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1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难点是“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本节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过程和一个模拟探究过程,这两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获得。因此,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部分。课程进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活动、讨论、谈话的方式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提高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媒体
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六、教学策略
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然后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
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古生物学的证据。
2.通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学习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之一。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很多,其中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留下的遗体、遗物或痕迹,是某些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确凿证据,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不同地层中保留了不同的生物化石,分析比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对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化石结构、生存环境加以比较,并将化石生物与现存生物比较,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存年代和进化历程以及进化的规律。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对于研究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生活年代是极为重要的。科学家在研究化石过程中如何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同位素测定的方法。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许多方面,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点。若有时间教师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些其他方面的证据,如胚胎学的证据、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2.自然选择也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自然选择是相对人工选择而言的。虽然达尔文环球考察早于他对家养动植物的研究,但是自然选择这个概念是在观察人工选择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人工选择,了解人工选择的方法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和意义。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数为一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片(各种各样的生物化石);挂图:达尔文对饲养动物(家鸽何家鸡)和栽培植物(甘蓝)的研究工作。与进化相关的各种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教材P.146~148阅读材料。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
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要问:
(1)人类是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2)接受这一观点,需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据。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化形成的?
(3)为什么生物会不断发展,原因是什么?即生物是怎样进化的?
这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发现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我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谈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据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认为太行山曾经是海滨。
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化石有很多种,有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遗体化石,如骨骼化石、贝壳化石等;有保存植物叶片痕迹的印痕化石;还有遗迹、遗物化石等。
为什么化石能够说明生物的进化?
地球的地层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层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据存在于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判断生物类型和生存的年代。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分析比较发现:
(1)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
(2)从大约39亿年前的地层中开始发现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层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较多;晚形成的地层中陆生生物的化石较多。
讨论:科学家的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提问】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推动着生物向前发展?
二、生物进化的原因:
最先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是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
讨论:达尔文是怎样提出科学的进化理论的?(根据学生读过的阅读材料进行讨论)
(1)从小热爱自然,喜欢观察并不断地提出问题。
(2)科学考察,发现许多与“上帝造物论”不一致的问题。
(3)观察研究人工选择。
(4)提出自然选择理论。
对于来自各方面对进化学说的'攻击,达尔文持有什么态度?
1.人工选择:
利用挂图向学生介绍达尔文对饲养动物(家鸽和家鸡)和栽培植物(甘蓝)的研究工作。介绍时需要解释什么是品种?品种是怎样获得的?
达尔文认为,在不同的饲养或栽培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的选择形成生物新品种。
达尔文由人工选择的实例联想到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的形成。在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选择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2.自然选择:
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自然选择是怎样进行的。
(1)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例:1株1年生的植物只产生两粒种子,20年后会有多少后代?
大象寿命一般在100岁。一对大象一生可生6只小象,740~750年后一对大象的后代可以达到1900万头。
这样的现象称为过度繁殖。
提问:过度繁殖会带来什么问题?
(2)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即要保证生物必需的食物和生存的空间。生物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
提问:为了生存,生物在这个有限的生存条件下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物之间为了获得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的斗争,称为生存竞争。
(3)生存竞争总有胜败。什么类型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容易取胜或者失败呢?
实例:长颈鹿的进化。
(4)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谁在进行选择?
小结: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大多是适应环境的。自然界的环境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环境对生物的差异进行选择,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物,同时,也产生了生物的多样性。
提问:生物进化的历程是否已经完成?如果还在进行,我们为什么不易发现生物的进化?
