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05-24 19:07:5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1

  作品原文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作品译文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抚养自己的儿女,让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所说的就是理想社会。

  字词注释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3.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不译。行,施行

  4.为:是,表判断。

  5.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6.讲信修睦(mù):讲信,讲求信用。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7.信:诚信。修:培养。

  8.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9.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10.有所终:等于说晚年能得到照顾。所,代词,指符合年纪能得到照顾与安排,下面三个“所”字同。

  11.有所用:等于说有用处。

  12.有所长(zhǎng):等于说有使他们成长的各种措施。

  13.有所养:等于说有供养。

  14.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或无父母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老人。废疾者,残疾人。

  15.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职务。

  16.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7.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介词,在,到。货恶:宾语前置。

  1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9.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20.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谋,指奸诈之心。闭,闭塞。兴,起,生。

  21.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2.故:所以,因此。

  23.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

  24.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5.闭:用门闩插门,关门。

  26.是:这。

  27.谓:叫做。

  28.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注: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前一个"亲"就有了"以......为亲"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通假字

  〔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矜、寡、孤、独古义: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古义:造反。

  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害人。

  今义:小偷,窃贼。

  作古义:兴起。

  今义:作为。

  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门。

  今义:窗。

  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⒊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⒋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年轻人。

  ⒌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状语,从外面。

  7.选贤与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品质高尚的人。

  8.选贤与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一词多义

  修——讲信修睦:学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

  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雕刻天下为公:是。

  能——选贤与能:能人能以径寸之木:能够。

  分——男有分职业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归——女有归:女子出嫁归来见天子:回。

  一义多词

  是故谋闭而不兴(兴起)

  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出自词语

  天下为公

  【发音】 tiān xià wéi gōng

  【解释】原意是不把君位当做一家的私有物。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借用来作为对“民权主义”的解释,意思是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公有。

  【出处】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示例】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万古千秋业,~器。陈毅《湖海诗社开征引》诗

  【近义词】:天下一家

  【反义词】:天下为家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近义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有所终

  【发音】 lǎo yǒu suǒ zhōng

  【解释】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出处】 《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鳏)寡孤独

  【发音】 guān guǎ gū dú

  【解释】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让年老的各有适当的归宿,年轻的各有一定的用处,年幼的各有应得的成长条件,鳏寡孤独和废疾人,都有受到赡养的权利。这是儒家设想的所谓“大同世界”的景象。)

  【出处】 《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释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物尽其用

  【解释】: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示例】:这家化工厂大搞综合利用,做到了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近义词】:人尽其才。

  【语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分层

  第一层

  (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⒈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⒉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⒊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相关介绍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本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

  昔日,孔子曾参加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之后,孔子从宗庙出在楼台上游玩,不禁感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在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孔子身边,问孔子:“您在叹息什么?”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没能赶上,但仍然对它们心向往之。大道实行的年代,天下为世人所共有。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只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男的各有职务,女的都有归宿。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便叫做理想社会了。而今日大道已经不能见到,天下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人们各自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只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每个人都努力地将财货据为己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的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就是最高理想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24课

  旧书新解

  本文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时,多加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女有归”二句。并且,本文描述的特征多被作为理想社会的一种,其实却是对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归结起来,不过是老弱有养,年轻人勤奋努力。即社会责任就是让老弱衣食无忧,年轻人可以承担更多社会发展的责任。当然,有些发达国家,100多年前,就提出,政府保证不让任何一个人饿肚子,这也是更高一级的社会要求。现在,我国也通过养老保险,残疾补助等措施,进一步达到老弱有养的基本要求。

  课外练习

  1.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内容相关的句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男有分,女有归

  (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试举例说明?

  (1)大同社会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世外桃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似

  (2)大同社会的"男有分,女有归"与世外桃源的"其中往来种作"相似

  (3)大同社会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没有战乱,和平相似。

  重点注释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③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2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注释:

  1.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行,施行

  4. 为:是,表判断。

  5.〔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6.〔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信:诚信。修:培养。

  7. 独:单独。

  8.〔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9.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10. 终:终老,终其天年。

  11. 养:供养。

  12.有所养:得到供养。

  13.〔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14.〔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5.〔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8.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9.〔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9.〔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1. 故:所以。

  22.〔外户〕泛指大门。

  23. 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4.〔闭〕用门闩插门。

  25. 谓:是。

  26.〔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

  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鳏寡孤独

  古义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

  古义:造反

  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 :害人

  今义:小偷,窃贼

  作

  古义:兴起

  今义:作为

  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通假字

  〔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

  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⒊使老有所终 (老)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⒋壮有所用 (壮)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⒌幼有所长 (幼)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从外面。

