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咏雪课堂实录
咏雪课堂实录1
课前谈话:(18:44)
师:同学们,早上好!
生:老师,早上好!
师:我们来看看你们和我之间有没有一种默契,好吧?
生:好!
师:请看!我这儿有一只鸟儿,谁看到了?谁听出来了?这是一只什么鸟?
生:好像是一只啄木鸟。
师:不是好像,就是一只啄木鸟。祝贺你,猜对了!在他的眼中这是一只啄木鸟,你呢?
生:我觉得是一只百灵鸟。
师:他是看出来的,你是——
生:听出来的。
师:是呀,因为百灵鸟在(唱歌)。你听到它在唱什么歌吗?
生:北京欢迎你。
师:来两句。
生:唱。
师:不是眼前真有你就能说,眼前没有你也能说,那叫什么?想象。有时候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师:再来一次,我这儿有一朵花,这是一朵什么花?
生:菊花,因为它很漂亮,都展开来了。
生:……
一、溯源识字
师:同学们,在3500多年前,我国的祖先创造发明了一种文字,这种文字被刻在乌龟的甲壳上,又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这种文字被后人称之为——
生:雪。
师:耳朵没带。你不仅带了耳朵,还带了眼睛。
生:甲骨文。
师:你怎么知道?
生:书上看到的呗!
师:书看得多是好,可别把眼睛看坏了!这种文字被后人称之为——
生:甲骨文。
师:出示雨的甲骨文( ),我们来看一个甲骨文,你们猜猜它是现在的一个什么字?
生:我觉得这有点像雨,又有点像雪。
师:只能一个字,什么?
生:雪。
师:因为——
生:因为雪是从天上下来的。
师:哦——这六点是——
生:雪。
师:这一横是——
生:天。
师:恩,好的,还有不一样的说法吗?
生:它们应该是雪。雨没这么大,课文是雪。
师:完了吧!把老师事先发给你们的那张纸全部忘掉!不要去看那张纸,不要去想那张纸。就这(指荧幕),你说——
生:我觉得这是雨,因为雨是很小的。
师:雪是很大的,对吗?三个同学,他猜对了,这是雨字。这就是雨点儿,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哦,明白了!再看一个字,同学们,这个字仍然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雨字,但这个雨字仔细看看,这个雨字和刚才的那个雨字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甲骨文)
生:现在的一横下是小竖了。
师:刚才是雨点,现在是——
生:雨线。
师:刚才是小雨,那么现在就是——
生:现在就是大雨。
师:谁去医院打过针的?打过针的举手!
生:举手。
师:呀,这么多人打过针呀!当护士把药水用针筒往外一推,这个针尖上就怎么样?
生:针尖上药水就出来。
师:不是出来,而是飞射出来了。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述,什么字?
生:注。
师:(板书)所以这个动作就叫注射。明白了吗?因此用这个“注”字来形容大雨就是大雨如——
生:注。
师:好的!记住这个词,叫——
生:大雨如注。
师:不要拖!(领读三遍)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咱们古人们看到天上的自然景象,通过自己的想象,然后创造,就用这样的象形字来表达。所以,我们的甲骨文是一种象形字!
师:再看一个字,好吗?
生:好!
师:出示羽的甲骨文( )这是一个什么字呢?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个林。
师:是因为——
生:是因为这上面的东西像一棵树。
师:像树,真的像极了!还有谁来说?
生:我觉得这个字像小鹿的角
师:因为——
生:因为这头是尖的,很像小鹿的角,所以我觉得是个“角”字。
师:你说——
生:我觉得这上面是两根羽毛。
师:所以这个字是——
生:羽。
师:握手(与学生握手)知道为什么和你握手?
生:不知道。
师:你说——
生:因为他说对了!
师:这个叫大智若愚呀!明明是聪明的人,却故意说不知道!所以你要感谢他!对,这个字就是羽毛的“羽”字。答案公布了,你再来看它像吗?像极了!再看一个字,这个字你一看就明白了:它是大雨的“雨”字和刚才那个羽毛的“羽”字合在一块儿了,古人啊看到一自然景象,它像雨点一样,从天空中落下来!但是呢,它又不像雨点那样直直地下来的,而是像羽毛那样飘过来,飘过去,飘过来,飘过去,(引出古代的雪:上雨下羽)这是什么字?一听就知道!
生:雪。
师:诶,掌声给他!看到过雪吗?那会写雪吗?来,和我一起写!伸出右手手指。这个字是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的,对吧!上面是——
生:雨字头。
师:真好!是雨字头,雨字头怎么写?把笔顺说出来,预备,起——
生:横,竖……
师:还说会写呢,第二笔是点,来,预备,起——
生:点,横钩
师:诶,对了,横钩,不要忘记!接下来——
生:竖,点,点,点,点,横折,横,横
师:会写“雪”了吗?
生:会。
师:好的。那你知道哪些带有“雪”字的词语呢?你说——
生:大雪。
师:大雪。你呢?
生:我给它加两个字,鹅毛大雪。
师:感谢他。
生:谢谢!
