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02 10:26:37 蔼媚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

  1、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部分句子。

  2、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课文的语言特点。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夫捕鱼的乐趣。

  二、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

  1、导入 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鸬鹚,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美?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完之后,说说你的感受。

  (2)再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湖面是平静的?再挑一句话读给大家听。

  (3)结合词句交流、

  随机出示相关的句子:评议。

  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①学生结合句子谈体会,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出平静的感觉。

  ②同学们读好之后,要求他们把这些句子背下来。

  B、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①体会内容,问:如果老师把后面句子去掉,你读读看通吗?课文为什么还要这么写呢?

  师:同桌互读,读出这种静静的感觉。

  师:老师跟你们一起背这句话好吗?教师引背。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这个句子或另外的句子淡化处理,不做细讲。

  (4)将第一段内容整体朗读(配上优扬的音乐),读出湖面的平静的感觉来。

  5)出示板书

  湖面

  渔人 静

  鸬鹚

  3、学习第二段

  导入 :湖面多么平静啊,你们看……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1)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看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画面,谈谈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写出湖面不平静的?

  (3)逐句打出,然后请学生任选一句,读出动的感觉来,看谁读得好。

  (4)学生交流、评议。

  (5)比较一、二两段,感悟语言特点。

  ①师:同学读得真好,现在你们跟第一段比比看,你们会发现什么呢?

  ②分别朗读动与静的句子。

  a.两人小组互读

  b.指名读

  c.男女生分别读

  静 动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

  (6)小结、出示板书

  湖面

  渔人 静→动 美

  鸬鹚

  师:是啊,都写了湖面、渔人和鸬鹚,所不同的是有静有动,这一动一静构成了多美的画卷啊!

  (7)请把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摘抄下来。

  4、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不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通过自学悟出课文的特点,还背出了好的句子,同学们可真能干。

  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观察图画,领会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表达画面上的内容。

  2、通过读课文、学课文,初步了解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来捕鱼的。

  3、通过学生自主读书,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从中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4、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5、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课文第二段是本文重点段,写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表现出小湖动态的美。因此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争取自己读懂这一段,体会小湖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与鸬鹚捕鱼的关系。

  2、读课文,体会第二段中所描写的小湖的优美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从课外书中了解有关介绍鸬鹚的有关知识。

  2、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鸬鹚。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鸬鹚,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2、齐读课题。

  3、鸬鹚是一种什么动物?长什么样?有什么特殊本领?前几天陈老师布置大家去课外书中寻找介绍鸬鹚的有关内容,那么谁从课外书中了解到了鸬鹚的'特点呢?

  好!××× 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鸬鹚的特点。

  二、指导自读。

  1、那么渔人是怎么用鸬鹚捕鱼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

  2、检查交流: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

  1、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才读了一遍课文就了解了这么多内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面读一面想,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2、检查交流:现在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捕鱼前 湖面平静

  捕鱼时 打破平静

  捕鱼后 恢复平静

  3、那么课文哪些部分写捕鱼前的情景?哪些部分写捕鱼时?哪些部分写捕鱼后?

  四、再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部分,把这个部分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

  2、现在请同学们来读读你所喜欢的课文段落。

  (1)第一段。

  ①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

  ②好!你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我再请一个同学来根据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看图。

  ③还有谁也喜欢这一段?那我们这些喜欢的同学一起来读。

  ④那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⑤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悠然”是什么意思?

  ⑥夕阳斜照,水平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来感受这分宁静、这分温馨。

  (2)第二段。

  ①老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你们同意让老师来试着读读这段内容吗?我在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②刚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书上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

  “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一根教鞭,我们拿来当竹篙,把这讲台的一侧当作船舷。谁来学课文里渔人的样子,让鸬鹚下水。

  渔人这个动作怎么样?(轻而快)

  这轻快熟练的一弄,就叫——“一抹”。

  ④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板书:抓 甩挤)

  ⑤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就不停地——……所以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板书:忙不过来)

  ⑥齐读3—4自然段。

  ⑦总结:平静的湖面是美的,跳跃的湖面同样也很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2—5自然段,体会湖面的动态美。

  (3)第三段。

  ①捕鱼前、捕鱼时的情景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捕鱼后湖面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6—7自然段。

  ②我们一起来读。

  ③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④好!我们再一起来读。

  五、总结。

  1、我们把课文连起来再读一遍。

  2、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六、复习生字词语。

  1、我们来复习一下今天学习的词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囊

  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了解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

  了解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型:

  新授课

  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情景。

  2、理解词语:悠然、袅袅、一望无垠、波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以前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导入今天要认识的动物——“鸬鹚”

  出示图片,板书课题,指名描述它的样子。

  师:提问“关于鸬鹚,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渔人指挥鸬鹚捉鱼的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2、了解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小结:课文主要写在美丽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渔人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三、精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情况,再全班交流,师适当指导。

  捕鱼前(1)捕鱼前渔人、鸬鹚、湖面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这一场景写了几种事物?你喜欢哪个,为什么?把它读给你组内的伙伴听。

  (提示:可抓住某些重点词语理解)

  (指导后对照课件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导语:夕阳、微风、垂柳、渔船、悠然自得的渔人、整装待发的鸬鹚,构成一幅多么优美、恬静的图画呀!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呢?