  7.选贤举能(贤) 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8.选贤举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3

  朝代:先秦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鳏 同:矜)

  翻译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简介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 《中庸》 、《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其中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有一些作品是一些文人雅士寄孔子之名发表的,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4

  原文:

  大道之行也

  两汉:戴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同:鳏)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青壮年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同:鳏)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为:是,表判断。与:通“举”,选举,推举。修:培养。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壮:青壮年。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指女子出嫁。恶:憎恶。藏:私藏。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故:所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分层解析

  第一层

  (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5

  大道之行也

  作者:魏晋,礼记

  大道之行也-礼记原文

  大道之行也

  礼记〔两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行:施行。

  为:是,表判断。

  与:通“举”,选举,推举。

  修:培养。

  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壮:青壮年。

  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

  藏:私藏。

  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闭:杜绝;兴:发生。

  作:兴起。

  故:所以。

  外户:从外面关闭的门。

  闭:用门闩插上。

  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同:有和、平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礼记拼音解读

  dà dào zhī háng yě ,tiān xià wéi gōng 。xuǎn xián yǔ néng ,jiǎng xìn xiū mù 。gù rén bú dú qīn qí qīn ,bú dú zǐ qí zǐ ,shǐ lǎo yǒu suǒ zhōng ,zhuàng yǒu suǒ yòng ,yòu yǒu suǒ zhǎng ,jīn 、guǎ 、gū 、dú 、fèi jí zhě jiē yǒu suǒ yǎng ,nán yǒu fèn ,nǚ yǒu guī 。huò è qí qì yú dì yě ,bú bì cáng yú jǐ ;lì è qí bú chū yú shēn yě ,bú bì wéi jǐ 。shì gù móu bì ér bú xìng ,dào qiè luàn zéi ér bú zuò ,gù wài hù ér bú bì 。shì wèi dà tóng 。

  相关翻译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相关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分层解析

  第一层

  (一、二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三、四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五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作者介绍

  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儒家经典书籍之一,由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礼仪文化,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6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同:鳏)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行,施行

  4、为:是,表判断。

  5、〔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6、〔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信:诚信。修:培养。

  7、独:单独。

  8、〔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9、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10、终:终老,终其天年。

  11、养:供养。

  12、有所养:得到供养。

  13、〔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14、〔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5、〔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8、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9、〔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9、〔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1、故:所以。

  22、〔外户〕泛指大门。

  23、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4、〔闭〕用门闩插门。

  25、谓:是。

  26、〔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重点注释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与:通“举”,推举,选举。

  谋:谋划,指不好的东西

  贼,盗窃,这里引伸为指害人。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7

  大道之行也-礼记原文,翻译、拼音、赏析

  作者:两汉,礼记

  大道之行也-礼记原文,翻译、拼音、赏析原文

  大道之行也

  礼记〔两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大道:指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

  行:施行,实现。

  天下:指人类社会。

  为公:指所有的人共同拥有社会财富,没有私有制和特权,体现了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

  选贤与能:选拔有德才兼备、能够胜任的人才来治理国家,体现了儒家“任人唯贤”的思想。

  讲信修睦:强调人与人之间要讲信用,培养和睦相处的品德,体现了儒家“和合文化”的思想。

  不独亲其亲:不只关注自己的亲人,也要关心其他人的亲人。

  不独子其子:不只关注自己的子女,也要关心其他人的子女。

  老有所终: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老有所养。

  壮有所用: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为社会做出贡献。

  幼有所长:年轻人能够健康成长,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学习。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儿、寡妇、孤独老人以及有残疾的人都能得到照顾和帮助。

  男有分(fèn):男子有正当的职业,能够养家糊口。

  女有归:女子有合适的归宿,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物,人们厌恶它们被浪费或丢失,但不必将它们全部收藏在自己手里。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厌恶自己的力量没有发挥出来,但不必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使用力量。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阴谋欺诈和盗窃抢掠等犯罪行为不会发生。

  故外户而不闭:因此,人们可以夜不闭户,安全无虞。

  是谓大同:这就是儒家所追求的“大同社会”,即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分化、没有盗窃抢掠、人人平等的社会。

