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通用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展示了一幅小学生大美丽的大自然中采集土壤的情境图,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了解当地土壤的基本特征,并做好观察记录,为课堂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课只有两个活动,活动一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前在采集土壤的过程中了解到的,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土壤里的情况进行交流,其目的是让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个大致的了解。活动二则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土壤的主要成分。土壤是学生常见、熟悉的物质,不少学生玩过土壤,具有很多的感性认识,也有很强的研究兴趣。本课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为主要的目的。通过准备的实验器材进行引导、“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自由活动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观察土壤。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根据情况拿到课堂上来进行。
拓展活动是让学生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把最感兴趣的部分做成资料卡。让学生把课上的对土壤成分的研究转为课下对土壤形成的研究,让学生对土壤继续研究下去。
课前准备:
让学生到周边的环境中去采集土壤,并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描述:
一、播放视频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1、提出问题。
(播放充满生机的自然风光的视频,并配以相应的语言)
土壤妈妈养育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那它是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土壤里会有些什么呢?(板书课题)
2、学生猜测。
(生猜测,教师随机板书)
【课前,学生已经历过自己去采集土壤的过程。因此学生的猜测有些就是自己的观察所得。有的是学生的推测。如果有的学生提到有动物尸体,可能有的学生会质疑早都烂没了,这时教师适当解释:动植物在土壤中腐烂以后形成的物质叫腐殖质,它在燃烧时会有一种烧糊肉的气味】
二、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1、设计研究方案。
这是大家的想法,土壤的有些成分,我们通过观察的方法就知道了,可对于有些成分,有的同学还持有不同的意见,土壤里是不是真的这些东西呢?你能利用你面前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共同设计出你们最想知道的内容的研究方案。
(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老师已经给学生准备了教师准备的土壤、铁盒、烧杯、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滴管、玻璃片、及学生自己挖的土壤等实验材料。根据材料的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想到通过烧土壤的办法试试是不是有腐殖质;通过把土壤放到水里的方法看是不是有空气的存在。对于砂、黏土和无机盐等成分的研究方案学生可能会根据书中插图的提示也设计出来。也可能设计不出来。如果学生想不到也不要强教给学生。在实验探究时,指导学生去进一步的进行实验研究。学生设计的方法也可能多种多样,必须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水分种成分的探究,有些可能直接摸,有的可能加热,有的可以放在纸上挤压等。】
2、交流设计的方案。
谁愿意把你们设计的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交流)
【对于学生说的不恰当的、不严密的地方,可让学生加以补充说明,如果学生说不到的,教师可适当补充,在这儿师生要一起把实验方案设计的明明白白。】
同学们真棒,想到这么多方案。如果现在就开始研究,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己提出注意事项,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或强调)
【在提醒学生安全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3、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实施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此实验活动大约需要10—15分钟。要保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直到每组同学能扎扎实实地进行完自己的实验并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相信同学们在得到自己想要的实验现象的同时,也会有其他的发现。这些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如,学生在对土壤加热时还可能会看到有“热气”冒出,这说明土壤中有水分的存在。对于没有设计出洗沙这个方案的小组可引导学生观察静止后的泥水,沉淀下的泥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用手捏一下上层的泥和底层的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土壤中有沙和黏土的成分。对于没有设计出研究无机盐方案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得出土壤中有溶于水的物质这样的结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以便及时解决学生随机发现的问题。】
4、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
都研究好了吧,现在就请各小组来展示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其他组的同学要认真听,并做好记录,如果有不同意见,等他汇报完了你可以再来补充。
(学生汇报,对于汇报中精彩的、值得肯定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及实验结论,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在简单汇报自己的做法后重点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自己得出的实验结论。时间允许尽可能让每组都到台上进行汇报。最后全体师生汇总交流的结果。】
5、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土壤里有空气、砂、黏土、水、腐殖质、无机盐等成分构成的。土壤的成分可真丰富,它就像一位母亲,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也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它无私地奉献着,那我们应该为土壤妈妈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流)
那我们面前这些土壤怎么处理呢?
(学生自由回答)
三、引导学生拓展活动,把课堂研究拓展到课下
说得真好,有了我们这些小卫士,相信土壤妈妈一定会越来越美丽。这么富饶的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家想不想知道。(想)你可以搜集、查阅相关的资料,把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记录下来,做成资料卡。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老师帮忙。
【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把课堂的研究拓展到课下,激发学生自己进一步去研究探索,同时也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帮助,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甩给学生便什么也不管了。】
体会与反思
本课是《土壤和生命》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自由活动作为了一个课前的准备,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土壤,学生通过采集活动的亲力亲为,先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对土壤的感性认识。比如说从哪里采集的?土壤上面有什么?土壤里面有什么等。虽然教师还没有提出探究问题,但学生却通过采集活动,为探究做了心理、材料、经验、感性等多方面的准备。
2、教学时,教师再提出“土壤里有什么”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不再是简单的观察到的东西了,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推测和想象。这样就达到了启发学生深层感知土壤目的,与上一环节不同的是探究目的更加明确。探究的方法也不再是单一的观察,而是借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而是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
3、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观察到的现象和研究的收获是探究教学重要的内容,也是探究教学的重点所在。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交流时收获就越大。如有的学生把土壤放到了水中,就看到有很多的气泡冒出,这说明土壤中有大量的空气存在。也有的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对比实验,把松散的土壤和结实的土壤分别放入水中,发现松散的土壤比结实的土壤冒出的气泡要多很多。这位同学在交流时就说到了我终于明白农民伯伯为什么每年都要松土了。就是一些无意间的发现也要给予肯定。只要激起孩子们那颗发现之心就是成功的。这样大家一起交流的时候,本组的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惊喜和收获,别的小组的学生也能从中了解到同伴的想法,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回答和叙述及时的表示肯定,这使学生更加放心大胆,敢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课堂上,这才是学生在课堂上最精彩的发言,这才是真正的学生自主探究的课!
