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课堂实录

时间:2025-06-29 19:59:4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咕咚》课堂实录

《咕咚》课堂实录1

  一、导入

《咕咚》课堂实录

  同学们,知道吗?大自然是很神奇的!黑黑的土里会长出绿绿的芽,小小的花瓣会散发出阵阵的清香,甜甜的果实里呀又会藏着各种各样的种子。

  听!大自然还会发出很多声音呢。哗哗哗,这是什么声音啊?——;呼呼呼,这又是什么声音——;轰隆隆,这是——。

  再听,咕咚!这是什么声音呀?好奇怪。猜一猜。

  生猜(2人)

  二、师范读故事

  是不是呢?答案就藏在一个有趣的故事里。故事的名字就叫《咕咚》。看老师写。(板书课题:咕咚)最美的故事要用最美的坐姿来听!眼睛看老师!我们的故事开始了。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故事讲完了。考考你听得怎么样?听出来了吗,“咕咚”是什么呀?

  三、生初读故事

  原来,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这声音还吓坏了那么多的动物呢!真有意思!这么有意思的故事,让我们自己读读吧!

  赶紧打开书,第163页。双手拿书,稍微往前倾斜,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哦!好,开始读吧!

  四、识字

  1、读完了吗?——读完了。

  我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

  好,把书放下。

  2字音读准了吗?我来检查一下。

  (1)这是这一课比较难读的字。老师把它们放在了屏幕上。(课件:标序号,不加拼音。)老师先问问大家,哪些字是你已经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在哪见过这个字?谁还认识? (2人)

  哇!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啊!那就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吧!

  多好啊!生活中只有多留心、多观察,就能认识很多字,但是还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那就让拼音来帮忙吧。请大家借助拼音把你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好,开始吧!

  ( 2) 出示:领 咕 咚 哇 湖 狐 狸 命 闹 极(带拼音)

  好,差不多了吧!

  我们来开个小火车吧!从哪里开始呢?你来当火车头吧!

  好,我们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他读对了,我们就跟着他读一遍。如果错了,我们就给他纠正。开始吧!

  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真是棒极了!~

  (3)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吗?我贴你读!字卡(领、、、、、极)

  看你们学得那么好,老师真高兴!

  (4)字形

  字音读准了,那下面啊!让我们来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样子吧,好吗?

  (A )闹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有什么办法记住它呢?

  门子里面有个市。观察的真仔细!

  热闹,哪儿很热闹?

  超市的门口很热闹。菜市很热闹。

  就从这个字的样子来看,是哪热闹呢?

  对呀!超市的门口很热闹,这不就是这个字的样子吗?超市的门口很热闹。

  你能像这样记住这个字吗?(板书:坐、加拼音)两个人坐在土堆上——

  你看,我们的汉字多有意思啊!

  (B)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记记其他的字吗?

  狐狸:那老师再问你一下,你知道为什么这两个字是反犬旁吗?是的,反犬旁大多都与四条腿的、有皮毛的动物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反犬旁的字?狗、猫、猴、狮。但是,同学们注意了,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反犬旁。比如,这一课里的:山羊啦、兔子啦、大象啦!

  咕咚哇,看来表示声音的词大多都是口字旁。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轰隆隆就没有口字旁。

  …….

  看来,很多字的意思和他们的偏旁有关。

  命啊,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字。

  你知道古代的人是怎么写这个字的吗?老师写给大家看:(一边说一边写篆书字形)这是一座房子,这是房子的横梁,房子里有一个拜神用的神坛,你看,这个口就是烧香用的神坛了。一个人啊,正跪在神坛前烧香祈祷呢,他在祈祷什么呢?他在祈祷,愿所有的人都平平安安、长命百岁。

  你看,这个字就像一幅画一样。这么好玩的`字,你也想画一画吗?打开书,163页,找个合适的地方也画一个吧!看谁画得最漂亮!

  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画得都很认真,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记住“命”这个字的样子了。

  再来说说剩下的几个字吧!

  五、写字

  这些有趣的字都认识了,那就让我们来写两个吧!(狐狸)

  1、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反犬旁。

  反犬旁,就是今天我们要学写的新偏旁。看老师写:先写撇;穿过撇的中间写弯钩,注意弯钩要有力量,就像一张弓;最后在弯钩的中间向上一点起笔写撇。

  伸出手,跟着老师写一遍。撇,弯钩,穿过撇的中间,注意弧度,最后在弯钩的中上部起笔写撇。

  2、反犬旁会写了,这两个字就可以写了。伸出手,跟着老师写一遍。

  (1)狐,先写反犬旁。(边说边写)。再写“瓜”,第一笔,平撇,起笔高一点,撇到竖中线;第二笔,竖撇,从平撇的落笔处起笔;第三笔,竖提,从平撇的前端起笔,写得低一点,基本上和反犬旁一样低。记得要结一个瓜。最后一笔捺,从竖提的上端起笔,捺要写得舒展一些。。

  (2)狸,先写反犬旁。再写一个“里”。第一笔,竖,从竖中线起笔,起笔低一点,到横中线停;接着,横折、横、横;下一笔是——竖。落笔不能低于反犬旁。最后,横、横。最后一横要长一些。

