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练声方法

时间:2025-07-20 19:09:4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京剧的练声方法

京剧的练声方法1

  京剧是戏曲的一个剧种,是由徽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艺术提升、演进后形成的戏曲表演形式。京剧行当首先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行当的设立,为演员演技的学习和发挥划定了明确范围。明清时期,戏曲演员主要是男性,剧中的女性人物因而多由男演员扮演,从而形成了男扮女的旦行行当特色,习称为男旦或乾旦,梅兰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旦行演技,实际上就成为一批男性演员学艺并发展表演才能的一个固定的艺术范围。在这样一种演员与演技范围选择对应的行当体制格局下,还存在着女演男的演技范围,此外,还常常出现少演老、老演少等等情况。这些独特的演技范围,构成了不同行当的确立,也构成了戏曲艺术的一项鲜明特征。

京剧的练声方法

  京剧旦角流派唱腔,是京剧传统唱腔进一步性格化的具体表现,是张扬固有腔格底蕴、发挥艺术独创性的产物,它皆以线性旋律运动促使唱腔变得更丰满而有新意。20世纪初叶,陈德霖、王瑶卿代表着京剧旦角行当的发展方向,为旦角艺术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旦角唱腔艺术特色方面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代表人物,应首推:梅、尚、程、荀四大流派。

  20世纪中叶,梅、尚、程、荀四大流派的崛起,将旦角唱腔音乐推至京剧艺术的顶端,成为后世研习的楷模。梅派唱腔艺术,始终不脱离京剧本体的古典艺术美,它是高度艺术技巧与古典美学思想凝炼的结晶。的确,梅腔极为简洁大方,它不强调某一局部特点,而是在平衡的腔法中追求大味、大美的风范,达到了一种超越有限而达于无限的艺术境界。乍听梅腔平易无奇,仔细品味则韵味无尽、奥妙无穷。

  旦角发声方法,属于民族传统的发声方法,讲究音色明亮,共鸣腔调节较小,声波在硬腭及口腔上部振动较多,声音靠前,声音颤动幅度较小,吸呼部位较深,讲究气沉丹田,排气量相对较小;京剧旦角的唱法特点是用小嗓子(习惯上也叫假嗓子,就是阴嗓),一般地说小嗓子是比大嗓子(习惯上叫它本嗓,就是阳嗓)来得窄。但是我们要把它唱得又宽又亮,又脆又甜,能高能低而又要柔美光润。因此除了用气、发音之外,咬字、吐字也是很重要的。

  (一)京剧中旦角的咬字、吐字技巧

  如果说吐字既要清楚又要悦耳,那么就要在口腔里找到每一个字的特定发音部位。首先要把一个字固定在一定的部位而这个部位又要能使嗓音既宽且亮;其次由于唱腔有抑扬顿挫,用气就要迂回曲折,要有运转吐纳的技巧,说得简单些,就是要有收有放。咬字的清楚与否,是发音与嘴型的问题。虽然总的共鸣要求在一个固定的部位,但由于字的限制这里面还要分出共振的主要部位和次要部位,不考虑这些,把每一个字用相同的方法唱(不唱在完全适当的部位)是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对吐字来说,拼音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任何字都不外乎由声母和韵母拼成。因为京剧总是要拖长唱的,所以韵母在这里就格外地重要了。有时由于用气口型及部位的关系,嘴型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因此韵母也就变了,这样就会感到字不准和不归韵了。以下是咬字、吐字的几个练习方法:

  1、字头一出来,就要把音立住。发音时嘴型要张圆,上腭与软腭同时上抬,下腭不用力(由侧面看去是上腭往前,下腭略往后缩的姿势),舌头放松不要堵住咽门,声音呈弧形的曲线。以天字为例,先出梯(ti音,圈住i音,把字音立住,再过渡到淹ian)。字的劲在出口之前就要弹出来,字无阻,则无力,字阻弹则音立。咬字、吐字,嘴的动作要快、要玲珑、敏捷;嘴不可张得过大,口形要美,这点对旦角更为重要。字出来后,中间有一过渡音,即字腹。由此中间音过渡到字尾,叫作过气接脉。由字腹转字尾,才有归韵。例如:歌曲《梅兰芳》看城堞的城字找cha(查)音,而后慢慢归韵到en(嗯)音上,即所谓字有所出,必有所归。

