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阳冈》课堂实录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景阳冈》课堂实录(优秀)
《景阳冈》课堂实录1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师:话说梁山好汉武松在阳谷县地面不听店家劝告,连喝十八碗酒,执意上得景阳冈来,岂知这一上山,于武松倒无大碍,而景阳冈上那称霸一时的吊睛白额大虫可遭了殃了。
1.师:我们已经运用快速默读法了解了武松打虎的经过。(出示:欲睡虎出——虎攻闪避——急打棒折——按虎猛打——断棒补打)
生齐读。
师:那么武松打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生:英勇,机智。(师板书)
师:让我们来一睹打虎英雄的风采吧。(播放武松打虎有关录像)
2.师:电视把武松的英勇表示得可真是淋漓尽致,想不想换种方式,用朗读把武松的英勇形象再现出来?打开书本,快速默读8至12小节,你觉得那一小节写得最为惊心动魄,最能反映武松英勇机智?
生:9、11两小节。
二.自读自悟,点拨导读。
1.师:先请大伙默读第9小节,划出令你感受到武松英勇的句子,然后选你感受最深的一二句认真读一读,把武松的英勇用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读自悟。
2.师:可以读给大家听了么?看谁的读让人一听就能体会到武松的英勇。
生读句1: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
石旁边。(出示)
师:读得好极了。他是怎么读的,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他读得很快,“翻身下来”、“拿”、“闪”这几个词读得很重。
师:你能像他那样读读吗?
生读。
师:你也读的很棒。不过句中有个词“啊呀”,我觉得可以这样读。(师读“啊呀”)你能听出什么?
生:我听出了紧张。
师:你试一试。
生读:“啊呀!”
师:我们一起读。“武松见了,叫声——
生接读:“啊呀!”
师:紧张却不慌乱,粗中又有细,真乃英雄本性也。齐读整句话。
生齐读句1。
3.师:还想读哪个句子?
生读句2: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出示)
师:“一闪”,读的又轻又快。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这样读可以突出武松武艺高强,行动敏捷。
师:谁愿意也来试试?
生读。
师:学他俩的样,一起读好这句话。
生齐读句2。
4.师:还想读么?
生读句3: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出示)
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出示)请你再读一遍。生读。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受到了武松敏捷的身手,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5.师:快速默读这四句话,你有问题吗?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
生:为什么武松不向老虎进攻,却一闪再闪?
师:你的问题提得相当有水平。谁能解决?
生:因为老虎非常凶猛,武松要先消耗大虫体力,保管自身的实力。
师:有道理,那么你从课文中有没有体会到老虎的凶猛?你能读好有关句子吗?
6.生读: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师:读出了凶猛。谁还想读?一生读。
7.生:我还找到了这句: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
师:是的,进攻的手段有变化,“腰胯一掀”,力大无比呀。还有吗?
8.生读: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巴倒竖起来一剪。
师:从他的读中,能感受到大虫如霹雳一般的吼声吗?
生:应该再响一点,“霹雳”、“山冈也动了”可以读得重些。
生读。
师:真棒!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老虎的凶猛。生齐读。
9.师:老虎如此凶猛,英雄怎能硬拼?一闪,一闪又一闪,其实正是武松的智谋所在。让我们分角色朗读整段话,再一次体会武松的英勇机智。(生齐读。)
10.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我也想试试,可以吗?(师以说书形式读第9小节)
说说你的感受?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读出了武松的英勇,把老虎也读得很凶猛,这样也烘托出了武松英勇。
生:我觉得老师很像《电视书场》中的说书先生。
师:真的吗?谢谢你对我的鼓励。那么你们想不想尝试当一回小小说书先生?
生:想。
三.说书引趣,擂台促读。
1.师:刚才大伙说11小节也写得惊心动魄,能突出武松英勇机智的,正好为大家尝试当说书先生提供了机会。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一起讨论研究怎样才干把书说活,把武松的英勇机智通过说书展现出来。请选出小组中最棒的一位,大家一起为他出点子,提建议,必要时还可以设计一些动作,把他包装成一流的说书先生。
生自由读、说。
2.师:说书大赛正式开始,众先生踊跃报名。(二生上台)这二位是说书擂台赛的擂主,听书人请注意听,他们那些地方表示出了武松的'英勇机智,请你在书上圈出来。
二生说书。
3.师:(出示一学生圈划好的书)你觉得他俩在这些词上说出了武松英勇机智是吗?有补充吗?