本课教学,还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作为探究伙伴,教师参与到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
2、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现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科学素养的培养。
3、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借助学生在认识上的不同,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达成共识。
本节课在实施中也有几点令人遗憾的地方:
1、实验小组活动过程中,所谓“好”的学生掌握着设计、操作实验的权力。看起来小组活动既能设计、操作实验,又能通过实验总结交流自己的发现。实际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够,这部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2、组中的交流、合作不够。不同的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没有很好达成共识,出现了你研究这个内容,我研究那个内容的现象。
3、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需所需器材了解不够,进一步说明学生在设计实验方面的不足。
4、需要提示的是在没有泥土的城市里或土壤种类不全的地区,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准备好土壤的样品,供学生观察。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2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土壤和生命》单元的第一课。本课通过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了解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土壤里面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由此建立土壤是一个混合物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使学生愿意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目标。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班级:有的学生在家种植过植物;有的学生知道蚂蚁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还有的可能对土壤的外部特征具有一些经验,但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分享他们的关于土壤的知识,预测在土壤样本中会发现什么,讨论预测的和观察之间的不同,用各种方法观察土壤,比较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将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在科学知识目标上,由原来的是否研究"土壤里有什么"这个问题转变为明确地研究"怎样判别几种不同的土壤"这一类的问题,即在用各种方法认识土壤,研究土壤,由于学生之前并没有专门学过土壤的有关知识,所以课题也相应地改为"土壤里有什么".以前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实验做完,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教材观、教学观过分强调了教材的绝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教材的联系,开放教学内容就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得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智力凭借。教材应该是激发学生创新的起点,而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紧箍咒",这一点我们争取在这一堂课有所突破。
在材料设计方面,遵循兰本达关于结构化材料设计的思想,选取三种典型的土壤:适合于种花的腐土,花圃里的水稻土,筑路翻上来的生土。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土可以变成腐土)。出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的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提供材料外,其它不做任何指导,并对学生渗透一个观念,"学科学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老师只不过是给你们帮帮忙而已".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一把挖土壤的铲子、一叠报纸(让学生铺在桌上)、抹布每四人一块、一小桶水,一个放大镜、三根木棒。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的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课后延伸的探究。结构化的材料为这一探究活动过程提供了保障。本课从科学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的。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探究技能的问题,这是本课的重点,是实现"科学探究"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重要的活动部分。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到花圃里面挖土,在实际的环境里观察土壤;
能够在鉴别三种不同的土壤过程中了解土壤的常见成分;
能够用自己可能的方式认识更多的土壤里的各种颗粒。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知道土壤和动植物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亲近土壤;
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在黑板上写"土壤".(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解读"土"字。
①"土"字为什么这么写?
②学生解释。
③老师解释:人们挖开土层,就会发现,土总是一层一层的,在上面一层长着许多植物,这一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教师边说边作简笔画)
【评析】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导入课题非常巧妙,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学过土壤的"土",但是可能谁都没有好好地想过"土"的写法。让学生研究土壤的"土"为什么这样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土壤的兴趣。
3、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
4、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对土壤的了解。
5、首先让学生描述自己在泥土上、沙上和菜园里玩的情景,让他们描述那里的地面或土壤看起来像什么?摸它们感觉如何?有什么东西生长于其上?他们能想起有多少种不同土壤的地方?