师:使我懂得了——
生:使我懂得了成语。
师:一个成语。你说——
生:冰天雪地。
生:雪兆丰年。
生:雪中送炭。
生:……
生:跟他一样的。
师:所以你举手要快呀!
生:冰雪聪明
师:诶,好的,最后终于被我看到了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孩!
师:刚才你发现了吗?霜也好,雪也好,这些字都是——
生:雨字头。
师:告诉大家,雨字头的字呀都和自然现象有关。比如说雪,还比如说——
生:雷。
生:雾。
生:露。
生:霞。
……
师:我这儿也有很多带有雪字的词。
(出示词语)
白雪皑皑 冰天雪地 风雪交加
雪兆丰年 雪中送炭 傲霜斗雪
鹅毛大雪 踏雪寻梅 冰雪聪明
……
师:跟我一起读。
生:跟读。
师:那点点点点叫什么呀?
生:省略号。
师:谁喜欢这么多词里的哪一个,为什么?
生:我喜欢雪中送炭,因为比喻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帮助他。
师:你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生:我还喜欢冰天雪地,因为一结冰,我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
生:……
生:冰雪聪明,因为它形容一个人非常聪明。
师:你一定希望我用它来评价某个男孩,他就是——
生:我呗!
师:真是个冰雪聪明的孩子!有谁喜欢那六点省略号的吗?为什么?
生:这个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成语。
师:是呀!你一定知道很多成语。在哪儿呢?
生:自然现象。
师:看来还得再读点书。
生:在书中。
师:就是。在咱们读的书中,在咱们说的话中,在咱们感受到的感觉之中,这个感觉很重要!
二、读诗赏雪
师:同学们!看,在一首诗中也出现了这个“雪”的字,这首诗的名字叫——(出示《咏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生:《咏雪》。
师:这首诗呀是我国近代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叫汪曾祺先生,从小就喜欢读的一首诗。他后来告诉他身边的人说,是因为这首诗,打开了他文学创作之门。他称这首诗是一首神奇的诗,所以今天我们也来读一读这首神奇的诗。没准,你这么一读,也会成为一个——
生:文学家。
师:到时候你要感谢谁?
生:文学家。
师:你得感谢我呀!是我让你读这首诗的呀!读一读,自己读。
生:练读。
师:真好!一读完就看着我了!谁来读?你来!(指名读)
生1:读。
师:别坐下来,对他的朗读谁要说上几句话的?呼唤他的名字!
生2:***,我觉得你读得不是很流利。
师:流利地读该怎么读,你得好好地听着,来,你来流利地读一遍!
生2:读(很快,没有停顿)
师:我明白了,你所谓的流利就是第一句和第二句要接得快一点,是吗?
生2:是。
师:诶呀,这就叫流利呀,你同意吗?
生2:对
师:还同意呀,我不同意。你说——
生3:他读得没感情!
师:你来有感情地读读。
生3:读(摇头晃脑)
师:我也知道了,你们知道了吗?有感情就是要——
生:——
师:你根本没看他,看他再读一遍
生3:再读。
师:谁看到了?有感情就是
生:摇头。
师:这个叫动作,有感情就是要有动作。还对他的朗读有什么评价?
生4:我觉得他读得没有节奏感!
师:诶哟!你有节奏地读一读。
生4:读
师:听到了吗?这个节奏落在那个字上面?
生:片。
师:你明明把一个字读得很重的呀!
生:又。
师:是呀!读诗呀要读出诗的节奏来!你是第一个举手的,所以你没有考虑什么节奏。大家再来试试!看看能否读出节奏来,能否读出动作来,能否读出情感来,读。
生:再读。
师: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聪明的孩子一定能用你的耳朵,你的眼睛,甚至用你的心来感受我的读与他的读又有什么不一样?请听——(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师:别忙着拍手,要学会思考,谁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生5:你读得有动作。
师:嗯,我的动作比他的动作还要多,发现了吗?做一个给我看看,你看到了我的哪个动作?生5:不会。
师:不会,你来。
生:读“一片一片又一片”并配上动作读。
师:掌声,啊,多好啊!(学生掌声响起)
生6:我觉得你读得很有感情。
师:他说的感情是动作,你说的感情是指?
生6:我说的感情是你读得把当时的情景都读出来了。
师:是呀,让你感受到了我就在那就在那一场 生2:就在那里赏雪。
师:赏字用得多好。还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看到了动作,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你雪一片又一片在那里数。
师:看到了一片片数的动作,还有谁看到别的吗?
生:我看到我看到了你睁大眼睛说睁大眼睛说睁大眼睛说飞入芦花都不见。
师:这句话说得我气也喘不过来了,你快点行吗?他看到我睁大眼睛那就是表情,对吗?要用适当的语言表示出来的。
师:除了表情,除了动作,还有谁用耳朵听明白我怎么读的?(师范读一片一片又一片并配上动作)
生:很有节奏。
师:还听清楚我怎么读的?(师范读一片一片又一片)
生:有节奏。
师:还有吗?你们是一片一片又一片(师模仿生读),我是一片一片又一片(师边读边配上动作)。
师:除了节奏,还有什么?