  捕鱼中

  你从鸬鹚捕鱼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提示:注意动词,先划出来再体会)

  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结合“一抹”体会渔人动作的干脆利落和鸬鹚捕鱼动作的敏捷熟练及配合的默契。

  1、辨析“一抹”,体会内涵。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这个命令是怎样的?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觉得用“一抹”好在哪里?

  (4)四人一组合作研究。

  (5)交流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

  (1)同学们对“一抹”的研究真是精彩,但老师相信好戏还在后头,你想渔人这“轻轻一抹”,会抹出些什么?你有什么体会?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至第4自然段,同桌讨论研究。

  (2)交流研读成果:

  (3)真了不起,同学们对渔人这“轻轻一抹”的研究成果真多,如此丰富地体会到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这种快乐,请男生一起读2至5自然段。

  课件欣赏,鸬鹚捕鱼的景象

  捕鱼后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捕鱼了……”,这时湖面又(生接:渐渐恢复了平静)。

  2.是啊,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教师出示课件:捕鱼后湖面平静图。)

  3.为什么要用“恢复”?对,湖面原来是平静的,现在又像原来那样平静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复”。

  4.但请再研究一下,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一样?

  5.你能把这种忙碌之后的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吗?

  小结(结合课件):捕鱼前湖面是平静的,渔人准备捕鱼,鸬鹚待命;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渔人带着鸬鹚划着小船回家了,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你喜欢什么动物?你们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写一写,相信你会给老师带来惊喜!

  板书设计:

  3、鸬鹚

  捕鱼前 静

  捕鱼中 动

  捕鱼后 静

  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8个,理解和积累相关的词语。

  2、 能正确的、较熟练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3、 了解鸬鹚能帮助渔人捕鱼的过程。

  4、 能摘录描写鸬鹚帮助渔人捕鱼时的动词。

  5、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鸬鹚。

  6、 了解鸬鹚能帮助渔人捕鱼的本领,体会渔民的农家乐。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鸬鹚能帮助渔人捕鱼的.过程。

  2、摘录描写鸬鹚帮助渔人捕鱼时的动词。

  分层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语,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摘录描写鸬鹚帮助渔人捕鱼时的动词。(后)

  2、能较熟练地朗读课文,能摘录描写鸬鹚帮助渔人捕鱼时的动词,并了解鸬鹚能帮助渔人捕鱼的过程。(中)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鸬鹚,了解鸬鹚能帮助渔人捕鱼的本领,体会渔民的农家乐。(优)

  教学过程:

  一、 认知冲突:

  1、 揭示课题(媒体出示动感画面)

  2、 学习生字:鸬鹚

  3、 质疑: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 主动探究

  1、 媒体演示情景,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 交流

  3、 学习课文第一节:

  (1) 学生自读课文

  (2) 学习生字“垠”,交流。

  (3) 划出描写景色的句子;划出描写渔人的句子;划出描写鸬鹚的句子来读一读。

  (4) 教师引读(为课后练习3读句子作准备)

  (5) 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节

  4、 学习课文第二-------四节

  (1) 媒体演示鸬鹚帮渔人捕鱼的情景,听录音。

  (2) 学生自读,小组学习生字,并摘录写鸬鹚帮渔人捕鱼时表示动作的词语。

  (3) 交流,质疑

  (4) 指导朗读

  5、 学习课文五-------七节

  (1) 自读课文

  (2) 学习生字,交流

  (3) 划出此时描写景色的句子;划出描写渔人的句子;划出描写鸬鹚的句子读一读。

  (4) 教师引读

  (5) 指导朗读

  三、 实践运用

  1、巩固生字、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鸬鹚这种水鸟

  四、 拓展延伸

  你知道还有哪些水鸟?小组内交流。

  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的

  1、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录相带《鸬鹚》、幻灯图片3框、幻灯文字片4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具体地描写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和湖面景色的变化。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捕鱼前湖面平静)

  投影插图:仔细观察鸬鹚捕鱼前,湖面平静的画面。欣赏捕鱼前渔人、鸬鹚的样子,欣赏湖面宁静的景色。

  1、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这幅图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用笔画下描写渔人、鸬鹚、湖面的句子。

  2、课文怎样描写湖面的?说一说为什么把湖面比作镜子?(没有风,湖面平静能倒映出渔人、鸬鹚的影子来。)板书:平静

  3、课文怎样描写渔人的神态?“悠然”是什么意思?板书:悠然

  4、课文中怎样描写鸬鹚的?为什么把鸬鹚比作士兵?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形象、生动)板书:等待

  指导学生小结第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了夕阳下湖面环境优美,渔人悠闲、鸬鹚静立.。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给人一种静态的美。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捕鱼时湖面失去了平静)

  鸬鹚捕鱼前湖面是平静的,那么鸬鹚捕鱼时湖面有了什么变化?播放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这一情景。

  提示:仔细观察渔人怎样赶鸬鹚下水?鸬鹚怎样捕鱼?渔人怎样忙碌?(利用录相机的定格功能,使学生看清渔人赶鸬鹚下水“一抹”的动作和把鸬鹚喉囊里的鱼“挤”出来的动作)板书:失去平静

  1、湖面为什么会失去平静?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用因果句回答。

  “只要┄一┄┄就┄┄”说明渔人与鸬鹚的关系:渔人一动,鸬鹚就动。这一句与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个句子相呼应?