自然选择的进程十分缓慢。生物界的丰富多彩是经过许多亿年的选择形成的。
【本课小结】根据人类已经得到的证据可以证明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通过不断进化形成的。自然选择学说能够较合理的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但是关于生物的进化,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问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还需要人类不断的研究探索,进行完善。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技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的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分成10个小组,搜集有关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与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特征和生理结构的图片或文本资料。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境:
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启发思考
教师出示“恐龙灭绝”,“各品种鸡的形成”和“生物进化树”三组图片,同时提出问题: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三个问题的提出,给学生以思维的冲击和震动,要求学生用1分钟时间思考问题,让他们就自己已有的知识贮量在脑海里形成雏形的解释,但并不要求即时做出回答,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顺势导入新课。
桦尺蠖工业黑化的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桦尺蠖的工业黑化事例,分析科学家的仿真实验结果,并提出问题:为什么100年后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而浅色的桦尺蠖却成了少数?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分析,之后就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解释作出及时的评价和归纳。为以下的内容学习作好铺垫。
“保护色”的概念学习
在了解了“桦尺蠖工业黑化的原因”后,让学生观察“冬雷鸟”、“夏雷鸟”和“几种不同环境中的`蛙”等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保护色的概念及意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保护色的仿生应用的拓展资料:军舰的色彩与斑马身上漂亮而雅致的条纹;迷彩服与蝴蝶的迷人色彩;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百叶窗样式与蝴蝶身上的鳞片。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相关的仿生例子。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色不仅有利于动物避敌和觅食,还能启迪我们人类的智慧,造福人类社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
教师说明桦尺蠖工业黑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保护形成的过程,虽然不可能重现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感受这个过程。为了让实验能顺利完成,课前预先培训各小组长,让他们掌握实验操作要领,上课时作为小老师指导其他小组成员。首先引导学生对保护色的形成作出假设后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注意学生探究实验的实施情况及数字记录,并从中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结果,讨论交流并推测出保护色形成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推测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对保护色形成过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接着问:如果人们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的桦尺蠖又重新恢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让学生各抒已见,互相评论,但不一定形成统一的观点和做法。这样,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另外充分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人力资源,达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拓展阅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生分析判断:有些动物如某种蛾类幼虫的体表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并长有毒毛,很容易被食虫鸟发现,因此,这种具有与保护色不一致的体色是不利于它们生存的。你认为以上说法对吗?为什么。这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生物适应性不仅仅是保护色。接着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地阅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相关网页资料,该网页汇集了大量老师和学生搜集的图片和文本资料,界面友好,很具可读性。学生阅读时,教师提醒:你从资料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得到了什么启示。这部分拓展阅读旨在告诉学生物适应环境除保护色外,还有警戒色、拟态等其它形态特征和生理结构的适应,启示学生要学好本领充实自己,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同样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深刻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恐龙灭绝的几种假说”,“华南虎和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各品种鸡的来源”,“狼的进化”和“特殊环境的昆虫”等资料,同时讨论交流“引入”的三个问题。师生总结归纳生物进化的原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拓展练习
写一篇小短文
提出问题:现代社会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人身安全也有了保障。请推测:我们人类还会有重大的进化吗?将会进化成什么样子呢?要求学生在V—class平台写一篇有关人类进化的小短文,师生在网上相互交流和评价,从而进一步深化促使生物进化的原因。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4
一、学习目标:(课件1展示)
1、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进化历程。
2、养成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
3、培养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的设想能 力。
二、重点、难点:
动、植物进化的历程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三、导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课件2展示,内容各种生物的图片,目的让同学们回忆生物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分析与讨论:
1、比较不同植物类群的有关特征:(课件3、4、5、6展示各植物类群的代表植物,小组内讨论总结出各类群的特征,比较)
根据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幻灯片,组成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然后完成下列表格:(课件7,根据比较完成表格,通过比较生活环境得出由水生到陆生,比较形态结构得出由简单到复杂,最后总结出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趋势)
植物类群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繁殖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课件8展示)
2、比较不同动物类群的有关特征:(课件9脊椎动物的四种心脏)推测哪类动物的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最强?从心脏的结构特点推测它们的进化趋势
比较各类动物心脏的图片,根据各类动物的心脏特点,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总结生物进化的总趋势:______。(课件10总结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学习任务二: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观察生物进化树,完成生物进化树的拼图。(课件11展示进化树,由学生填出空白处)
提问: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历程分别是怎样的?请用一种简捷的方式表示出来。(课件12)
植物: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四、达标练习:
1、依照生物“进化树”,植物的进化顺序是
①原始多细胞藻类 ②原始单细胞藻类 ③原始蕨类植物
④原始苔藓植物 ⑤原始种子植物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⑤④③②① D. ③④⑤②①
2、下列不是生物进化规律的是
A.从水生到陆生 B.从简单到复杂
C.从低等到高等 D.从动物到植物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A.原始单细胞生物 B.原始藻类 C.原始多细胞动物 D.细菌
4、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
A.比较解剖 B.细胞研究 C.进化树 D.化石
5、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起源于
A.原始大气中 B.冷却降雨过程中 C.原始海洋中 D.土壤中
6、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
A.数量越多 B.种类越丰富 C.越简单,越低等 D.越复杂,越高等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5
教案课前检测: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距今越近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复杂。
教学目标: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过程:
一、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读P58页图24:1850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大多数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
读P58页图25,100年后的1950年,曼彻斯特已成为一个工业城市,树皮被熏成黑色,结果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
思考:它们的数量为什么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保护色:
1、 生物进化的原因: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内因:可遗传的变异
外因:环境的变化