  3、学着老师的样子,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先调整坐姿,双脚放平,身体离桌子一拳头,拿起笔,一音两字,开始写吧。

  (评价:坐姿好!反犬旁写得漂亮!第二个狐有进步!你看,他的反犬旁写得多漂亮,尤其是中间的弯钩,写得多有力量。)

  如果你写好了,剩下的时间自己安排写哪个字、写几遍。

  好,停!写完你正写着的那个字,就可以停下来了。

  六、图文对照

  1刚才我们学写了课文中的一种动物——狐狸。除了狐狸,课文中还有哪些动物呢?赶紧打开书找一找。(你可以从插图中找,也可以从文字中找。)

  2、你能把这些动物填到合适的括号里吗?(课件)

  ---------听到“咕咚”一声,没有明白,拔腿就跑。后来-------、-------、--------、------、----------也跟着跑起来,只有--------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事情的真相。

  3、原来跑了半天,是瞎折腾了一场。这么有趣的故事,当然少不了有趣的插图啦!课文配了几幅插图呢?——四幅。好,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出示图一)

  这幅图上画了什么?

  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呢?侯老师可不告诉你们,让你们用自己的眼睛到课文中去找、去发现。

  4找到了吗?谁来说?(一、二自然段)那你能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吗?

  “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评价字音)

  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木瓜会掉下来?——木瓜熟了。哦,知道了,谢谢你!从哪儿掉进湖里的?从树上。从什么样的树上?高高的树上。听老师读,高高的树上。什么感觉?这样读,这棵树就真的很高了。自己试着读一读。谁来读?你来!你来!

  好,我们把第一段完整的读一遍。注意,树很高呦!那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也一定很大。

  嗯,准备——

  木瓜熟了。齐——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5、听到这声音,一旁胆小的兔子做出了什么反应?

  直接指读!(贴: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6、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指着卡片)你猜这时的兔子心里会怎么样?(害怕)

  兔子这样的害怕,当小猴儿问他为什么跑时,他会怎么叫呢?(出示: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

  谁来学着兔子的样子叫一叫?你来,你来,你来,(贴:可怕极了)

  (很出色的评价:听出有点害怕了!有点味道了!有点感觉了!)(4、5人)

  我们大家都来叫一叫吧。

  7、把一、二两个自然段连起来,你能读好吗?自己试试看?(出示)

  谁来读?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读得太好了,这幅图都好像真的要动起来了!

  七、结课

  下堂课啊,我们来看后三幅图,想让后面三幅图也活起来吗?——想

  那就请你下课以后将后面的几个自然段认真地读一读。为下堂课做好准备,行吗?

  今天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儿!好,下课!

《咕咚》课堂实录2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研究课《咕咚》反思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幅图,把3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

  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确定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模仿大自然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3、本课故事情节简单有趣,理解起来并无太大困难,但文章篇幅较长,所以我设想采用“集中——发散”的方式,挑出文中所有的对白,制成小剧本,然后再以读带讲、以句带段。让学生在精彩的表演和丰富的想象中愉快地完成本课的学习。[小学教学设计网

  在教这堂课的时候,课前的设计落实得不错,学生对于模拟声音的课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奠定了学生热情投入学习的基调。在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大家就能够迅速地将文章中的对白找出来组成一个小剧本。学生对于小剧本的表演形式也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并且以句带段,有效地提升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升华。看得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并且教师的示范性还不够到位。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整合全班进行分角色朗读。而且作为低年级学生,教师的朗读示范性作用也不可忽略,但在课堂上引导有余、示范不足。没有什么比教师亲身示范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体验。

  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朗读。这让学生失去了一个随文思考的机会。而在朗读之后再提出疑问,既花时间又会影响课堂效果。

  在课堂上,我缺乏“静待花开”的耐心。这点体现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课堂实录3

  师:听到“咕咚”的声音,小兔子吓了一跳,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他心里会很害怕。

  生:(害怕)这是什么怪物啊?

  生:(大声喊道)快逃啊!

  生:……

  师:那你们有没有像小白兔一样,被吓一跳呢?

  生:在家里,我正在认真地写作业,突然,书掉到了地上,吓了我一跳。

  生:……

  师:那“拔腿就跑”这个词你能理解吗?

  生:跑得很快……(学生可能不够准确地理解这个词。)

  师:(出示“老鼠见猫逃跑”的动画片)看……

  生:(笑,体会其意。)

  师:你们现在知道“拔腿就跑”的意思了吗?谁能用该词练习说话。

  生:“拔腿就跑”就是迈开步子拼命地跑。

  生:老鼠见到猫拔腿就跑。

  生:小偷看见警察拔腿就跑。

  生:……

  师:那你们能试着看动画片读一读这段课文吗?看谁能读出小兔子惊慌、害怕的心理。

  生:纷纷举手……

  赏析:体会和感悟都是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形成或落实的。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启发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表演动作以及结合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来理解“拔腿就跑”等词语,体会小兔子那种十分惊慌、害怕的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咕咚》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咕咚”来了作文12-04

“浮力”课堂实录03-04

课堂实录《蒲公英》03-13

课堂实录:社戏03-13

背影课堂实录03-16

《灯光》课堂实录03-12

《泉城》课堂实录03-12

《论语》课堂实录03-14

《爱莲说》课堂实录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