二、预测我们可能在土壤里面发现什么
教师谈话:要研究土壤,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首先应该亲自去观察。要观察就要到外面去挖土,根据同学们的经验,大家来猜猜看:大家能在土壤里发现些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
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讨论:我们可能发现什么?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根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评析】在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土壤之前,让学生进行预测——他们能在土壤里看到什么?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的'土壤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同伴共享信息。同时,也通过预测活动,增强学生观察时的目的性,使学生的观察行为显得有意义。同样,由于预测的结果来自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所以,当学生观察到真实土壤的时候,就产生一种寻找的欲望。正是由于这种欲望的产生,学生往往能够发现平时没有发现的东西,观察的收获会更大。
三、到实地去挖土壤并且观察土壤
由学生亲自参加的挖土活动,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劳动中体会一种快乐,这样也使学生能够亲近自然,体会到一种真切的泥土的芳香,体会到大自然的真实的味道。而且,学生从挖土活动中获得的信息,来自于他们真实的生活,学生将确信不疑。在挖土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观察土壤并发现它包含什么,放大镜可以让他们观察菜园土中更多的东西通过观察它们可以了解到:
土壤颗粒的不同大小
土壤中有各种东西——有些有光泽、有些比较昏暗、有的有明显的颜色
土壤有湿度,取决于收集样土之前的天气
土壤里有活的昆虫和其他小的有机物
土壤里有腐烂的动植物的尸体
〖说明〗菜园土是许多动物(如蚯蚓、昆虫和其他小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和有机物的家。所有这些有机物通过两种途径对土壤的肥沃做出贡献:在它们生命期间,它们帮助分解死的物质,把它们转化成腐殖质;在它们自己死后和腐烂后,它们也变成腐殖质的一部分。
教学活动过程:
1、告诉学生我们将去干什么,然后将学生每两人一组分好。在出发之前,交代好安全注意事项。
2、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泥地里去挖土壤。
3、让学生在泥土现场讨论,他们在泥地里看到了什么?现场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土地的真实存在,可以培养学生对土地的亲切感。
4、让学生清理好现场,注意要尽量恢复泥地原来的样子。
5、再回到教室之后,让学生记录自己在挖土的过程中所看到的。
6、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收获。和同伴交流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交流内容,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惊讶和感慨,也能从别人的感想中了解到同伴的思想,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
四、观察土壤的样品
回到教室以后:观察土壤,做好观察土壤的记录(土壤观察记录表格)说说土壤里有什么?把土壤里的东西分分类。
1、在学生观察土壤之前,给学生一个任务: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三种土壤:一种土壤是从花房里取来的,是向花房的老师傅借的,这个土是种花用的,很有营养;一种是从路边的土沟里取来的,是修路的工人师傅们从最深的地底下翻上来的;还有一种是刚才学生从学校的花圃里取来的。大家研究之后辨别:哪一种土壤来自花房,哪一种土壤来自水沟,哪一种土壤来自花圃。要通过在土壤中发现什么来说明土壤的来源。
2、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的,课桌用报纸盖好后,让每组的材料员到班级的材料角上取土壤样本。
3、每组学生都观察三种土,将它的一半倒在白纸上。鼓励学生用搅拌器将土壤摊开,并用放大镜观察,然后两人合作,一个人观察,一个人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给学生观察提示卡:
土壤观察指示卡
1、将从土壤里找出来的各种东西,按自己的标准分类摆放。
2、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可以一类一类地记录,也可以画一张示意图。
3、在自己的记录纸上写上小组成员的姓名。
4、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后,让学生将土壤、放大镜和碟子交还到材料角。将土壤倒回到容器中,用水清洗塑料杯子。将报纸中的所有东西卷起来,并扔到垃圾中,并用抹布擦干净桌子。
5、组织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小组商量一下: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个同学把本组的发现告诉大家。
提出如下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
①你在土壤里发现了什么?
②你最感到惊奇的是什么?
③你能否辨别出土壤来自于什么地方?
④你的理由是什么?
6、让学生比较在他们的记录单上的预测和他们的观察结果是否吻合?鼓励学生不要因为它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而改变预测,让他们感觉到做出深思后的猜想是快乐的——这也是一种解决未知事物的方法。
〖说明〗在没有泥土的城市里,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好土壤的样品,供学生观察。但教师在自己为学生准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留心自己周围的土壤,尽量让学生能亲自去接触土壤。在教师准备的土壤应该真实,不能人为地往土壤里添加物品。观察过程应该留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要求学生一边看,一边完成观察记录。在记录单上注明他们在土壤里发现的东西。
五、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想研究的`土壤问题
1、教师提问:现在你们已经观察过土壤,你们想研究关于土壤的什么新的问题吗?
2、将学生的回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标到班级土壤资源角的"关于土壤的问题"的白纸上。
〖注意〗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学生提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最少对这个孩子是有价值的,而且教师写上孩子的问题会让孩子感觉到对他的问题的尊重。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
3、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先给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然后讨论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可以回家作为一项长期观察的任务进行,哪些问题可以当场完成研究任务。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范围,打通了课内和课外的联系。
4、让学生将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5、让学生讨论自己的研究方法,并且写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6、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搜集有关土壤方面的资料,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应该作为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提醒学生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摘录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评析】这是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在学生观察了土壤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土壤问题。因为,学生在观察了土壤之后,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土壤知识,尤其是学生亲历了挖土壤的过程之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许多惊讶和感慨使他们的心灵产生一种探究的需要。因此,让学生讨论他们想研究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想研究什么,一边决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在这样的研讨过程重要充分满足学生的表达愿望,对学生的突发奇想要表示认可,并给予鼓励,因为这些奇思妙想中隐藏着学生创新的因子,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异想天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研究过程中的发现的教学环节:
师:商量好之后就可以发表看法了。后边的女同学先举手了,先说吧!
