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大家一起齐读课题。
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大家知道,寓言的特点就是通过讲故事让人们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那么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能让我们领会到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扫除障碍,学好字词
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词语,大家能读准确吗?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再互读一遍,互相提醒纠正。
出示:固执 侍奉 诸侯 禀报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再看两个形近字
侯 候
请大家观察它们的字形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下面请大家按要求朗读课文
出示: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建议大家在讲的时候,把:
出示:概括文章内容
时间 起因 经过 结果讲清楚。
出示:概括文章大意
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结果,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抓住线索,了解背景
同学们,大臣们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呢?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同学们,大臣们的话有道理吗?
手绘地图:春秋时期,吴国在长江下游,而楚国位于长江中游,两个国家相距很远,如果吴王出兵攻打楚国,吴军就要孤军深入到楚国的腹地,而此时中原的诸侯国要乘虚而入,吴国就无法及时回航,后果就不堪设想。
五、揣摩语言,感受特点
大臣们是说得有道理的,可是吴王是怎么回答的呢?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我,我就处死他!
你们看,吴王下达了死命令,大臣们只好束手无策,此时,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登场了。
同学们,大臣们劝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而那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劝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大家在书上找出来
出示两段话: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们看,同样是劝,可结果却这样的不同,是为什么呢?我们到文章里去找一找答案。首先我们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九至十一小节,争取能把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复述出来。
六、深入故事,探究道理
同学们,少年为什么要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呢?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相同点呢?
请大家读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同们读完了这两个句子,你们有没有发现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相似之点呢?攻打楚国就是眼前的利益,而隐伏的祸患就是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来攻打吴国,吴王和蝉、螳螂、黄雀一样,一心只想眼前的利益,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我们再看第一句,少年在说这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吴王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反应呢?出示:吴王恍然大悟,他领悟到什么?为什么同样是劝,大臣们的劝换来了吴王的死命令,而少年的劝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
出示:
少年:
大臣们:
再读两句,如果你是吴王,听了两种不同的劝,心理感受会一样吗?
这两种劝,吴王的感受不一样的,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而大臣们坚决反对,作为一国之王,他感到很没面子,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而少年的劝说十分地巧妙,也很委婉,让吴王自己去明白了其中的厉害关系,这样,吴王就容易接受了。
七、学习少年,享受智慧
同学们,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那少年的劝就是什么劝呢?巧劝,智劝。
少年的巧劝和智劝还体现在哪里呢?默读课文,找一找。
出示:少年选择了花园这个地方来劝吴王(让吴王比较容易接受)
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不惜被露水沾湿了衣服。(等待机会,引起吴王的注意)
少年对吴王说,他看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勾起吴王的兴趣)
八、角色表演,加强体验
这个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分角色表演
九、布置作业,升华感受。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螳螂捕蝉这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
2、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会写了。
3、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三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悠闲自由自在
(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5)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全对的学生举手。有味地齐读五组词语。
二、师讲故事、学生复述
1、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2、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3、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
4、指名讲述、师边听边评。
5、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6、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设疑披文、揭示寓意
1、少年侍卫为何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
2、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
3、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谁来做一做楚王读好这一句话。(指名读,评价。)
5、大臣们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说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呢?
从这个对比中,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少年是一个爱国的人。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
6、你认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呢?(专制蛮横、知错就改)
三、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可以同座合作,也可以下位找自己最要好的同学合作,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
四、作业
1、继续写好剧本,练习表演。
2、推荐寓言书读一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代寓言》。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默写五组词语,然后让学生讲讲《螳螂捕蝉》的故事,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并体会人物形象;(3)课文表演,先不加指导让学生自己表演,再让学生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后再让每个人根据当时情境写台词。这堂课我感觉(1)容量很大,学生的阅读准备还不够充分,所以时间有点仓促。(2)本文的寓意的揭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感觉印象还不够深刻。我应该以这个为“线索”,多次反复,循序渐进,让中心更加显得明确。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学生回答)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二、细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读不顺的句子重复几遍就顺了。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记号。
2、交流自学情况,相机出示下面一段话:
(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读出螳螂的紧张和专注。
(2)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3、这个故事是谁说给谁听的?他为什么要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了这段话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引导体会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过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
4、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思考: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a“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是一种简单的讲吗?
