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后感

时间:2025-06-20 15:52:41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瓦尔登湖》后感

读《瓦尔登湖》后感1

  很早以前就想拜读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倒不是因为其作者身为美国超验主义运动代表人物的灼灼之名,也不是受名家名流、媒体和读者对该书铺天盖地的好评之影响(我读书向来不喜欢跟风,读书如同做人,自然、发乎于心最真实,理解越深刻),而是源自我对诗人海子的喜欢,海子的诗意向空旷、诗意朦胧,然而在他诗意人生风华正茂的时候,他选择了卧轨自杀,随身携带的四本书中就有《瓦尔登湖》。从那时起我就充满好奇与疑问,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在诗人执着地走向生命最后的尽头一直不忍割舍,是它给了诗人以死亡的意向还是给了诗人对生活、生命以新的诠释?我心存疑惑。

读《瓦尔登湖》后感

  今夏,我从网上购得此书。拿到书时,我如获至宝,急不可耐的读起来。然而一个夏天过去,我读读停停、停停读读,三百多页的书我只草草看了十来页就读不下去,脑海中留下的似雪泥鸿爪,看似清晰却不具体,除几句只言片语,别无它获。我终于明白该书的翻译徐迟老先生在书的译者序言中给读者以善意的提醒: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诚然如此,我坦然自己在读此书时是心是浮躁的,对徐老先生的提醒满不在乎。我自负的以为,以我通常阅读的速度和理解力,一周内读完它不在话下。然而对于《瓦尔登湖》我却第一次遭遇阅读尴尬,在阅读此书所需要的特定心境面前我惯性的思考方式和率性而为的阅读态度不堪一击。徐迟先生似乎有先见之明的洞穿了像我这种生活、成长并长期浸淫在快餐文化时代里对读书抱着大而化之、囫囵吞枣、颇不以为然的读书态度,而给我们以重要和温馨的提醒。由此看来,有些时候是我们在挑选读什么书,但也有些时候书也在挑选读者。

  而只有在深夜里,我才能读进去这本书,我决定静下心来,重新品味。

  于是一个冬天,每日晚饭后,我匆匆洗漱完毕便把自己藏着温暖的被窝里,依着暖暖的台灯,手不释卷的读着、品着。这是一个人的书,一个人的世界。窗外寒意切切,而我在瓦尔登湖的世界里,在梭罗为我构置的森林木屋里,在瓦尔登湖潋滟的湖面上,温暖而舒心的徜徉……实际上,这本书并不难读,只要你静下心来,抛开一天工作中、生活中的烦恼,清洗一天以来被物欲充塞的心灵,给自己腾一块思想自留地,你就会发现此书的内容波平如镜、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自然你就会进入到那种恬淡,宁静的状态,怡然自乐而颇不愿意离开。因为这本来是一本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作“加法”的书。当你真正沉浸其间,你会发现它是难以抗拒的!

  梭罗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后来转为写作,他于一八四五年春在瓦尔登湖畔建起一间木屋,开始过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种自食的生活,并对世界进行深刻思考。《瓦尔登湖》记叙的就是作者这一段时期的生活和思想活动。作者崇尚简单纯朴的生活,追求理性空灵的精神境界,在瓦尔登湖两年离群索居、孤单却丰富的生活中,他真正地体会到了回归自然的本真。在这个冬季每夜的悦读中,透过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也体会到这种本真:伴随作者一起聆听大自然的声响,体会他的孤独,和他一起快乐的狩猎捕鱼,为他辛勤的耕作、自给自足而欣慰,为他不畏艰辛、千方百计欲测量出瓦尔登湖湖底的举动而会心的.微笑,并与作者一样深深沉浸于瓦尔登湖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变换的美丽景色之中。而合上书,闭上眼睛,流水一般的文字便静静地流过我的心田,轻易的撩起我心中关于童年的怀念,那么柔软,那么温存的接近着幸福。思绪随着晚风开始飘荡:我有多久没有回到过儿时那充满欢声与笑语的梧桐院子看看刻在那斑驳树干的痕迹还是否依然清晰,有多久没有和玩伴爬到小镇上那片郁郁葱葱的山岗,看满山野花在黄昏的风中自由的摇曳,有多久没有走过那洋溢着泥土芬芳气息的乡间田埂,信手摘下几支蒲公英,哈上一口气,轻轻地把它送到海角天涯……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留给自己些许时间出去走走,走出钢筋水泥的森林,走出欲望无边的都市,走出去,去真正看看这个世界,看看那些真实存而我们却一直无暇顾及的一切。我想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在自己的心田开辟一片宁静的港湾,那里不需要繁琐的劳累,不需要欲望的光临、不需要压力的捧场,非物质的社会一样可以逍遥自在。