  2、失去平静的湖面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一个词看出。这样写好在哪里?“粼粼的波纹”是什么样的?比较:跳跃━━━翻滚

  3、读课文,圈出表示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如果换成别的词行吗?

  投影出示字幕:学生进行动词比较,教师点拨。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往船舷一抹(一扫),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拿)了出来,又把它甩(扔)进水里。

  4、学生根据板书,回忆一下,把刚才录相中看到的捕鱼情景描述出来。

  5、小结:作者描写鸬鹚捕鱼最精彩的地方是动词使用非常准确生动。渔人动,鸬鹚动,湖面波纹荡漾,浪花跳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水乡忙碌的捕鱼图,是一种动态的'美。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捕鱼后湖面恢复了平静)

  捕鱼后,湖面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请看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平静的画面。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与捕鱼前、捕鱼时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与捕鱼前、捕鱼时一样,还是渔人、鸬鹚和湖面。所变化的是时间由“夕阳”“炊烟四起”到“天色逐渐暗下去”;渔人捕鱼前“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捕鱼时忙碌,捕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鸬鹚捕鱼前“站在船舷上”“等待命令”,捕鱼时“扑”“钻”“跳”,捕鱼后,又“站在船舷上”;湖面捕鱼前“平静”,捕鱼时失去了“平静”,捕鱼后“恢复了平静”。整个画面由静到动又回到静。作者观察得仔细,描写得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板书:划回去站恢复平静

  (五)投影出示字幕(学生填空,感知全文)

  这篇课文叙述了()的经过,描绘了湖面()变化,表现出小湖自然环境()及渔人捕鱼快乐的心情。

  由于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才能把湖面的景色写得这么优美,把鸬鹚捕鱼写得这么有趣。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投影画面:《夕阳下的海滨》、《早晨的公园》(任选一题,也可自拟题目)

  要求:注意积累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要有动态静态的描写。

  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6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能独立认识本课“鸬鹚、垠、粼、章、舷、喉、吞”等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鸬鹚、章、舷、喉、吞””等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鸬鹚能帮助渔人捕鱼的本领,体会渔民的渔家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初读自学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

  (2)通过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渔人的“悠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有的甚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江南的鱼米之乡去看看,认识一下江南水乡那些特别的动物——鸬鹚。

  鸬鹚对于我们北方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陌生,老师搜集了一些鸬鹚的图片,想不想看。

  2、图片出示鸬鹚,教师简介鸬鹚的生活习性。

  师:刚才通过看图片,我们也了解了一些鸬鹚的生活习性等等,那么我们再看看我们的作者郑振铎是怎样具体描写鸬鹚的,我们先听一遍录音,在听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要求,边听边总结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听录音)

  二、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平静的湖面上,鸬鹚敏捷地下水捕鱼,渔人忙碌地挤着鸬鹚喉中的鱼儿,渔人喂饱鸬鹚划船离去,湖面恢复了平静。

  师:听了你们刚才的介绍,老师的心里好像浮现了三幅画面,我们今天就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学习。

  (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湖面平静,鸬鹚等待命令,准备捕鱼。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夕阳图)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湖面失去平静,鸬鹚敏捷地捕鱼,渔人忙碌地挤鱼。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捕鱼图)

  (3)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

  渔人捡小鱼喂鸬鹚后,划着小船回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渔舟唱晚图)

  三、欣赏作者对鸬鹚的描写。

  1、学习第一部分

  师: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第一幅图夕阳图的美景,老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当导游带着大家去宁静的湖面看看,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①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湖面、垂柳、稻田、渔船、渔人、鸬鹚)

  ②这一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呢?

  (宁静、悠闲、平静)

  ③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这份宁静与悠闲

  (1)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问: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

  (比喻、将湖面比作镜子)

  (2)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

  垂柳不见摆动,稻天没有绿浪,显出宁静。

  (3)几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

  (浮字用得好:说明小船没有划动,所以更显出湖面风平浪静。)

  (4)近处的那只船上,有个渔人正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悠闲)

  悠然——悠闲的样子。

  因为渔人在吸烟,没有划动渔船。所以湖面很平静,他坐在船上悠然的吸着烟,望着湖面,他显然是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了、陶醉了,一切显的那么安静。(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近处,再看前面作者的描写,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通着这些语句我们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

  小结:这是作者写作的一个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注意,可以从远到近,近到远,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或者按照方位顺序由东—南—西—北。

  (5)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a、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b、在你的心中列队的士兵是什么样子的?

  (威武、神气、整齐、训练有素)

  c、通过这句话,说明了鸬鹚是一只什么样的水鸟?

  d、这句话中“等待”与“湖面平静”又有什么关系?

  (他站在船舷上,并没有下水捕鱼,说明湖面很平静)

  段落小结:这一段作者按照由远——近,由景—人的顺序描绘了夕阳、湖面、垂柳、稻田、渔船、渔人在悠闲地吸烟,鸬鹚在等待命令这样一幅优美宁静的夕阳图。但是,随着渔人的竹篙往船舷上一抹,平静的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读课文,并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时湖面的情况。

  (热闹、欢腾、繁忙)

  (2)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语句来表现湖面热闹的景象呢?

  (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①用的动词有哪两个?(跳跃、荡起)

  ②这时的湖面美吗?有多美,想像一下,叙述出来?