  2、养成在一开始唱任何一句或一字时轻轻呼气的习惯,使声音由轻到重,这一办法也可以收到锻炼横膈膜呼吸的效果,呼吸轻就必须使横膈膜的动作缓慢,因而有助于达到上述(1)项中的目的。另一方面,声音由轻到重,不伤嗓子,使它经累持久。这办法练久了即使不用主观控制、有意识地向口腔外呼气,也能得到较响的声音,起初练时宜慢,熟练以后,掌握了由轻到响的声音,呼吸过程缩短,就不会影响唱快速度的音调。

  (二)京剧中旦角的呼吸

  京剧旦角的呼吸其实就是用到气,即所谓丹田之气。气息的运用在京剧演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京剧演唱的动力和支持力,气息的'合理运用更是达到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关键。京剧演唱不能仅声带用力,还要气沉丹田,使声音有弹性,方能持久,这是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传统,而气息之丹田说法,实际指用横膈膜来控制呼吸的方法。呼吸进行时要慢而且长,呼吸能够运转自如,用最少的气来发音,在锻炼中提高肺活量,唱起来显得气长。在唱歌的过程中,经常会感觉气不够用,所以声音会渐渐变得紧而尖,用横膈膜呼吸,丹田发力,气息会源源不断的往上输送,这样在唱歌的过程中,就会很自如的控制呼吸。总的说来,所要达到的一个共同目的就是能自如地控制住向口腔送气:要多即多,要少即少。这样便能找到发出某一个音时所需要的最适合的送气量,不会无计划地把气全部用光,或是由于呼气的不能控制而紧张,乃至影响到声带近处的肌肉紧张,因而不能发出完好的声音。

  (三)京剧中旦角的共鸣位量

  共鸣是扩大声响、调节声区、变化字音、美化音色的关键和枢纽,其结果是产生充分的泛音,作用是扩大和美化声音,效果是歌声获得美好的音色而悦耳动听。发音的关键虽然主要在于声音的变化,但人的口腔及周围的各部分是一个天然的共鸣腔,这对发音的响亮、宽窄、厚落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以脑后音为例,脑后音指的是一种高音区的唱法。其唱时使喉头稳定,打开后咽壁,提高软腭,将声音送入头腔。其实质就体现了唱法与共鸣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了追求特定的共鸣或声音效果,就会产生使之呈现的歌唱方法;反之,唱法的运用,就是为了追求某种共鸣效果。方才讲的用气基本上已为这个共振的部位创造了条件,如果再加上整个口腔的肌肉松驰就容易找到这个位置了。这个位置如果找到了以后,就会使自己整个上头腔和鼻咽腔都同时振动着的感觉,即所谓整体共鸣了。这里要注意,有一个唯一不能同时振动的地方就是喉头。最好的振动位置是在上腭和咽腔处,发出来的声音松脆、圆润,也就是梅派最准确的发音。

  以上三种技巧是相辅相成,并且有它们的统一性的。因为用气不对就会影响到肌肉紧张,也会影响到嘴型。嘴型不对,韵母必定要改变。反过来说,如果嘴型不对,或者韵母找不到它应有的部位,也说明了肌肉的控制或者用气存在问题。

京剧的练声方法2

  京剧的练声方法

  (一)京剧中旦角的咬字、吐字技巧

  如果说吐字既要清楚又要悦耳,那么就要在口腔里找到每一个字的特定发音部位。首先要把一个字固定在一定的部位而这个部位又要能使嗓音既宽且亮;其次由于唱腔有抑扬顿挫,用气就要迂回曲折,要有运转吐纳的技巧,说得简单些,就是要有收有放。咬字的清楚与否,是发音与嘴型的问题。虽然总的共鸣要求在一个固定的部位,但由于字的限制这里面还要分出共振的主要部位和次要部位,不考虑这些,把每一个字用相同的方法唱(不唱在完全适当的部位)是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对吐字来说,拼音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任何字都不外乎由声母和韵母拼成。因为京剧总是要拖长唱的,所以韵母在这里就格外地重要了。有时由于用气口型及部位的关系,嘴型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因此韵母也就变了,这样就会感到字不准和不归韵了。以下是咬字、吐字的几个练习方法:

  1.字头一出来,就要把音立住。发音时嘴型要张圆,上腭与软腭同时上抬,下腭不用力(由侧面看去是上腭往前,下腭略往后缩的姿势),舌头放松不要堵住咽门,声音呈弧形的曲线。以"天"字为例,先出梯(ti音,圈住i音,把字音立住,再过渡到淹ian)。字的劲在出口之前就要弹出来,字无阻,则无力,字阻弹则音立。咬字、吐字,嘴的动作要快、要玲珑、敏捷;嘴不可张得过大,口形要美,这点对旦角更为重要。字出来后,中间有一过渡音,即字腹。由此中间音过渡到字尾,叫作过气接脉。由字腹转字尾,才有归韵。 例如:歌曲《梅兰芳》"看城堞" 的"城"字找cha(查)音,而后慢慢归韵到en(嗯)音上,即所谓"字有所出,必有所归" 。

  2.养成在一开始唱任何一句或一字时轻轻呼气的习惯,使声音由轻到重,这一办法也可以收到锻炼横膈膜呼吸的效果,呼吸轻就必须使横膈膜的动作缓慢,因而有助于达到上述(1)项中的目的。另一方面,声音由轻到重,不伤嗓子,使它经累持久。这办法练久了即使不用主观控制、有意识地向口腔外呼气,也能得到较响的声音,起初练时宜慢,熟练以后,掌握了由轻到响的声音,呼吸过程缩短,就不会影响唱快速度的音调。

  (二)京剧中旦角的呼吸

  京剧旦角的呼吸其实就是用到"气",即所谓丹田之气。气息的运用在京剧演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京剧演唱的动力和支持力,气息的合理运用更是达到"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关键。京剧演唱不能仅声带用力,还要气沉丹田,使声音有弹性,方能持久,这是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传统,而气息之丹田说法,实际指"用横膈膜来控制呼吸的方法"。呼吸进行时要慢而且长,呼吸能够运转自如,用最少的气来发音,在锻炼中提高肺活量,唱起来显得气长。在唱歌的过程中,经常会感觉气不够用,所以声音会渐渐变得紧而尖,用横膈膜呼吸,丹田发力,气息会源源不断的往上输送,这样在唱歌的过程中,就会很自如的控制呼吸。总的说来,所要达到的一个共同目的就是能自如地控制住向口腔送气:要多即多,要少即少。这样便能找到发出某一个音时所需要的最适合的送气量,不会无计划地把气全部用光,或是由于呼气的不能控制而紧张,乃至影响到声带近处的肌肉紧张,因而不能发出完好的声音。

  (三)京剧中旦角的共鸣位量

  共鸣是"扩大声响、调节声区、变化字音、美化音色的关键和枢纽",其结果是产生充分的泛音,作用是扩大和美化声音,效果是歌声获得美好的音色而悦耳动听。发音的关键虽然主要在于声音的变化,但人的口腔及周围的各部分是一个天然的共鸣腔,这对发音的响亮、宽窄、厚落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以"脑后音"为例,"脑后音"指的是一种高音区的唱法。其唱时"使喉头稳定,打开后咽壁,提高软腭,将声音送入头腔"。其实质就体现了唱法与共鸣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了追求特定的共鸣或声音效果,就会产生使之呈现的歌唱方法; 反之,唱法的运用,就是为了追求某种共鸣效果。方才讲的用气基本上已为这个共振的部位创造了条件,如果再加上整个口腔的肌肉松驰就容易找到这个位置了。这个位置如果找到了以后,就会使自己整个上头腔和鼻咽腔都同时振动着的感觉,即所谓整体共鸣了。这里要注意,有一个唯一不能同时振动的地方就是喉头。最好的振动位置是在上腭和咽腔处,发出来的声音松脆、圆润,也就是梅派最准确的发音。

  以上三种技巧是相辅相成,并且有它们的.统一性的。因为用气不对就会影响到肌肉紧张,也会影响到嘴型。嘴型不对,韵母必定要改变。反过来说,如果嘴型不对,或者韵母找不到它应有的部位,也说明了肌肉的控制或者用气存在问题。

  京剧的练声方法:京剧和歌唱发声的异同

  1、从用气方面分析,唱戏和唱歌的最大共同点就是都不允许用上胸呼吸,都要求把气吸得深一点,都反对气浮上胸。唱戏讲"气沉丹田",唱歌说气要吸在横膈膜,两种唱法都要求气在下面。唱戏吸气要离开上胸把气吸得深一点,但是不一定像唱歌那样深。因为气吸得太深了,成为一个固定体型,两条腿不能动就无法进行表演了,而且会影响京剧的拔高唱。

