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

时间:2025-06-27 17:21:4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2.熟读课文,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

  3.吸取秦由盛而亡的历史教训,认识“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现实意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难点:对比论证。

  【问题导学】

  一、【说一说】结合历史知识在组内说说秦朝灭亡的原因。

  二、【读一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注释中关键字词的注音及词义誊写到课文中对应词语旁的空白处,在此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至少三遍),熟读成诵。

  三、【画一画】在课文中圈画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并做解释,组内交流。

  (学科小先生组织该活动,评出最佳表现者,在课堂上代表小组发言。)

  四、【做一做】回答以下问题,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第一段,说说商鞅变法采取了那些措施。(摘录原文)

  2.诵读课文第二段,概述九国诸侯的强大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诵读课文第三段,写出秦始皇的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摘录原文)

  4. 诵读课文第四段,说说陈涉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样亡秦的。(摘录原文)

  5. 诵读课文第五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作对比的。(摘录原文)

  6. 写出课文的.中心论点:

  五、【填一填】

  1.《过秦论》中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2. 《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是:

  3. 《过秦论》中用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4.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5.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合作探究】

  一、结合具体语境,圈画重点字词,解释词义,准确翻译句子并说明句式特点。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叙述还是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文中设计了哪些对比?请一一找出,说说它们的作用。

  【我的困惑】

《过秦论》导学案2

  【学习主题】

  1、文言字词的积累。

  2、语言特色的分析。

  【自主学习】

  熟读文本,疏通文意,复习重要文言知识点。

  【合作探究】

  1、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一)记叙部分(1-4段):写

  第一层:(1-3段):写

  第二层:(4段):写

  (二)议论部分(5段):写

  2、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3、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拓展导学】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贾谊论》)

  1、下列与“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的“属”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张)衡少善属文B.属于作文以记之

  C.以东属于(孙)权D.游侠私剑之属

  2、“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中“闻”所领的文字是()

  A.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B.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

  C.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D.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3、下列各句中的“颇”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B.颇似楚汉时

  C.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D.颇思投笔去

  4、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1)闻其秀才()

  A.听说他是秀才。B.听说他才学优秀。

  C.听见说那个秀才。D.听说那人才学优秀。

  (2)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A.人人感到像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B.人人都按照他的意思说出想说的话。

  C.人人都说出了自己意思中的话。D.人人都说出了皇上想听到的话。

  (3)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A.为贾生着想的人,在行为方面也应该谨慎啊。

  B.像贾生这样的人,在立身行事方面也应该谨慎啊。

  C.像贾生这样的人,对(周围)所发生的事要谨慎啊。

  D.为贾生着想的人,对(贾生周围)发生的事要谨慎啊。

  5、作者引用苻坚得王猛这个事例的目的是()

  A.赞扬王猛明智,善于发现苻坚这样的人才。

  B.赞扬苻坚聪明,善于发现王猛这样的人才。

  C.说明只有尽斥旧臣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D.说明只有聪明通达头脑清醒的君主才能充分发挥贤才的作用。

  6、读李商隐《贾生》诗,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A.本诗主旨与甲文相似,赞扬贾生因才能而受到重用。

  B.本诗主旨与乙文相似,既赞贾生之才能,又指出其不足。

  C.本诗主旨与两文都不相同,讽刺贾生只会谈鬼神之事。

  D.本诗主旨与两文都不相同,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总结反思】

  【当堂检测】

  1、辨析词类活用现象

  (1)瓮牖绳枢之子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2、确定文言句式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为天下笑者,何也?

  ④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⑤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⑥威振四海

  ⑦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⑧身死人手

  ⑨委命下吏

《过秦论》导学案3

  【预习指导】

  《过秦论》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第一篇课文。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感叹不已,常引以为鉴。这一课的两篇课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阅读课文时,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体会本文铺陈历史,形成对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特点,感受其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的文风。

  【学习目标】

  1、了解重要的文学常识,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的观点,吸取秦朝、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

  3、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4、学习文章将“史”和“论”相结合的写法及借古讽今手法。

  【使用说明】

  1、阅读整篇文章,结合导学案完成完成学习目标。

  2、要求字迹工整,思路清楚。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难点: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情景导学】

  历史的长河,总是在时间的隧道里向前延伸,总是在时代的波涛中颠簸前行……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钲鸣,几多经验,几多教训,留与后人评说。秦王嬴政,长剑一舞,漫天浮云消逝,迎来了大一统的时代,但他辛苦建立的帝国大厦,却在农民起义的大潮中倾覆;后唐庄宗,也曾义愤填膺,也曾意气风发,也曾踌躇满志……但在伶人的笙歌中迷失了自我,“君臣相顾”,无处安身……“智勇多困于所溺,祸患常积于忽微”,历史的天空,警报依然在彻响……

  【预习】

  文才超众的汉赋作家——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1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

  《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当时西汉王朝刚刚建立,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权,不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当时有许多政治家都思考和研究过这个问题,如陆贾、张释之、贾山等都曾著文陈述己见。其中最著名的是贾谊的《过秦论》。“过秦”,就是“言秦之过”,即“指责秦政之失”,从而提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