  ③粼粼什么意思?

  ④渔人的心情怎样?

  ⑤湖面怎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因为渔人拿竹篙在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才会产生这种变化。)

  ⑥“一抹”什么意思?做一个动作?

  说明了渔人对鸬鹚怎样?

  如果老师把它改成一敲、一打、一赶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这样就体现不出渔人对鸬鹚的关爱,也会把鸬鹚吓跑)

  (3)过渡句:随着鸬鹚在水中捕鱼,湖面上就更热闹了,齐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渔人是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①作者抓住了渔人和鸬鹚的.动作描写,我们找出来。

  鸬鹚:(钻、扑、跳)

  ②通过这三个动词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鸬鹚动作快、迅速、敏捷、乖巧、训练有素、尽职尽责)

  ③鸬鹚跳上渔船做什么来了?(送鱼)

  ④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来?(喉囊鼓鼓的)

  ⑤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鸬鹚是个捕鱼高手)

  ⑥假如你是这只鸬鹚,你此时想对渔人说些什么呢?

  渔人的动作:抓、挤、甩

  通过这三个动词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渔人动作熟练,干活利索,经验丰富等)

  小结:这些动词用得非常的准确,写出了鸬鹚捕鱼时的动态,欢快活泼,也写出了渔人从鸬鹚喉囊捕鱼时的利索劲儿,湖面上鸬鹚在跳跃,渔人在忙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鸬鹚不断的跳上渔船,渔人都快忙不过来了,作者的心情怎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答)

  闭上眼睛想象,你的头脑中仿佛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过渡:鸬鹚捕了这么多的鱼,十分辛苦,那么渔人又是怎样犒劳这些为他带来收获的功臣的呢?

  3、学习第三部分

  默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一条条抛小鱼给鸬鹚吃)

  这时的湖面又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平静)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

  (说明人们都开始做晚饭,时间已近傍晚,湖面又向平静过渡)

  ②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

  (这时再也听不到水鸟下水时发出的响声,湖面上不会有波纹,浪花也不在跳跃了。)

  ③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起什么作用?

  (这一词用得很贴切,点明了湖面原先是平静的,现在也是平静的,这种写作手法叫前后呼应,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上也能运用上)

  四、全文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文章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本文通过描绘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夕阳图”、“捕鱼图”、“渔舟唱晚图”三幅画面,表现了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美好生活,从而也使我们每个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同学们我们就要告别这个小渔村了,你想对小渔村的人们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夕阳图——平静

  5、鸬鹚捕鱼图——热闹前后呼应

  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7

  一、 复习导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指板书,齐读课题《鸬鹚》。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湖面都发生哪些变化?

  3、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平静→不平静→平静

  4、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湖面发生这种变化呢?这种变化会给我们带来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研读第一段

  1、 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课文第1自然段的录音,边听边思考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哪些

  景物,并用“﹏﹏”把描写景物的词划出来。

  2、 反馈并板书:湖面、垂柳、稻田、小渔船、渔人、鸬鹚。

  3、 请你自己再来读一读第1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可写出湖面很平静?

  4、 针对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句子展开讨论并研读

  ⑴、课件出示: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A、自己认真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B、为什么把湖面比作一面镜子?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像的地方吗?

  C、你能读出这种平静的样子来吗?自己先来试试看

  自由读→指读(请三四名学生)→齐读

  ⑵、你还能找到其它句子也是写出了湖面平静吗?

  课件出示句子: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A、什么叫“悠然”?

  B、你能读出悠然的样子来吗?

  指读(三四名)→乐意读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出了平静?

  A、课件出示句子: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B、从哪里看出平静?你能读出平静来吗?

  5、 这一段作者把湖面写得多么地平静啊,写得多么地美啊。老师给这段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连起来把这段美美地读一读。

  6、 有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吗?同桌互相读一读并把句子摘录下来。

  三、研读第二段

  1、 湖面是多么的平静啊,可忽然却发生了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段,用“﹏﹏”划出课文直接告诉我们湖面发生变化的句子。

  2、 出示课件: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⑴谁来读读这句话,看看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⑵读时我们能不能读出跳跃的样子来?

  A、自由读;B、女生读;C、男生读;

  3、为什么湖面会发生这些变化的呢?

  讨论总结:鸬鹚在渔人的'指挥下下水捕鱼。板书:下水捕鱼

  4、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自己先来读读课文,再完成老师这里的练习。

  课件出示:渔人忽然( )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 ),这些水鸟都扑扑地( )进水里去了。

  一只鸬鹚( )出水面,( )着翅膀( )上渔船,喉囊鼓鼓的。

  渔人一把( )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 )出来,又把它( )进水里。

  鸬鹚不断地( )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5、 指生口答。

  6、 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7、 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呢?

  随机教学并围绕“一抹”展开教学:

  ⑴“一抹” 是什么意思?“一擦”就是这样吗?(动作演示:重重地一擦)

  ⑵“一抹”就是轻轻地一擦,如果你是渔人,你会这样一擦(动作:重擦)?还是这样

  一抹(动作演示:轻擦)?为什么?

  ⑶鸬鹚这“一抹”会抹出什么?

  8、 作者所写的渔人也像你们一样爱鸬鹚,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生接读

  9、 渔人为什么忙不过来了?

