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03 15:36:05 赛赛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脱式计算。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例1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3=15(元)15+20=35(元)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3+20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明确: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

  (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50-15×2

  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5×3+20 50-15×2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计算。

  2、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教师强调:

  第(1)题,先算4张成人票的价钱,再算应付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5×4+8。

  第(2)题,先算12张儿童票的价钱,再算应找回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00-12×8。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同级的运算顺序,学会用脱式解答同级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同级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脱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学生完成后,教师订正

  教学意图:通过复习,可以使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为运用迁移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

  1、同学们在做些什么?

  2、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3、怎样列式计算?

  自己想一想,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二)反馈交流,总结运算顺序

  分步计算:53-24=29  29+38=67

  综合算式:53-24+38=67

  总结:只有加减运算时,从左往右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77

  总结:等号对齐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顺序

  48-8+17  15÷3×5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  2×8÷4  72÷8÷3

  (二)改错

  ①15-6+4  ②2×6÷3

  =15-10  =2×2

  =5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①小题是错的,应先算15-6。

  第②小题是错的,应先算2×6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布置

  练习十一1、2题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条件?你认为要想求出一共要付的钱数,应该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那这样列式应该先算什么?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才能先求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用去的钱?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该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p11-1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 12÷6=2(元) 解法二: 3×6=18(元) 解法三: 12÷3=4(瓶)

  3>2 18>12 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 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脱式计算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推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使学生主动探索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规范地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教学例1

  师:先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如果你拿了压岁钱,最想买什么?

  噢,你们买这么多东西,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强用压岁钱去买了什么?

  1、电脑出示情景一:小强拿了压岁钱,来到北京华联超市。他先到电器类柜台,买了一台复读机,标价120元。又来到文具类柜台想买橡皮泥,小强看到橡皮泥正在特价:买5桶100元。他想了想,走到售货员阿姨处说:“我买3桶橡皮泥行吗?”阿姨笑咪咪地说:“行”。于是小强拿了一台复读机和3桶橡皮泥来到收银台结帐。

  师:从刚才的录象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小强一共要付多少钱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0+100÷5×3

  2、板书:有加法、减法,又有乘法、除法,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4、出示卡片: 315—60÷15×4 14+16×4—50

  72—45+121÷11 420÷7+86—54

  5、出示“做一做”第一题。(比赛谁得了冠军?)

  二、情景导入,教学例2

  1、电脑出示情景二:小强来到收银台结帐,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复读机可以便宜20元。

  2、师:你从录象中,又可以想到些什么呢?

  师:复读机的`价钱是一桶橡皮泥的价钱的几倍?

  学生讨论,引导列式:(120—20)÷(100 ÷5)

  交流运算顺序,计算出结果。

  师板书:有两个括号的,可以同时把两个括号里面的先算出来。

  3、出示卡片:

  74+(96÷6—8) (15×40—360)÷6

  (26+19)×(49÷7) 480÷(96÷16+6)

  4、出示“做一做”第二题(比赛谁得了冠军)

  三、巩固练习

  1、看看、说说、算算、议议

  在16—3×4÷2这个算式的不同位置加小括号(媒体出现)

  (16—3)×4÷2 (16—3×4)÷2

  16—3×(4÷2) (16—3)×(4÷2)

  2、数学医生:

  45+55÷5—20 130+60—90×2

  =100÷5—20 =190—90×2

  =20—20 =100×2

  =0 =200

  3、在下面O里填上和左边不同的运算符号,使两边的计算结果相等。

  2+4+1=2O4O1 12—6—2=12O6O2

  2+8+3=2O8O3 1 3+2 4=1O3O2O4

  四、小结:

  1、今天,你跟着老师学到了什么知识呀?(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2、师: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

  一审(看清题里是否有小括号,有哪些运算)

  二想:(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6-5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不带括号的两极混合运算。教材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即:饮料问题及购鞋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分析,归纳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既锻炼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又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分析:

  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些学生在课外还接触了两级混合运算,并从父母或其它渠道获得了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可以说,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有一定运算基础的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同时,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促使其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

  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主要知识点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知识的基础,因而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的。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本着生活化、问题化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获得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廉价超市”清点库房这一现实情境为切入点,导出“饮料问题”,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数学信息,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归纳,又通过解决“鞋子问题”进一步探索、归纳出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终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数学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大家喜欢喝饮料吗?“廉价超市”清点库房,发现还有这么多瓶饮料,请看大屏幕。(出示56页主题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发现的信息。)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针对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以生活中这一生动的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学生可能提出:我想求三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瓶;我想求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教师要有选择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浅显问题即时解决,重点问题集中解决,较难问题课下解决。对于本课有关的问题教师要板书,有待于集中解决。]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解决饮料问题

  师:刚才有位同学提的问题是 “一共有多少瓶饮料”,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尝试解决,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试算,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想第一个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生1:24+24+24+8=80(瓶)

  生2:24×3=72(瓶)

  72+8=80(瓶)

  请该生说一说每步算的是什么。

  生3:24×3+8=80(瓶)

  生4:8+24×3=80(瓶)

  (3、4算法如果出现,教师给予表扬。)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写算式的?