  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韵术》曰:“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知识梳理

  一、辨识通假

  1、赢粮而景从()

  2、非及乡时之士也()

  二、一词多义

  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地,牢牢地)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坚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顽固)

  2、制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领、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制裁,制服)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名词,规模)

  3、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名词,规章,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量)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量词,次,回)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淮左名都)》](动词,谱写,作曲)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动词,越过)

  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兵,逃跑的人)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同“无”,没有)

  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失去)蒙故业,因遗策(形容词,遗留下来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俗语)(名词,丢失的东西)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动词,给予)

  6、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

  7、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结构助词,的)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些)商君佐之(代词,他,指秦孝公)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指示代词,这些)

  三、词类活用

  1、序八州而朝同列()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6、天下云集响应()

  7、赢粮而景从()

  8、内立法度()

  9、外连衡而斗诸侯()

  10、追亡逐北()

  11、外连衡而斗诸侯()

  12、吞二周而亡诸侯()

  13、却匈奴七百余里()

  14、序八州而朝同列()

  15、约从离衡()

  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7、以弱天下之民()

  18、以愚黔首()

  19、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四、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宽厚而爱人

  五、文言句式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

  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译文:

  3、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

  译文:

  4、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省略句)

  译文:

  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章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指出其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义。其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表示反对,这些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第11课过秦论

  探究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贾谊以及《新书》的相关知识,了解秦灭亡的历史。

  2、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划分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

  3、体会文章极力铺张渲染的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4、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使用说明】

  1、阅读整篇文章,结合导学案完成完成学习目标。

  2、要求字迹工整,思路清楚。

  【重点难点】

  1、素养目标的审美鉴赏与提高。

  2、素养目标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情景构建】

  精读析文合作学习

  任务探究一千古文章帝王师

  ——赏析文章内容

  [任务导引]

  《过秦论》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至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王朝在时代的狂潮中不堪一击,历史的教训应该认真汲取。

  [任务设计]

  1、文章第1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秦国强大的同时,各国诸侯采用了什么方法“弱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陈涉起义一事突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探究二匠心独运铸佳篇

  ——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文章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效,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本篇精彩处还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说理透彻。

  [任务设计]

  6、“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并吞天下之心”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第11课过秦论

  训练案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收藏是分群体的,商人、画家、鉴赏家等不同的群体,①__________,收藏对他们的意义也不同。多数人将名家之作视为珍品,并赏之、敬之、供之,而徐悲鸿在收藏中体会到,名家之作②__________。他认为,一些名家画作在章法、笔墨、投色、造型等方面,也难免有不佳或未足之处。因此他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这些改良中国国画的理念,引入到对藏品的“改良”中,在鉴赏的基础上,③__________,以求藏品达到至美,一如他在美术创作中的主张。

  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辞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B、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到衰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效,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C、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和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装备和素质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九国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诉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行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收天下之兵以致天下之士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B、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橹:船桨

  C、隳名城,杀豪杰隳:拆毁

  D、非亢九国之师也亢:高,强

  贾谊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荀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再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①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赤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符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②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趯然:超然远去的样子。②狷介: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

  问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作者的观点: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B、第三段作者用孔子、孟子的事例意在说明像他们这样努力勤勉、自爱其身,还不能得到重用,那才可以说是没有遗憾。

  C、作者在文中批评贾谊不善于静待时变,自我摧残,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贾谊的事例告诫我们,像贾谊一类的人必然会因不合时宜而陷入困境,我们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

  四、技法点拨—品味“铺陈”的特点

  【技法指引】铺陈,用来强调、就是诗经中的“赋”,汉儒云:“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直书其事,反复叙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反而反复去说。

  【文本分析】本文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六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行文多用骈偶,朗朗上口。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语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迁移运用】

  请以“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为话题,运用“赋”的手法写一段或几段文字,要求语言优美,200字左右。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阅读

  大风悲歌

  湘水悠悠,一叶扁舟,承载着一个忧郁的青年男子。船舷划开的水波,勾起了他对屈原的怀想,两行清泪溅起了湘水朵朵涟漪。这是西汉的天空,无论如何,汉朝的天空下,容不得一个才华出众的青年在长安城里栖身。

  这青年就是贾谊。贾谊是汉代难得的青年才俊,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二十出头便入长安,被文帝召为博士。贾谊才思敏捷,聪慧过人,每次文帝将诏书交由博士们商议,未及大家发言,贾谊的滔滔宏论就让大家无言以对。

  西汉初,朝中大臣大多是靠打仗封赐官职,个个行伍出身,文化水平低下。文帝是在众大臣铲除诸吕集团阴谋后拥立为代王的。文帝虽然对那些大臣们主张的“无为而治”不满意,但思谋着自己今天地位的来源也就只好听之任之了。