生:我发现把黑色的泥土用水蘸一下之后,放在火上烧一会儿,泥土的颜色就变了。
师:变成什么颜色了?
生:变成灰色的了。
师:黑色的土一烧就变成灰色的了。同组的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请补充!
生:黑色的土烧过以后也变硬了。
师:其他组和他们的看法一样吗?
生:一样。
生:不一样。
师:有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请你们那一组来说一说。
生:三种土蘸过水之后放在火上烧都变硬了。
师:其他组的看法呢?
其他组的学生:他们把三种土混在一起了。
师:可能是刚才的研究不够严密,下课把这三种土分开,分别再研究一下。其他还有其他的研究方法吗?
【评析】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操作,不同的知识水平各自发现,彼此的发现能互相补充、完善,实现了课堂信息的共享。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在本节课上的体现,课堂上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和五花八门的记录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生:刚才我拿了一种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放在旁边;然后,又拿一种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发现第一次弄的土比第二种粘一点。
师:说得不够清楚,能告诉大家你研究的哪一种土吗?
生(举起刚才研究的土):我先研究的是这一种土。
师:这是一种什么土?
众生:沙土。
师:你在研究这种土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生:这种土被烧的时候,水分会很快蒸发。
师:三种土当中哪一种蒸发得比较快?
生:是这一种黑色的土!
师:以你的判断,哪一种土来自什么地方?
生:这一种土是借来的。因为是借的,所以里面装的很少。
同一组另一生:这一种土我用放大镜看了以后,发现里面有东西。
师:有什么东西?
生:里面有一种黄色的草。
师:根据这种草,以你的判断,你认为……
生:是野草,还有这种草用鼻子闻一闻,还有臭味。
师:于是你判断……
生:这是水沟里的草,这种土来自水沟。
师:说得很好,说话有根据,很棒!
生:要是烧过了以后,味道就全没有了。
师:嗯,你这个发现很特别,刚才我们大家走进教室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什么味道,可是现在大家闻到了什么?
生(众人):焦味
师:这就是烧出来的味道,土壤被烧过以后就会产生这种味道。
生:我发现这种黑色的土壤,在水里泡的时候,放进一个小块,小块到最后就没有了,并产生一个一个小泡泡。
师:以你的判断这种土壤是从哪里取来的?
生:我觉得是从花房里的取来的,因为花房里取来的土壤有营养成分,这种小泡泡就是被泡出来的营养成分。
师:是这么回事!你说的也有道理,可是就和刚才的那个同学说的有矛盾了,他说这种黑土是来自水沟旁边,而你说是来自花房里面,究竟是谁的对呢?
生举起另一种土:这一种土是从水沟旁边取来的。
师:举给大家看一看,我给大家的土的数量不一样,但是都是三种。(老师走到学生身边,看了看他的土。)这种土里有许多草根,大家看一看,你们的桌上的哪一种土里有许多草根?
生(众人): 这一种!
师:你们的判断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这是花坛里面的,这是花房里的……
师:你们判断不一样,可能理由也不一样,各自说说你们的理由吧!
生:因为这种土里面有许多杂草和小花的叶子,所以我判断是来自花房!
师:很好,有根据的发言!
生:因为这种土里面有小虫子,所以我认为它是从花房里面取来的!
师:为什么由小虫子就可以判断是从花房里取来的?
生:因为有花,花上面就会有虫子。
师:你的说话有推理性,非常棒!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生:我们在这一种土里面发现了石头和鹅毛
师:你认为这种土来自什么地方?
生:花房里。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种土壤里的虫子也很多。
师:根据虫子判断是来自花房里的。
生:我认为有一种理由可以说明这一种黑色的土是来自花房里的。就是这种土里有蚯蚓。蚯蚓可以给花松土。
师:土壤里有蚯蚓,你们发现了吗?
生(众人):发现了!
师:发现的同学举举手。多大的蚯蚓?
生:我们这里有一条一半的蚯蚓,已经死掉了。
师:哎呀!那是我在挖的时候不小心发生的悲剧,我以后挖的时候,一定小心,不能把活蚯蚓给挖死了!
生:我们刚才观察那一种灰色的土,发现它在水里面泡的时候,也有许多小泡泡。
师:这种小泡泡是什么?
生(抢着说):营养成分!
师:你们认为是营养成分,这种小泡泡可能是一种什么气体,藏在土壤里面的。
生:我用火烧,黑色的这种土,我发现他的水分很多,所以我判断这种土是来自水沟里的。
师:说话有根据,很棒的!
生:我把黑色的土放在火上烧了一下,然后又把它放在水里,发现他有许多小杂物已经漂上来了。
师:于是你判断……
生:它是从水沟里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话越来越有根据了。
【评析】《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新颁布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都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科学尊重证据。科学主张的正确性迟早要通过现场观察来判定,因而,科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搜集准确的数据上。这种证据只有通过观察和测绘才能获得。科学家们可以自由地控制条件,进而获得准确的证据。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不断提醒学生,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生:我拿沙土放在火上烧,烧了一会儿,沙土就变白了。
师:你觉得这沙土是从哪儿取来?