  生:我是仿照以前学过的加减混合算式来写的。

  生:我在书上看见过这样的算式。

  (如果生3和生4的方法没有出现,教师可提出郎蓝灵鼠的问题:把生2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师: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4×3+8

  =72+8

  =80(瓶)

  师:说得真不错,哪位同学的算式和他的一样?(学生举手)你能不能再说说?

  生:我先算的是乘法,然后算加法。第一步求的是3箱饮料有多少瓶,第二步求的是一共有多少瓶。

  师: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算式?

  [鼓励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个性话的做法。]

  生:老师,我是这样列的,8+24×3。

  师:啊,你的算式和他们的真不一样。那这个算式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小组讨论。

  生:我也是先算的`乘法,求的是3箱有多少瓶,再算加法,求的是一共有多少瓶。

  师:为什么不先算8+24呢?小组讨论。

  生:不可以,因为那样得数就不对了。

  生:我们先算乘法,是要先求3箱一共有多少瓶,然后才能求一共有多少瓶。

  师:原来是这样啊。在这两个算式里,我们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8+24×3

  =8+72

  =80(瓶)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这一生活中生动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新知识有机结合。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尝试应用,解决购鞋问题

  师:刚才我们顺利地解决了饮料问题,再来看一看“廉价超市”两款漂亮的鞋子。(出示57页主题图)谁把有关鞋子的信息和问题说一说?

  学生观察、汇报。

  师:老师相信你们都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试算,全班交流。

  [在解决完“饮料问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购鞋问题”,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落实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了学习的“亲历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品格。]

  生1:36÷4=9(元)

  63-9=54(元)

  请该生说一说每步算的是什么。

  生2:63—36÷4=54(元)

  (请该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这个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改写)

  师:63—36÷4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然后呢?

  3、知识归纳、内化

  师:我们再来回顾这两个算式(24×3+8和63—36÷4),看它们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集体回顾这两种算式的运算过程)

  师:那向这种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应该怎么说呢,让我们小组共同讨论一下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归纳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总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三、走进生活,体验成功

  师:今天,我们总结了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愿意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些练习吗?(愿意!)

  (教师组织学生解决课后“练一练”习题)

  [设计意图:1题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最后交流;2、3题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做法,鼓励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并说出每一步的解题思路。]

  四、畅谈收获,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过得愉快吗?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今后,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你准备怎么做?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强调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打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

  [在本节课结束之前引导学生畅谈收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带来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

  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交流各自解

  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

  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

  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

  情境图片、口算卡片、习题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复铺垫:

  1、口算:

  100-94

  32+28

  58-34

  60×6

  4×6+2×7

  39÷3

  24÷8

  24×2

  27÷3

  100-40×2

  2、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再计算:

  30×5-100

  79-40÷4

  (12+24)÷9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出示情境问题:

  1、师生谈话,引出问题:

  通过以上的复习,老师发现同学们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各类运算,掌握了这些计算的本领,我们才能自己试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生活的小主人。比如“购买日常用品”--学校计划给每个班配置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桶。每个保温桶65元,每个垃圾桶17元。6个班一共要用多少钱?(相机贴示图片与价钱)

  2、学生尝试自主解决:

  指名完整口述所给信息和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解决。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1、学生交流不同的算法;教师相机板书。

  65×6 =

  17×6 =

  65+17=

  390+102=

  82×6=

  【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化解题思路的空间】

  2、结合板书,鼓励学生将分步的几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65×6+17×6(65+17)×6

  【如果学生直接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教师及时予以表扬,但要追问其运算顺序与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一致。】

  3、重点指导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65×6 + 17×6(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

  4、“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成“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多少钱?”该怎样计算?

  指名完整口述后,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交流时关注学生“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你能把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吗?”

  65×6-17×6(65-17)×6 ……

  集体订正时,重点追问三步混合运算65×6-17×6的计算顺序。

  5、小结: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新收获?

