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的故事

时间:2025-07-22 18:58:4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霸王别姬的故事

霸王别姬的故事1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霸王别姬的故事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无名,名早已漶灭在历史断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著,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著《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

  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头两句是客观纪实,同时也是虞姬即将抒发感慨的情境铺排。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和项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居然直接导致了对项羽精神状态直至未来命运的否定!大王您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到头了,我也不愿苟活了。虞姬凭什么判断出“大王意气尽”了?仅仅凭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中”吗?如果这是激将之辞,以自己不愿苟活激励项羽继续战斗,那么项羽和诸将的反应就不应该是“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而应该是怒发冲冠,决一死战。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语的煽动力和传染性,虞姬精心设计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这一情境铺排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让项羽和诸将失去了决战的勇气!

  虞姬的态度是非常奇怪的。作为项羽最宠爱的女人,当项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败的时刻,她应该挺身而出,激励项羽,而不是附和项羽“时不利”的藉口,诱惑项羽在恶劣的形势面前低头。毕竟项羽才三十余岁。她深知项羽一生百战,出生入死,也曾有过“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从而击败秦军,起死回生的经典战例,也曾有过以三万人杀汉卒十余万人,逼迫刘邦数十骑逃跑的经典战例;可是此时,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类似处境鼓励项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叹“大王意气尽”!此刻项羽身边尚有八百余骑,俱是精兵良将,无不以一当十,即使打不过刘邦,起码可以保护项羽全身而退,以图东山再起。事态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项羽突围而出,到了乌江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可见项羽不是没有渡江生息的机会,只是项羽固执地认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为什么不等所有的机会都用尽,再无生路时殉情,就这么匆匆忙忙就判了项羽的死刑呢?

  虞姬这首被人赞誉为“坚贞爱情结晶”以及我国最早的五言诗(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的和歌,就这样散发出了可疑的气息。我甚至怀疑她是刘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项羽身边的美女间谍。以刘邦的智力和行事风格,以项羽的“妇人之心”和不听劝谏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仅刘邦、项羽、虞姬的籍贯之间找不出丝毫的蛛丝马迹,就连虞姬最早追随项羽的时间也无可考了。

  【释义】

  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历史故事虞姬为何自刎?霸王别姬虞姬在哪里自刎的?

  霸王别姬的故事流传千古,不管是从热映的影视剧还是传统的.京剧中,亦或是从黑白文字中,熟知这个故事的人绝对不少。

  楚霸王项羽,是和刘邦一起争夺天下之人。在最早的时候,项羽带8000子弟出江东,反抗秦王暴政。他的势力是远远大于刘邦的,毕竟刘邦最开始还是个布衣。就算后来刘邦渐渐崛起,攻入咸阳,同样也要让位项羽,受其册封。不过风水轮流转,可能项羽自己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成为刘邦的手下败将。如果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的话,当初鸿门宴时项羽可能就不会阻止沛公杀死刘邦了。

  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是项羽最终败亡的关键点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繁荣的起点。项羽被围困垓下,已经是兵少粮尽。汉军中有唱楚歌之人,当四面楚歌响起,本就人心涣散的楚军,听到家乡的歌曲响起,再难以战斗,纷纷逃跑。楚军大势已去,虞姬拔剑自刎,项羽随后也自刎于乌江。一代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是英雄末路,慷慨悲歌的典型代表。

  项羽率仅剩的600骑兵突围而出,一路来到乌江。当时有乌江亭长,请求项羽渡江去江东。毕竟江东是项羽的基业,而汉军没有船,则不能渡江而过,项羽可就图东山再起。项羽认为自己当初率8000子弟兵出来,是想要开创一片基业。如今江东子弟全都战死,让他回到家乡,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呢?他谢过乌江亭长好意,将船让给他。后来汉军追至乌江,项羽与剩下的士兵激烈对战。最后项羽见到了自己曾经的部下吕马童,他慷慨的说既然是老朋友,就让他做个万户侯。当时刘邦重金悬赏项羽头颅,项羽于是自刎江边,让吕马童拿他头颅立功。就算兵败又如何,项羽死也要死的有气势。

  后人在说起这段故事的时候,往往悲叹项羽的英雄末路,却忽略了虞姬的慷慨为君。当初刘邦围困垓下,项羽见大势已尽,在营中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如今到了这个地步,我再也不能照顾自己心爱的美人,你以后该怎么办呢?虞姬随项羽征战多年,听了这首歌悲伤难以自抑。自己的男人当初冠绝当代,如今却走到了末路。她知道项羽担心兵败之后自己的结局,也知道如果她在的话,为了照顾她反而要拖累项羽的脚步。虽然已经兵败,但有她在项羽难以突围。所以虞姬对唱《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首歌是何等的悲情绝唱,在唱完这首歌之后,她便拔剑自刎,不让自己成为项羽的拖累。项羽后来果然突围,可惜这个男人太硬气,所以不愿意渡江而过,养精蓄锐,干脆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以在霸王别姬的故事中,我们应该看到项羽的末路悲情,也要看到虞姬的慷慨为君!

霸王别姬的故事2

  【拼音】bà wáng bié jī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战争。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最后自刎身亡。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强行办事

  【成语造句】

  ◎ 举例说,如果没有齐如山和吴震脩,就不会有梅的主要代表作之一的《霸王别姬》。

  ◎ 《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多么悲壮感人!

