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教学实践之鸡蛋保护器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24 15:11:15 晶敏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基于stem教学实践之鸡蛋保护器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基于stem教学实践之鸡蛋保护器教学设计(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基于stem教学实践之鸡蛋保护器教学设计(通用6篇)

  基于stem教学实践之鸡蛋保护器教学设计 1

  前言:

  如今 Stem教育理念正走向深处,科学、数学、技术、工程几门课程的融会运用,这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必要手段。而基于stem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应该包括其基本理念,同时也应该兼备人文、艺术等基本思想,为学生未来的创新设计奠定基础,这就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那么,选择怎样的活动内容合适呢?我们该怎样进行教学?有效的Stem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

  Stem教育是为学生的解决问题奠基的,所以我认为Stem教育应该从真实情景开始,从真实问题开始,从解决问题或者是做得更好方面展开活动。Stem教育应该遵循做中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利用Stem教育以及相关素养来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有序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

  我认为活动项目选择应该具有Stem特点,同时应该是学生乐于参与,有一定的活动意义的,或者需要学生从设计构思、尝试制作、反思设计、再改进再设计的过程,这也是创新设计的重要内容。

  鸡蛋保护器虽然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展过,但是作为学生活动,还是有很强的开展意义的。首先鸡蛋保护器具有较强的科学意义,如月球登陆、安全降落、重力加速度、缓冲等原理。鸡蛋保护器的设计方案很多,材料可以因地制宜,制作难度也适合。其中的Stem思想较多,因此是值得开展的Stem教育活动。

  鸡蛋保护器的拓展教学,为了将活动做到深处,因此设想用每周两节课的拓展课连续上三次。鸡蛋保护器的制作首先是学生不断修正的过程,又是一次比赛活动。第一次:侧重于方案设计,交流修正,布置回家制作。第二次:展示各自的作品,大家来猜一猜,实际测试,分析原因,再次设计,再回家制作。第三次:展示作品,猜一猜,实际测试,分析原因,比一比评一评。

  教学目标:

  1、通过做中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活动,侧重于在体验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动主要从鸡蛋保护器的`问题思考,设计交流,修正设计,制作测试,再修正,再设计,再制作的过程,遵循一般性创新制作的基本流程,以贴近生活实际。

  3、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主要就是引导,遵循技术设计的一般流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不断做得更好。

  4、制作材料原则上学生自己准备,鸡蛋可以学校备用。

  5、通过比赛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荣誉感。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创作素养,知道唯有不断改进,才能做得更好。

  2、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设计、不断修正的意识。

  3、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善于指出和表达观点,理性看待自己的方案,懂得与他人善意的交流。

  4、培养创新设计的兴趣,发挥不折不饶的精神。

  基于stem教学实践之鸡蛋保护器教学设计 2

  一、设计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物体从高处坠落时容易因冲击力而损坏,鸡蛋作为易碎品,其坠落保护问题能直观体现力的作用、能量转化等科学原理。本设计以鸡蛋从 2 米高处坠落不破碎为目标,引导学生运用 STEM 知识完成保护器制作。

  二、教学目标

  科学(Science):了解重力、冲击力、缓冲原理,知道不同材料的缓冲性能差异。

  技术(Technology):掌握简单工具(如剪刀、胶带)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材料尺寸。

  工程(Engineering):根据需求设计鸡蛋保护器结构,经历 “设计 - 制作 - 测试 - 改进” 的工程流程。

  数学(Mathematics):计算保护器的重量、体积,对比不同方案的参数差异。

  三、教学准备

  材料:鸡蛋(每人 1 个)、海绵、泡沫、棉花、卡纸、吸管、胶带、剪刀、直尺。

  工具:电子秤(测量重量)、量杯(辅助测量体积)、米尺(测量坠落高度)。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10 分钟)

  展示鸡蛋从桌面掉落破碎的场景,提问:“如何让鸡蛋从 2 米高处落下不破碎?” 引出课题,引导学生思考 “哪些因素会影响鸡蛋是否破碎”(如坠落高度、冲击力、缓冲材料)。

  知识讲解(15 分钟)

  科学:讲解重力使鸡蛋下落,冲击力是破碎的关键,缓冲材料通过形变吸收能量,减小冲击力。

  工程:介绍 “设计 - 制作 - 测试 - 改进” 流程,强调设计时需考虑材料选择、结构稳定性。

  设计与制作(40 分钟)

  分组(4 人一组),每组讨论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标注材料、尺寸)。

  按设计图制作保护器,用电子秤记录总重量,用直尺测量外形尺寸。

  测试与分析(20 分钟)

  在 2 米高处释放带保护器的.鸡蛋,观察是否破碎。

  破碎组分析原因(如材料缓冲不足、结构松散),未破碎组记录参数(重量、体积)。

  改进与总结(15 分钟)