  四、研读第三段

  1、是呀,渔人是多么的忙啊,湖面是多么的热闹啊,可岸上已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了天空。渔人——生接读;鸬鹚——生接读

  2、这时湖面又怎样?什么叫“恢复”?为什么用恢复?恢复还可以跟哪些词语搭配?

  (健康、秩序、元气、失地、原状、名誉)你能用恢复说一句话吗?

  3、出示课件: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天色渐渐暗下去了,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是的,你看平静时,生接读——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不平静时,生接读——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恢复平静时,生接读——天色渐渐暗下去了,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4、这一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组织解疑。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湖面从平静变化到不平静再变化到恢复平静,原

  来是鸬鹚下水捕鱼带来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了水乡渔民的渔乐之情。

  2、摘录好词、好段、好句。

  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3.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二)学习生字新词,掌握重点词语。

  (三)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水上捕鱼能手,它的名字是“鸬鹚”。

  出示鸬鹚的特写幻灯片,使学生对鸬鹚有一个初步印象。

  2.请同学们看书上第45页的插图,听配乐录音,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是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表格幻灯片,请同学口答。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炊”字读chu9,声母是“ch”,翘舌音;

  “舷”字读xi2n,不读xu2n;

  “拣”字读ji3n,不读li4n。

  3.注意字形,写好汉字。

  这篇课文的生字不多,但有些字还是不太好掌握。因此,指导学生写字时,要提醒学生仔细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囊”字笔画较多,可部首却很简单,只是“一”。写这个字时要从上到下把每一部分看清楚。两个“口”下面是三横,不是两横,第19笔的“丿”不能漏掉,全字共22笔。

  “垠”字左边是“土”,这个字与“银”字相近,因此记忆的时候可以记成把“银行”的“银”换偏旁,去掉“钅”换成“土”。

  ““喉”字的右边不是“候”,中间没有“丨”,不能多加一笔。

  “抹”字是形声字,左边的“扌”表示意类,右边的“末”表声,写的时候注意下横要短。

  4.查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解释词语,理解重点词的词义。

  查字典是解释词语的最简单的方法,但有些词语尽管字典上解释得很详细,可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借助课堂讨论,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积累理解词义,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好办法。

  比如:“鸬鹚”是一种水鸟,生活中不常见,但也许有的同学见过鸬鹚的标本,或在电视中、图片中见过。教师应该启发这样的同学大胆地讲自己对鸬鹚的认识。

  鸬鹚:一种捕食鱼类的水鸟,也叫水老鸦,鱼鹰。羽毛主要为黑色,带有紫色金属光泽。嘴扁而长,上嘴尖端处有钩,颌(h6)下有一个大喉囊,捕的鱼就放在囊中。我国南方水乡人经常驯养鸬鹚来帮助捕鱼。

  “竹篙”:就是撑船用的长竹竿。它和公园里划船用的桨的作用是一样的,但要长得多,而且是可以前后左右活动的,一篙下去就可以插到河底。

  “袅袅”一词是形容烟气缭绕上升。课文中用来形容岸上的炊烟回环旋转,慢慢上升的样子。

  “悠然”:清闲、安逸的样子。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一望无垠”:垠,界限、边际。形容一眼望不到边。“粼粼”:形容水、石等很明净。

  “平静”:一般指心情、环境没有不安和动荡。本文指环境。

  5.出示幻灯片,区别字形,辨析词义。

  (1)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组织学生先讨论字形,找出幻灯片中形近字的不同之处,再组词。

  抹(一抹) 喉(喉咙) 炊(炊烟)

  沫(泡沫) 猴(猴子) 饮(饮料)

  痕(痕迹) 垠(一望无垠) 囊(喉囊)

  狠(凶狠) 银(银行) 襄(襄樊)

  (2)辨析词义,区分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恢复(还原 复原)

  悠然(悠闲 闲适 自在)

  平静(宁静 安静 无声无息)

  一望无垠(一望无际 一望无边)

  逐渐(渐渐 逐步 慢慢)

  粼粼(清湛 清澈)

  水痕(水迹)

  反义词:

  悠然(忙碌 紧张)

  粼粼(混浊)

  柔光(强光)

  平静(动荡)

  (二)了解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与《火烧云》一样,同是写景的文章,在段落结构上有相似之处。想一想,《火烧云》的段落结构以火烧云“到来前”“出现时”“消退后”为线索分为三段,《鸬鹚》这篇课文也可以这样考虑。可是同学们接触这样的课文还比较少,因此用这种方法分段可能有难度。

  教师可以采用先了解各自然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归并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主要写的是谁?做什么?

