面一辆汽车上的叔叔在大声喊些什么?(同桌讨论一下)

  b.指名口述图意。

  c.这两位女同学这样做安全吗?为什么?

  (2)出示图2。

  a.3个男同学在马路上干什么?

  b.指名口述图意。

  c.他们这样做安全吗?为什么?

  (3)除了在马路上看书、打羽毛球以外,还有哪些行为也是不安全的?

  (4)小结:有的.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看书、打球、做游戏等,这样不安全,因为当汽车开来时,小朋友们不注意,躲避不及,就会出交通事故,生命就会有危险,这样走路不安全。到底怎样走路才安全呢?我们来看看99页上的两幅图。

  3.看图3、4明白怎样走路才安全。

  (1)出示图3、4。

  a.看图3,说说图上的小朋友放学回家路上是怎样做的?

  b.看图4,过马路了,图上的小朋友又是怎么做的?

  (2)连起来说说3、4两幅图的图意。

  (3)除了图上讲的这些外,我们在马路上走,还应该注意什么?

  (4)到底怎样走路才安全?

  (5)小结:小朋友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放学路上靠边好好走,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有红绿灯的叉路口,要注意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

  4.学念儿歌。

  过马路,左右看,要走人行横道线。

  红灯停,绿灯行,不在路上跑和玩。

  5.连起来说图3、4图意,再写几句话。

  (1)指名说图意,随机纠正错误。

  (2)根据图意写几句话。

  放学了,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校门。我们在路边的人行道上走。守纪律、又安全。

  过马路了,我们听从红绿灯的指挥,红灯停、绿灯行,从人行道线上走。这样走路才安全。开车的叔叔笑眯眯地向我们招手,像在夸奖我们是一群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孩子。

  6、板书设计:

  安全教育《这样安全吗》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知道违反交通规则的危险性。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让学生学会判断出行中的安全行为与危险行为。

  二、教学准备

  各种交通标志图片、视频(如红绿灯、斑马线、禁止通行标志等)。

  交通安全事故案例视频及图片。

  交通标志卡片、玩具小汽车、塑料人行横道模型等模拟道具。

  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混乱的交通场景视频,视频中有人闯红灯、在马路上追逐打闹等,提问学生:“视频中的行为这样安全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交通安全。

  知识讲解(10 分钟)

  展示常见交通标志图片,结合图片讲解每个标志的含义和作用,如红绿灯的作用是指挥交通,斑马线是行人过马路的安全通道等。同时,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基本的交通规则,如 “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在马路上玩耍” 等。

  案例分析(10 分钟)

  播放交通安全事故案例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讨论 “这些行为带来了哪些严重后果”“怎样做才能避免类似事故发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违反交通规则的危险性,强化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情景模拟(15 分钟)

  利用准备好的模拟道具,在教室布置一个简单的交通场景。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行人、驾驶员、交警等角色,模拟在路口过马路、驾驶车辆等情景。在模拟过程中,其他小组进行观察和评价,指出其中的'安全和不安全行为,并说明理由。

  总结与作业(5 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交通安全知识,强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观察上学、放学路上的交通情况,找出至少三种安全行为和三种危险行为,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情景模拟环节兴趣浓厚,积极参与,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了交通规则。但在案例分析时,部分学生年龄较小,对事故的严重性理解不够深刻,讲解时应更加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更生动形象的语言。后续可增加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巩固教学效果。

  安全教育《这样安全吗》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电的用途和安全用电的重要性,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危险用电行为。

  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电器和应对触电危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用电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辨别安全与危险用电行为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电的用途相关图片、视频(如照明、家电运行等场景)。

  错误用电导致危险的案例视频(如湿手触摸插座、私拉电线等引发的'事故)。

  安全用电宣传手册、插座模型、绝缘手套等道具。

  三、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展示电在生活中广泛用途的视频,提问学生:“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引导学生感受电的重要性,接着话锋一转:“电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使用不当也会很危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安全用电。”