生:是借来的(判断错了)。
生:我发现这一种土很硬,怎么捏也捏不下来,我想肯定是水沟旁边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花圃和花房里的土不应该这么硬。
师:你的意思是这么硬的土不适合植物的生长,是吗?
生:是的。
生:我看这种沙土里虽然有许多的根,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花房里的,因为种花的人怎么会把根留在土里呢?而花圃里种过许多的花,会留下许多的根。你在挖土的时候,就会把那些原来的根挖上来了。
师:他说得很完整,很有推理性,他告诉我们,我们花圃里面种过许多植物,肯定就有许多的根,这一点大家统一不统一呀?
生(全体):同意。
师:除了有根,还可能有什么?
生:还有水分。我把土壤在纸上挤了一下,发现土壤里有水分。
师:你的根据是挤过以后土壤……
生:粘在了纸上和手上。
生:我在研究把几种土放在水里的时候,我发现黑色的沙土很快就散了,而这两种土在水里一直是凝固在一起。所以我断定这种黑色的沙土是向花房里的师傅借的。
师:他的看法是这一种黑土透气透水,很松,适合于种植物,可以用来种花。
生:我发现土里有水分,我想这个水是别人浇花的时候留下的。
师:是这样的。
生:我研究的是这一种硬土,我把他烧过以后,判断这一种土是路边的水沟旁的,因为他里面有许多硬的石块和土块,而且怎么摁都不散开,硬梆梆的。
【评析】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和研究的收获是探究教教学重要的内容。和同伴交流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交流内容,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惊讶和感慨,也能从别人的感想中了解到同伴的思想,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回答和叙述及时表示肯定,更使学生放心大胆,敢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课堂上,这才是真实的课,这才有了学生在课堂上发自肺腑的精彩发言!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总结学习的收获:
师:今天上的这一堂课中,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研究了土壤被泡过和被烧过以后的颜色和味道。
生:我会判断土壤的种类了。
生:我知道土壤被烧过以后他的水分就被蒸发掉了,就会变硬了
生:土里有许多营养,这些营养是由烂叶子和烂草根变的,这需要仔细观察!
生:我知道土壤被烧过以后会变颜色。
生:我知道说话要有一定的根据,不能乱说。
生:我知道可以用一种方法来验证土是从哪里来的!
师:通过一种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以后我们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就可以像今天这样,用各种方法来验证。今天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片断评析】教学思想主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终将回到学生的身上。"土壤交流环节"这一段的教学就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1、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本质的特点是淡化知识目标,突出发展目标。以往,我们制定上课的教学目标时,往往会搞"一刀切",即规定好几条必须学习的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都学会、知道、了解,并且这也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依据。而在这节课上老师并没有强调:所有的学生必须知道土壤的主要成份是什么;并没有要求学生一定得记住"土壤的主要成份"这一"经典的"科学结论。只要求所有的学生能在这节课上能有所收获,能"经历一次典型意义的探究经历"(特级教师章鼎儿语),这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让学生了解"土壤里有几种主要成份"不是本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淡化这一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却又凭借这一知识的载体作用,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只是在获取这一知识目标的方式上作了一种新的尝试、一种新的探索:以往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来自老师或同学的现成的结论,他们的发现和结论必须符合教科书上直接指向的知识目标。而在本节课上学生由接受知识转变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完全主动地建构着知识的意义,这就是充分利用知识的载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家可以看到,学生课堂上在操作的过程中,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积极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土壤"的知识。教师的角色和任务也不是传授者和传授,而是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提供一套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去感受、理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的外在体现。在交流环节中老师轻松、随意、巧妙的讲解、点拨和引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激励性的话语消融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这一堂课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课堂上我们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心中想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状态,眼中观察的应该是学生的反应,自己所做的应该是怎样让学生的眼睛里显出那种出自内心的满足和微笑。而不是如何让学生记住自己设定的那几条知识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处理方式、还是教学过程的运作等方面不能搞"齐步走",要承认孩子的差异和区别,要多一些弹性、多一些灵动,使我们的教学"放得下"、"收得拢",从而拓宽教学进程的人本空间,达到教学活动开放搞活、学生素质发展提高之目的。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
科学探究:
1、能够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认识土壤的成分。
科学态度:
1、知道土壤资源对植物生长、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意识到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具有探究土壤的兴趣,并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土壤样本、三脚架、金属片、酒精灯、烧杯、水、玻璃棒、放大镜、湿毛巾。以上材料每组1套。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流程:
第一单元第1课《土壤里有什么》
科学实践——观察土壤的成分
科学实践——观察土壤的成分学习任务一
:观察土壤学习指南:
1、小组合作学习;
2、用看、闻、摸及使用放大镜等方法观察土壤;
3、小组讨论后将观察发现及时记录在学习卡片上。
温馨提示:接触土壤后要将手擦干净。
科学实践——探究土壤的成分
1、把土壤倒入水中,有什么发现?
