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王羲之的一个故事
王羲之的一个故事1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
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__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王羲之的一个故事2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一个故事3
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一天,兰亭这儿十分热闹,原来是王羲之邀了几位朋友在这儿聚会,饮酒作诗。这个盛会是很有趣的,朋友们不是坐在酒席桌前,而是在清清的溪水边,浓浓的树荫下。这儿真是美极啦。曲水绕亭,鸟语花香,春风拂面,使人神清气爽。当清澈的泉永载着盛满美酒的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喝一口,可惬意了。几杯酒下肚,人们就陶醉在酒香美景之中,接着就饱蘸墨笔,吟诗作文,互相传看,朋友们免不了评点一番,边吟边唱。真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王羲之觉得从来没有这么高兴。乘着酒兴,他挥笔运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记载当时盛况的文章,题目就叫《兰亭集序》。朋友们看后,一致认为无论从文章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都是一篇绝妙的艺术品。对于大家的称赞,王羲之并不觉得怎么样,到了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后,再把手书的《兰亭集序》拿来仔细一看,果然比以前的书法要精彩得多,心中十分得意。他顺手抽出笔来,照样又写了几幅,可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第一幅写得那么好了,只得把它们都撕掉。
王羲之的一个故事4
很久以前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刻苦学习,书法自然也是进步的很快,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就连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肘都划破了,简直都入迷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字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再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从小就不爱繁华的京城,但在见到稽郡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去游山玩水。
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吟诗,最后王羲之高兴之于当场就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的宴会,这就是我们上学时学的有名的《兰亭集序》。这幅字当时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但可惜的是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们都把他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偏远的集市去赶集游玩,他看到一个老婆婆提着一篮子六角形竹扇在哪里叫卖,但竹扇比较简陋,没有任何装饰,路过的路人很难注意到,看样子很难卖出去,看着老婆婆十分焦急,王羲子看到这里,很同情婆婆,就上老婆婆跟前亲切的跟老婆婆说,“您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很难卖出去,您把竹扇给我,我给您题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但是看到他这样热心心里也想着反正也卖不去,也就把竹扇交给王羲之给他题字了,很快王羲之就在每一把竹扇上面龙飞凤舞的写了几个字,就拿给了老婆婆,老婆婆不认识字,觉得写得很潦草,有一些不高兴,王羲之忙安慰到:“您不要着急,您只需要告诉买扇的人说,这竹扇上面的字是王右军写的字就可以了。”王羲之离开之后,老婆婆照他的`话做了。赶集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亲笔,都抢着买,老婆婆一篮子的竹扇一下就卖完了,婆婆也开心的回家了。
通过以上故事可以看出出身再好,也不能不刻苦努力学习,当你都有的时候,也要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王羲之的一个故事5
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王羲之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
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
【王羲之的一个故事】相关文章:
王羲之的故事04-11
一个好人故事07-08
一个真实故事03-27
一个诚信的故事06-02
春天,一个美丽的故事02-19
长征的一个小故事06-02
一个长征小故事05-30
一个感人的小故事06-02
告诉你一个故事作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