  然而,在缺少瓦尔登的现实世界里,忙碌工作中的我们不可能脱离实际而学梭罗那样超然的走入丛林,在蓝天白云倒影的湖边建造一间木屋并过一种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但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我们心中要有一片湖——一片真正属于自己心灵世界的瓦尔登湖!只要心中有湖,即使不能富甲天下,我们仍可有意义地生活。毕竟,通过清澈的湖水濯洗过的心灵,在除去表面的浮华与空虚后所换来的宁静是无价的!

读《瓦尔登湖》后感2

  读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是在前几年。对我来说,这来自遥远国度、有些年代的作品,而且还不是英文原本,当然不是很入味。但是我还是要感谢徐迟先生,他的推介让我们读到了这部旷世作品,而其译作之明白晓畅,大大化解了我和作品之中的“隔”。

  但是读着读着,我“没来由”地想起中国古典隐逸作品。

  以前读中国古典隐逸作品,也是山林,也是孤独,也是那种颇为自得的生活模式,让人感受到了别一种自在而悠远的情调。李白《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苏舜钦《独游辋川》:“隐逸何曾见,孤吟对古松。”白朴《渔夫》:“……点秋江白鹭沙鸥。傲煞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都表现出自我的肯定与情感的放逸,心不为役、志存高远。——当然中国隐逸作品再怎么隐逸、都有着不一样的压抑的味儿,让人感受到并非真正的超脱,书画乐曲也一样的。

  李白当过官,他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当路无人”,便只好还归故园。白朴因家国变故、不复有仕进之意,是另一种境遇。

  《太平广记》引《逸史》:卢杞遇到仙女太阴夫人,夫人谓杞:“君合得三事,任取一事:常留此宫,寿与天毕;次为地仙,常居人间,时得至此;下为中国宰相。”杞曰:“在此处实为上愿。”待朱衣少年奉帝命前来确认时,卢杞情急之下大呼:“(愿做)人间宰相!”小说家之言虽是虚构,但反映了当时读书人在隐逸与做官之间进行抉择的真实内心运作。

  中国传统读书人烬其心不愿“入世”的大多已皈依佛、老,除此之外一般来说,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包括那些放浪山水的,他们并非不想当官。当然这些有意仕途、或执着于仕途的,也并不全是仅仅为了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升官发财,他们更主要的应该是想做些事、要做些事,有所作为,他们有理想有情操有着终极追求,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者。

  在古希腊古罗马以至近现代西方,知识分子有着独立发展空间,对社会对政治生态可以发挥其重要影响力。而在官本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依附于某个统治集团而生存。元代高明《琵琶记》:“自古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秀才,你这般才学,如何不去做官”?

  也因为读书人不得不依附的'社会地位,注定了中国历代读书人天然的悲剧性格。在严酷的政治生态中,当读书人不得志、或个人理想与现实产生极大冲突而为了保全个人人格的时候便很容易萌生隐逸情绪、在精神上或行动上逃避于“山水”之间,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追求,退为“独善其身”、作最后的人格固守。齐己《闭门》:“外事休关念,灰心独闭门。”孟浩然《自洛之越》:“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酒,谁论世上名!”很超脱,但任谁也看出沉浸其中的那种无奈与无力感。

  中国传统的隐逸是一种被动的逃避与拒绝。梭罗《瓦尔登湖》也是同样的避世同样的“山水情结”,却有着不一样的大自然的气息与天边朝阳的蓬勃,而感受不到丝毫的“官场”味儿。

  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于1841年住到了作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伐木,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梭罗将他所找到的了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他的感受、他的一点一滴的经过,都记录在他十多万言的散文集《瓦尔登湖》里。

  随英国及法国德国之后,19世纪初,美国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开始起步。梭罗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自由发展空间、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人们终日惶惶不安,迷失在自己制造的种种需求中,在物质的罗网里苦苦挣扎,最终只是物质占有了他们,这就是人的物化。人们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工具,满载着人为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活的美果。”