生:节奏。
生:还有真急死人了。
师:心急吃不到热豆腐,你急,你急就看不到那场雪。同学们,诗就是要读在你的表情上,诗就要读在你的动作里边,诗就要读到你这个速度里面,诗就要把你那颗心感受的东西读出来,那就叫做有感情。不要简单地说他读得有感情,有感情,而要说到什么,要说到具体的那个点上。我刚才是不是这样读的呢?我再来读一遍,感兴趣的和我一起读,喜欢和我一起读的站起来。瞧瞧,太好了!你不是说我急吗?好的,来吧,准备,咏雪,手呢?好极了!再来,咏雪(师生配上动作齐读一片一片又一片)
师:我走了三步,你们怎么一步都不走啊!再来,可以轻轻地挪一挪。(师生配上动作齐读)
师:别坐下去,边配上音乐,边配上音乐。(音乐响起)看哪!下( 生:雪 )啦 !咏雪, 一片, 眼睛看着你手指的方向,那你才能看到真正的雪。(师生齐读并配上动作)七片八片……不见读两遍。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为什么这小雪花飞入了芦花就不见了呢?请看,(出示图片)这就是芦花。请仔细看,为什么它飞入这样的.芦花就不见了呢?
生:因为雪是由水组成的,飞入了芦花,芦花就把它给溶解。
师:融化掉了,那是第一片雪,雪越来越多不融化了的话那为什么也不见了呢?
生:因为水都沾在芦花上了。
师:它们的颜色都是(生:白色)雪花是白的所以叫洁白如雪,而芦花也是白的。再看,为什么它飞入芦花不见了呢?除了这白的,还有别的原因吗?看哪,不要看我,看那儿。
生:因为雪飞到芦花丛中,它和芦花一起被吹散了。
师:看呀,和芦花一起被吹散了。雪在飘,芦花也在飘,都是白色的,都是这个形状,所以飞入芦花都不见,所以(师生齐说:飞入芦花都不见)再看啊,这还是那芦花,为什么飞入芦花就不见了呢?
生7:芦花是一片一片的,这雪也是一片一片的。
师:即使再大的雪,飞入这芦花能看见吗?
生7:一样也看不见。
师:所以再大的雪飞入芦花(生齐:都不见)这洁白的雪,这如芦花一般的雪,咱们该怎么读(生齐读)速度加快
师:我这朵小雪花飞入芦花不见了,你们这一朵朵小雪花飞入了什么也不见了?
生8:小雪花会飞入河里,在河里也会不见。
师:放进去,飞入水中 (生8:都不见)连起来说(生8:飞入水中都不见)
师:还有飞入哪里也不见?
生:飞入人身上,因为人身上很热。
师:已化掉了,是吗?还有吗?冬天里有一种花也和雪一样白,那是什么花?谁也能让小雪花飞到这里也不见?
生:棉花。
师:那是冬天的吗?
生9:飞入腊梅都不见。
师:腊梅还不够美?
师:飞入梅花( 生9:都不见)连起来(生9:飞入梅花都不见)
师:这梅花而且必须是白色的,是吗?好极了,请坐。
师: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诗,你看到这一场雪了吗?
生齐:看到了。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雪?谁来说一说?
生:好大的雪。
师:谁能说说这场雪大到什么程度?
生:大到不能再大。
师:还是没有说清楚。
生:顶到我们的膝盖了。
师:没到膝盖了。
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鹅毛大雪。
师:还不够大,也不就像个鹅毛吗?
生:冰天雪地。
生:无法想象。
师:无法想象,但还得想。
三、品雪之情怀
师:我们中国有一位伟大的,了不起的充满想象的诗人,就是李白。他的想象绝对的超凡脱俗。请看,他写过这么最大的雪。(出示: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在燕山这个地方,读燕山(生齐读燕山)读第一声不要读第四声。请看,李白看到的这个雪是大到什么程度?(学生齐读燕山雪花大如席)
师:它大得像什么?
生齐:席子。
师:就是我们夏天铺在床上的那个的席子,你们小时候还不行,睡爸爸妈妈的大床。看我的手势才能读好。
生1:读燕山雪花大如席。(教师配上动作)
师:再上去呀,你那是小席子。
生1:读(教师配上动作)
师:再练一遍,教师示范读。生1读,教师配上动作。(学生鼓掌)
师:错了,拍什么手,根本就没读准。教师范读大如席,不要读大如席(教师学学生的语气读) 再给你一次机会,能行吗?不敢啦!读,冰雪聪明的人。一起做动作,你会更加读得好。(指名生读)
师:好的,这次给点掌声了。要听得懂,要看得懂。(齐读)
师:读大雪该怎么读?谁明白读大雪该怎么读?
生:读大雪的时候,雪刚下下来要读得声音小点,读到最后比喻句就要读得很大。
师:尤其是哪个字要读得很大?