生物的后代会发生不同的变异,若变异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则具有此种变异的后代就能生存下来;若变异不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则具有此种变异的后代就不能生存下来,将会被自然界淘汰。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来积累的资料,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从遗传、变异、人工选择、生存斗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了物种的起源。该书强调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给神创论以沉重的打击。《物种起源》是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著作,是生物学研究历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①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着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②自然选择的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过度繁殖 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达尔文指出,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但是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 900万头。因此,按照理论上的计算,就是繁殖不是很快的动、植物,也会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产生大量的后代而占满整个地球。但事实上,几万年来,象的数量也从没有增加到那样多,自然界里很多生物的繁殖能力都远远超过了象的繁殖能力,但各种生物的数量在一定的时期内都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达尔文因此想到了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 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认为,这主要是繁殖过度引起的生存斗争的缘故。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但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
遗传和变异 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
适者生存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请按照自然学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进化。
答:略
补充:
最先对长颈鹿的长颈作出解释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拉马克(1744—1829)在达尔文之前就已经认识到生物是不断发生进化的,并提出了两条著名的法则: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
拉马克认为,环境变化是生物变化的原因。环境变化了,使得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生物,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有的器官则由于没有使用而退化;这些变化了的性状,即后天获得的性状是能够遗传的。拉马克常以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为例,来说明他的进化思想。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祖先,由于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环境里,不得不经常努力地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高处的叶子,由于经常使用,颈和前肢逐渐地变得长了一些,并且这些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这样,经过许多世代,终于进化成为现在所看到的长颈鹿。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工选择的过程和条件。
(2)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3)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2、能力目标
(1)观察原鸡的进化,初步形成观察能力、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2)尝试探究生物进化的原因,学会桦尺蛾的数据和图表分析。
3、情感目标
(1)通过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2)介绍达尔文锲而不舍、历尽艰辛创立生物进化论的事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塑造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美好心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课本STS中介绍的《侏罗纪公园》,播放影片的精彩片段,然后设问:为什么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恐龙现在却销声匿迹了呢?在生命进化的长河中,为什么有的生物种类绝灭了而新的生物种类又会不断产生?现在地球上至少芸芸众生着200多万种生物,生物为什么能不断进化呢?由此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一:调查研究,体验科学家探究的艰辛
根据课前布置的活动作业:让学生到花鸟市场、农贸市场,观察、调查比较不同品种的金鱼、家鸽等动物和某些花卉、蔬菜的培育过程,发布各小组的调查结果;教师借此介绍达尔文生平和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多媒体课件出示“几个品种的鸡和原鸡”的图片,师生共同分析人工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生物学活动中体悟生物学的乐趣,进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环节二:游戏模拟,体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师播放视频“英国桦尺蛾事例”,设置模拟游戏活动的场景,使学生产生疑问:从1890年到1960年,两种体色的桦尺蛾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深色桦尺蛾数量增加,浅色桦尺蛾数量减少,这是为什么?接着说明尽管我们不能重复桦尺子蛾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捕食桦尺蛾来加深理解。
游戏活动:捕食桦尺蛾
方法:
(1)学生扮演捕食者。
(2)捕食者先闭上眼睛,老师先把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蛾投影出来。
(3)捕食者睁开眼睛,老师问:你们“捕食”到桦尺蛾了吗?什么颜色的?数量是多少?
(4)记录同学们“捕食”的结果。
(5)用黑褐色树干上的桦尺蛾再重复进行一次上述活动。
(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g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创设游戏的场景亦可起到同样的效果)
教学环节三:合作探究,在交流中体悟学习
正如高明的电影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观众的情绪一样,在教学环节二之后,教师应有意安排一个“静场”,让学生冷静地去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进而在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
学生提出诸如下列问题:
1、为什么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占多数?
2、深色桦尺蛾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蛾数量的减少,这是为什么?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深色桦尺蛾的出现属于自然变异的结果,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突变对其后代的生存是有利的。
学生2:深色桦尺蛾数量逐渐增加,由少数变为常见类型,主要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工厂排出的烟煤杀死了地衣,使树皮变黑;另一方面桦尺蛾的天敌决定桦尺蛾的'不同颜色的数量。
学生3:桦尺蛾体色变化是由于体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而且变异的性状传给后代;并且是在外界环境变化及天敌的影响下,变异个体逐渐增加的结果。我认为:工厂排放出的煤烟是导致桦尺蛾颜色改变的关键,说到底是环境污染迫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所以,在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
(对作答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可倾听多数同学的回答,直到满意的答复。)
教学环节四:引导深究,提炼自然选择的概念
教师先告诉学生对桦尺蛾体色改变原因的解释正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的理论。在自然选择中达尔文提出了哪些观点?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观看录像。教师选取与“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有关的视频播放,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很容易理解并说出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观点。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某种生物的变异特征如果是适应当时环境的,那就是一种有利变异,而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适应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被淘汰。这时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总结出自然选择是指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捕食者被淘汰的过程。
教师总结:通过对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蛾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学生:我们应关掉曼彻斯特周围的工厂,保持桦尺蛾生活区域内清洁的空气,保持天敌的数目不变。这样浅色桦尺蛾便成为常见类型。
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都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最后,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请大家总结生物进化的原因。让学生讨论总结,教师补充完善并板书。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反思07-03
生物进化的历程优秀教学设计07-10
高二《生物进化》教学设计08-15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反思(通用11篇)04-12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反思09-28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反思范文07-14
《生物进化》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06-12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说课稿06-08
生物进化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5篇)02-25
生物进化是什么结果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