  梭罗崇尚自然的美内在的美,他认为:“美来自他的不知不觉的真实感和崇高心灵,至于外表他一点儿没有想到;这样的美如果必然产生的话,那他先已不知不觉地有了生命之美。”他借助中国古代哲人孔子的话阐述生活的本质:“孔夫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一个人把他想象的事实提炼为他的理论之时,我预见到,一切人最后都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筑起他们的生活来”。

  “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时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的汨汨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这让我想起孔子的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跟那些怡情于山水的中国传统读书人一样,大自然总是最好的朋友与伴侣:“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即使是对于愤世嫉俗的可怜人和最最忧郁的人也一样。”不过,我觉得,同样都是大自然中的天使,梭罗是自由自在的,他属于无边无垠蔚蓝的天空;而我们的、包括陶氏情结是折翼的,也在飞翔,可是被局促在官本社会的有限空间里。

  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与思考。作者在瓦尔登湖畔与孤独结伴,简单、宁静,真实的活着,无欲无为无牵无挂:“我的短处和前后不一致并不能影响我言论的真实性,尽管我有不少虚假和伪善的地方——那好像是难于从麦子上打掉的糠秕,我也跟任何人一样为此感到遗憾,——我还是要自由地呼吸,在这件事上挺起我的腰杆子来,这对于品德和身体都是一个极大的快乐;而且我决定,决不屈辱地变成魔鬼的代言人,我要试着为真理说一句好话”。“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就是亨利·戴维·梭罗。

  爱默生:“真正的美国人,非梭罗莫属”。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年—1882年),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我无意列举一二三将李白孟浩然等与梭罗做比较,当然如果一定要进行比较、则先得比较两地迥异的社会背景及文化背景。这必须的。

  况且我觉得我并没真正读懂这部《瓦尔登湖》。

  上世纪80年代初读金圣叹评《莺莺传》,金圣叹说,读《莺莺传》须沐浴读之,焚香读之(大意如此,我当年是在福建省图地方文献阅览室读的民国印行旧书,以后没再看到该著述)。同样的态度,我们接触任何人类创造的精神产物,既不该俯伏,也不应傲视,不妨排空任何预设立场及既有印象、长拜之后认真阅读。对梭罗的《瓦尔登湖》也是一样的。

读《瓦尔登湖》后感3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题记

  轻叩一本名著,细细地与梭罗促膝谈心;翻开一卷墨香,轻轻地聆听瓦尔登湖弹奏的梵歌。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我,作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读这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尔登湖》,为我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

  真的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中写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

  将所谓的经济与自然对立,当人们奢侈地享受生活时,却忘记这浮华世界背后的陷阱,难道就不怕醒来之后会是一场噩梦?似乎从原始时代开始,那些可以被称得上是“智慧”的东西早已被这社会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贪婪,总是渴望获得什么,有时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永无止境。

  梭罗总爱引用,记忆中影响最深的就是罗利的英译对句:

  “既然人人乐道肉身本具顽石性,慈善心肠何能不将烦恼痛苦忍。”

  带着讽刺去批判着人类的盲目,带着幽默去痛斥人类的无为。对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谓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谓的统治阶级,这对生活在基层的人民而言,生来位卑,他们活着就像一部机器,为了不让自己在劳动市场上贬值,抛弃了气概,抛弃了自尊。是的,他们的劳动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们的智慧却在贬值,难道这就是“安逸者”?这正如梭罗所言:“你刚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进绝望之乡。”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很多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淡泊是智者的动力,像是一把折扇,送来徐徐清风,拂去一片焦虑;又像是一面镜子,照清娇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质;还像是一首诗词,念时如痴如醉,回味时百感交集。

  月下共饮,湖边共赏。邀君在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这份淡泊中共寻那份静谧!

读《瓦尔登湖》后感4

  《瓦尔登湖》,一部描述作者在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独自生活的著作。作者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一位宣传心灵独立的思想家,一位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

  初识本文,忘记了是从哪里听来的这个名字,瓦尔登湖,很优雅,很幽静,很恬淡,很纯净,又得知美国最受欢迎的心灵书籍,似乎有种不读此书,枉来世的意向,恰逢那时我的心绪不那么欢快,情绪波动很大,便去图书馆借来了。一个月,每日十页左右,伴着摘记,我读完了,没有运筹学留下的指数式增长的问题,没有数字电路给我的仰其弥高的惊叹,没有安娜·卡列尼娜带来的新鲜的写作思路与陌生的社会形态。它给我的,先是过程中的无法耐心读下去,和读完后,感觉很无聊之后的对真正独立自然的思索与体会。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作者哈佛大学毕业的出身,放弃了政界叱咤风云的勾心斗角,远离了商界你争我抢的投机比比,28岁的索罗,在经过考察和一系列精打细算之后,买下瓦尔登湖旁的小木屋,买来油漆,自己加工木料,耗时月余,将一座废弃的小木屋装修成了自己之后两年为之欢喜为之思考的实验室。