生补充,师圈划。
4.师:哪句话你觉得自身可以和擂主比试比试,或者你自信可以超越他,请你根据我们圈出来的,自由练练,呆会儿向他挑战。
生:我觉得这句我能比他读得好。“那只大虫想要挣扎,被武松使劲气力按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
师:你觉得他什么地方比你读得好?
生:“那里肯放半点儿松!”
师:那么你向他学习好吗?(前一生读)齐读这句。
生:我想试试这句。“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师:真的很棒。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生:我把“铁锤”、“紧紧的揪住”、“使尽平生气力”、“只顾”读得很用力。
师:齐读这句话。
5.师:你们的说书扮演尽管只有一句两句,我眼前却已经出现了武松手无寸铁置老虎于死地的情景了。
四.设境促写,说书导读。
1.师:武松打死了老虎,读过水浒的人都知道,武松下冈后成了阳谷县的英雄,受到
了知县大人的接见,一时间,街头巷尾,无人不赞颂武松本领了得,智勇双全。那么受过虎害的乡亲们,受命打虎的猎户,先前小瞧武松的店家,知县大人,还有武松的哥哥,卖烧饼的武大郎,他们见了武松,会对武松说些什么呢?请任选一人,模仿他的口气,写两三句话。
2.交流学生所写。
3.师:水浒传中还有一位值得赞颂的打虎英雄,知道是谁吗?想听听李逵杀虎的故事吗?
《景阳冈》课堂实录2
一、板书课题,进入新课
二、快板表演,拟出文章主线
师:老师今天来给你们上课,怕吗?
生:不怕。
师:敢读书吗?
生:敢。
师:敢发言吗?
生:敢!
师:敢表演吗?
生:敢!
师:想看我表演吗?
生:想。
师:我来跳个舞,好吗?
生:好!(笑)
师:身体不好!那我来表演快板好吗?
生:好!
师:希望我用普通话还是河南话?
生:河南话。
师:【课件】你们别“啷”,听我来“啷”!(老师快板表演)
生:(掌声)。
师:写了什么?
生:武松!
师:他干了什么?
生:打虎!(师板书)
师:打虎之前干了什么?
生:喝酒!(师板书)
师:喝酒之后呢?
生:打虎。
师:喝完酒就打虎?
生:上山冈!(师板书)。
师:课文按顺序就写了……(师板书)
生:武松喝酒——上山——打虎。
三、品析“喝酒”部分
师:武松的“喝酒”与众不同。一般人喝酒喝多少?
生1:一斤。
生2:二两。
师:一般人喝酒二两到半斤,用碗大概是一碗。古代的酒度数较低,一般人喝3碗,武松喝了多少?【课件】
生:十八碗!
师:相当于6个人的酒量。武松是怎样喝的呢?我问你,你见过一般人喝酒吗?
生:见过!
师:怎么喝的?你说!
生:喝一点点,再吃几口菜!
师:武松怎么喝的?【课件】
生:一饮而尽!
师:齐读!
生:十八碗酒,一饮而尽。
师:这就是武松的喝酒,喝酒的过程中,还在讲话,我们来读一读武松与店家的对话。【课件】同桌两个人一个读武松的话,一个读店家的话。
(同桌练习读)
师:你来当武松,你选个店家。我们来听听他们两个人的表演。
(指名读)
师:看他们的表演谁像?
生:武松。
师:他为什么不像?谁来提提建议?
生:没表情。
师:好像不是店家在讲话,而是在念书。这个同学好在他把课件中括号里的词进行了表演,我们在读时就要他们用上去。我再请一组,谁来?
生:我!我!……
师:我来请两位女同学!
(两位女生表演,老师及时指导)
师:怎么样?给他们鼓鼓掌!(生鼓掌)
师:这样吧!我们一齐来!不过,这个桌子要敲,敲翻了我可不会负责!
(师生配合读,师随时进行指导)
师:这个过程,武松一直在干什么?
生:喝酒。
师:不是喝酒,你说。
生:叫人筛酒。
师:叫人筛酒就是要酒。第一次他敲桌子说“筛酒来!”;第二次他奇怪地问:“什么叫三碗不过冈?”第三次他笑:“哈哈,我吃了三碗怎么不醉?”;第四次他干脆把钱拿出来了,说:“给你钱!筛酒!”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这一段对话很精彩,但从这段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生1:豪爽!