  唱京剧向下沉气的目的,力度方法和唱歌是不完全相同的。唱歌时气息往下撑,不但唱高音费力,而且由于失去了灵活性,就不能适应京剧的润腔特点。此外送气的量也不同。演唱京剧送气息的多少要随时调节,并不断变化以便耍小腔,这种变化是相当频繁的。唱歌的呼吸也不一样,是一句一口气,而京剧需要用很多气口,因此在力度上也要有所变化。

  2、在共鸣方面唱京剧和唱歌都需要使用整体共鸣,并根据行当和声部的不同,要有所变化和。而京剧的变化比唱歌更大。京剧本身同一行当所使用的共鸣也不尽相同,因为京剧还有个流派的问题。歌唱演员演唱京剧时除了调门不够以外,还不太适应使用交替共鸣。因为京剧需要随时甩掉共鸣的本领,比如唱高音的时候。而唱低音和苍老音是就需要挂上胸腔共鸣。因为唱歌的声乐理论是非常系统和科学的,所以在使用共鸣方面,京剧还是要学习和借鉴唱歌的分析方法和启发的手段。因为唱京剧和唱歌一样都要用头腔、鼻咽腔、口腔、胸腔等各种共鸣以及他们的混合。有好多方法尽管不同,但是内容却是很接近甚至完全相同的。

  因此能够学习一点唱歌的共鸣,特别是它的训练方法和理论上的分析,对学习京剧和演唱京剧是有好处的。

  咬字吐字方面的不同

  大家都觉得京剧对咬字特别考究,唱歌却不那么严格。其实说京剧的咬字有独到之处或者很考究是可以的,但是唱歌也非常注重字的研究。京剧的咬字无非是个切音的问题,也就是把字头咬得有力些,延续的时间长一些,音素转换时咬得紧一些慢一些,尾巴上归韵时重一些。而唱歌无可争辩的是对声音的要求比唱京剧考究的多。

  事实上无论唱戏或者唱歌,好的演员尽管各有注重,但就咬字、吐字的方面而言都是非常讲究的。真正的差别在于京剧从字头经过字腹到字尾的转换时间慢些长些,停留在前部分音素的时间多一些。而唱歌吐字的总过程不但转换较快,在较短的瞬间就把字的全过程唱完,给人以一个字的完整的感觉。所以听歌可以不用字幕,而看京剧必须有字幕。

  润腔和装饰音的不同

  唱戏和唱歌在润腔和装饰音方面一个最大的不同时颤音。这个差别已经为大家所知。要分清楚京剧的颤音和唱歌的颤音有什么不同。(见视频)简言之,唱戏的颤音比较平稳,频率稍慢,而唱歌的颤音比较激昂,频率比较快,京剧里虽然也有快颤音,但是不持久。

  其次就是京剧里无论什么行当,腔在音程进行时大部分以圆滑为主,演唱时没有明显的棱角。所以京剧的的视唱不是阶梯式的,而像舞美灯光中的变阻器,他的过渡很小并且非常均匀。而歌唱就必须把每个音(除非有符号记录的特殊唱法)都唱得有棱角而不显得圆滑。

京剧的练声方法3

  一、闭嘴打哈欠的妙用

  闭嘴打哈欠,这是个非常生动形象的训练方式,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打哈欠,然而我们的发声状态要以闭嘴打哈欠的方式抬起软腭,这是喉头位置和喉咙状态适合演唱发声的最佳状态。

  打哈欠时嘴张得开,两腮的肌肉都是主动配合的,牙关抬得高,上下颌打得开,这是发声的基本要求,如果牙关抬得不够高还会影响高音的开发。须强调的是打哈欠时的嘴型大小要有一定的尺度,如果嘴张得太大,一是影响舞台形象,二是会造成发声肌肉群的僵硬由此影响气息的深通。必须以闭嘴打哈欠的口型,反而可使口咽腔、鼻咽腔充分打开,这是通向头腔的要道,因为它们上连鼻腔,下连胸腔是个联络站,充分打开这部分有助于获得头腔共鸣。帕瓦罗蒂认为:口咽腔的共鸣是人声共鸣的扩大器,是获得优美音色和声音上下贯通的保证。养成闭嘴打哈欠的发声习惯的同时也解决了牙关紧的问题。