(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
b交流:
(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什么。你们觉得侍卫官的哪句话最关键?那么“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谁来读读书上的话?
(2)赏读:(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讲一讲这个故事。
②指名讲这一故事。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 )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
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他们可真大意啊!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对课文进行重组,直接切入第一个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利用表格辅助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掌握重点。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它们进行忠告,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个道理的认识。〕
⑥练读“蝉、螳螂……祸患呢!”
⑦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理解:“恍然大悟”;练读吴王说的话)
⑧你能说说吴王明白了什么吗?
(重点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
⑨这样看来大臣们一开始对吴王的劝告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却听了少年的话了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可以在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
a 小组讨论交流
b 品读课文体会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少年的计谋巧妙。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在默读课文时可以在书上勾勾画画,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写在旁边。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抓住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灌输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再停留在刚才对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联系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道理的深刻。〕
2、小结
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接: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巧劝”“智劝”)
(板书:巧劝 智劝)
3、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多媒体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3、 那么如果请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什么题目?
〔设计这样两道练习,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教学的训练,更是为了引导学生能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感悟,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激活思维。并且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从多角度去评价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因为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感悟、欣赏比理解内容更重要。〕
(少年智劝吴王)
四、布置拓展小练笔
(多媒体出示练习)
你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体会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这句话的含义,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难点:体会少年劝说的巧妙之处,领悟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故事内容。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探究故事背后的道理。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们劝阻无效,一位少年用 “螳螂捕蝉” 的故事巧妙劝说吴王,最终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 1 - 3 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大臣们为什么反对吴王攻打楚国?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引导学生理解 “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的意思,体会大臣们的担忧。
再读吴王的话:“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从 “固执” 一词中,你体会到了吴王怎样的态度?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大臣和吴王的对话,读出大臣的焦急和吴王的固执。
学习课文第 4 - 11 自然段
过渡:在大臣们都不敢再劝说的情况下,少年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少年是如何劝说吴王的。
学生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少年劝说的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少年说的话,出示相关段落:“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让学生仔细阅读这段话,思考: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蝉眼前的利益是露水,隐伏的祸患是螳螂;螳螂眼前的利益是蝉,隐伏的祸患是黄雀;黄雀眼前的利益是螳螂,隐伏的祸患是少年的弹弓。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悠闲、螳螂的专注、黄雀的急切,体会它们只看到眼前利益,忽视身后隐患的心态。
提问: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不直接劝说吴王,而是要讲这个故事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少年的聪明才智:少年知道吴王固执,直接劝说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巧妙地用 “螳螂捕蝉” 的故事,让吴王自己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既达到了劝说的.目的,又避免了危险。
学习课文第 12 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 12 自然段,思考: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有什么反应?
出示句子:“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理解 “恍然大悟” 的意思,吴王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内容,总结出吴王明白了自己如果攻打楚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却忽视了身后的隐患(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
(三)深入探究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大臣们的话吴王不听,而少年的话却能让吴王改变主意?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大臣们的劝说是直接的、强硬的,容易引起吴王的反感;而少年的劝说是委婉的、巧妙的,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吴王自己认识到错误,这种方式更容易被吴王接受。
引导学生从少年的劝说中,体会劝说的艺术:在生活中,当我们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根据对方的性格和当时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蝉、螳螂、黄雀这样只看到眼前利益,忽视身后隐患的现象?
学生举例发言,如有些同学为了多玩一会儿游戏,不完成作业,结果成绩下降;有些人为了赚钱,过度开采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等。
组织学生讨论: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也要考虑到长远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处理问题,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六)作业布置
把《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从中受到的启发。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所传达的深刻寓意,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的隐患。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通过朗读展现人物的特点和情感变化。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能结合生活实际阐述对寓意的理解。
体会少年劝说吴王的智慧,学习其巧妙的劝说方式,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恰当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面临的利益和隐患,明确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把握少年劝说吴王的过程,体会其劝说的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会在复杂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深入理解少年劝说方式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以及这种智慧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如模拟故事场景、角色扮演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
问题驱动法: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
朗读体会法: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人物的心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提问学生:课文围绕 “螳螂捕蝉” 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学生简要概括。
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 “螳螂”“蝉”“黄雀”“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恍然大悟” 等,让学生认读并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引导学生回忆吴王和大臣们对于攻打楚国的不同态度,为进一步学习少年的劝说做铺垫。
(二)精读故事,领悟道理
学习课文第 4 - 11 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思考:少年给吴王讲述的 “螳螂捕蝉” 的故事中,蝉、螳螂、黄雀分别是怎样的状态?