生2:刚烈!
师:刚烈,这个词是形容了性格坚强的女子的!
生3:倔强!
生4:意志坚强!
……
师:别人不给酒,他非要喝,他的脾气怎样?
生:倔强!
师:是呀,从这个部分,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性格倔强、酒量又非常大的武松!(师板书)
四、品析“上山”部分
师: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后他执意上山,上山时他看到了一个公文【课件】(生齐读)
师:什么是大虫?
生:老虎!
师:谁来解释这个公文?
生:景阳冈有老虎经常伤人,过冈时要结伴,请别……
师:你就解释最后一句!
生:请别犯规!(笑)
师:谁还想说?
生:请别自己害了自己!
师:“请勿自误”怎么理解?
生:别自己耽误了自己。
师:武松读出了八个字【课件】(齐读)。
生:山上有虎,单身莫行!
师:拿出笔,默读课文,划出武松心里的想法。
师:【课件】齐读!
(师生配合,生读武松的心理活动)
师:一共有几处?
生:3处!
师:武松心中其实在干什么?
生1:想回去。
生2:害怕。
生3:自我安慰。
生4:给自己壮胆。
师: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先看他的第一个念头是要干什么?
生:回去!
师:齐读!(生读)
师:他想:干脆回去算了,但是转念一想,读!(生读)
师:心里害怕不害怕,但是他要做……
生:好汉!
师:为了面子,他回去不回去!
生:不回去!
师:再读后面,“怕什么……”读!(生读)
师:这句话是他干什么?
生:安慰自己!
师:自己安慰自己,也许碰不到老虎呢?再看后面,读!(生读)
师:什么意思?你说!
生:这里没有大虫,是人们自己吓自己!
师:这里究竟有没有大虫?
生:有!
师:有,为什么武松说没有呢?
生1:安慰自己不害怕!
生2:给自己壮胆。
师:害怕的武松;要面子的武松;有侥幸心理的武松;自己给自己壮胆的武松;其实在上山的过程中,武松一直在——(师板书)
生:犹豫!
师:但是武松还是上山,说明他有——(师板书)
生:胆量。
师: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写:山上有老虎,我不怕,我上去把它打死算了。这样写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1:太直白!
生2:他没打过大虫,不会直接上去!
师:是呀!没打过,他不会直接上山打虎,这样写就不真实。他把武松写得要面子,害怕了,这样写才……
生:真实!
五、品析“打虎”部分
师:不管怎么说,武松上山了,最精彩的打虎片断开始了!【课件】你来读第1段!
(生读)
师:不错,读得很流利,谁再来读?
(指名读)
师:像我这样读!谁再来?
(齐读)
师:大虫的所有动作都突出了一个字,谁来说?
生1:快!
生2:猛!
生3:有力!
生4:凶!
师:猛、凶、有力、快是这样吗?
生:是。
师:武松的动作也要快,我们要通过朗读将这种感受读出来。这一段中,谁在进攻,谁在防守?
生:大虫进攻,武松防守。
师:大虫做了几个进攻动作?
生:3个!扑、掀、剪!
师:武松做了3个动作,都是一个字——
生:闪。
师:大虫是扑、掀、剪,武松是闪、闪、闪。这位同学过来!这就是老虎,你来表演动作!
(生表演)
师: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武松在身后就来不及了,你再琢磨一下。该怎么表演“掀”呢?你来!
(生表演)
师:看到没,用后腿一蹬。更难的还在后面呢?怎么“剪”?齐读这句话。
(生读)
师:没尾巴,用手在后面当尾巴。本来尾巴是耷拉着的,现在把它竖起来,扫一下也行。是这样吧?
生:是!
师:大虫厉害不?
生:厉害!
师:武松是用了一个动作——闪,我把它换成“躲”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闪”的速度快一些!
师:“躲”不快吗?
生1:“躲”说明胆小。
生2:没说出他怎么“躲”。
师:日本鬼子来了,我们躲起来了,躲说明我们藏起来,再也不……
生:出来了。
师:武松如果躲起来了,他还来打大虫吗?
生:不能!
师:所以课文中用的是“闪”。你们当武松,我来当大虫,我们都来读!
(师生配合读)
师:惊险吧!现在难倒了?
生:武松。
师:好,齐读下一段。
(生读)
师:武松动手了吗?