  四、巩固练习“练一练”: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掌握运算顺序

  1、口答:91÷7-48÷8,先算()和(),再算(),结果是()。

  8×5-25÷5,先算()和(),再算(),结果是()。

  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集体订正。

  五、扩展练习:

  1、教材中的“问题讨论”(左数第2袋装的是梨,有9个)

  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先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班内交流判断思路和方法。

  2、数学冲浪:

  在每道题中的两个里填上相同的数,使下面的算式成立。

  ()×5+() ×4=81

  6×() +2×() =96

  28÷() +42÷() =10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 能力目标:

  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计算的式题,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用简便方法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计算的式题。

  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一块小黑板,口算卡片,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48+36=

  75-90=

  150-90=

  2. 准备题

  16×4+18 18+4×6 69÷3-14 50-35÷5

  让学生说出每题中都包含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解答。

  (学生在以前学过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或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乘法或除法,这节课学习的混合运算依然依据这一运算顺序。因此设计这样的练习,是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二、探究新知

  1. 导入。

  同学们对乘法或除法与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计算的都很准确,计算顺序掌握的`也很好。如果我们把16×4+18中的18改成6×3,就成了这样的题目、教师出示例1 16×4+6×3(板书)它的运算88÷4= 60+70= 4000÷5= 300+140= 60×8×0= 560-80= 21×3= 52÷6= 640÷2=

  顺序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2. 学习例1。

  (1)这道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它与准备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能根据以前的知识自己试着计算出来吗?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在练习本上计算,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各组分别汇报计算顺序与结果

  引导学生汇报出这道题含有两步乘法和一步加法,根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要先做乘法,所以这道题的计算顺序是:

  16×4+6×3

  =64+6×3

  =64+18

  =82

  (3)你认为还有没有简便的方法计算这道题?为什么?(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出这道题求的是16乘以4的积与6乘以3的积的和,可以把两个积先算出来。所以可以把两个积同时进行计算。(取得一致后,教师板书。

  )

  (4)及时反馈,拓宽思路。

  ①如果把16×4+6×3的“+”改成“-”该怎样计算呢?

  ②如果把16×4+6×3的“×”改成“÷”该怎样计算呢?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让两名学生板演

  16×4-6×3 16÷4+6÷3

  =64-18 =4+2

  =46 =6

  (5)类比归纳,得出结论

  观察比较四个算式,分析在计算这样的混合运算中,哪一步可以省略,为什么?

  (6)反馈练习:完成77页的做一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要求先说出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通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2教案人教版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计算一道混合运算时,首先要看它含有哪些运算,然后再看有没有可以

  同时进行脱式计算的,如果有就同时计算。

  三、巩固发展

  以下几道练习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要求学生在组内先说顺序,再计算。

  1. 按照各图指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要求学生在书上填

  )

  2. 脱式计算,先说计算顺序再计算

  39÷3+48÷6 24×4-42÷3

  17×4-12×4 81÷3+4×6

  3. 学生自己以小组为单位出题练习,(学生的混合运算都可以出,然后与其他组交流。)

  四、总结

  引导学生回忆今天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老师板书信息,提醒学生根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8+18×2+6

  二、教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指板书“18+18×2+6”问:谁能给这个算式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

  2、学生练习:300-(120+25×4)

  3、同桌分别练习第2题的两组题,练习完后互相检查。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校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并知名扮演。

  提问:比较每组题的三道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吗?

  小结:每组三题都是含有小括号的试题,都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其中每组第2、3题数相同,运算符号也相同,都有小括号,而小括号的位置不同,它们的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就不同了,可见小括号在算式中起了多么大的作用。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观察情境图,指名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谈话;如果我用这样长的`线段表示上午运进的140千克,谁能画出表示下午运进的千克数的线段?让学生把线段图补画完整,并表示出所求的问题。

  学生各自列式计算

  提问:做这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式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了解算式的意义。

  教学准备:

  一排楼房的图片、连成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建起了许多漂亮的楼房,同学们注意到了吗?有一个生活小区计划还要新建8栋楼房呢,我们一起看看楼房示意图好吗?学生读文字叙述并观察楼房示意图。

  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有8栋楼房

  2.每栋有五个单元

  3.每个单元可住12户居民

  4.问题:可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二、自主探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做完后想一想每一步的运算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只列一个综合算式就解决问题吗?列式的方法可能有:(板书)

  (1)12×5=60(户)60×8=480(户)

  (2)8×5=40(户)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列式的方法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并说清楚你每一步运算要解决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流列式的方法,其他同学补充算法。小结本组方法。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讨论连乘算式中每步运算的实际意义,认识连乘及运算顺序。板书:连乘算式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做一做

  1、一只小燕子孵出以后,一天要吃35只害虫,5只小燕子30天要吃多少只害虫?

  2、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7×9×8517-216÷618×(86-27)224+25×28

  五、布置作业:教材47页第3、5题

  六、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连乘)

  (1)12×5=60(户)60×8=480(户)

  (2)8×5=40(户)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答:可以解决480户居民住房问题。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9-11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6-19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07-03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8-27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6-27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9-30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09-02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0-26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6-14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