2、用玻璃棒搅拌水中的土壤,有什么发现?
3、静置一会儿再观察,有什么发现?
科学实践——探究土壤的成分学习任务三:
加热土壤学习指南:
1、小组合作学习;
2、用究酒精灯加热土壤并观察土壤的变化;
3、小组讨论后将观察发现及时记录在学习卡片上。
温馨提示:小心烫伤,不要用手接触。
科学实践——探究土壤的成分地面上腐烂的植物、动物完全腐烂后,在土壤中形成的黑褐色物质就是腐殖质。
腐殖质烤糊后会发出糊臭味。腐殖质能够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同时还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科学实践——说一说土壤的成分有哪些?它为什么适合植物生长?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形成会进行一般科学探究的技能。
3、增强学生记录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与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挖土壤;
分组材料: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只昆虫盒、一只方形盘、一张报纸、一张记录表、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讲述:课前,我们分小组到几个地方去挖了土壤(板书:土壤),下面就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汇报。
3、讲述:看来,大家对土壤了解得还真不少啊!老师这儿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后,还写了一首小诗呢!小朋友,你们想听吗?好,那就送给大家吧!
4、学生欣赏小诗:
土壤是位伟大的母亲,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却很大,很大;
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
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
……
世界上亿万个生命,
在他温暖的怀抱里长大!
5、师解“土”字。“土”字这里有两横,这表示土壤是一层一层的,植物把根这样深深地扎进肥沃的表层土里,吸收里面的养分。
二、猜想假设
1、学生猜想我们挖来的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我们可以亲自动手来观察观察土壤,观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观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问:小朋友,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呢?小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
四、实施方案
A、观察的时候要仔细,如发现有活的东西,请小心地放入昆虫盒内,因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其它东西可以放在方形盘里。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记录!每一小组要把你们从土壤发现的属于同一类的`物体名字写在同一个方框里。
⑤、学生观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①、请一组派一个代表来交流。(在学生开始交流前,提醒学生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尊重别人。对于第一个上来交流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把学生带上来的记录表进行实物投影。
学生汇报结束后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植物)
这些物体为什么又要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动物)
这些物体又是属于哪一类的?(板书:动、植物遗留物)
还有这些呢?(板书:杂物)
②、还有哪一组也要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发现呢?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分成这样四块呢?
③、请没有汇报的小组再进行集体交流。
对上来交流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表扬,这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为新的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时机应全程化,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适时对学生作出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是必要的。
④、讲述:大家观察得非常投入,从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东西,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在这些东西中,哪些是土壤里本来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来就是小动物们和植物们的家嘛。
⑤、讲述:在土壤里,有本来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和植物,还有一些外来的东西,是哪些东西呢?它们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也把杂物叫做垃圾。我们抛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们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太多了,会怎样呢?
⑥、讲述:是呀,如果我们乱抛弃废物的话,土壤妈妈还会生病的呢?为了使土壤妈妈的身体能够健康,我们应该为她做些什么呢?
⑦、总结:大家说得多好啊,土壤妈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一定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越来越美丽的,这样,我们就能和小动物们、植物们一起在土壤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健康快乐地生活了。
六、拓展创新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土壤里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里面有许多秘密呢!这堂课,我们研究得开心吗?老师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开心。今天,我们研究了土壤以后,如果你也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写成小诗或写一段美文,同学之间在课后可以互相交流体会。关于土壤,你们是否还想知道一些其它问题呢?
2、总结:现在大家的头脑里又产生了许多小问号,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对我们周围的土壤世界非常关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带着问题去研究事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课外,你们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两个小问题,行吗?
板书:植物、动物土壤、动、植物遗留物、杂物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空气、水、沙、黏土、无机盐、腐殖质等成分构成。在探究过程中他们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5
一、基本信息
学科:小学科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课时:1 课时(40 分钟)
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核心素养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初步感知土壤的组成成分,培养观察能力与合作探究精神;建立 “土壤与生命息息相关” 的认知,树立爱护土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发现土壤中含有空气、水、沙、黏土、腐殖质等成分。
难点:区分沙与黏土的不同特性,理解腐殖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用品:多媒体课件(包含土壤剖面图、植物生长与土壤关系视频)、不同类型土壤样本(菜园土、沙质土、黏质土)、实验记录表模板。
学生分组材料:干土壤样本(每人 100g)、透明塑料杯(带刻度)、玻璃棒、滤纸、漏斗、放大镜、镊子、水(50mL / 组)、培养皿、小铲子。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 分钟)
播放动画视频:“小熊在菜园里种胡萝卜,却发现种子迟迟不发芽,它疑惑地问:‘是不是土壤里少了什么?’”