生:没。
师:还没动手,那唯一的哨棒也折成了两截。这下,武松要赤手空拳打大虫了。这一段我来读,但你们有任务,喝酒时我们研究武松的.语言,上山时我们研究武松的心理,这一段,我们研究他的——
生:动作。
师:这一段中动作很多,你们要关注武松的精彩动作!
(生读,将武松的动作留给学生读)
师:武松有几个关键动作?
生:跳、按、踢、揪、打。
师:这就是武松打老虎的动作,这个过程怎么样?
生1:紧张。
生2:勇猛。
生3:不容易。
生4:惊恐。
师:武松冷静吗?
生:不冷静。
师:要不然哨棒怎么会折呢?武松也很惊慌,但从“按”这一个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松也有超乎常人的——
生:力量。
师: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松的慌乱与力量。(师板书)这篇课文很有意思,让我来梳理一下!武松酒醉到上山,我们的心就——
生:提上来。
师:店家劝他,我们的心就——
生:放下来。
师:他不听店家的话,我们的心又——
生:提起来。
师:看见公文,我们以为他会回去,心又——
生:放下来。
师:他上山了,我们的心又——
生:提起来。
师:老虎攻他,他躲过去了,我们的心又——
生:放下来了。
师:哨棒折了,我们的心又——
生:提起来了。
师:在读课文的时候,我们的心一提一放,一提一放。武松打虎真过瘾,我们读书真纠心。看黑板,我写的第一排词是——
生:倔强、犹豫、慌乱。
师:这都是我们“人”所有的表现(板书)。第二排我写的是——
生:酒量、胆量、力量。
师:这是人所有的吗?这是“神”有的表现。(板书)有一位文学家说过:“武松是人,也是神。”
六、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师:谁还知道“武松”后面的故事?他这一生只打了一只“老虎”吗?请同学们回家再去品一品《水浒传》!
板书:
景阳冈
倔强 犹豫 慌乱 人
酒量 胆量 力量 神
《景阳冈》课堂实录3
师:大家唱得真投入!知道刚才我们唱的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吗?
生:《水浒传》。
师:对。《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塑造了108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他就是景阳同上的打虎英雄──武松。
师:这节课我们要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通过语言了解武松的特点;学习运用语言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速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生:(自读课文)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武松在景阳同上打死老虎的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畅饮十八碗酒后,在景阳同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师:概括得不错。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请看自学提示。
师: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读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画出武松的语言。
2、读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生自学,师巡视点拨。)
师:同学们自学得很认真,讨论得很激烈,谁愿意说说通过武松的语言你体会到武松有什么特点?
生: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具有倔强的特点。
生: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这个人比较豪爽。
生:我觉得武松很勇敢。
生:我还觉得武松有点爱面子。
师:同学们体会得挺好,武松主要具有的特点是──
生:豪爽、倔强、勇敢。
师:你是通过哪些语言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的比较豪爽。
生:我通过“这酒真有气力”这句话也能够体会到武松具有豪爽的性格。
生:“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武松很倔强。
生:我还通过“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的。
生:我通过“就有大虫,我也不怕”这句话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生:“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通过这句话,我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能够表现武松特点的语言。现在谁能以“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为例,具体分析一下这句话是怎样表现武松倔强的性格特点的?
(生讨论,师巡视点拨。)
生:武松在酒店喝酒,喝完了三碗,店家劝他别喝了,因为他家的酒叫“透瓶香”又叫“出门倒”,刚喝时只觉得好喝,一会儿就醉倒了。但凡来他家喝酒的只喝上三碗,就都醉倒了,过不了山冈,过往的客人都知道,所以,往往只喝三碗就不再要了。可是武松偏偏不信,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所以我觉得武松比较倔强。
生:我还想补充一点,这家酒店的酒有劲,武松不是不知道,因为他喝完第一碗酒时就说:“这酒真有气力!”喝完第二碗时还说:“好酒!”说明店家说的是实话。武松明知这酒劲大还偏偏要喝,说明他的确倔强。
师:的确,店家好心好意劝他别喝了,可是他就是不信,还说:“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这个武松真是倔强。刚才这两位同学体会得挺好。他们之所以体会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这句话,联系了上下文,根据语气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这就是通过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下面,我们再运用这个方法看看其它语言又是怎样表现武松性格的。
(生自学,师巡视点拨。)
生:武松喝酒是拿起碗一饮而尽,并毫不犹豫地评价说:“这酒真有气力!”从这句话看出武松很豪爽,直来直去。
生:别人是三碗不过冈,可是武松足足喝了十八碗酒,喝完之后还要过冈。店家说景阳冈上有老虎,已经伤了二三十条大汉的性命,而且官府已经发下榜文,不让单身客人一人过同,需要凑齐二三十人趁午间结伴过冈、当时天色已经晚了,老虎就喜欢在这个时候出动,一个人万万不能在这个时候过冈。可是武松不听劝,还说:“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既能体现出武松的.倔强,又能体现出武松的勇敢。
师:同学们体会得挺好。作者运用这些个性化、性格化的语言表现了武松豪爽、倔强、勇敢的特点,我们怎么读才能够把这些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呢?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武松的语言,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咱们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
(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就是──
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根据内容、语气,体会人物的特点。
师: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这方面的练习,(投影出示练习一)谁来审题?