  大道之行也-礼记原文,翻译、拼音、赏析拼音解读

  dà dào zhī háng yě,tiān xià wéi gōng,xuǎn xián yǔ néng,jiǎng xìn xiū mù 。gù rén bú dú qīn qí qīn,bú dú zǐ qí zǐ,shǐ lǎo yǒu suǒ zhōng,zhuàng yǒu suǒ yòng,yòu yǒu suǒ zhǎng,jīn 、guǎ 、gū 、dú 、fèi jí zhě jiē yǒu suǒ yǎng,nán yǒu fèn,nǚ yǒu guī 。huò è qí qì yú dì yě,bú bì cáng yú jǐ;lì è qí bú chū yú shēn yě,bú bì wéi jǐ 。shì gù móu bì ér bú xìng,dào qiè luàn zéi ér bú zuò,gù wài hù ér bú bì,shì wèi dà tóng 。

  相关翻译

  大道施行于天下,天下就实现大同,讲信修睦,亲疏、贵贱、大小、长短、形而下者、形而上者,都不分彼此,这就是大道流行的目的。

  西汉的大学者刘向将这段话收入《烈女传》中,他说:天道刚健,运行不已,生物成物,没有一刻停顿。日月高悬在天空,光耀不息,普照天下。日月的光芒,不以有盲人可弃,有哑人可厌,有聋人而停。地之载物也不选地点,有皮肤青白黄黑不同的各种人都可以收养,孕育万物之后,皆一一生长齐全。所以高大的不以自己身材魁梧而欺压矮小,矮小的也不以自己身材矮小而自以为低下无用。这是因为天地的造化,日月的明照,四时的运行,是如此的伟大公正,万物各尽其性,各得其所,所以天下万物无时不在生长变化中,各自归向自己的道路。

  男女结成夫妇,有了家庭,然后生儿育女,传衍后代。在家中,男女有所归属;在社会上,大宗小宗各有其族,各有其宗,教化贯穿其中。但这一切都由天道自然生成,不是人力所能安排。所以后代的圣人便将这种男女夫妇家庭生儿育女之事纳入礼义的规范之中。

  相关赏析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儒家对于理想社会的一些主张。以下是该文章的赏析:

  这篇文章在开头就提出了“大道之行也”这一主题,指出大道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种大道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旨在建立一个理想中的社会。

  文章接着描述了这种社会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的道德品质。人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亲人,也要关心其他人的亲人,这种博爱的精神是整个社会的基石。此外,人们还要注重诚信和友谊,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

  在描述完社会的道德品质之后,文章又谈到了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首先,人们应该尊重劳动,珍惜财物,避免浪费和贪婪。其次,人们应该通过公正的选举和竞争来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是通过权力和财富的私有来决定政治地位。

  最后,文章指出这种理想社会的特点是和平、公正和繁荣。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夜不闭户,没有盗窃和暴力行为,因为每个人都遵守道德准则,尊重法律和秩序。这种社会是一个没有贫富分化、没有歧视和不平等的理想国度。

  这篇文章反映了儒家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和主张。儒家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诚信和友谊的重要性,同时也注重公正和劳动的价值。这种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贫富分化、竞争和冲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儒家的思想中,建立一个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目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理想社会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不断的改革。此外,这种社会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处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保证公正和公平等。因此,实现这种理想社会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努力和实践。

  总之,《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重要意义的文章。它不仅反映了儒家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和主张,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的重要启示。

  作者介绍

  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8

  大道之行也

  礼记〔先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 同: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为:是,表判断。与:通“举”,选举,推举。修:培养。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壮:青壮年。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归: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藏:私藏。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故:所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大道之行也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鳏寡孤独古义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 :害人今义:小偷,窃贼

  作古义:兴起今义:作为

  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通假字〔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

  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2.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⒊使老有所终 (老)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⒋壮有所用 (壮)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⒌幼有所长 (幼)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打开。7.选贤举能(贤) 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8.选贤举能(能) 形容词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分层解析

  第一层 (一、二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三、四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五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9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同:鳏)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行,施行

  为:是,表判断。

  〔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信:诚信。修:培养。

  独:单独。

  〔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终:终老,终其天年。

  养:供养。

  有所养:得到供养。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故:所以。

  〔外户〕泛指大门。

  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闭〕用门闩插门。

  谓:是。

  〔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重点注释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与:通“举”,推举,选举。

  谋:谋划,指不好的东西

  贼,盗窃,这里引伸为指害人。

  赏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同:鳏)

  第一层

  (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10

  虽有嘉肴

  一、课文翻译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⑤《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⑤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⑥是谓大同。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10-04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原文及翻译07-29

《杂说》原文及翻译12-08

伐柯原文翻译12-17

咏史原文及翻译12-18

绸缪原文翻译12-19

天保原文翻译12-20

海棠原文翻译05-30

杏花原文、翻译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