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的说课稿

时间:2025-02-05 10:55:39 晓凤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春望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望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望的说课稿

  春望的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初中语文的1号考生。语文是李太白的将进酒;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春望》,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春望》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歌五首中的一首诗歌。同本课所收录的陶渊明《饮酒》的闲适、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意气风发不同,《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学习本诗能够让学生对我国诗歌名篇多一份积累,并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受到诗人的精神熏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因此,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流畅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2.加强诵读指导,整体把握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通过联想,结合诗人写作背景,调动情感体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诗情,提高学生对诗文的解读能力。

  3.把握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材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蕴含的情理,以及诗人作诗的心境。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能通过诵读、改写、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感人情境和形象的理解与审美体验。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诗歌的基本格式能够较好掌握,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理解诗文大意。学生已经在历史课上学习过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但是《春望》的情景交融手法自然纯熟,语言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感情真挚,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源于学生同诗人生活年代相距久远,很难体会诗人的现状与内心情感,另一方面在于八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与个体经验尚未与成人同步,因此对于诗人的情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

  三、说教学方法

  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因此,针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朗读法,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教学目标,我致力于把“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理念,贯穿于我的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阐述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诗文导入,引出课题

  上课之初,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出课题并及时板书。

  这一环节从现代诗歌较为澎湃的感情入手,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春望》的主题情感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从而使他们在进入诗歌后能更好地理解诗人杜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析诗题、了解作者及背景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作,在学生能够流畅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诗题并提问:春望是什么意思?析诗题是理解诗文的基础,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养成析诗题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能对诗作的背景有较宏观的了解。在学生明确诗题的涵义后,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了解诗人杜甫以及《春望》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被敌军俘虏,长安被攻陷的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所以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为之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2.指导诵读

  在学生理解诗题后,教师进行范读,在范读的同时请学生注意朗读技巧和节奏,并指名三、四名学生朗读,生生互评,教师进行指导。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把握古诗韵律,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3.概括全诗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会给学生预留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参照工具书与课下注释,自学诗文,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这样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诗文内容,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读作好铺垫。

  春望的说课稿 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竹园中学的语文教师小林,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一、说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这一课分别有《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分别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观春花而泪流,闻鸟鸣而生悲;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2、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熟读本诗,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 通过以上环节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

  (二)、朗读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规范读音。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教师范读看看和自己的朗读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加深对诗歌整体的体会。

  (三)、梳理课文内容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含义:

  (四)画面欣赏、整体把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内容以及感受。由此引入本诗的背景介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本诗,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发言。最后我将总结学生发言。带领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梳理诗意,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五)品味探究、小组讨论

  1、诗人在《春望》中的“望”作者望到了什么?情感怎样?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所以总的来看,“望”是全文的诗眼。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这个问题的设立,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 主旨的体会理解,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同时,提高自 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细化讲解,拓展延伸

  细化讲解: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鸟鸣而惊心,用对偶,移情于景,诗人视线的转移,情与景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想念亲人,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愁苦。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史之乱后,“烽火苦教多信断”,这句话写出了亲人之间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及思家的思想情感。

  4、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说明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交流讨论,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成员间的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真正的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七)拓展延伸

  观看中国抗日战争的短片,写出心中的体会。

  此处的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语文课堂“听、说、读、写”多能力的全面锻炼,同时让大家明白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希望他们珍惜眼前生活,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达到对学生爱国情操的教育

  (八)背诵课文

  要求用情用心地背诵。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达到以读贯穿全文的目的。

  (九)课堂小结,作业设置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十)、说板书设计

  首联:残破景象

  春 颔联:感时恨别 描绘凄凉之景

  望 颈联:忧国思亲 寄寓家国仇恨

  尾联:憔悴不堪

【春望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春望》说课稿09-07

《春望》说课稿优秀04-17

《春望》说课稿(通用15篇)08-11

《春望》说课稿(通用11篇)10-22

杜甫 春望 望岳05-31

《春望》教案06-02

《春望》教案08-20

春望的教案06-19

春望杜甫07-26

古诗春望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