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5-04-28 10:24:13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汇总6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对象:大班幼儿

  活动目标: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来证明水的温度变化。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相关的温度计、量杯、记录纸、笔

  2、场地准备:音乐厅(分组活动)

  活动过程:

  一、幼儿集中讨论

  1、教师在桌面上摆放热水,让幼儿猜测:“不动这杯热水,它会怎么样?”请幼儿大胆的说己的猜测。

  T:不动这杯热水,它会怎么样?(水会变冷)

  2、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证明水变冷了。

  T:你用什么办法知道水变冷了?(用手摸、嘴巴尝、温度计测量)

  二、幼儿分组实验

  1、教师请小朋友按照自己预想的办法进行分组实验,并且运用多种方法记录实验结果。(温度计两人一组)

  T:小朋友的想法都很棒,请你们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试一试,并且将自己的结果用多种方法记录下来,温度计小组的小朋友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好吗?

  2、幼儿进行实验,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将它记录下来,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的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

  三、教师(集中幼儿)

  请幼儿分别说说自己的记录方法及结果,教师重点鼓励一些有创意的幼儿将自己的方法介绍,使幼儿在经验中获取新的知识与信息。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周围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使幼儿感知身边湿的物品与干的物品的不同特性。

  2、培养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盘子、水、树叶、花瓣、小纸片、熊猫纸片、布、毛线、塑料布、地毯、吹塑纸剪成的'各种图形、手套、盘子、用布剪成的各种面具、画好的大灰狼等。

  活动过程

  1、试一试:哪张纸片能吹动起来?

  2、方盘子里放干纸片,圆盘子里放湿纸片。

  (1)干的纸片容易被吹起。

  (2)湿的纸片不容易吹起。

  3、探究的问题。

  (1)熊猫能站在指尖上吗?

  ①在手上蘸点水就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②干的熊猫纸片不能站在指尖上。

  ③手上有唾液、汗水也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2)戴干、湿两种不同手套有什么感受?

  ①湿的手套不易戴也不易脱。

  ②干的手套容易戴也容易脱。

  幼儿讨论:生活中的现象。

  (1)裤子尿湿后不易脱下来。

  (2)下雨淋湿衣服后也不易脱下来。

  (3)洗澡后马上穿衣服会很难穿。

  4、画一画:把自己探索的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拓展思路

  雨后让幼儿做值日生,感知湿的落叶粘在地上不好扫,也不容易吹走,请幼儿提出解决的办法。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对探索自然事物感兴趣。

  2、能大胆地进行操作实验,与同伴进行合作。

  3、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后可以吸取纸屑。

  活动准备:

  1、塑料小棒或塑料笔杆(彩色笔)、小木棍、梳子、尺子、碎纸屑。

  2、记录单。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猜一猜,想一想”,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出示装满纸屑的`篮子,请幼儿思考。

  师:如果不用手直接拿纸片,用什么办法可以取出篮子里的小纸片。

  (2)教师提供彩色笔,继续让幼儿探索取出纸屑的方法。

  2、教师示范“摩擦起电”实验,让幼儿尝试实验。

  (1)教师实验,幼儿认真观察结果。

  (2)让幼儿实验,尝试用彩色笔取出小纸屑。

  (3)教师根据幼儿实验进行提问,并进行小结。

  小结:水彩笔在头上擦一擦就可以把小纸片吸起来了,是因为水彩笔与头发摩擦以后产生了静电,这种现象就叫摩擦起电。

  3、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摩擦起电”。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以及记录单。

  (2)共同检验不同材料的实验结果。

  4、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能成功实验?(塑料)

  活动延伸:

  这些塑料的材料除了与头发摩擦产生静电,还可以在哪里摩擦后也能产生静电,请小朋友去试一试。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螃蟹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践中感知肥皂的主要特征,了解肥皂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

  2.乐于参与活动,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3.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脏手帕一块、水四盆、大肥皂1块、小肥皂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脏手帕,引起幼儿注意。

  提问:

  这块手帕干净吗?(不干净)手帕脏了怎么办?(要放在水里洗一洗)

