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1
【课文分析】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思路】
1、从朗读课文入手,在反复朗读并背诵中体会词中的形象,体会革命家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感受词中宏阔的意境;
2、揣摩、品味词的凝炼、贴切的语言;
3、正确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课文
欣赏李煜的《虞美人》,体会封建帝王的亡国哀伤,对比引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文章意境宏阔……
二、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读,学生读。
理解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生成──探究
预计学生生成问题:(可参见《读写导航》的“探究与体验”)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句?
2、上阙中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这些景象的?
(对偶、比喻等修辞;以动写静,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写景与前面的诗句有何不同?
(前面是写实,这里是想象的虚景。)
5、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并谈谈此时你的感受。
(广阔、壮丽的北国雪景风光,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胸怀,雄伟气迫,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6、诗人如何从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转入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
7、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8、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拓展欣赏(比较阅读)
1、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2、课后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重点比较和体会词在情感、表现手法上与课文的相似点。(见《读写导航》)
五、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六、作业
1、课外阅读鉴赏毛泽东诗词,并选择自已最喜欢的一首在班里朗颂交流。
2、背诵课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习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毛泽东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毛泽东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习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毛泽东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习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毛泽东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引导学生品位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重点词语把握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总结分析词句表达作用的方法。
【媒体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1、导语:
雪,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钟爱之物,诗坛文苑,多有咏雪的佳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今天,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去体会一代伟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
2、播放视频资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欣赏视频资料。进入情境。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
自由有感情朗读词。体会感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2、提问:
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织学生交流。
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独立思考问题。
交流。
三、研读课文,分析体会词句作用
1、提问:
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写的好,为什么?
2、组织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思路:
⑴词句表面意思→
⑵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3、学生根据思路分析词句。
4、品析词句:
词句表面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发言。
四、拓展阅读
1、出示阅读材料:
⑴介绍写作背景。
⑵播放诗词朗读录音。
2、布置阅读任务:
内容:自由选择其一。
步骤:独立阅读→小组交流。
3、组织各组交流。
个别学生朗读。
欣赏。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在学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这时毛泽东同志正在苦苦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
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现在我们看下阕如何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诗歌诵读训练
2、欣赏本诗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感受诗词炼字的魅力
3、感受毛泽东豪迈奔放的伟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训练:
以读动情,以读识文通过齐读、轮读、领读等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作者
2、感受诗词炼字炼词的魅力
让学生通过词语的咀嚼玩味,体会本诗表达的精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诗歌导入
诗人毛泽东
任先青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毛泽东是革命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诗人梅花瑞雪,战地黄花,残阳如血,击水新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的诗词作品把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密融合,绽成了诗词创作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二、诵读入情
1、个人自由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基本内容,关注重点词语的.读法写法,比如:
莽红装素裹妖娆竞折腰风骚
2、个人表演朗读:
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且交流自己在感情基调、语速、重音、表情、动作等上的处理师生在讨论中要形成共识,比如:
感情基调:豪放激动,充满自豪
语速:上阕的“望”和下阕的“惜”要有较长停顿“须晴日”和“俱往矣”语速要慢“还看今朝”要用拖音来读……
重音:“分外”、“多娇”等要重读,“惜”、“略”、“稍”、“只”需轻读……
表情:微笑、从容、自信,傲视一切
动作:想象自己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江山,身形要挺拔,气度要雄健
3、双人或者多人设计配合朗读
4、听朗读录音,自由点评录音朗读中的各种处理
5、全班齐读
三、推敲入境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刚才的反复诵读,我们基本上能够在字里行间看到诗人的形象了现在请你说一说:诵读《沁园春·雪》,我读到了一个毛泽东
学生可能会概括:
我读到了一个豪放的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画家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骄傲的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要主宰历史的毛泽东
……
2、咀嚼诗句,由文见人:
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话题(或者自设话题),紧扣诗歌的精妙之点来说:
从毛泽东的写景之妙来看毛泽东
从毛泽东点评之奇来看毛泽东
从毛泽东的情感之炽来看毛泽东
……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特色:
⑴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诗人新颖独特的视角:
①虚实结合:
上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②动静结合:
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③纵横结合:
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⑵用词准确含蓄,千锤百炼──诗人细腻入微的表达:
①准确传神的动词:
封、飘、舞、驰
②概括性强的总领词:
望、惜
③富有表现力的副词:
惟、顿、略、稍、只
⑶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①比喻兼对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拟人:
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3、回扣背景,诗意升华,情感再燃: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回顾历史,读《沁园春·雪》,我们读出了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今天,和平盛世之下,我们重读《沁园春·雪》,心灵同样可以受到震撼,你还读出了什么呢?请以:从“《沁园春·雪》中,我还读出了”的格式畅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
