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学相长原文
教学相长原文1
虽有佳(嘉)肴1,弗食,不知其旨2也;虽有至3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6也。知困,然后能自强7也。故曰:教学相长8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十三经注疏》)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虽有嘉肴①,不尝不知其旨②;虽③有善道,不学不达其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究④。不足,故自愧而勉;不究,故尽师而熟。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
(选自《韩诗外传集释》卷四)
词句注释与译文
佳(嘉(jiā))肴:美味的菜肴。肴,熟肉食。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是故:因此。
困:(受到)阻碍,不通。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己反省。
自强(qiǎng):自己督促自己。强,勉力,勉强。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①. 嘉肴:美好的菜肴。 肴:熟的鱼肉等。
②. 旨:味道美。
③. 虽:即使(有版本译为:虽然)。
④. 究:深。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不会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过)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过)教然后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我奋发进取。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教学相长原文2
教学相长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原文:
虽有佳(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十三经注疏》)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虽有嘉肴,不尝不知其旨;虽有善道,不学不达其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究。不足,故自愧而勉;不究,故尽师而熟。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
(选自《韩诗外传集释》卷三)
注释
佳(嘉(jiā))肴:美味的菜肴。肴,熟肉食。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是故:因此。
困:(受到)阻碍,不通。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己反省。
自强(qiǎng):自己督促自己。强,勉力,勉强。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①。嘉肴:美好的菜肴。肴:熟的鱼肉等。
②。旨:味道美。
③。虽:即使(有版本译为:虽然)。
④。究:深。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不会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过)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过)教然后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我奋发进取。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选自《礼记·学记》)
剑刃虽然锐利,不磨就不能斩断他物;人的`资质虽然聪颖,不认真学习,就不能提高修养。虽然有美酒佳肴,不亲口品尝,就不能知道它们的味美;虽然有正确的道理,不努力学习,就不能通达它们的功用。所以说,通过学习,然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传授,然后才知道自己研究不深。发现自己的不足,就会心愧而努力学习,知道自己的研究不深,就会遍天下求师而弄透事理。从这些看来,传授与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选自《韩诗外传集释》卷三)
解析
对于“教学相长”一词的理解,学术界还存在争议。
人们对“教学相长”的解释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将其纳入教学原则的范畴,认为“教学相长”一词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者,依此而将其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促进”,如在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中就将其作为教学原则来解释,认为这一原则“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另外在王炳照等人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中,也将其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指出“‘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其二是认为“教学相长”是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认为“教学相长”一词的主体是教师,将“教学相长”理解为“教师施教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即教师通过教而促进自身的学。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对这两种解释持质疑态度,如四川师范大学教师、西南大学博士刘秀峰认为“教学相长”所指的主体不是教师与学生两者也不是教师一者。“教学相长”的主体应是学生,“教学相长”中的“教”不是指教师的“教”而是指学生的“仿效”,因此,“教学相长”指的是学生“效师而学”和“自觉而学”两者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相同的益处。因此,“教学相长”不是“教学原则”亦不是“教师成长规律”,而是学生的“学习规律”,强调学习者一方面应自学、自修,另一方应“效师”、“效友”而学。“长”应为名词的“益处”之意,而非动词的“促进”之意,“教学相长”一词也应读为xiao xue xiang chang。应读为jiao xue xiang zhang,教:指传授,学:指学习。长:是提高的意思。指师徒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教学相长原文3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
1,弗食不知其旨:味美
2,佳肴:美味的食物
3,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
4,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5,虽有至道:即使;到达了极点;道理
6,是故:因此
7,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困惑,理解不透
8,自强(qiǎng):自己奋发图强
9,自反:自己反省自己
【翻译】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因此,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然后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通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然后能够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通的地方然后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学相长原文4
原文:
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
佳(嘉(yáo))肴:美味的菜肴。肴,熟肉食。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是故:因此。
困:(受到)阻碍,不通。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己反省。
自强(qiǎng):自己督促自己。强,勉力,勉强。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口)尝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过)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过)教然后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我奋发进取。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知困 (4)教学相长也
2.翻译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___和___的关系,说明了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味美 (2)即使 (3)困惑 (4)增进,促进
2.(1)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2)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3.教 学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学相长原文5
原文
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虽④有至道⑤,弗学,不知其善⑾也。是故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⑦。知不足⑧然后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后自强⑩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
1.嘉肴:美味的食物。佳很好。肴:熟的鱼肉等,熟食。
2.弗:不
3.旨:味美,好吃。
4.虽:即使。
5.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
6.是故:因此
7.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不知道的地方,困:本意为窘迫,在此引申为困惑,不懂。
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
9.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10.自强:自己奋发图强。强:使动用法,使……强。
11.善:好处
12.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长:促进;意思是: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
翻译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教学相长原文6
作品原文
虽有佳(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虽有嘉肴①,不尝不知其旨②;虽有善道③,不学不达其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究④。不足,故自愧而勉;不究,故尽师而熟。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
(选自《韩诗外传集释》卷四)
作品注释
1、【虽有嘉(佳)肴】即使有美好的菜肴,虽,即使;嘉,美好,肴,熟食为"肴“,指鱼肉之类.