生:席。
师:不仅是席字,而且还有(生:大。)
师:大字要读得响,席字要读得(生:长)往上(生:升)扬。来,预备齐。(学生齐读)
师:大雪会读了,小雪会读吗?小雪会读吗?(出示:微风揺庭树,细雨下帘隙。)读读看自己琢磨(学生自读),第一遍读通了,第二遍该琢磨了怎么把大雪读小了。(学生自读)
师:肯定行吗?你比别人少练了一遍,肯定行吗?给你个机会。(指名读)
师:我说了吧!我说了吧!这样学习能成吗?人家在练你不在练,拼命想着要表现自己,结果摔了一大跤。谁读?
生2:读。
师:刚才声音要注意了,刚才大雪是声音响的,现在小雪就(生2再读)
师:你知道什么原因吗?我不敢把话筒凑过来什么原因吗?
生:要是把话筒凑过来,他声音太大了就不像小雪了。
师:要控制我们的声音。你来把第二句再读好一点。(指名读 教师范读 师生齐读)
师:这真是一首神奇的诗呀,如果这首诗中的雪是一场大雪,咱们该怎么读?(师读题《咏雪》生齐读整首诗)
师:如果这是一场下零星的小雪该怎么读?(生齐读整首诗)
师:这真是一场神奇的雪呀!
师:看到了这样一场雪,你最想做一件什么事情?
生:打雪仗。
生:堆雪人。
生:划雪。
生:溜冰。
生:堆雪人。
师:都喜欢堆雪人,是吗?同学们如果你堆雪人堆得细一点,堆得精一点。堆得巧一点,那就堆出了艺术来,那叫雪雕。
师:看到雪雕了吗?你在哪儿看到的?
生:在南京北门桥那儿有一个。
生:在下雪的时候看到其他人能堆出雪雕。
师:那看看我看到的雪雕,好吗?你看,在我国的哈尔滨,有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叫太阳岛。每年的12月到1月,全世界许许多多的人都涌向这里,他们或者是来欣赏雪雕,或者就是来创作雪雕。看,这个雪雕的作者就是我的朋友,他雕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雪雕。今年是牛年,这座牛的雪雕高达8米。哇!再看呀,看呀,这像不像咱们神话小说中的城堡呀。再看看,再看看这驴,这是童话中的谁呀?
生齐说:苏伯伯。
师:08年奥运会结束后,咱们的雪雕艺术家们把奥运英雄和他们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凡是去看过雪雕的人无不为这艺术深深地感染,深深地陶醉,写下了许多赞美雪雕的诗篇,咱们今天就也来读一首。(师生接读《雪雕》,生齐读《雪雕》)
四、总结谈话,引导读书
师:亲爱的同学们,要不是这一场神奇的雪,我们又怎么能看到如燕山之雪大如席的奇景,又怎能看到下零星的小雪,要不是这场神奇的雪,我们又怎能看到这如诗如画的雪雕艺术作品呢?所以我们看到这么多美景,一定会想起有这样一首诗。(师生齐读《咏雪》)
师:我想此刻这神奇的雪一定飞进了我们的心里,所以这雪花飞入心田也不见。
咏雪课堂实录2
时间:20xx年12月4日下午
地点: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
班级:初一(8)班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对不起,今天座位要是朝那边就好,但朝这边了,看投影不太方便(师边说边展示投影《乌衣巷》)。好,请看屏幕,这里有一首很有名的诗《乌衣巷》,大家把它齐读一遍。《乌衣巷》,预备读。
(生齐读《乌衣巷》)
师:这首诗以前见过吗?
生:见过。
师:第二行最后一字怎么念?(生有的念xie,有的念xia。)
师:念xie,不错。刚才有的同学念xia,也行。在古诗里面可以念xia,押韵。下面大家再读读此诗,试着把它背下来,好不好?《乌衣巷》预备读。(生再齐读《乌衣巷》)
师:能背吗?(生众说纷纭。)
师:好,试试!找个同学来背一下。哪个同学最小啊?哦,是你!
(师示意生1起来背,生1低声说“不会”。)
师:没关系!哪个会背?举下手!
(面对闪光灯熠熠生辉,生害羞不语。)
师:一齐背,好不好?一齐背,可以混,是不是?(笑声)(生神色稍舒)来,《乌衣巷》预备起。
(生齐背《乌衣巷》)
师:好,还是找一个同学单独来背一下。
师:你会背吗?好,请你来背一下。
(生2背诵《乌衣巷》,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师:大概意思知道吗?
生3:没学过,不知道。
师:没学过也能背下来,不错!你年纪这么小就可将这首诗背下来。我小时候只能背《毛主席语录》的。(笑声)毛主席是男的还是女的?(哄堂)
生4:男的。
师:啊,那你比我聪明。我小时候以为毛主席是女的,(哄堂)因为毛主席的头发很长。(笑声)这首诗很有名,它里面写到“朱雀桥边”“乌衣巷”等等,写的是什么东西呢?写的是一个朝代变更,新旧对比。刘禹锡这首诗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的两个大家族——两个显赫的贵族,姓谢的家族比姓王的家族还要有影响,连当时皇帝都有点怕他们这个家族。这个家族出了些非常有名的人物。我们今天就要学学有关谢家的一篇文章,就是《世说新语·咏雪》。《世说新语》在我国文化史上是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它里面的文章都不长,一则一则的,篇幅都比较短小。譬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标点除外,只有七十一个字。记得我曾经买过一本书,作者是北京大学的一个教授叫陈平原,内容是研究金庸小说。金庸小说,大家知道吧?