  知识讲解(10 分钟)

  结合图片和实物模型,讲解电的基本常识,如插座的构造、电流的危险等。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详细说明安全用电行为(如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使用合格的电器产品等)和危险用电行为(如乱插插头、在电线上晾晒衣物等),并解释原因。

  案例讨论(10 分钟)

  播放错误用电导致危险的案例视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视频中的行为这样安全吗?为什么?”“如果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安全用电的要点。

  实践操作(15 分钟)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使用插座模型和绝缘手套,进行正确插拔插头的模拟操作,练习安全用电的方法。同时,设置一些模拟的危险用电情景,如 “发现有人触电该怎么办”,让学生进行应对方法的演练,教师及时纠正错误操作,传授正确的急救措施。

  课堂总结(5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再次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任务:回家和家长一起检查家中的用电设备,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尝试解决。

  四、教学反思

  实践操作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安全用电技能,但在案例讨论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后续教学可采用小组竞赛等更具趣味性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且可以邀请专业电工来校讲解,增强教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安全教育《这样安全吗》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安全食品和不安全食品,了解食用不安全食品的危害。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会辨别食品的保质期和质量,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选择健康食品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各类食品实物或图片(包括新鲜水果、蔬菜、过期食品、“三无” 食品等)。

  食品安全事故案例视频或图片。

  食品包装袋(含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若干。

  三、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5 分钟)

  讲述一个因食用不安全食品而生病的小故事,提问学生:“故事中的小朋友为什么会生病?” 引发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导入本节课主题。

  知识讲解(10 分钟)

  展示不同食品的图片和实物,讲解安全食品的特点(如新鲜、包装完整、有正规生产信息等)和不安全食品的.危害(如 “三无” 食品、过期食品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等)。同时,教学生认识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许可证等重要信息,学会辨别食品是否安全。

  案例分析(10 分钟)

  播放食品安全事故案例视频或图片,组织学生分析事故原因,讨论 “如何避免购买到不安全食品”“发现不安全食品应该怎么办”。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15 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若干食品包装袋,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这些食品是否安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纠正学生的错误判断,强化食品安全知识。

  课堂总结(5 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食品安全知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选择安全的食品。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物时,运用所学知识挑选安全食品,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判断中,但部分学生对食品保质期的计算不够准确。后续可增加关于保质期计算的专项练习,同时可以邀请营养师或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来校开展讲座,丰富教学内容。

  安全教育《这样安全吗》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和常见的火灾原因,掌握预防火灾的基本方法。

  教会学生火灾发生时的正确逃生和自救方法,提高学生应对火灾的能力。

  通过模拟演练和案例学习,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

  火灾现场的图片、视频,火灾预防和逃生知识的动画视频。

  灭火器模型、湿毛巾、安全出口标志等道具。

  火灾逃生路线图绘制材料(纸张、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火灾现场的震撼视频,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火灾的危害,从而引入消防安全的教学内容。

  知识讲解(10 分钟)

  结合图片和动画视频,讲解火灾的常见原因(如玩火、电器短路、乱扔烟头)和预防火灾的方法(如不随意玩火、正确使用电器、及时熄灭烟头)。同时,介绍火灾发生时的报警方法(拨打 119,说明火灾地点、火势等信息)。

  案例分析(10 分钟)

  展示火灾事故案例,组织学生分析案例中人们在火灾发生时的行为,讨论 “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习正确的火灾应对方式。

  模拟演练(15 分钟)

  利用准备好的道具,在教室模拟火灾发生的情景。教师发出 “火灾警报”,指导学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低姿,按照规划好的逃生路线有序撤离教室。演练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逃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拓展活动(5 分钟)

  让学生分组绘制自己家或学校的火灾逃生路线图,并进行展示和讲解。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补充,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火灾逃生知识。

