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11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 《2011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 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 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 (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 (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
(2) 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 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 分析诗人形象。
2、 过程与方法:
(1) 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 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 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3)诗人形象分析。教学难点为: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 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 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 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 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 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 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 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 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 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 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
12、 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五、教学板书
板书分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设计围绕两个字:“愁”“命”。“愁”分为:泻水兴愁 行叹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命”分为:知命 认命 抗命 认命。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2
一、教材说明
《拟行路难》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的重要诗作,鲍照以乐府旧题抒怀,展现特定时代下寒门士子的艰难处境与复杂情感。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意的基础上,深入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情感世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学习《拟行路难》,有助于学生领会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愤激,洞察其背后深广的社会意义与批判精神,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二、学情剖析
高二学生经过之前的诗歌学习,已掌握一定鉴赏方法,具备初步的诗歌理解能力。对于《拟行路难》的字面意思和浅层情感,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有所把握。但因时代隔阂,他们难以深刻体会诗人所处门阀制度下的压抑处境,在挖掘诗歌深层内涵、理解复杂情感变化上存在困难。教学时需引导学生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资料,深入探究诗歌意蕴,同时强化对比阅读,提升思维深度与广度。
三、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了解鲍照生平及创作背景,熟练背诵并理解诗歌内容,精准赏析比兴等表现手法,清晰把握诗人复杂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借助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语感,使其深入体会诗歌情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运用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方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感受其抗争精神,培养学生对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人情感脉络;掌握并赏析诗歌的比兴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透过诗歌表象,挖掘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理解其情感变化根源;领悟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感受其批判精神。
五、教学方法运用
教法:
诵读法:以声传情,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体悟情感。
问题引导法: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其深入探究诗歌内涵。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诗人心境,增强情感共鸣。
学法:
自主学习法: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歌背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诗歌难点,培养合作与探究精神。
六、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新课:展示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相关图片或故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鲍照生平及门阀制度,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初读感知: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初步感受情感。
文本研读: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理解诗句含义;探讨比兴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作用;梳理诗人情感变化,体会其复杂心境。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诗人为何 “愁”,如何表现 “愁”,深化对诗歌理解。
拓展延伸:对比阅读鲍照《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分析异同,提升鉴赏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诗歌内容、情感与艺术特色,强调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鉴赏方法。
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诗歌;以 “我眼中的鲍照” 为题,写一篇短文。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3
一、教材定位
《拟行路难》作为古代诗歌经典,入选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此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学价值,处于单元古诗词诵读板块,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文本。学习它,可使学生领略鲍照独特诗风,感受古代文人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呐喊,对学生理解古代社会、体悟传统文化意义非凡。
二、学情洞察
高二学生积累了一定古代诗歌知识与鉴赏经验,有初步理解诗歌的能力。但面对《拟行路难》中隐晦的情感表达、复杂的'社会背景关联,理解易浮于表面。教学中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借助资料与方法指导,助力其突破难点,提升诗歌解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规划
知识目标:学生熟知鲍照及诗歌创作背景,准确理解诗歌字词、语句含义,能流畅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熟练运用比兴等手法赏析诗歌,精准把握诗人情感变化,提升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深切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增强文化传承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聚焦
重点: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掌握比兴手法,赏析其艺术效果。
难点:剖析诗人矛盾心理,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感受其深层意蕴。
五、教学策略选用
教法: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重点字词、表现手法等,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基。
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韵律与情感,加深理解。
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直观性与趣味性。
学法:
预习法:提前预习,了解诗歌基本内容,发现问题。
圈点批注法:阅读时圈点关键语句,批注理解感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比较分析法:对比相关诗歌,分析异同,提升鉴赏水平。
六、教学环节安排
导入:播放古代文人仕途坎坷相关视频,引出课题,引发学生对诗人命运的关注。
作者及背景介绍:详细介绍鲍照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及所处时代的门阀制度,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创作根源。
初读诗歌:学生初读,读准字音、节奏;教师指导朗读,强调重音、语调处理。
文本解析: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句含义与情感;探讨比兴手法运用,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深入探究:组织学生探究诗人情感变化过程,分析其抗争与无奈的原因。
拓展拓展:展示不同版本对诗歌的解读,引导学生发表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推荐鲍照其他作品阅读。
课堂总结:回顾诗歌内容、手法、情感,强调学习重点与收获。
作业布置:完成诗歌鉴赏小论文,从特定角度分析诗歌;收集整理古代怀才不遇文人诗作,制作手抄报。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古代诗歌教学的关键篇目。此诗以独特视角反映社会现实,抒发诗人内心愤懑,为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体悟文人情感提供窗口。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诗歌阅读基础,对常见表现手法有初步认识。但《拟行路难》中诗人情感复杂多变,社会背景对理解诗歌影响较大,学生理解存在困难。教学时需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深入文本,细致分析,提升对诗歌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鲍照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准确理解诗歌内容,背诵全诗;掌握比兴等表现手法,能分析其在诗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体会诗歌情感;运用 “知人论世” 方法,深入探究诗歌内涵;开展小组合作,提升合作学习与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体会其抗争精神,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明确
重点:把握诗歌主旨与情感,理解比兴手法运用及效果。
难点:剖析诗人复杂情感背后的'社会根源,领悟诗歌深层意蕴。
五、教学方法确定
教法:
诵读法:以诵读贯穿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魅力,理解情感。
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情境创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心境,增强情感体验。
学法:
自主学习法:自主预习,查阅资料,初步感知诗歌。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法:学习后归纳总结诗歌知识与鉴赏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展示古代文人仕途不顺的诗词名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背景介绍:介绍鲍照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门阀制度,为理解诗歌铺垫。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读音、指导节奏;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情感基调。
文本解读:逐句分析诗歌,理解字词、语句含义;探讨比兴手法运用,体会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情感探究:引导学生探究诗人情感变化,分析其抗争与无奈的原因,理解复杂心境。
拓展延伸:对比阅读不同诗人同类题材诗作,拓展思维;鼓励学生结合生活,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课堂总结:总结诗歌内容、手法、情感,强调学习重点与收获。
作业布置:背诵默写诗歌;以 “假如我是鲍照” 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相关文章:
《拟行路难》高二语文说课稿09-14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精选10篇)06-09
《拟行路难》说课稿09-07
《拟行路难》导学案05-21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09-21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04-23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02-28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3篇05-24
拟行路难教案(通用10篇)07-01
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