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土壤里藏着哪些‘秘密’?为什么植物能在土壤里生长?”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记录 3-5 个典型猜想(如 “有虫子”“有水分”“有营养”),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实验探究:解密土壤成分(25 分钟)
实验 1:土壤里有空气吗?(5 分钟)
操作步骤:① 向透明塑料杯倒入 30mL 水;② 用小铲子取 20g 干土壤,缓慢放入杯中;③ 观察杯中的现象。
小组讨论:“水中出现了气泡,这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得出 “土壤中含有空气” 的结论)
教师补充:“土壤中的空气能帮助植物根部呼吸,就像我们需要氧气一样。”
实验 2:土壤里有水分和颗粒吗?(10 分钟)
操作步骤:① 取 50g 干土壤放入滤纸包裹的漏斗中,漏斗下方接空杯;② 向土壤中缓慢倒入 20mL 水,静置 5 分钟;③ 用放大镜观察滤纸上剩余的土壤颗粒,并用手揉搓颗粒。
观察记录:① 空杯中收集到的液体(证明土壤含水分);② 土壤颗粒分为 “粗颗粒”(沙,揉搓后不粘手)和 “细颗粒”(黏土,揉搓后粘手成团)。
教师演示:用投影仪展示沙与黏土的对比图,讲解 “沙的颗粒大、透气性好,黏土颗粒小、保水性强”。
实验 3:土壤里有 “营养” 吗?(10 分钟)
操作步骤:① 取少量潮湿土壤放入培养皿,用镊子挑拣其中的.黑色物质(如腐烂的树叶、草根);② 播放视频:“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 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变成黑色的腐殖质”。
小组总结:“这些黑色物质叫腐殖质,它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就像植物的‘食物’。”
(三)总结拓展:联系生活(8 分钟)
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总结 “土壤由空气、水、沙、黏土、腐殖质组成”。
生活应用:提问 “为什么农民伯伯会给土壤施肥?”(补充腐殖质)“为什么种花时要用‘营养土’?”(营养土中腐殖质含量高),让学生理解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实践任务:“课后和家长一起观察家附近的土壤(公园、花盆),记录土壤中的成分,下节课分享发现。”
(四)课堂小结(2 分钟)
用儿歌巩固:“土壤宝宝真神奇,空气水分藏里面,沙和黏土分粗细,腐殖质来当养料,植物生长全靠它,我们都要爱护它!”
五、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如是否正确使用放大镜、是否及时记录)、小组合作的参与度。
成果性评价:检查实验记录表的完整性,通过课堂提问判断学生对土壤成分的理解程度。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6
一、基本信息 - 学科: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 课时:1课时(45分钟) - 授课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 - 跨学科融合:结合生物(微生物作用)、化学(土壤pH值)知识,探究土壤组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水分;气相:空气),理解各成分的比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测定土壤 pH 值、计算土壤含水量,提升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分析 “不同地区土壤成分差异”,培养地理综合思维。
情感目标:认识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树立 “保护土壤资源、防治土壤污染” 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壤的三相组成及各成分的功能;土壤肥力与成分比例的关系。
难点:理解有机质(腐殖质)的分解过程与生物循环的联系;分析土壤成分差异的地理原因(如气候、地形对土壤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地理情境问题(5 分钟)
展示图片:“东北黑土区的麦田” 与 “西北沙漠区的植被”,提问:“同样是土壤,为什么东北的土壤能种出高产小麦,而西北的土壤植被稀少?土壤的成分差异可能是关键原因,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究‘土壤里有什么’。”
(二)新知探究:分层突破(30 分钟)
1. 土壤的固相组成(12 分钟)
矿物质:① 展示岩石风化标本(花岗岩→沙粒),讲解 “矿物质是土壤的骨架,占土壤固相的` 90% 以上,提供钾、磷等矿物质养分”;② 学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不同土壤的矿物质颗粒(沙粒、粉粒、黏粒),记录颗粒大小与形状。
有机质:① 生物知识融合:播放 “微生物分解落叶” 的动画,讲解 “有机质(腐殖质)来自动植物遗体,经微生物分解后释放养分,是土壤肥力的核心”;② 数据对比:展示表格 “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 3%-10%)与华北褐土(有机质含量 1%-2%)的肥力差异”,分析有机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2. 土壤的液相与气相(10 分钟)
实验测定:① 土壤含水量测定:取 10g 湿土壤,烘干后称重,计算 “(烘干前质量 - 烘干后质量)/ 烘干前质量 ×100%”(液相比例);② 土壤空气含量测定:向装满水的量筒中放入 5g 干土壤,观察排出水的体积(气相比例)。
小组讨论:“为什么花盆里的土壤长期不浇水会板结?”(水分不足→空气减少→根系缺氧)“为什么农田雨后要松土?”(排出多余水分→增加空气含量),理解液、气相比例的动态平衡。
3. 土壤成分的地理差异(8 分钟)
案例分析:① 展示 “热带雨林土壤” 资料: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贫瘠(红壤);② 展示 “东北黑土” 资料:寒冷干燥→有机质分解慢→土壤肥沃。
学生总结:“气候通过影响微生物活性,改变有机质含量,进而影响土壤肥力;地形、植被也会影响土壤成分(如山地土壤颗粒粗,平原土壤颗粒细)。”
