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黄山记》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生中,曾经有过多少次登山,我们也曾经尝试过把我们登山的经历写出来?印象中,我们一般是怎么写的?
生:就按照我们登山的过程来写吧。
师:是的。我们好像还学过一篇这样的课文,就是按照登山的过程来写的。是哪一篇课文,这种手法叫什么来着?
生:《雨中登泰山》,这种手法叫作“移步换景”。
师:一般的记游的文章好像都是按照这种方法来写的。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这样写呢?还有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我想,是这样写容易掌握一些吧。
生:目的是表现自己所见到的美丽的风景。
师:一般这些风景都有什么特点呢?同学回忆一下《雨中登泰山》、《登泰山记》。
生:这些风景都在很险峻的地方。
师:这山的“险峻”是怎么写出来的?
生:写山势陡峭,写山路艰险。
师:这样描写山的艰险,是什么目的呢?
生:写攀登山的时候很艰苦。
生:还可以表现不怕困难的精神。
生:表现人对山的征服。
师:说得好!表现人对山的征服。具体地说,是表现个人,即登山者对山的征服。这种征服就通过我们登山的过程体现出来。
人总是有一种征服欲的。而最好的征服,莫过于征服山峰。而要表现这种征服欲,最好是选择最险峻的山峰。
我曾经登过华山,从那里我懂得了什么叫山的巍峨,山的气派;什么叫“人间仙境”,什么叫“与世隔绝”。我也懂得了人与山的较量是一种什么样的较量。
(设置导入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启动他们的认知结构)
师:可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与以往所学的这类文章有些不同。那么,都有哪些不同呢?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呢?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这篇课文分为四个部分,请同学们将每一部分的内容概括一下。
(同学们阅读课文)
生:第一部分写出了黄山的总特点,黄山的奇丽与险峻。第二部分写登山的历史,历史上,登山者“仅”有寥寥几人。第三部分写我们今天的登山。第四部分写我们在山上所见到的美丽壮观的景色。
师:这样的概括应该说是比较准确了。
但是我还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在第一段中,有一句话很重要,是哪句话?
生:“它封了山”,这句话很重要。
师:“封山”是什么意思?
生:它不愿意让人们上去。
师:它为什么封山?它是谁?
生:它是大自然。它封山的原因是不愿意把这么奇丽的景色给予人类。
师:是啊,它太美丽了,它奇特了。一是山峰之奇;二是云海之奇(注意“拨”字);三是树木之奇;四是最高赏赐:摄身光。
再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篇课文在描写这种奇特的景色的时候是怎么写的?
生:好像是按照山的形成过程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山的形成过程呢?山真是按这样的过程形成的吗?
生:这是虚构的。这样写,给人的感觉好像这黄山是给大自然制造出来似的。
师:说得好。“好像……似的”,这是一种大手笔,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
那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大,不可一世。
生:表现了它那不可征服的险峻。
师:对!由此可见,“它封了山”,表现了一种它对人类的不屑一顾。因为人在它的面前太渺小了。
师:再看第二部分。按照我们一般的写法,在写出了山的概况以后,接下来应该写登山游览了。可是,这篇文章没有这么写。它写的是历史上登黄山的记载。
刚才有同学问我,自读提示上说,作者接下来“宕开笔去”写登山简史。他觉得这里是紧承第一段来写的,没有宕开去。我同意他这种说法。
因为接着写的这些记载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登山之难,还是紧承“它封了山”。
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登山者都不是人:黄帝是神;太白是仙;有记载的“仅”……
师:现在我们来阅读第三部分。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出一些重要的句子把这一段的内容概括起来,然后思考一下这一部分作者是怎么写的?
(老师引导学生品味下列句子:“果然惊险。但是我们现在并不需要……甚至还…像公园里那样。”“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然而……已有了……”“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却无可颤栗,……化险为夷。”“今天已不再是艰险……”“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这是何等的公园!”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主要是对比着写的。注意其中的一些表转折的关联词语:但是、然而、却,过去的“险”,现在已化为“夷”了,不再是艰险了。登山在这里变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师:最后请同学们自读第四部分,作者表现了登山者所见的黄山之美。这是一种特殊的高尚的享受,这本来不是人间所能享受的,而现在已经属于人类了。
“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师: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你们能从中读出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一种很自豪的语气。
师:从大自然的不可一世,到我们最后对山的征服。这个过程中,我在哪里?我似乎没有位置,但是我见证了。从历史到现实,我全见证了。现在我们再跟从前所学的课文做一个比较,其他类似的文章一般都是强调登山之难,我对困难的征服,才能表现“我”的伟大,可是这篇文章虽然也说登山之难,可是真正到登山之时,这难又化为易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我们写这类文章,是要表现登山者个人(即“我”)对山的征服,所以要尽可能的写出登山之艰难;而这篇文章却写出了登山之容易,为什么呢?
因为它要表现的不是我,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类”——人类的力量,能够化险为夷,能够将绝境变为公园的,决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群体的力量,人类的力量。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要表现人类对山的征服,对大自然的征服,对造物主的征服。
【《黄山记》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黄山奇松》课堂实录03-29
《囚绿记》课堂实录03-12
《小稻秧脱险记》课堂实录03-13
《骑鹅旅行记》课堂实录06-30
《囚绿记》课堂实录3篇【集合】03-13
《背影》课堂实录09-06
《论语》课堂实录03-14
《比尾巴 》课堂实录03-15
《猫》课堂实录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