  是不是放在水里洗一下就干净了呢?教师边问边把手帕放在水里搓一下,然后拿出来给小朋友看:手帕洗干净了吗?(启发幼儿观察手帕病没洗干净。)

  教师接着问:那怎么办呢?(启发幼儿讲述要在手帕上擦点肥皂。)

  二、教师进行操作,引导幼儿观察手帕怎么干净的。

  教师拿出一块干肥皂在手帕上擦了几下,可肥皂擦不上去。(引导幼儿讲出肥皂要沾些水。)

  教师在肥皂上沾了一点水,擦在手帕上,说:请小朋友看看,现在手帕洗干净了吗?(如果幼儿说:“还要搓一搓,搓出泡沫后再放到水里洗,手帕就会洗干净了。”教师可按照幼儿说的,搓出泡沫,然后放在清水里洗净,再拿出来给幼儿看,幼儿会发现手帕已变干净了。)

  三、向幼儿介绍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

  教师作启发性提问:手帕上的脏东西到哪儿去了?(引导幼儿观察脏东西到水里去了。)

  脏东西怎么会到水里去了呢?回答后让每个幼儿用手指触摸沾上肥皂是怎么样的。(又粘又滑)

  教师小结:肥皂碰到水后,就变得又粘又滑了。擦在手帕上,经过揉搓就会产生泡沫,手帕上的脏东西就被粘住带到水里去,所以手帕就变干净了,而盆里的水却变脏了。

  教师让每个幼儿按照洗手帕的方法把自己的手洗干净,先把手弄湿,擦上肥皂,双手互搓,搓出泡沫后,再放在清水里边搓边洗。通过洗手的练习,使幼儿懂得肥皂的性质(遇水后粘滑,搓动时有泡沫)和用途,并学会了正确使用肥皂的方法。

  教师做小实验:把一小块肥皂浸在热水里,让幼儿观察肥皂块渐渐变小,直到变成肥皂水,使幼儿懂得肥皂会溶解于水的特点。

  四、复习歌曲《肥皂泡》。

  活动反思:

  肥皂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孩子们在洗手时只是草草的使用,并不是想用它把手洗干净,而感兴趣的是搓出来的泡沫。因此,仅用看看、问问、猜猜的方法认识肥皂,既不能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又不能达到发展幼儿思维的目的。

  而这次活动,我把认识肥皂的.教学和洗手帕结合进行,是从幼儿的年龄出发,考虑幼儿的情绪、爱好和心里的因素,它巧妙地利用了幼儿求知欲,好奇心强,喜欢自己探索、自己动手等特点,让幼儿主动地了解实物的特点和规律,这于传统的注入式相比,显然是好多了。

  其次,本活动从“手帕脏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开始,逐步打开幼儿思考是闸门。通过教师边提问边操作,边让幼儿自己动手实践,使幼儿懂得手帕脏了要洗;要把手帕洗干净,一定要擦上沾了水的肥皂,搓出泡沫;由于肥皂又粘又滑,手帕上的脏东西就会被肥皂泡沫粘住带到水里去,成为一块清洁的手帕。随着手帕由脏到干净,幼儿也随之掌握了肥皂的性质,了解了其用途与使用方法了。

  第三,次活动在让幼儿认识事物时所采用的方法是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概括。这样,幼儿通过各种形象和动作的刺激与反射,所获得的知识便会记得牢,经久不忘。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体验,理解牙齿的切、撕、磨。

  2、初步认识牙齿,了解牙齿的名称和部位。

  3、提高幼儿动手制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大嘴巴一个、小嘴巴每组一个、食物模型若干。

  2、牙签、苹果片(每幼儿2片)。

  3、VCD动画片、牙齿模型两个、(门牙、尖牙、磨牙)三种牙齿的图片。

  活动过程:

  导入:今天,老师邀请了几个特殊的好朋友和你们来玩,我们看谁先来了?(牙宝宝)(出示动画)牙齿是干什么用的?(吃东西)

  一、通过体验和观察来认识牙齿。

  (请幼儿品尝苹果片并引导幼儿回答)

  1、你是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咬下来的?我们叫它什么牙呢?(门牙)门牙长在哪里?