2、【弗食不知其旨也】不(亲口)尝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弗,不;旨,味道鲜美。
3、【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至,至极,最好;道,泛指道理.这里指圣人之道。
4、【弗学】不学习
5、【善】好,美好
6、【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学然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是故,因此;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足龄地方,
7、【教然后知困】教然后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透的地方。教,此指教新人;知困.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
8、【自反】反躬自问,即自己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奋发进取:指自己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
10、【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老师和学者(学生相互促进各有长进。长,提高,促进。)
①.嘉肴:美好的菜肴。肴:熟的鱼肉等。
②.旨:味道美。
③.虽:即使(有版本译为:虽然)。
④.究:深。
作品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不会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过)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过)教然后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我奋发进取。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选自《礼记·学记》)
剑刃虽然锐利,不磨就不能斩断他物;人的资质虽然聪颖,不认真学习,就不能提高修养。虽然有美酒佳肴,不亲口品尝,就不能知道它们的味美;虽然有正确的道理,不努力学习,就不能通达它们的功用。所以说,通过学习,然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传授,然后才知道自己研究不深。发现自己的不足,就会心愧而努力学习,知道自己的研究不深,就会遍天下求师而弄透事理。从这些看来,传授与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选自《韩诗外传集释》卷三)
作品解释
对于“教学相长”一词的理解,学术界还存在争议。
人们对“教学相长”的解释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将其纳入教学原则的范畴,认为“教学相长”一词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者,依此而将其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促进”,如在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中就将其作为教学原则来解释,认为这一原则“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另外在王炳照等人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中,也将其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指出“‘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其二是认为“教学相长”是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认为“教学相长”一词的主体是教师,将“教学相长”理解为“教师施教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即教师通过教而促进自身的学。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对这两种解释持质疑态度,如四川师范大学教师、西南大学博士刘秀峰认为“教学相长”所指的主体不是教师与学生两者也不是教师一者。“教学相长”的主体应是学生,“教学相长”中的“教”不是指教师的“教”而是指学生的“仿效”,因此,“教学相长”指的是学生“效师而学”和“自觉而学”两者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相同的益处。因此,“教学相长”不是“教学原则”亦不是“教师成长规律”,而是学生的“学习规律”,强调学习者一方面应自学、自修,另一方应“效师”、“效友”而学。“长”应为名词的“益处”之意,而非动词的“促进”之意。
应读为jiào xué xiāng zhǎng,教:指传授,学:指学习。长:是提高的意思。指师徒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教学相长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接着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继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详细解释
【解释】: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原文】相关文章:
《鹧鸪》原文02-27
拟古的原文02-29
《丰碑》原文09-13
乐不思蜀原文12-29
《游》原文02-27
《春雪》原文03-01
经典诗文原文03-13
《儿子的创意》原文09-06
论语原文及翻译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