  二、打开鼻腔

  这是获得头腔共鸣及高音位置的关键,有的人演唱时鼻音很重,除了生理现象,如患了鼻炎之外,通常是因为声音上下不贯通,在鼻腔处窒息了,声音到不了头腔。发声前,使鼻翼两侧的上唇方肌和颧肌同时向外横向展开(像大笑或打开大槽牙啃咬东西状),同时使鼻周围的神经兴奋起来,如同打喷嚏前的感觉,又如吃芥茉的辣味直冲恼门的体会,还要有意识地要将声音沿着鼻咽上方往眉心处唱,好似每个声音亮珠的珠眼都串在眉心上一样。孔令华在《声乐入门》中所提供的方法,指导学生练习an、en 、in、ang、eng、ing、ong这几个鼻韵母的发音来找鼻腔共鸣的位置,这个位置找到了,就找到了头腔共鸣的通道。

  三、前后两张嘴的功能

  演唱发声时,声音不是直接从前面的嘴出来,它是靠后唱、往前传的一种反向提法,有一种说法歌唱的嘴,在脖子后面。我们想象用后面(好象在脖子那里)的嘴在唱,这样与我们提倡的闭嘴打哈欠及打开牙关的要求是一致的,即做到嘴张开,上下分开至少可塞进一手指的嘴形。孔令华在《声乐入门》中说:歌唱时好象有两张嘴,前面的嘴是管咬字的,后面的嘴是吐母音、发声用的,与声音位置关系最密切的不是前面的嘴,不是口腔的前半部和嘴唇,而是口腔的后半部,是咽腔,这是可调节的部分,是通向头腔的要道,充分地打开这部分,有助于获得头腔共鸣。又如北方的曲艺含灯大鼓,演唱者的`牙咬着灯,演唱时完全是靠口腔的后半部,即声音从咽腔通向头腔。做发声练习时,用牙咬住自己的手指来唱,以此来体会打开后牙槽,用后面的嘴发声的感觉。

  通过打开喉咙打开牙关打开鼻腔开发前后两张嘴的功能坚挺后咽壁一系列训练,可使训练者胸声、混声、头声的上下贯通统一,并扩展了音区,增强了表现力。

  四、关于一响遮百丑的误解

  戏曲界往往能听到一句貌似称赞的话,就是即便某演员各方面都不够理想,但由于一开口声音很唬人,于是人们便给予一响遮百丑的评价。这是个分不清是褒义还是贬义而含糊不清的评语。我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好话,因为是嗓子响把丑遮掩了,可是丑本身问题依然存在没有解决。对于声音的要求,响不是目的,要悦耳、动听,要有乐感。对京剧旦角演员则要求嗓音甜美、娇嫩、明亮、圆润。

  以此进行以下训练:1.轻声练习:在气息支撑的状态下练习小声演唱。2.关闭声门练习:好像是嗓子哑了,用了气也发不出声的感觉。这样练习是为了使学生学会使用气息的支撑、学会收缩、控制喉管和咽管,不扯着喉咙喊。3.吹哨演唱练习:体会用双唇的中间、犹如小嘴对着笛子眼儿吹,体会用吹哨的感觉来唱。4.U母音的练习:U母音便于稳定喉头,打开喉咙,找到通向头腔共鸣的通道。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学会用气,并使气息、声音都能集中进入管子也可称通道。在小声唱的基础上训练到方法正确以后再逐步放声。这个管子便是人体从上到下(头腔、鼻腔、咽喉、胸腔)通过声带纵向贯通形成的共鸣音。

  演唱时始终保持住这根管子的畅通,声音的上端要有力地集中于共鸣腔的最顶部额窦,声音的下端要像大树根一样深深扎到共鸣腔的最底部心底。嗓音的完美性就在于能否保证每一个声音的细节都有意识地做到这一点。这是专业歌唱的基本要求。形容这管子如同奔向目的地的路线,而美好的声音是方向和目标,有了明确的方向,科学地沿着正确的路线向前,便能到达预期的目标,不然则如同瞎子一般地胡跑乱撞。另一方面通过U母音的练习,可纠正缺少乐感而发白的声音,避免喊叫之嫌。如何正确理解这个响字,甄立夫在《科学练声》中说:声音的响度是一个强度的概念,在同样的发声力度下,嗓音的响度来源于共鸣的程度。最佳共鸣是一个人嗓音响度的生理极限。

【京剧的练声方法】相关文章:

京剧花旦练声通用08-31

练声的方法03-27

京剧练声法-演讲与口才03-05

科学练声的方法04-30

歌唱练声的方法04-12

唱歌的练声方法03-18

唱歌练声方法03-25

唱歌练声方法08-09

歌唱练声方法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