(生齐答知道,听得专注)
师:那本书叫做《千古文人侠客梦》。实际上自魏晋以来,中国文人还有一个梦,就是“世说新语”这个梦。一直到现在,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世说新语》里面描绘的生活——精神境界是非常羡慕的。有很多知识分子至今还在追求那种生活方式,有些行为方式在当今的知识分子中还存在。(生听得入神)
比如说,有一次,在国外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主持人介绍北京大学的某一个校长和原来的华中师范大学也就是我的母校的一个校长叫章开源,章是文章的章,开源节流的开源。章开源是我们国家也是世界上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史最著名的专家之一。介绍北京大学的校长,是这样介绍的:“这位是中国著名大学的校长。”介绍章开源先生的时候说:“章开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同学们学语文,体会一下这两个介绍有什么区别:中国著名大学的校长,这个校长是不是很有名?那不见得。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那就是说这个校长很有名。
章开源先生有名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国家教育部长到华中师范大学参观开会,通知九点钟开会,八点五十五分章开源就到了,结果九点十分,部长没到。于是章开源就走了。一会儿,部长来了,部长生气地说,“这个人怎么这样?”后来,部长仔细一想,晚上跟章开源打电话说,章先生,你是对的,我通知你九点钟来,我九点十分才到。
章校长这种行为有点像我们教材后面的一课《陈太丘与友期》,那个故事写的是两个好友约好了,“今天中午约好了去爬莲花山啊!”(笑)(注:莲花山为深圳市最著名公园,因山顶有***塑像而闻名)等到那个时间,那个人的朋友没来,他自己就先走了。他的小孩在门外玩。后来那个人的朋友来了问小孩:“你爸爸哪去了?”小孩说我爸爸走了。那个人就很生气,说怎么约好了又走了。小孩说跟你约好了,你没来,所以走了。
我给大家印了教参,教参上有的内容我就不讲了。教参上面提到诚信问题,实际上这故事虽然讲了诚信问题,但更主要讲的是个性,一个人的个性,率性而为。中国文人,魏晋以来,对《世说新语》无比迷恋。为什么迷恋呢?为什么成为他们的梦想,今天我们要探讨这个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这么小的年龄知道《世说新语》是个什么东西,里面有什么内容,里面的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以“一斑窥全貌”,以《咏雪》这篇课文为例来看《世说新语》的那个时代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为什么到现在还有那么多的知识分子还在追求那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产生对《世说新语》这本书的兴趣。这是我们今天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这是开头话。下面大家把教材打开。找个同学在网上搜索一下《世说新语》有什么特点——哪个同学敢上来搜索?好,这个小同学。很可爱!(笑声)让大家看看是不是很可爱?(笑声)
(女生1上台操作电脑。)
师:不着急。唉,对了,然后怎么搜索?
(女生1接着操作)
师:好快啊!不着急。找一篇文章出来看看,大家看屏幕。
师:找出一两句话,看看为什么那么多文人迷恋《世说新语》?要不找一篇文章“世说新语的艺术特点”,加几个关键字上去搜索?
(一男生举手要求上来,师示意他上来。)
生5:小弟献丑了。(哄堂)
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笑声)
(师生合作上网找资料。下面学生专心致志地看,小声提示)
师:好,谢谢你们。“芝兰玉树”,说一个小伙子长得很英俊,常用“玉树临风”的这个词就是从《世说》中来的。屏幕不太清晰,但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再上网搜索了。大家看看教参,能不能找出一些介绍《世说新语》成就或特点的一两句话呢?找到了,划一划。哪个同学找到了?(生默读,作记号)
有的同学在划鲁迅的话。有关资料里鲁迅先生的经典评价,看到了没有?(生默读、作记号。)
(师板书“千古文人《世说》梦”)
师:好的,你把鲁迅的话念一下。
生6:鲁迅曾指出这种清淡……
师:清谈!
生6: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治,而一变为专谈名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却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师:请坐。这是鲁迅先生介绍《世说新语》的一个背景。“名士底教科书”——实际上这个“底”字就是我们今天用的“的”,当时鲁迅写这些话的时候,“的”“底”以及“的”“地”“得”还没有完全分工。
教参还没有将《世说新语》基本特点很明晰地表述出来。千古文人之所以有《世说》梦,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个原因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世说新语》里面描绘的贵族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个性化精神生活,等会我们就要看一些《世说新语》的文章了解一下。第二个就是它的语言很精炼,但是非常有味道。今天我们就跟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揣摩、品味一下它的味道。
那么,下一个环节我们就来读一读《世说新语两则》第一篇《咏雪》。大家先自由地朗读两遍,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另外看看这篇课文写了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现在大声朗读,好不好?