  2、我们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嚼碎的?我们叫它什么牙?(磨牙)磨牙长在哪里?

  (请幼儿模仿吃鸡腿)

  3、我们怎样吃鸡腿?哪些牙齿把鸡腿撕下来的?我们叫它什么牙?(尖牙也叫犬牙)尖牙长在哪里?

  二、在游戏《猜猜我是谁》中,加深对牙齿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猜猜我是谁,我住在嘴巴的中间,长得方方的(门牙);我长得尖尖的,住在门牙的两边(尖牙);我长得比较大,住在嘴巴的最后面(磨牙)。

  三、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制作兴趣。

  (出示大嘴巴)“嗨,小朋友,你们好啊!我是大嘴巴,你们瞧,我有一口健康的牙齿,我的牙齿像一部切碎机,我每天要吃许多东西,喳喳喳,瞧我的'牙齿多厉害呀!我饿了,请小朋友给我拿东西吃吧!”请幼儿给它喂食。

  小嘴巴也饿了,它非常想吃东西,可没有牙齿,我们快动手给它装上牙齿吧!

  四、幼儿分组给小嘴巴制作牙齿并请幼儿给它喂食。

  活动延伸:

  1、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牙齿对我们很重要。怎样保护牙齿?

  2、自由表演音乐动画《刷牙歌》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新鲜的事物总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战斗陀螺》的动画片让无数的孩子如痴如醉,战斗陀螺更成了小朋友们爱不释手的玩具。自由活动时间,小朋友们都急着拿出来玩两下。玩的过程中,我发现小朋友们在议论纷纷,提出了许多的疑问:“它为什么能够不停的旋转?”“为什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有时转的时间长,有时转的时间短?”“为什么转动时,我们看不清上面的花纹?两个金属陀螺碰撞时为什么能够产生火花?”等等。大班的孩子对转动现象已经不陌生了,在他们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本次的活动正是从幼儿的生活实际中生成的,它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力求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探索,交流,激励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积累旋转的知识经验。

  2、在操作中发现了解物体旋转的原因。

  3、探索让物体旋转的方法,尝试根据不同的旋转原因进行分类。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可以旋转的物品、图片。

  人力:风车、拉线小风车、音乐盒小风车、陀螺、战斗陀螺玩具、时钟、大转盘、小童车、回旋镖、地球仪、飞盘、溜溜球、果汁机、球、呼啦圈、轮胎、风火轮

  风力:风车、跳舞娃娃、旋转木马。

  电力:电子钟、电动钓鱼盘、电动灯笼、电动螺旋桨、录音机磁头。

  水力:一次性塑料杯、吸管、饮料

  图片、挂图:方向盘、车轮、钥匙、风扇、水龙头、削皮机、洗衣机、水车、大风车、微波炉、搅拌机、龙卷风、旋涡、纺车…

  2、每桌一盒水彩笔、若干张作业纸。

  3、实物投影仪、展示板、胶水、抹布。

  4、认知准备:有关物体旋转的知识。

  5、录象片断《生活中的旋转》

  活动过程:

  1、活动前引导幼儿收集相关信息。

  请小朋友回家后找一找哪些东西可以旋转,将收集到的物品以及图片带到幼儿园来。(丰富的操作材料是顺利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保证。而来自于幼儿周围生活,由幼儿亲自收集的材料,不仅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使幼儿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幼儿真正热爱科学的品质。因此我们鼓励幼儿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收集大量的能旋转的物体,收集的过程也是一个质疑和探索的过程。)

  2、分组探索《怎样使物体转起来》

  小朋友回家后收集了许多可以旋转的物品。现在请你们试一试怎样才能使它们转起来?(幼儿自由探索怎样使物体转起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物体旋转的原因,鼓励幼儿用较流利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幼儿运用自身多种感官进行探究,寻找答案,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以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始终关注幼儿的探索过程,根据他们的需要及时提供适当的帮助,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促使幼儿进行更深层的探索。活动中,一位幼儿发现用吸管搅动饮料,可以使饮料转起来,实验完他把吸管扔下准备离开,这时老师发现吸管也跟着旋转起来,而该幼儿却没有发现这一现象。于是教师适时的引导他“你再看一看,现在出现了什么现象”,激发了幼儿深入探索的兴趣,使他了解到“吸管随着水的旋转可以不停转动”。)

  3、交流讨论《怎样使物体转起来》

  (1)、同伴间自由交流。

  你们互相讲一讲,你玩了什么东西,是怎样使它旋转起来的?