指名学生朗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引导学生抓住 “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等词语,体会蝉的安逸与自得,同时思考蝉此时的想法。指导学生用轻松、愉悦的语气朗读,表现出蝉的这种状态。
接着学习描写螳螂的句子:“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让学生通过 “拱”“举” 等动词,感受螳螂捕蝉时的专注和急切。请学生模仿螳螂的动作,进一步理解其神态和心理。朗读时,要突出螳螂的紧张和志在必得。
再看描写黄雀的句子:“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从 “伸长脖子” 一词,引导学生体会黄雀对螳螂的渴望以及它此时的疏忽。朗读时,要读出黄雀的急切心情。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的眼前利益分别是什么?而它们身后隐伏着的祸患又是什么?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清晰地表述:蝉的眼前利益是露水,祸患是螳螂;螳螂的眼前利益是蝉,祸患是黄雀;黄雀的眼前利益是螳螂,祸患是少年的弹弓。
出示句子:“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理解其含义,并思考这句话在故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这句话是整个故事的关键,揭示了故事的核心道理。
学习课文第 12 自然段
过渡:少年讲完这个故事后,吴王有什么反应呢?请一名学生朗读第 12 自然段。
出示句子:“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理解 “恍然大悟” 的意思,提问:吴王恍然大悟,他究竟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 “螳螂捕蝉” 的故事,以及课文开头提到的攻打楚国的背景,分析吴王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明白吴王意识到自己如果攻打楚国,就如同蝉、螳螂、黄雀一样,只看到了眼前攻打楚国可能带来的利益,却忽视了其他诸侯国可能会乘虚而入的隐患,这种做法是极其危险的。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少年的'话能让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而大臣们的劝说却不行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少年的劝说是委婉的,通过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吴王自己去领悟其中的道理,避免了直接劝说可能引起的吴王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而大臣们的劝说较为直接、强硬,容易让吴王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从而更加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
(三)深入探究,体会劝说艺术
分角色朗读少年和吴王的对话
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少年和吴王,朗读他们之间的对话。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体会人物的语气和情感。
朗读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从语气、语调、表情等方面指出优点和不足。然后再请其他学生进行朗读,不断改进和完善。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少年和吴王的性格特点,以及少年劝说方式的巧妙之处。
小组讨论:从少年的劝说中,我们能学到哪些劝说的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选择合适的时机:少年在吴王心情相对较好、有闲暇时间在花园散步时进行劝说,更容易引起吴王的注意和兴趣。
采用委婉的方式:不直接指出吴王的错误,而是通过讲述故事,让吴王自己领悟道理,避免了冲突和对抗。
运用生动的事例:“螳螂捕蝉” 的故事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能够让吴王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理。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劝说技巧
创设生活情境,如:你的好朋友沉迷于电子游戏,成绩不断下降,你该如何劝说他?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劝说技巧,在小组内进行模拟劝说。
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提出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吴王没有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结果会怎样?以 “假如吴王……” 为开头,写一段话。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内容,互相启发,拓宽思维。
推荐学生阅读《鹬蚌相争》《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进一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在阅读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螳螂捕蝉” 的故事内容、所揭示的道理以及少年劝说的巧妙之处和我们从中学习到的劝说技巧。
强调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能只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同时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六)作业布置
把《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完整、生动地讲给家人听,并和他们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会。
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心得体会,谈谈自己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避免只看眼前利益的行为。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09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0-12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07-11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0-08
《螳螂捕蝉》的教学设计05-18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5-26
《白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30
《背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04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