生:这道题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个是阅读短文,第二个是抓住李逵的语言体会李逵的性格特点。
师: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做题。
(生做练习,师巡视点拨。)
生:宋江和戴宗站在一起,他肯定是戴宗的朋友,打听的时候就应该说:“这位仁兄是谁?”或者说:“这位官人是谁?”可是,李逵却当着宋江的面称呼他为“黑汉子”,一点都不讲礼貌,所以我觉得李逵挺粗鲁的。
生:我也觉得李逵挺粗鲁的。他说:“你爷爷的,你怎不早说,也教俺铁牛高兴高兴。”李逵非常崇拜宋江,可是见到了自己的偶像,他却高兴得忘乎所以,说起脏话来了,所以说李逵很粗鲁。
生:“你若真是宋江,我便下拜,若不是宋江,我才不拜呢!你别骗我给人下了拜,再来笑我。”通过这句话,我觉得李逵具有粗中有细的特点。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准确。通过这个练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那么反过来,如果给你人物的特点,你能根据上下文,为人物设计出符合他性格特点的语言吗?
(投影出示练习二: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短文,说说高大哥有什么特点?
生:热心肠!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为热心肠的高大哥设计几处符合他热心肠特点的语言。
(生动笔做题。)
师:做好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这道题。
师:我的邻居高大哥虽是个拉板车的,却是个热心肠,谁有困难他都要帮上一把。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我的哮喘病又发作了,喘得透不过气来。妈妈急坏了,决定背我去医院。她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着,恰逢高大哥送货回来,只听他问……
生:孩子怎么了?
生:孩子生病了吗?
生:小明又犯哮喘病了?
师:刚才同学们设计的这些话都能够表现出高大哥的热心肠,但是哪一种说法最好呢?
生:第三种说法最好。因为从这句话我能够看出高大哥已经不止一次帮过生病的“我”了,所以对“我”的名字和我的病了如指掌,说明高大哥的确是个热心肠。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们继续往下做题。
师:“是啊!”只听妈妈着急地回答。高大哥说──
生:我送你们到医院去吧?
生:来,我拉你们去。
师:妈妈说:“能行吗?”
生:没问题,快上车!
师:妈妈说:“你刚拉完货,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
生:孩子要紧啊!
生:没关系,我的身体好。
师:到了医院,妈妈对高大哥说:“小高,今天真是多亏了你呀!太谢谢你了!”高大哥说──
生:邻里邻居的,您别客气了!
生:小事一桩。
生:别客气,快看孩子去吧!然后我拉你们回家!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不错,你们平时肯定都是热心肠。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不仅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师:(投彤出示作业题)根据你的意愿,从下列作业中任选—题完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水浒传》。
3、设计一段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对话。
评析
这节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教者把教材作为一个“范例”,根据教材的特点;重新组合,灵活处理,使学生达到“一课一得”。《景阳冈》这一课,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是:
按照才情经过把课文分成4段上、说说下面事情的起因和结果:
⑴ 店家只给武松师三碗酒。
⑵ 武松不听劝要上景阳冈。
⑶ 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这个教学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经过读课文,基本上能够顺利完成。而本节课,教师则根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目标定为:学习武松打虎前的内容,学习通过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和根据人物特点设计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精心设计“台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实施自主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制的,他们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铺设一定的“台阶”,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学习目标。本节课,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共铺设了4层“台阶”:
1、读武松打虎前的内容,找出描写武松的语言。
2、读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的特点。
3、如何根据这些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4、练习根据人物特点设计语言。通过教师的辅助指导,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了学习。
三、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
过去,我们经常把理解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共党课都是按段落进行琐碎的分析,以为学生理解了的语言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这也上接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其实,理解一种语言是如何运作的与学会如何运用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区别。“新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统习,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在设计上,教师注意把理解与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解作为基础,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方法。
《景阳冈》课堂实录4
《景阳冈》一文塑造了武松机智勇敢豪爽的品格,教学的重点是“武松打虎”。打虎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是老虎进攻时“扑、掀、剪”三招,武松则避其锋芒,以三“闪”应之。这三“闪”充分表现了武松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教学片断实录如下:
师:面对老虎来势汹汹的三招,武松均一“闪”而过,这里“闪”字是什么意思?