  各组根据测试结果修改方案,二次制作并测试。最后总结:缓冲材料的弹性、结构的稳定性是成功关键,重量和体积需平衡。

  五、评价与拓展

  评价标准:鸡蛋是否破碎(核心指标)、保护器重量(越轻越好)、体积(越小越好)。

  拓展任务:尝试从 3 米高处坠落,思考如何优化结构。

  基于stem教学实践之鸡蛋保护器教学设计 3

  一、设计背景

  模拟物资空投场景,要求鸡蛋保护器从 5 米高处坠落,且能稳定着陆(不翻滚)。相比基础版,增加 “稳定性” 要求,需融入空气阻力、重心平衡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

  科学:理解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掌握重心与稳定性的'关系。

  技术: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加工材料,学会用记号笔标注重心位置。

  工程:设计带 “着陆缓冲” 和 “稳定结构” 的保护器,提升迭代改进能力。

  数学:计算重心位置(通过对称结构或悬挂法),统计不同方案的成功率。

  三、教学准备

  材料:鸡蛋、气球、纸盒、毛线、羽毛、竹签、海绵、胶带。

  工具:卷尺、电子秤、记号笔、剪刀。

  四、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10 分钟)

  播放空投物资视频,提问:“如何让鸡蛋像空投物资一样安全、稳定落地?” 引出 “稳定性” 和 “缓冲” 双重需求。

  原理探究(20 分钟)

  科学:演示羽毛和石块同时下落,说明空气阻力与表面积有关;用不倒翁举例,讲解重心越低、底面积越大,稳定性越好。

  工程:引导设计 “缓冲层”(如气球包裹)和 “稳定翼”(如纸盒展开的侧翼)。

  方案设计(20 分钟)

  各组绘制设计图,需标注:缓冲结构(如海绵包裹鸡蛋)、稳定结构(如吸管制成的支架)、预计重心位置。

  制作与测试(40 分钟)

  制作时调整重心(如在底部加重物),用悬挂法验证重心是否在底部中心。

  从 5 米高处测试,记录 “是否破碎”“是否翻滚”“重量” 三个指标。

  优化与分享(20 分钟)

  针对 “翻滚” 问题,建议增大底部面积;针对 “破碎”,建议增加缓冲材料厚度。

  各组分享方案,对比 “稳定翼面积” 与 “稳定性” 的关系,总结规律。

  五、评价与延伸

  评价:以 “鸡蛋完好 + 无翻滚” 为基础,加分项:重量<200g、制作工艺整洁。

  延伸:尝试在有风环境下测试,思考如何增强抗风性。

  基于stem教学实践之鸡蛋保护器教学设计 4

  一、设计背景

  限定材料(仅用 8 根吸管、1 张 A4 纸、1 卷胶带)制作保护器,从 3 米高处坠落保护鸡蛋。通过材料限制,迫使学生优化结构设计,深入理解结构力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

  科学:认识结构的承重与分散力作用,了解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

  技术:掌握吸管弯折、纸张折叠的技巧,提高材料利用率。

  工程:在材料限制下完成设计,培养 “以少胜多” 的工程思维。

  数学:计算吸管使用数量、纸张折叠角度,分析结构尺寸与稳定性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材料:鸡蛋、吸管(8 根 / 组)、A4 纸(1 张 / 组)、胶带(1 卷 / 组)。

  工具:剪刀、直尺、电子秤。

  四、教学过程

  任务发布(5 分钟)

  明确规则:仅用指定材料,3 米坠落鸡蛋不破碎,保护器重量≤100g。展示材料,提问:“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实现最大的保护效果?”

  结构探究(15 分钟)

  科学:演示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的承重差异,说明三角形结构稳定,能分散冲击力。

  工程:引导设计 “笼式结构”(吸管做支架)+“缓冲层”(纸张折叠包裹)。

  创意设计(25 分钟)

  各组讨论:吸管如何搭建三角形支架(如正四面体),纸张如何折叠成缓冲垫(如瓦楞状)。绘制设计图,标注吸管长度、纸张折叠次数。

  制作与调试(30 分钟)

  制作时注意胶带用量(过多增加重量),用直尺控制吸管切割长度。

  完成后测试重量,超重者调整结构(如减少胶带)。

  测试与分析(20 分钟)

  3 米高处测试后,分析成功案例:三角形支架分散了冲击力,瓦楞纸增强了缓冲。

  失败组反思:是否支架间距过大(鸡蛋晃动)、缓冲层过薄。

  总结提升(10 分钟)

  强调 “结构比材料数量更重要”,举例:蜂窝结构用少量材料实现高强度。

  五、评价与拓展

  评价:核心指标(鸡蛋完好)+ 附加分(重量轻、结构创意性)。

  拓展:增加材料(如 2 根牙签),思考如何与原有结构结合。

  基于stem教学实践之鸡蛋保护器教学设计 5

  一、设计背景

  通过量化测试不同材料的缓冲性能,引导学生基于数据选择材料、设计结构。强调 “用数据说话”,培养 STEM 中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科学:通过实验得出 “材料厚度与缓冲效果” 的关系,理解数据的意义。