  四、教学反思

  模拟演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火灾逃生技能,但在演练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紧张、慌乱的情况。后续教学可增加演练次数,并且在演练前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要点和意义,同时可以联系消防部门开展实地参观和专业演练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安全教育《这样安全吗》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溺水事故的危害和发生原因,增强防溺水意识。

  教会学生预防溺水的措施和溺水后的自救、互救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私自下水游泳的危险性,养成不私自下水的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溺水事故案例视频、图片。

  游泳安全知识的动画视频。

  救生圈、竹竿等救生工具模型。

  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5 分钟)

  展示几张溺水事故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溺水的可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防溺水安全。

  知识讲解(10 分钟)

  播放游泳安全知识的动画视频,结合视频讲解溺水的危害、常见的.溺水原因(如私自下水游泳、在无安全设施的水域游泳等)以及预防溺水的措施(如不私自下水、游泳要到正规场所、有大人陪同)。同时,介绍溺水后的自救和互救方法(如保持冷静、采用正确的漂浮姿势、利用救生工具施救等)。

  案例分析(10 分钟)

  播放溺水事故案例视频,组织学生分析案例中导致溺水的原因,讨论 “我们应该从这些案例中吸取什么教训”“如何避免溺水事故发生在自己身上”。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防溺水的重要性。

  情景模拟与讨论(15 分钟)

  设置一些模拟情景,如 “发现有人溺水,你该怎么办”,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情景模拟。每个小组展示模拟结果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指导,强调正确的施救方法和注意事项。

  课堂总结(5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再次强调防溺水的重要性,要求学生牢记预防溺水的 “六不” 原则。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制作一张防溺水宣传手抄报,向家人和朋友宣传防溺水知识。

  四、教学反思

  情景模拟与讨论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但部分学生在模拟施救时动作不够规范。后续可邀请专业的救生员来校进行示范教学,并且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专业的防溺水教育影片,加深学生对防溺水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安全教育《这样安全吗》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拐骗手段,提高防拐骗意识和警惕性。

  教会学生识别危险情景和应对拐骗的方法,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在面对拐骗时冷静思考、机智应对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防拐骗案例视频、图片。

  拐骗情景的剧本卡片(如陌生人给零食、冒充家人朋友等)。

  相关的安全自护知识宣传资料。

  三、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5 分钟)

  提问学生:“如果有陌生人给你好吃的,让你跟他走,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展示一些防拐骗案例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防拐骗安全。

  知识讲解(10 分钟)

  播放防拐骗案例视频,结合视频讲解常见的.拐骗手段(如用零食、玩具诱惑,冒充熟人、工作人员等)。同时,向学生传授识别危险情景的方法(如陌生人提出不合理要求、不认识的人来接自己等)和应对拐骗的措施(如拒绝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及时向可靠的人求助等)。

  案例分析(10 分钟)

  展示具体的防拐骗案例,组织学生分析案例中小朋友的做法,讨论 “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还可以改进”“如果是你,会如何应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习正确的防拐骗方法。

  角色扮演(15 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抽取一张拐骗情景的剧本卡片,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小组进行观看,并在表演结束后指出其中应对正确和不正确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防拐骗知识。

  总结与拓展(5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防拐骗知识,强调提高警惕性的重要性。发放安全自护知识宣传资料,让学生带回家与家长一起学习,共同提高防拐骗能力。

  四、教学反思

  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防拐骗技能,但部分学生在表演时放不开,未能充分展现应对方法。后续教学可提前组织学生进行排练,给予更多指导和鼓励,并且可以邀请警察或相关专家来校分享真实案例和防拐骗经验,增强教学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安全教育《这样安全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这样安全吗》教学设计08-18

安全教育教学设计11-24

安全教育教学设计11-24

安全教育教学设计10-20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学设计07-24

小学安全教育教学设计09-23

《小学安全教育》教学设计10-05

防溺水安全教育教学设计07-05

防溺水安全教育教学设计09-01

防溺水安全教育教学设计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