(生自由朗读。师板书“——《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
师:大家齐读一下,《咏雪》预备起。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好,现在大家再自由地把它背下来,再读。
(生自由朗读背诵)
师:它只有七十一个字,标点不算。
(师到生旁指导念生字。)
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来齐背一下。好不好?背不下来的时候,可以看看书,尽量不看书。《咏雪》预备起。
(生齐背《咏雪》)
师:连滚带混地背下来,还可以!当堂背下来,不错!哪个同学能不看教材说说,里面写了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7:有三个人,一个是谢太傅,另一个是他的儿子。
生8:文章说了三个人,一个是谢太傅,谢安,一个是他哥哥的儿子。
师:他哥哥的儿子叫什么?
生8:文章里面写的是胡儿,是谢朗。
师:他们是什么关系啊?
生8、:谢朗是谢安哥哥的儿子。(笑声)
师:我是说他们俩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8:是叔侄关系,另一个人是他长兄的女儿谢道韫。
师:也就是他侄女。
生8:谢道韫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王凝之是谁的儿子?
生8:是王羲之的儿子。
师:王羲之是谁啊?是不是卖肉的啊?(笑声)
生8:是写字的!是书法家!
师:刚才第一个同学说谢朗是谢安的`儿子说错了。“与儿女讲论文义”。注意这句话中的“儿女”是子侄晚辈的意思,跟我们今天现代汉语不一样。学文言文要注意它在词语、词汇上跟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现代汉语一般双音词多,如“我们”是两个字,“他们”是两个字,而文言文多用单音字来表达,一个字是一个词情况多,如“妻子”在文言文中就表示两个词,而我们今天是一个词。如文中的“儿女”是指“子侄晚辈”的意思。刚才同学们的答案综合起来就较为准确。所以我们学习既要聪明又要仔细。这是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我们大家一起来“注一注课文”,文章已经有注了,但是我们根据自已体验来补注一下课文,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譬如你觉得这个字要注一下,就作下记录。
师:同桌交流一下,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这位同学你说说你补充注了哪些字?
生9:我注的是“兄子”,是兄弟的儿子。
师:准确点说是哥哥的儿子。你注的是什么呢?
生10:我注的是“雪骤”,意思是“下得很大”。
师:“雪下得很大很急”更准确。
生11:我注了三个地方,一个是“谢太傅”,一个是“未若”,还有一个是王凝之。我觉得有必要认识一下。
师:那就什么时候和他们认识一下!(笑声)
生12:我注的是“公欣然曰”的“公”,指的就是谢太傅。
师:除了注的这些词,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哪个同学来说一下?
(生齐说没有)
师:没有,好!那“补注课文,疏通文意”这环节我们就到此为止了。下面我们来揣摩品味一下这篇课文。这有几个思考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课文写了三个人物,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两个人物,一个是谢安,一个是谢道韫,那么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世说新语》写的是真人真事,但可以当作小说看,这篇课文可以课做事是短篇小说性质的,中国古代小说跟西方不一样。西方注重心理描写,浓彩重墨地写心理活动,而我国小说如《红楼梦》很少直接的心理描写,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暗示心理。比如说贾宝玉挨打了,薜宝钗去看他的时候就说:“要好好读书,以后考大学,出来当处长多拿工资。”林黛玉从后门进去眼睛肿得像核桃,说明她哭了。当贾宝玉屁股挨打时,她是很心痛的,最后千言万语都化作一句话:“你可都改了吧。”很复杂的心理就通过这一句话表现出来了。《世说新语》是影响了后面的《红楼梦》作品风格。因此我们这篇课文也有这特点。我们要了解人物性格,就要揣摩里面的人物心理。好,思考这问题:你认为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生13:我觉得谢安有教育家的风范,陶冶了晚辈的情操。
师:“陶冶”这词用得好。
生13:谢道韫比较聪明。
师:她不是比较聪明,是很聪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为数很少的著名女诗人。
生13:哦,她冰雪聪明,很富有诗意。
师:冰雪聪明是不是很聪明的意思?这个词……(笑声)
生14:我觉得谢安他比较开朗。谢道韫有点谦虚。
师:比较开朗?为什么这样说?