  技术:使用压力传感器(模拟冲击力)、数据记录仪,学会读取实验数据。

  工程:根据数据优化保护器结构,实现 “数据 - 设计 - 性能” 的关联。

  数学:整理实验数据,绘制 “材料厚度 - 冲击力” 折线图,分析变化趋势。

  三、教学准备

  材料:鸡蛋、泡沫(不同厚度:1cm/2cm/3cm)、海绵(同厚度)、胶带、卡纸。

  工具:压力传感器(连接电脑)、数据记录仪、米尺、电子秤。

  四、教学过程

  数据实验(30 分钟)

  分组测试:将鸡蛋放在不同厚度的泡沫上,从 1 米高处坠落,用压力传感器记录冲击力。

  记录数据:泡沫 1cm(冲击力 X1)、2cm(X2)、3cm(X3),对比海绵(Y)的冲击力。

  绘制折线图:横轴为材料厚度,纵轴为冲击力,得出 “厚度增加,冲击力减小” 的'结论。

  设计依据(15 分钟)

  根据实验数据,引导学生选择材料:“若目标冲击力<X2,应选择至少 2cm 厚的泡沫或海绵”。

  结构设计(20 分钟)

  各组结合数据设计方案,明确:缓冲层厚度(参考实验)、外壳结构(保护缓冲层),绘制设计图并标注数据依据。

  制作与测试(30 分钟)

  按设计制作,用压力传感器测试实际冲击力,与预期对比。

  若冲击力超标,根据数据调整(如增加泡沫厚度)。

  数据分析与总结(20 分钟)

  各组汇报:设计依据的数据、实际测试数据、改进方向。总结:数据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选择材料和结构。

  五、评价与延伸

  评价:设计是否有数据支撑(40%)、鸡蛋是否完好(30%)、数据分析合理性(30%)。

  延伸:测试 “材料密度与缓冲效果”,进一步丰富数据维度。

  基于stem教学实践之鸡蛋保护器教学设计 6

  一、设计背景

  模拟快递运输中鸡蛋的保护需求,要求保护器能承受 “震动”(模拟运输颠簸)和 “堆叠压力”(上方放置 500g 重物),同时从 1.5 米坠落不破碎。贴近生活场景,强化 STEM 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科学:了解震动对物体的影响、压力的传递原理,知道抗震动和抗压结构的特点。

  技术:使用扎带固定结构(增强稳定性),学会用振动仪测量震动幅度。

  工程:设计满足 “抗震动、抗压、防坠落” 三重需求的保护器,提升综合设计能力。

  数学:计算堆叠压力(500g=5N),确定保护器的承重范围。

  三、教学准备

  材料:鸡蛋、硬纸板、泡沫板、扎带、弹簧(小)、海绵、胶带、剪刀。

  工具:振动仪、电子秤、重物(500g)、米尺。

  四、教学过程

  场景分析(15 分钟)

  播放快递运输视频,指出鸡蛋受损的两种情况:颠簸震动导致碰撞、堆叠受压变形。提问:“如何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原理讲解(20 分钟)

  抗震动:弹簧、海绵可吸收震动能量(如汽车减震器)。

  抗压:硬纸板制成的. “支撑框架” 能分散压力,避免鸡蛋直接受力。

  方案设计(25 分钟)

  各组设计需包含:

  抗震动层:弹簧包裹鸡蛋(或海绵填充缝隙)。

  抗压框架:硬纸板制成正方体框架,固定鸡蛋位置。

  防坠落:外层加泡沫缓冲,绘制设计图并标注框架尺寸。

  制作与多维度测试(40 分钟)

  震动测试:将保护器放在振动仪上(模拟运输颠簸),5 分钟后检查鸡蛋。

  抗压测试:在保护器上方放置 500g 重物,静置 3 分钟,观察结构是否变形。

  坠落测试:1.5 米高处坠落,检查是否破碎。

  优化与应用(20 分钟)

  针对 “震动破碎”:增加海绵填充密度;针对 “受压变形”:加固框架拐角。

  讨论:“这个设计如何应用到实际快递中?”(如减小体积、降低成本)。

  五、评价与拓展

  评价:三项测试均通过(60%)+ 成本控制(材料用量少,40%)。

  拓展:设计可重复使用的保护器,思考环保材料的应用。

【基于stem教学实践之鸡蛋保护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10-09

鸡蛋保护器作文01-08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10-02

制作鸡蛋保护器小学作文10-31

《画鸡蛋》教学设计5篇07-05

《画鸡蛋》教学设计(精选5篇)04-03

《春夏秋冬》基于标准教学设计06-26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通用16篇)10-30

《黔之驴》教学设计07-12

《桥之美》教学设计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