生:躲。
师:可用哪些字来替换?
生:躲、避、跳……
师:文章为什么用“闪”而不用“躲”呢?(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1:“闪”显得动作快,“躲”字显得动作慢。
生2:“闪”显出武松动作灵活敏捷,而不是笨手笨脚。
生3:“闪”是主动躲避,“躲”是被动的、没办法的。
生4:“躲”给人害怕的感觉。
师:武松一开始为什么不攻而要“闪”呢?
生:挫老虎锐气,耗老虎体力。
师:如果攻会怎样?
生:武松要吃亏。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武松的沉着机智、有勇有谋。
师:一个“闪”字,让我们看出了作者用字之准,也体会到了武松的谋略。
【简评:教学中抓住一个“闪”字,先理解字意,再与“躲”进行比较,体会“闪”字之妙,最后从武松只闪不攻自然体会出武松的沉着机智。三个步骤,层层深入,丝丝入扣,实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人物性格体会的有机结合。】
师:同学们读过《景阳冈》,知道什么?
生:讲的是武松在景阳冈上打死老虎的故事。
生:是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生:我知道武松武艺高强。
生:武松力大过人。
生:武松勇敢机智。
生:不对,是勇敢机敏。
师:很好,同学们……
生:老师,我们都懂了,不用讲了!
师:是吗?……老师也跟同学们一样,读了一两遍之后,觉得什么都懂了。不过,再仔细地读,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生:什么问题?
师:好像书上写的打虎与图上画的有点不同。
生:(齐声)什么不同?
师:你们自己再去仔细读,仔细观察图画,看能不能发现有什么不同。
(读书、观看、思考)
生:图上画的武松骑在老虎背上打,书上写的是按住老虎的.头来打。
生:对,书上写道:“武松揪住老虎的顶花皮,使尽气力按定……再用脚来踢……”
师:很好!那么,你们认为武松应该是怎样打死老虎的?
生:应该是骑在老虎背上,这样老虎逃不了。
师:哦,像骑马一样任它跑,跑到什么地方都行?
生:(笑)不对,俗话说:“骑虎难下”,怎么能打到老虎呢?还是书上写得对,“揪住老虎的顶花皮”,老虎的头被按在地上,好打!
生:不对,书上写“按住老虎的头”,老虎的脚可以蹬几下,就逃走了。
生:不对,武松力大过人,老虎逃不了。
生:书上画的是武松骑在老虎的背上,把老虎的头按到地上来打。老虎很高大,人骑在背上不能把它的头按到地上。应该是书上讲的比较合理。
生:不对,……
师:好,还有同学要发表意见,但时间不允许,同学们可以下课后再讨论,行吗?说实话,我们在座的有谁看过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情景?没有。我想作者也没有见过。那他是怎样写得如此生动的?据一篇文章介绍,作者为了写好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一部分,向许多猎户请教过,还特意喝醉了酒,醉酒中,与家里的一头大猫搏斗……(学生笑)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为了写好“武松打虎”,作者下了苦功夫。
……………………
点评: 如何引导学生读书读得有滋有味?本课例的教师在学生已经“懂了”的心理背景上,巧妙地“于无疑处生疑”,利用教材文字与插图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细读深思,继而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教师并不做出结论,为的是留给学生更宽广的学习空间。然后老师自然而然转到另一个话题:怎样才能写出生动的文章?这里的引导,给人以峰回路转,洞天另开的感觉。上这样的课,学生获益良多。
【《景阳冈》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景阳冈》课堂实录06-30
《景阳冈》缩写02-29
景阳冈反思06-10
景阳冈轶事作文11-22
景阳冈反思[荐]06-10
景阳冈作文缩写08-04
《景阳冈》缩写300字02-27
“浮力”课堂实录03-04
课堂实录《蒲公英》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