  用实验室来修饰并不过分,因为评论都说,这两年的经历是索罗在进行超验主义实验。所谓的`超验主义其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简而言之,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一切,“相信你自己”。好像很强硬,很压抑,很“男人”的教义。

  但索罗的书却不强势,软的像水,“有东西堵住了,没关系,我还可以绕过去”;像绸,点点贴着生活的一丝一缕。但又不软不硬,一个人克服了所有困难,用体力去砍木头,自己加工成想要的原料,用智慧计算着收成怎么换成收入,用精打细算思考着怎么节省每一笔支出。在已经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考虑怎么过的更加富裕,打猎、捕鱼,休闲并且愉悦;在不能满足基本的要求时,作者轻松的忍受着饥饿,想象着明天要做些什么,已有的可以换成什么,粮食还能顶多长时间,要不要找人借一些,什么时候可以还清…这些生产中,这些为生存而做的努力中,这些自身能力的运用中,这些超验的试验中,作者思考并欢快着,挨饿却不同于书生般焦急,而像一位老练的农夫,知道事情会怎么样,什么时候要怎么做。短短两年,作者便成为农夫了。

  对于书的结构,放眼望去几乎是没什么感觉的:“经济”,作者在这一章中列出了他初期的资产负债表,琐碎;“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这一章描述了瓦尔登湖畔概况,对他自称的“实验”无聊的介绍了一下,繁琐;“阅读”,作者将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将书中的内容联系起来,用一系列哲学家特有的思考模式,“为什么…比如说…那么…但…”着描述着作者的思维,呵呵,不过,作者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从古到近,由近及远,典故迭出,“辩”采纷呈。只不过都是与自己的争辩,那么许许多多的话题,论证着什么?一言蔽之,瓦尔登式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是充实而有意义的,比起城市生活的繁杂嘈嚷好上许多。精彩?琐碎。…那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章节,章与章之间就像一块米糕上的红枣,丝毫没有一丝的相干。呵呵,我又是无奈的笑了笑,琐碎应该可以称作是整本书的构局了吧。作者写的仿佛是日志,丝丝点点,随性而发,意尽而收。

  呵呵,又是无奈的笑笑,为什么呢,从小到大从未见过一本如是结构的书,从课内到课外从没有那本书令我无奈却仍旧读了下去,并越发喜欢了。

  是的,内容是极其琐碎的,思辨是哲学似的,但日记似的书,作为整体,叙述的不是琐碎的事,像多嘴的老妇东长西短的絮叨,而是像密林下的日影,不再有日光那明媚与火热的感情,一点点或浓或淡的叶影夹杂了日光,琐碎的造就了那斑斓的美丽。美丽,不单单是在地上,也焕散在叶下的空气中,流连在那枝桠与嫩叶的交杂和发生。

  那么,便不能说作者是有意的构思了,没有一丝的斧凿的痕迹,便将这份淡淡的没化开的作品草草的交给了我们,将瓦尔登湖的明丽与恬静交给了我们,将林中鸟兽的生机勃勃送给了我们,将小木屋的青苔小心栽培着,拿给我们看,将初来的没有经验的农夫如何精打细算,如何种豆耕田,如何品味新的生活的两年内的故事编成了一本书也一同留给我们了。同时,这些景色、人物与鸟兽,被作者以抽象派画家的笔法,连同映像派画家的画风,用红色、绿色与蓝色,用一支白鹅正羽做成的画笔,流云出岫般呈现在我们面前。

  读完,我只能说真正平静的人生不仅如同作者所描绘的事与景,而且如同书的构思一样,像瓦尔登湖的四季交替,颜色虽五色交杂,但如一的那般宁静,像一个始终在思考的思想家,身体虽丝毫未动,心已走的很远很远了。

【读《瓦尔登湖》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后感08-05

读《穷人》后感11-02

读《青鸟》后感(经典)02-29

读活着后感05-31

读《活着》后感04-28

读哈姆雷特后感05-09

读《童年》后感03-11

树读的后感03-11

读《青鸟》后感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