  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主要写在平静的湖面上,鸬鹚等待着渔人捕鱼的命令;

  第2自然段主要写渔人驱赶鸬鹚下水;

  第3自然段主要写鸬鹚捕鱼的情景;

  第4自然段主要写渔人收鱼的繁忙景象;

  第5自然段主要写炊烟升起来了,渔人停止捕鱼;

  第6自然段主要写渔人划船回去。

  第7自然段主要写湖面恢复平静。

  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明白了,教师可以组织同学讨论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或者课文叙述的思路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能会这样分析:第一自然段讲湖面平静,渔人还没有捕鱼;第六、七自然段讲渔人停止捕鱼,湖面又恢复了平静;中间几个自然段则是捕鱼时的忙碌景象。

  教师要在同学们这样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得出以下结论:

  课文是按照“静——动——静”或“捕鱼前——捕鱼中——捕鱼后”这样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同学们很快就能发现与《火烧云》的结构真的是很相似,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文章分段,就不会太麻烦了。

  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文章结构,段意是比较容易概括的。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鸬鹚捕鱼前湖面的平静。

  第二段(第2、 3、 4、 5自然段)写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渔人归去,湖面恢复了平静。

  (三)完成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动—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动—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从插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恬静的画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并动笔找一找、画一画课文中交待时间和表示天色变化的句子,然后谈一谈感受。

  (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②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③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④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指导同学们谈论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这四句话说明渔人捕鱼的时间是傍晚。天色的变化是随着夕阳渐渐落下去,夜幕即将降临而逐渐暗下来。)

  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插图,仔细观察画面,想一想课文中哪部分讲的是这个内容。

  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湖面→岸边→远处的几只小渔船→近处的一只渔船→渔人→鸬鹚”这样的顺序观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图中的景物、人、鸬鹚各有什么特点,然后综合起来再思考:画面上的重点是什么?看后有什么感觉?

  (图上画的是小湖的景色。湖面平静如镜;岸边垂柳成荫,遮住金黄色的稻田;几只小渔船轻轻地浮飘在湖面上;近处一只渔船,渔人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鸬鹚整齐地排列在船舷上。这个画面给人一种非常恬静的感觉。)

  (课文中第一段具体地描绘了这个内容。)

  (二)学习第一段。

  课文的.插图与第一段的内容紧密相联,画面给人宁静、优美的感觉。请同学对照画面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幅画面的。

  (“夕阳”表明时间是傍晚。“没有什么风”,“平得像一面镜子”,“小渔船浮在湖面上”,几句话集中体现了小湖风平浪静。“一望无垠的稻田”,勾划出了江南鱼米之乡的自然风光,既写出了稻田的广阔,又衬托出环境的宁静。“有个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表现了渔人捕鱼前清闲安然的心境和对捕鱼这一事有准备就绪,信心十足的精神风貌。“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一排士兵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也作好了准备,在静候捕鱼命令。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船“浮”着,人“坐”着,鸬鹚“站”着,说明此时的船、人、鸬鹚都处在静态,描绘了宁静而美丽的情景,与画面的意境是相一致的。)

  板书:湖面平静

  渔人悠闲

  鸬鹚静立

  这一段文字形象地描写了小湖环境的优美、渔人的悠闲、鸬鹚的静立,这些相互映衬,与太阳快要落山的时间相联系,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请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画面,把画面写得这样美的呢?

  (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由小湖到岸上,由远处的几只渔船到近处的渔船、渔人、鸬鹚。)

  这是捕鱼前的一张静态图,紧接着捕鱼开始了,一切都变得热闹、忙碌起来。

  板书:捕鱼前

  (三)学习第二段。

  捕鱼开始了,湖面还是那么平静吗?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画一画这一段中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动作,然后联系上下文想象“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一幅画面?

  (湖面已经失去了平静,因为渔人开始捕鱼,“荡起一圈圈波纹,浪花也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板书:失去平静 荡起 跳跃

  (先讲到渔人的动作有,“站”、“拿”、“抹”这些动作表现了渔人的熟练和轻捷。又讲到鸬鹚的动作有,“钻出”、“拍着”、“跳上”这些动作概括了所有鸬鹚出水的神态、动作,说明鸬鹚机灵、善于捕鱼。接着又讲到渔人的动作,“抓”、“挤”、“甩”,这一系列的动作娴熟利落,说明渔人经验丰富,对鸬鹚的驯养到位。)

  板书:站 拿 抹

  钻出 钻进 跳上

  抓 挤 甩

  指导朗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出重点,语速可稍微快一点,语气是欢快的。多请几位同学读。

  启发学生想象,大胆发言。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启发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画出一幅“捕鱼图”。

  (十来只鸬鹚不断地在船上跳上跳下;渔人也不断地抓住鸬鹚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鸬鹚甩进水里,都快忙不过来了。)

  在充分的讨论、互相启发后,同学们的脑海里肯定已经出现了一幅生动、活泼、有趣的“捕鱼图”,或许还是活动的电视片呢!这样的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板书:捕鱼中

  (四)学习第三段:

  “天色渐渐暗下来”,湖面又怎么样了呢?请同学合上书,静静的听配乐朗读最后一段,想象一下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渔人捕鱼之后归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现在的湖面上与第一段一样吗?为什么?

  (现在的湖面与第一段一样的平静,但已经没有了渔船和鸬鹚,只有一条“水痕”。因为捕鱼结束了,渔船都回去了。)

  板书:湖面 平静 水痕

  捕鱼后

  (五)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三段,“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语言精美,巧妙地借助景物描写来暗示时间的变化,使我们从一篇课文中看到了三幅美丽的画面,也使我们从静到动再到静的环境变迁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板书:静 动 静

  (六)巩固练习,完成课后作业。

  1.在课堂练习本上,结合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利用幻灯片填空,练习背诵。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 ),鸬鹚就都( )着翅膀( )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 )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 )水面,( )翅膀( )渔船,喉囊鼓鼓的。