生14:公大笑乐。
师:很多人都大笑。我也大笑,可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开朗。(笑声)
生15:他听到谢道韫的比喻很高兴,看出他很开朗。
师:一家之言。
生16:我觉得谢安很慈祥,因为他听到晚辈回答问题好的时候,就大笑,很象慈祥的老爷爷一样。(笑声)我看电视剧、书中描述的慈祥的爷爷对着孙子们、儿女们都这样。
师: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子,我们常被爸爸妈妈骂。(笑声)
生16:我觉得谢道韫特别有才华,她很善于用比喻,想象力很丰富。
师:你想象力也很丰富!(笑声)
生17:我觉得谢安很乐观,因为课文前面写他很愉快地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后面又大笑。说明他很乐观。
师:那以后我们要常大笑,那是乐观!(笑声)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文章没写性格特点,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去揣摩。我们要了解谢家的背景,这个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可不平凡,刚才已经说了一下。
(师展示投影:李白的诗“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暂因苍生起,谈笑靖胡沙”)
师:李白是谁也看不起的,但他只看得起谢家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暂因苍生起,谈笑靖胡沙”,李白是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但他却对谢安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展示投影:谢灵运、谢脁、李白的诗)
师:谢家还有几个后辈,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有名的。如大小谢,谢脁以及他的叔叔谢灵运,谢灵运开创山水诗,山水诗一派就是他们家所开创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所写,很有名!后面的“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是谢脁写的,清华大学的名字就从这来的。“水木湛清华”描绘的是傍晚时候,鸟飞到树林中唱歌,水很清,湛蓝湛蓝的,旁边的树木的倒影映到水中。“一生低首谢宣城”“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这些诗句可以知道李白非常推崇谢家祖先及谢灵运、谢脁两位诗人的。我们再看一些文章,写谢安的,作为旁证,来了解下谢安这个人物。
(师展示投影: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悦),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世说·雅量》)
师:(师边读边译文章)可以知道这个人气量大,很镇静!你看他在下围棋听到前方捷报的时候:
(师展示投影: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相局。客问淮上利害。大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雅量》)
师:(师边读边译文章)这么大的喜讯,他还那么地镇静!当然后来他去朝廷报喜讯的时候,把他的高跟鞋跑掉了。(笑声)
(师展示投影:
谢公夫人帏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傅暂见便下帏。太傅索更开,夫人云:“恐伤盛德。”——《世说·雅量》)
师:当然他还有一个特点是比较多情,(师边读边译文章)爱看婢女表演。夫人不让看,说再看说明你花心了。(笑声)
师:刚才通过看文章,大家可了解到谢安是一个很有城府、气量很大的一个人。所以他大笑跟这些有关。下面我再顺便介绍一下王羲之被招女婿的一个故事,也是《世说新语》里的一个故事。
(师展示投影: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王东厢房。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王羲之小字)。因嫁女焉。——《世说·雅量》)
师:(师边读边译文章)这就是后来我们说的“东床快婿”的来历。我估计这是王羲之他设计好的,可能是他早就看上那家的女孩子,别人都去争,他在旁边故意要搞另类、个性化的动作,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笑声)这男同学也要学学。(哄堂)
(师再展示投影:
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乎?”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世说·贤媛》)
师:(师边读边译文章)看来中国文化有这个特点,有时候好事不要做,坏事也不要做。什么也不做为好!可现在不行,不然四个现代化谁搞啊?(笑声)
(师展示投影:
王凝之谢夫人继往王氏。大簿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悦)。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王羲之)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大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群从兄弟。则有封(谢韶)、胡(谢朗)、遏(谢玄),衷(谢渊)。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世说·贤媛》)
师:(师边读边译文章)王郎怎么差劲呢?他天天在家练***功。(笑声)指当时一种宗教。谢道韫是很有才华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又会跳舞。晚上她想唱卡拉OK,王郎他又不陪她。(笑声)王郎一点情趣都没有,整天就会打坐。所以谢道韫觉得精神生活很枯燥。你看她跟一般的封建女性是不一样的。就如我们作品当中胡儿讲了以后,她马上说“不如”。这就很不象封建社会的一般女性。
我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谢安是很有个性的,很有城府的。谢道韫是另外一种个性化,跟后来的封建社会女性及其它小说里提到的女性形象性格不大一样。这就是我们品谈出来这两个人物的不同特点。究竟怎么概括呢?这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概括。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这篇文章只有七十一个字,但是味道很浓很足。大家回家以后把它改写。先把它改写成现代文,也就是先翻译,然后在该扩充的地方扩充。比如说开头的雪景可以多写一点,人物心理活动补充进去。另外可能不排除旁边还有其他的人物没写,我们可以加写。重要的是把“谢安的大笑”——“他为什么大笑”,“他笑谁”——这些写清楚。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谢道韫的好?因为封建社会比较顾及男孩子的尊严。或许在今天的中国家庭里这种现象还有。这些内心活动都要把它写出来。
今天我给这课取的名字是“千古文人《世说》梦”。梦的是什么东西呢?梦的是人活得很有味道:人们追求按照自己希望的那种境界生活,也就是“率性而为”。此外,《世说新语》的语言很有味道。最后我们再把这篇课文来齐读一遍,回味一下。《咏雪》,预备读。
(生满含深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刚才说到《世说新语》里的很多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不少现在的人。比如刚说的章校长和教育部长的故事。教育部长迟到了,他就可以走了。老师我就不行了,一个科长来了,老师我都不敢走。所以大家要好好读书,读到有一天,局长或部长迟到了,你可以走了。那就是读书读得很好了,读到家了。你们总有那么一天的!
这节课的一个作业就是改写《咏雪》,把里面一些你觉得很有味道的地方把它扩写出来,这是为了加深理解。第二个作业就是大家去深圳书城买一本书《世说新语译注》,有空时跟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欣赏一下。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很好,虽然有不少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好好展开了。但是同学们不错,一个个象《世说新语》里面的人物,芝兰玉树,长得很帅气。谢安就说过他们家的人长得都很漂亮,喜欢读书,喜欢文学,喜欢山水,谢安小时候有个轶文趣事,有一天,早上起来,洗脸后照镜子,越看越漂亮。(笑声)然后不禁感叹:“我爸爸竟生出如此漂亮的一个儿子!”(笑声)你们就是这样,很漂亮!