  (“知识是在孩子们的探究之后、讨论之中形成的。”通过刚才的探究操作,每个幼儿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他们渴望表达和交流,并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明晰和构建新的知识与经验。因此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讨论环境,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与结果,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你发现的秘密真有趣”“还有别的想法吗”等鼓励性语言,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一个人观点和想法的接纳与认可,从而更加积极踊跃的参与讨论。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三个小朋友围绕“怎样使风车旋转”各抒己见。第一个小朋友说“我用手不停的拨风车,它就转起来”,第二个小朋友马上大声的说“我在奔跑,风车也能不停的旋转,我用尽力气拼命地跑,风车就转得飞快”,第三个也不甘示弱“我把风车放到空调前面,空调吹出的风使风车不停的转呀转”…… 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丰富了生活经验;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2)、请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发现。

  (帮助幼儿进一步理清讲述思路,使幼儿更深入的了解一些较典型的旋转现象,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如:大部分幼儿只是简单的认为是人使车轮转动起来的,教师通过“人并没有碰到车轮,车轮为什么会转?”“脚蹬带动哪儿转了?”“链条使哪儿转了起来?”等问题,逐步深入的引导幼儿发现“人转动脚蹬,脚蹬带动链条,链条带动车轮旋转”这一复杂的现象。还有一位小女孩发现自己旋转后,裙子飘舞起来,象站在圆圆的荷叶上,她高兴地大声嚷嚷:“我是个荷花仙子。”)

  4、引导幼儿讨论物体旋转的原因,并进行简单的小结。

  (幼儿根据刚才的探索发现对物体旋转的原因进行了分类归纳:电力、风力、人力、其他)

  5、幼儿设计标记。

  用什么标记能表示电力、风力、人力和其他旋转的原因呢?

  (幼儿通过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出了“电力、人力、风力、其他力量旋转”的不同标记图,如:有的幼儿结合生活中见到的高压电线上的警示符号,设计了相应的符号表示依靠电力旋转的标志图。)

  6、幼儿共同推选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标记符号,将标记贴到展示板上,并将自己手中的图片分类按标记粘贴到展示板上。(幼儿按旋转原因分类的过程就是一个巩固复习新知识的重要环节。)

  8、观看录象《生活中的旋转》

  刚才小朋友找到了这么多使物体旋转的方法。谁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旋转,它们旋转有什么作用?(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才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我的意义,也才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引导幼儿了解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回忆生活中哪些东西会旋转,帮助幼儿拓展了相关经验,了解到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中,幼儿发言积极踊跃,有的说:“我家的电风扇会转,能让我觉得很凉快。”有的说:“我家的闹钟会转,它能告诉我几点了,还能准时叫我起床。”还有的说:“果汁机会转,能让我喝上甜甜的果汁。”爱跳舞的小朋友还说:“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旋转,动作轻盈,真美!”)

  9、活动延伸

  活动区探索活动,让它们都转动起来。(幼儿到活动区操作探索,思考运用老师提供的辅助材料,动脑筋想办法让物体旋转起来,帮助孩子养成动手实践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活动评价:

  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给予幼儿充分的动手操作实践,以及和同伴交流讨论的时间,努力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活动中及时根据幼儿的需要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因势利导给予启发帮助,使幼儿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整个活动以疑激趣,以趣激学,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效实现了师生的互动作用;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变被动为主动,主体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求异思维,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6-12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4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8-01

科学活动教案07-25

科学活动教案10-13

科学活动教案[集合]07-31

[合集]科学活动教案08-05

(合集)科学活动教案07-28

科学活动教案(精华)07-21

科学活动教案【必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