  渔人一把( )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 )了出来,又把它( )进水里。

  3.结合板书,试着背诵全文。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资料】

  郑振铎 作者郑振锋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于浙江省永嘉县。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192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主编《小说月报》。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10月17日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国外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逝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泰戈尔传》、《郑振铎文集》等。除本文外,《别了,我爱的中国》、《燕子》也是他的作品,也编入小学语文课本。

  鸬鹚 水鸟,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嘴扁而长,暗黑色,上嘴的尖端有钩,脚趾间有完整的蹼膜,极善游水,视力敏锐,有一副强硬锋利的钩嘴。食道前端有一个可以膨胀的喉囊,用来贮存捕到的鱼。它一旦把鱼吞到肚里,鱼肉很快消化,鱼骨在胃中来回蠕动,胃液把鱼骨裹成丸状,然后从嘴里吐出。鸬鹚生活在湖泊沼泽地带的芦苇中,以鱼为主要食物。在水中遇到较大的鱼,几只鸬鹚会通力合作,把鱼叼出水面。鸬鹚的寿命约为20~30年。鸬鹚生长到三个月时就会下水捕鱼。我国南方多饲养它来帮助捕鱼。通称鱼鹰,有的地区叫墨鸦。

  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渔人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趣。

  2.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3.学习本课5个生字,8个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注意积累材料,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和积累材料的,即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

  教学难点

  了解鸬鹚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湖面的变化,以及湖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鸬鹚吗?(板书课题:鸬鹚)鸬鹚又名水老鸦、鱼鹰,是以鱼为食的水鸟。在我国一些地方,有的渔民把它驯化,用来帮助捕鱼。那么渔人是怎样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说完整话。即:课文记叙了渔人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情景。

  2.教师交待本文作者是郑振铎。

  三、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

  2.划出不认识的生字。

  3.借助拼音字典,读准字音,并想想下列字是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鸬鹚 抹 囊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鸬鹚一望无垠船舷竹篙一抹喉囊水痕夕阳悠然甩进逐渐恢复

  2.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鸬鹚两字都是左右结构,右半部都是鸟。

  抹字的'右半部上横长下横短。

  囊字笔划较多,教师引导记忆。

  五、标出自然段序号(共七个自然段)

  六、练习自读课文,纠正读音

  七、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2.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初步认识。

  八、看书上的插图

  1.同学们,你们看站在船舷上的是什么?鸬鹚,鸬鹚羽毛灰黑色、嘴扁而长。

  2.你们看图的近处,远处还有什么?柳树、稻田、夕阳。

  3.夕阳是什么意思?傍晚的太阳。

  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美丽的图画。要求说话完整、连贯。

  九、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同学自读课文并讨论

  1.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湖面的句子,想想湖面有什么变化?

  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像一面镜子。(平静)

  ②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不平静)

  ③天色逐渐暗下去,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恢复平静)

  2.根据湖面变化或按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顺序指导学生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捕鱼前。

  第二段(2~4自然段)捕鱼时。

  第三段(5~7自然段)捕鱼后。

  景物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思考:渔人在什么地方捕鱼?周围的环境怎样?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关键词句谈体会。(渔人在平静幽美的湖面上捕鱼。)

  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想想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重点理解这句话。

  什么像一面镜子?为什么这样比喻?

  把湖面平静的样子比作镜子,因为没有什么风,突出了湖面又平又静的特点。

  其次学生会谈到柳树、稻田、渔人、鸬鹚等,教师综合:岸边杨柳依依,远处稻禾青青,几只窄长的渔船点缀在绿油油的湖面上。这是秀丽的水乡景色,是渔人捕鱼的良好环境。

  ②找出描写渔人神态的句子,体会渔人的心情。

  渔人坐在船尾,吸着烟显出悠然自得的神态。

  ③找出描写鸬鹚样子的句子,体会比喻说明了什么?

  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严阵待命的样子。

  2.根据刚才的理解,请同学谈谈这时湖面为什么这么平静?

  ①湖面平静;②渔人悠闲;③鸬鹚像士兵。

  3.指导学生用缓慢的语速朗读这段。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看投影欣赏读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

  1.读第2自然段,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一抹?

  竹篙在船上一擦,这是渔人的一个动作,打破湖面的平静。这时鸬鹚接到冲锋的命令,扑扑地钻进水里。

  读读描写湖面的句子,可以体会出以水动来衬托水下鸬鹚正在奋力捕鱼的情景。

  这时的湖面已不平静了,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2.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找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体会词语的意思。

  渔人:抓住脖子,把鱼挤出来,把它甩进水里。(说明渔人动作干脆、利索。)

  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说明鸬鹚捕鱼动作敏捷、熟练。)

  3.联系上下文想想: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忙不过来了,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是一幅繁忙欢乐的画面,体现出渔人与鸬鹚之间的默契,以及湖面的活跃气氛。

  4.看图,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图的内容。

  5.指导学生用紧张高兴的心情朗读,体会湖面热闹景象。

  6.练习背诵。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思考: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恢复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用恢复一词?

  恢复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湖面又变得平静了。渔人喂鸬鹚小鱼,可以体会出繁忙紧张的劳动即将结束,渔人划船回去,所以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2.湖面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怎么能说平静呢?