(三)拓展应用:聚焦环保(8 分钟)
问题探讨:“生活中哪些行为会破坏土壤?”(乱扔垃圾、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土壤污染;乱砍滥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解决方案:分组设计 “保护校园周边土壤” 的方案(如 “垃圾分类投放”“种植本土植物固土”),每组派代表分享。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2 分钟)
小结:用思维导图梳理 “土壤组成→成分功能→地理差异→环保措施” 的逻辑链。
作业:① 绘制 “土壤成分与植物生长关系” 的示意图;② 查阅资料,了解当地土壤类型及主要保护措施。
五、教学反思
预设学生在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 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需通过动画直观展示;实验过程中应强调安全(如烘干土壤时避免烫伤),可提前培训小组组长协助管理。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7
一、基本信息 - 学科: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 课时:1课时(40分钟) - 授课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 设计理念:以“生活场景”为载体,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如花盆土、菜园土)入手,通过观察、触摸、对比,感知土壤成分,建立“科学源于生活”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土壤,发现其中含有植物残体、小动物、水分等成分,初步了解土壤的多样性。
能运用 “看、摸、闻、尝(安全范围内)” 等感官方法探究土壤,提升观察与描述能力。
感受土壤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种植蔬菜、养花),养成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
生活土壤样本:学生提前从家中带来的花盆土、菜园土、公园土(每组 3 种,标记来源)。
辅助工具:透明塑料盒、小筛子(不同孔径)、喷壶、湿巾、放大镜、记录表(含 “土壤来源”“观察到的事物”“触摸感受” 等栏目)。
安全提示卡:“禁止品尝土壤”“触摸后用湿巾擦手”“不伤害土壤中的小动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活提问(3 分钟)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家帮爸爸妈妈浇花、种菜时,有没有仔细看过土壤?花盆里的土壤和菜园里的土壤一样吗?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土壤出发,找找里面藏着什么。”
展示学生带来的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外观差异(如颜色:黑色、棕色;质地:松散、结块)。
(二)感官探究:发现土壤成分(25 分钟)
活动 1:“看土壤”—— 找可见成分(8 分钟)
操作要求:① 将 3 种土壤分别倒入透明塑料盒,用放大镜仔细观察;② 记录土壤中的可见事物(如草根、落叶、小虫子、小石子)。
小组分享:“我们在菜园土里发现了蚯蚓和碎菜叶,在花盆土里看到了白色的小根须。”
教师总结:“土壤里不仅有植物的部分(根、叶),还有小动物(蚯蚓、蚂蚁),它们和土壤相互依存。”
活动 2:“摸土壤”—— 感受质地与水分(9 分钟)
操作步骤:① 用手分别抓一把干的` 3 种土壤,揉搓后感受颗粒(粗 / 细、粘手 / 不粘手);② 用喷壶向土壤喷水,再摸一摸,感受湿润土壤的变化(如花盆土喷水后更容易成团)。
对比记录:填写 “土壤质地记录表”(示例:菜园土→颗粒较细、稍粘手;公园土→颗粒较粗、不粘手)。
生活联系:“为什么妈妈种花用的营养土摸起来很松软?”(颗粒细、含腐殖质多,透气性好)“为什么下雨天菜园土会结块?”(黏土含量高,遇水后颗粒黏连)。
活动 3:“筛土壤”—— 分离不同颗粒(8 分钟)
操作方法:① 用小筛子(孔径由大到小)筛选土壤;② 观察筛子上残留的物质(大石子、粗沙)和筛下的细土。
小组讨论:“不同孔径的筛子分离出了什么?这说明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的。”
教师补充:“筛出的粗颗粒主要是沙和石子,细土主要是黏土和腐殖质,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壤的‘骨架’。”
(三)生活拓展:土壤的作用(10 分钟)
视频展示:“土壤的生活用途”—— 种植蔬菜(提供营养)、建造房屋(黏土可制砖)、净化雨水(土壤颗粒过滤杂质)。
实践思考:“如果土壤里没有了腐殖质,植物会怎样?”(生长缓慢、发黄)“如果土壤被垃圾污染,小动物会怎样?”(失去家园、死亡)。
生活倡议:“我们能为保护生活中的土壤做什么?”(不乱扔垃圾到花盆 / 菜园、给植物适量浇水施肥、不随意踩踏草坪土壤)。
(四)课堂总结(2 分钟)
学生自主梳理:“今天我们从生活中的土壤里找到了植物残体、小动物、沙、黏土、水分,还知道了土壤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
教师寄语:“希望同学们以后再看到土壤时,能多一份观察和思考,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科学秘密。”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08-27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4篇)03-15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10-26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11-07
小学科学《土壤里有什么》说课稿07-15
小学科学《土壤里有什么》说课稿范文06-23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精选7篇)06-27
《了解土壤》教学设计08-10
小学科学《土壤里有什么》说课稿一等奖08-05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