  就在这个时候,贾谊出现了。犹如鸡群中的一只丹顶鹤,大江中的一叶孤帆,贾谊也实在耀目得与众不同,因此,贾谊深得文帝称许,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让那些老博士们脸面无光。起初,大家还能容忍,渐渐地,有人就开始排挤他了,尤其是周勃、灌婴等老重臣对贾谊极为不满。周勃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是周亚夫的父亲,他甚至贬低贾谊,说是洛阳人年纪轻轻,读了一点书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还想专权!本来汉文帝欲擢升贾谊为公卿大夫,也只好改做长沙王的太傅了。长沙地界蛮荒地湿,盗匪横行。说是去任太傅,其实和被贬官没有二致。所以,在去任途中,船过湘水,自然联想到了屈原遭贬被放逐湘水,最终抱石自沉汩罗江的情形,难免伤心落泪。

  说实在的,文帝对贾谊的才略是十分赏识的,当时的许多律令改革,都采纳了贾谊的建议。但他是众大臣和同姓诸侯王拥戴起来的,要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文帝不可能为了贾谊而贸然得罪这两大集团,只好将贾谊改任长沙王的太傅。这也是文帝采取的一个不得已的折中办法,既封了大臣们的口,也不至于留任朝中给自己惹来麻烦。

  贾谊的悲剧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他自身的缺失。也许因为过于一路坦途,缺乏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在他深得文帝赏识的时候,有些操之过急,没有把握住分寸和时机,没有看清朝中旧势力的强大影响,没有看到内在的隐患,而是一味地露出了锋芒,这锋芒在不自觉间已扎伤了周围的人。扎了无名小卒、虾兵蟹将无关紧要,可他偏偏扎伤的是功臣和诸侯王。因此,贾谊越是深得文帝宠幸,越发遭到大臣们的排挤、仇视和厌恶,让自己陷于孤军作战的境地。他们视贾谊为“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的初学少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风吹得多了,皇帝也难免耳根软。改他做太傅也算是幸运的了,否则,治你个“莫须有”,又算得了什么?难怪苏东坡认为贾谊有王佐之才,却不善于自用,“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贾谊一走,文帝几乎被一帮没有文化的大臣包围了。无人和他谈古论今,说天道地,也就是如今人们惯用的一句话“没有共同语言”。他觉得心里十分烦闷,于是,就又召回了贾谊。贾谊本以为文帝该重用他了,谁知却是竹篮打水,让他空欢喜了一场。文帝召他回京,却是向他询问有关鬼神的事情。但无论如何,贾谊不想失去这次机会,他一心想离开那个蛮荒之地。于是,他和文帝专心地谈论起鬼神的事情来。贾谊独到的见解使文帝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君臣之分,将身子移得越来越靠近贾谊。此后,文帝感叹自己不如贾谊。文帝一高兴,就将贾谊改做了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最小的儿子,深得文帝喜爱。让这样一个才华出众的老师教自己的儿子,也算是文帝的私心了。“名师出高徒”,儿子怎么会不成材呢?只要贾谊尽心尽力,有朝一日,总会东山再起的。

  绳子偏从细处断。梁怀王出猎,偏巧从马上摔下,当场而亡,贾谊刚刚寻找到的一座步入坦途的桥梁断了,他觉得自己的希望破灭了。于是,整日陷入郁闷忧愁的境地,不到两年哭死在了湘江边,成了屈原之后,湘水的第二个冤魂!

  有时我在想,贾谊的哭死,不是作秀,就是后人的牵强附会。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怀王的死断送了贾谊的坦途,让贾谊赖以扶摇直上的梯子折断了,赖以庇荫的大树轰然倒塌了,从此,即将步入仕途的希望破灭了。他是在哭自己的命运和遭际,就如老母鸡孵了一冬的小鸡将要破壳见日月的时候却破裂了。他能不在乎吗?贾谊的确是过于在乎自己了,过于看重仕途了。在一个人把仕途看得比命还重的时候,那他自然就不要命了,无论以什么方式。我为贾谊悲哀!

  七、素材积累—贾谊名句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2、君国子民者,反求之己,而君道备矣。

  3、世人不以肉为心则已,若以肉为心,人之心可知也。

  4、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5、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7、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8、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

《过秦论》导学案4

  【学习主题】

  文言知识的积累。

  【自主学习】

  1、熟读文本,疏通文意,复习掌握第一段,第二段的文言知识点。

  2、熟读文本,疏通文意,预习第三段知识点。

  【合作探究】

  一、初读文本,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1、请解释第3段的重点词句。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二、小组讨论,梳理文意,回答问题。

  1、第三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2、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3、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

  【拓展导学】

  1、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2、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总结反思】

  【当堂检测】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

  ②威振四海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1)吞二周而亡诸侯

  (2)履至尊而制六合

  (3)南地取百越之

  (4)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5)却匈奴七百余里

  (6)以弱天下之民

  (7)以愚黔首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因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

  ④因利乘便()

  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②蒙故业,因遗策。()

  制①覆至尊而制六合。()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通①乐毅之徒通其意。()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致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延①秦人开关延敌()

  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北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信①明智而忠信()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过秦论》导学案】相关文章:

《树》导学案11-25

《背影》导学案02-29

枣儿导学案12-16

《秋天》导学案12-17

《太阳》导学案02-28

(精选)《秋天》导学案02-29

《散步》的导学案03-27

《论语》导学案03-14

《老王》导学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