  3.指导学生用轻慢的语气朗读课文,读出捕鱼后喜悦而归的心情。

  4.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文

  《鸬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记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这是作者身边的事物,他认真细致地观察,并积累了材料。希望同学们也要留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积累更多的材料,写出优秀的文章。

  四、作业

  1.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在练习本上完成课后第3题。

  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理解“一望无垠”“悠然”等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知道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来捕鱼的,作者又是怎样依照时间顺序,描写湖面平静——不平静——平静的变化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内容:

  课文的第一二段。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与鸬鹚捕鱼的关系。

  教(学)具:

  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启

  1.出示渔人用鸬鹚捕鱼图,激趣后教师导语揭题,板书课题。

  2.学习本课学习要求。

  3.明确自学程序与方法和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三

  1.清大家参照学习目标按自学程序与方法的第一、二、三条自学。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回辅导。

  三、知一

  1.学生按先整体再重点观察近处人、物的顺序指出图中画的景物。

  2.学生汇报生字掌握情况,教师加以点拨。注意“舷”字读音、“抹”字字形和“囊”字的笔画(22笔)。

  3.学生汇报新词理解情况,教师加以点拨。悠然:悠闲安适的样子。粼粼:水色明净,闪闪发光。袅袅:细和柔弱的样子。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分段及段意,教师点拨订正。(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鸬鹚捕鱼前湖面非常平静;第二段,第25自然段,讲鸬鹚捕鱼的动态景观;第三段,第6、7自然段,讲老渔翁回去了,湖面恢复了平静。)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四(学习第一段)

  1.教师提示学法:

  ①读课文,边读边想,在脑中浮现出一幅图画,再与课文中的插图对照。

  ②读课文,找出哪些地方能体现湖面的“静”,找出有关句子。

  ③完成旁批中的问题和作业。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回辅导。

  五、知二

  1.学生读第一自然后述说脑中的画面,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补充汇报、交流。第一、二句讲小湖和周围的环境,第三、四、五句依次写了船、渔人和鸬鹚。第一句可以看出湖面“静”,这句也是个比喻句,用镜子比喻湖面。浮船浮在湖面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鸬鹚立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这几句也体现了湖面的`“静”。第五句也是个比喻句,用士兵来比喻鸬鹚。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指导,示范后齐读第一段。

  六、练知

  完成课后习题中的第一题。

  教师在听写后,请同桌互换订正。

  七、结

  1.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收获作小结。

  2.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作小结。

  3、我们计划两课时学完这篇课文。第一课时完成程序一、二,第二课时完成程序三、四。

  第二课时

  一、启

  1.复习导人:上节课我们整体理解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捕鱼前湖面上很平静,那么后来湖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2.明确本课时的任务,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三段,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四(学习第二段)

  1.教师提示学法:①边读边想,在脑中浮现画出几幅图画。②这时湖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③完成旁批中的问题。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视辅导。

  三、知一

  1.读第2、3自然段后述说脑中出现的画面。

  这两个自然段讲渔人赶鸬鹚下水和鸬鹚捕鱼的情景。这两个自然段中写渔人动作的词有:抹(教师点拨“抹”字用法及好处)、抓、挤、甩,写鸬鹚动作的词有扑、钻、跳,写湖面动态的词有:荡起、跳跃;表示时间的词语:夕阳,过了一会儿,教师点拨:这些动词用得非常恰当,使画面变得生动、栩栩如生。同学们以后在作文时要学会准确恰当使用动词。

  2.学生读第4自然段后述说脑中的一幅画面。

  教师点拨:这一句话写出了捕鱼最繁忙时的景象,鸬鹚不断地扑着翅膀跳上渔船;渔人不断地把鸬鹚吞进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忙得不可开交。这时的湖面是动荡的,不平静的。

  3.学生读第5自然段后述说脑中画面。

  述说:渔人停止捕鱼后给鸬鹚喂鱼吃,这过程中写渔人动作的词有:拣、抛;写鸬鹚动作的有:张开、接住、吞;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是“岸上炊烟四起”,说明家家户户都在做晚饭了。

  4.有感情地朗读,教师作示范和指导。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四(学习第三段)

  1.教师提示学法:①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读课文,②这时候,湖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③完成旁批中的问题。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回辅导。

  五、知二

  1。学生读第三段,述说脑中的画面。

  2.学生述说理解内容情况。湖面上在捕鱼前是平静的,捕鱼时就不平静了,渔人归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水痕”的意思是渔船划过湖面留下的痕迹,湖面这时候没有一点波纹,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所以小渔船划过的痕迹才会如此清晰。

  教师点拨:

  作者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动静交织的湖面图,陶冶了我们爱美的情趣,这是因为观察仔细,认真积累的结果。我们要学习作者的这种积累材料的方法。

  六、练知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二、三题,教师巡回辅导。

  第二题:对照课本自检。(参考答案,括号依次为:站,拿,抹,扑,钻,失,荡,跳,跃。)

  第三题:指名背诵。教师小结背诵方法。

  七、结

  1.学生述说所得,教师予以肯定。

  2.教师指明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

  附板书设计

  捕鱼前静

  9鸬鹚捕鱼时动美

  捕鱼后静

【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雪孩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12-07

《白鹭》第2课时教学设计09-05

整式的第2课时教学设计10-13

《秋游》第2课时教学设计08-02

《匆匆》第2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29

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1篇)10-14

《鸬鹚》教学设计07-18

《鸬鹚》教学设计07-20

教学设计《鸬鹚》10-08

鸬鹚的教学设计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