师:好,下课!谢谢大家!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全场热烈掌声)
附:
千古文人《世说》梦——关于《〈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一课的几点想法
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
(20xx年9月14日记:本课做课时间是20xx年12月4日,地点在深圳市翠园初中部。全市千余名中学语文教师听了课,反响是很大的。这篇文章是讲课当天发给听课老师的。最近,因北京有老师在关注喜欢这个课,故重挂到语文味网“少堂文存”栏,未修改。)
可以肯定,今天这节《世说》欣赏,产生不了去年《荷花淀》一课(20xx年4月11日于深圳中学)那样的效应了。实话说来,我这辈子恐怕也难以跨越那片沁人心脾的“荷花淀”了。虽然如此,本人仍希望今天这节《世说》欣赏课,不要让大家太失望。
下面讲几点想法。
一、为什么舍《社戏》而讲《世说》?
语文课难讲,《世说》则更难讲。
最近我听了一节由一位优秀的年轻女教师主讲的《世说新语.咏雪》,我觉得,她太年轻了,似乎缺少讲好《世说》的经历和阅历。从课堂现象看,执教者似乎只读懂了《咏雪》文字的表面。与此同时,又看了一堂《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实录(人教社课改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所附的光盘),是一位优秀的中年女教师主讲的,我以为,她也未深入《世说》的精髓,没有讲出《世说》的味道来,用王国维的话说,“隔”,“隔”得很。与不少青年教师交谈教材中的《世说》篇章,总的感觉是:似乎有不少青年教师在肤浅地教《世说》。不过话说回来,要求一线教师很深入的理解文本,是不现实的。顺便说一下,就连人教社编写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世说新语二则》的教学参考资料,我个人以为,其编写者对《世说》的认识也是比较肤浅的,对《世说》的审美鉴赏很低级。
因此,我把原定讲鲁迅的《社戏》的计划,改为讲《世说》。
我也不大懂《世说》。不少朋友劝我别讲《世说》,有的朋友甚至说:“有去年那堂《荷花淀》垫底,近几年不必再讲了。”言外之意是超不过《荷花淀》就不要讲了。
感谢朋友们的好意。不过,《荷花淀》虽是我的“代表作”,我也不能只吃老本啊,要立新功么。再说,人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而要把做的事情当会事,如此就不怕在做事时丢人,也许就能做出一点事来。
因此,我想碰一下硬,我的工作要求我们要研究教学中的难题,我的性格也要求我碰硬。
二、如何把《世说》教(学)出《世说》味?
《世说》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部影响极其深广的伟大著作,它的伟大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无与伦比的。北大陈平原教授写了一部研究金庸武侠小说的专著,名叫《千古文人侠客梦》,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自魏晋以降,千古文人还有一个《世说》梦。千古文人为什么有《世说》梦?换言之,千古文人为什么喜欢《世说》?我以为,讲清这个问题,也就讲出了《世说》的味道。
我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课的突破口(具体设想请看课),所以课题叫《千古文人<世说>梦》。
但是,要讲出《世说》的味道,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文、史、哲要真正打通。我功底不够,但勉力为之。
另外,学生太小,如何引导孩子们领略经典的味道,是一大挑战。
三、淡淡妆,天然样: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语言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要浓郁,要纯正,要清新,要持久。”(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给语文味网站的题词。)但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语文课上得花里胡哨的,教师不引导学生在语文本身上下功夫,而是过多地使用一些非语文手段(偶尔使用一点是可以的);有的老师不把功夫用在钻研文本上,对文本把握不够,于是就用讨论对付(还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或过多的用音乐歌曲煽情(还美其名曰“情感激发”)。著名美学家孙绍振教授在给语文味网站题词时对这种语文的异化现象批评得很重很重。
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并不是提倡肤肤浅浅、随随便便地教语文。我们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语言,教出思想,教出情感,教出智慧,教出对语言的敏感,教出对文化的钟情,少搞点花架子,多出点语文味。
我以为,不敢讲公开课的教研员,不会是一名优秀的教研员(当然也不能反过来说:敢讲公开课的教研员就一定是优秀的教研员。)。我自己也不优秀,但“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我曾经多次在语文教师大会上承诺过:只要我在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这个位置上,我就要每年至少上一次大型公开课(以后逐步过渡到一学期上一次)。我被招聘到深圳市教研室工作快4年了,已讲了3堂公开课,今天是第4节。我为我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而自豪。
我希望这节课上完后,学生产生了读《世说》的兴趣,教师的教学受到一些启发。
希望如此。
由于名师工程以及读书月等工作忙得一塌糊涂,我只是到12月2日晚上,才开始静下来备这节课的,因此肯定会有不少问题,请大家多批评。讲的可以,我下次再接再厉,讲得不好,我屡败屡战,下次再来!
【咏雪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咏雪的作文11-25
《咏雪》原文及翻译10-08
咏雪原文及翻译10-04
咏雪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刘义庆《咏雪》翻译及常析10-17
《背影》课堂实录09-06
《论语》课堂实录03-14
《比尾巴 》课堂实录03-15
《猫》课堂实录03-11
《白鹅》课堂实录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