我读出了今人要胜古人的豪情
我读出了要为新中华改天换地的信心
我读出大好河山需要我们去建设的呼唤
……
四、结束
全班集体配合分角色诵读,结束全课的学习
沁园春·雪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女: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五、课后作业
1、查找毛泽东诗词资料,自主阅读毛泽东诗词五首以上,并写出读后感
2、收集背诵关于雪的诗句五句。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6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这首词。
2、掌握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明确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展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树立青年应以“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志向。
课前预习:
(要求1、疏通全文字词,扫清文字障碍。2、根据所提供的作家作品知识,预习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默写:《沁园春·雪》
二、资料补充(认真阅读并识记重要内容)
1、背景资料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2、词的有关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的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沁园春,词牌名,长沙,是词的题目,是所写内容。
你还知道哪些词的知识,请补充:()
三、扫清字词障碍(把握不准查字典)
沁园春()分泌()寥廓()谬论()
未雨绸缪()遏止()揭发()
峥嵘()岁月稠()遒劲()百舸()挥斥()cāng()茫cāng()桑
补充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四、整体把握全词。
上阕写景,描绘了()景色。
下阕抒情,通过对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抒发了()的感情。
检查预习(小组内交流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互相检查预习效果。)
朗诵比赛(小组内先展开比赛,并推出冠军,进行总决赛。注意朗诵的技巧,并读出感情。)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如果有不明白的知识点标示出来,并与同学讨论解决。小组交流展示,释疑解惑)
1、开头三句点明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在词中有何作用?
2、上阕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景物有何特点?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这幅画面。
3、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诗人联想到什么?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
课堂小结:
知识链接:如何写景: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的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出特色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著名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样子。又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7
教学目的:
1、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学习字词
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单于(chanyu)
妖娆:妖艳美好。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3、齐读。
三、再读课文
(一)学习上阕
1、从词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写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描写景色的?(夸张、拟人、比喻等。)
3、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齐读、指名读词的上阕。
(二)学习下阕
5、找出本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对历史英豪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贬;“惜”中寓志。)
7、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8、齐读、齐读词的下阕。
四、精读课文
1、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本词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板书设计:
江山英雄风流人物
千里万里秦皇汉武
(夸张)(略输文采)俱看
长城大河唐宗宋祖往今
(白描)(稍逊风骚)
矣朝
山原一代天骄
(比喻)(只识弯弓)
妖娆折腰(人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背诵全词。
二、研读品味
1、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极言北国的广袤,要读得开阔、宏大。
望长城内外,“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侧面描写出冰天雪地的景象,但语调转低。
山舞银蛇,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比喻、拟人写山态,读出形象、动感、气势。
须晴日,看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三、比较阅读,完成练习(P5)
参考:《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四、拓展延伸
1、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2、找几句写雪的古诗。(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毛泽东当时的远大抱负以及乐观精神,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读诗,希望同学们以这一课为例子,运用读诗的方法预习后面的诗歌。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理解、积累
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
投影仪,小黑板,录音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学习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第一课时:准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感情,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精读重点段落,评讲练习
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引入。
2、介绍写作背景。
3、范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4、读准下列词语
莽莽妖娆折腰红装素裹稍逊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5、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内容。
二、质疑赏析
(一)赏析文段一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开头三小句写了什么内容?在写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③请你简单概括一下作者描绘意境的特点,且用课文中的一小句来概括祖国河山的特点。
(二)赏析文段二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诗人是如何评价这五位历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义?
④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
1、齐读
2、教师点评
3、听配乐朗读
3、个人朗读,学生点评
4、齐读
四、巩固迁移
1、小结
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
3、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积累写雪的诗句
③《导学导练》P1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5、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
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突破:
1.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近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
2、课前热身
对话1: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大家能背几句吗?
明确:“北风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终南阴岭秀,雪尽马蹄轻。”
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郊,雨雪纷纷连大漠。”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07-25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04-22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09-02
沁园春·雪的教学设计08-04
《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05-28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05-24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08-21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10-10
《沁园春-雪》课程教学设计10-06
《 沁园春 雪》课程教学设计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