  ◎ 除《霸王别姬》外,三出短打戏在开打一点上有相同之处,但《挡马》是武旦与武丑应工,有男有女,于武中见文,勇中见秀。

霸王别姬的故事3

  不可思议吧,历史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和我们现在人手一只的手机还有段不了情呢!且看——

  话说楚霸王项羽最初是不用手机的,这一天,军营里来了位美眉,自称虞姬,是来推销手机的。项羽很忙,没心思听她瞎掰,正要拒绝,虞姬说:“大王你就买一部吧,发号施令方便,打仗胜算就大了。我听说啊,汉军每个高级将领都配备了手机呢。大王不会连刘邦都不如吧?”

  项羽最恨人家说他不如刘邦,他气呼呼地说:“那小流氓能跟我比?哼,我就给士官以上将领每人配一部手机,看他怎么跟我比!”然后大笔一挥,签了一份订单,虞姬转眼就做了一笔上百万的生意,乐得她小嘴都咧到后脑勺了。

  拥有发达通讯的项羽从此百战百胜。但巨鹿之战,项羽一时头脑发热,把锅砸了,船也沉了,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十万秦军,一时溃不成军。幸好这个时候,他别在腰间的“摩托骡拉”响了,电话另一头传来了亚父范增的声音:“阿籍别怕,老夫亲自带人来增援了。”项羽信心倍增,马上群发短消息,把消息传下去,将士们纷纷喜出望外,奋力作战,终于取得了巨鹿大战的胜利。

  此后,项羽入关中,击刘邦,取得节节胜利,均与他的掌中之宝“摩托骡拉”分不开。就在他坐镇咸阳,意气风发时,美眉虞姬又打来电话,向他推销了一系列的套餐,譬如手机军情快报啦、军内互打啦、手机上网啦、手机游戏啦等等,项羽满口答应下来,末了,还别有用心地问:“虞姬小姐晚上有空么,咱们今晚在秦宫见个面好不好?”

  不久,项羽接到士兵被克扣军饷的投诉,开始不以为意,但投诉多了,让他有点放不下心,决定亲自到军营看看。

  一到军营,他以为自己错进了游乐场,只听手机的彩铃声、QQ声、游戏爆机声连绵不断,几乎每个将士都拿着手机在摆弄,训练、休息概不例外。项羽黑着脸问士官:“你们为什么要克扣士兵的军饷?”士官瞪着眼:“军饷?都拿去缴手机费了,还有什么军饷?”

  项羽正要大发雷霆,范增却不合时宜地责怪他:“阿籍,我早就说了嘛,你被那小娘们给忽悠了,这么庞大的一笔手机套餐费,我们楚军怎么承受得起?你啊,真是太幼稚了。”

  项羽最恨别人说他幼稚,他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对军营里手机泛滥的事,从此不闻不问。

  结果,刘邦重出汉中,与军心不稳的楚军交战,很快大占上风。在垓下被围的时候,汉军将士纷纷掏出自己的手机,播起了动听的'楚歌。楚军将士的手机大多欠费停机了,只能个个垂涎三尺。想起昔日无忧无虑玩手机的日子,更让楚军军心涣散,纷纷溃逃。

  项羽单枪匹马杀出重围来到乌江边,拿起手机拨打船夫的电话,本想让他前来接应,谁知道手机一拨,只听到冷冰冰的声音:“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请稍后再拨。”

  项羽长叹一声,吟了一首千古绝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机不能使。机不能使兮可奈何,虞姬虞姬为何骗我?”

  说罢,将手中那台“摩托骡拉”用力摔了个稀巴烂。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霸王别‘机’”!

霸王别姬的故事4

  秦末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主力项羽军在钜鹿一战中,摧毁秦军三十多万,导致秦王朝的最终灭亡。项羽年轻勇猛,力大无穷,本领出众,手持丈八枪,座下乌骓马,出生人死,所向披靡。灭秦后,他仗持自己功高位尊,实力最强,自立为西楚霸王。他把秦统一了的中国又重新分封了十八路诸侯,他没有按战功大小、军事实力分封,而是按自己的意愿好恶而封,引起各路诸侯的不满。其中最具实力的是刘邦,被封为汉王,统管巴、蜀、汉中一带。这是秦王朝放逐囚犯的地方,汉军将士多是山东人,谁也不愿远离家乡到此边远的贫瘠荒蛮之地,兵将常有逃跑。

  刘邦十分恼恨项羽,但他是个极有心术的人,听从谋士计策,养精蓄锐,乘霸王发兵攻打齐国的机会,出兵攻占关中,夺子霸王的土地,乘胜大举东进。楚霸王大怒不已,凭着骁勇善的军事优势,回兵大败刘邦,他们之间的战争打了整整五年。连续征战,士兵们疲劳厌斗,粮草不济,老百姓也无心耕耘,难过日子。项、刘二人终于被迫休战讲和,双方划定以咸阳的鸿沟为界限,东属楚地,西属汉地,各守疆界,彼此不再侵犯。项羽刘邦交换了文书,刘又要求项羽放回在战争中被楚军俘虏的父亲和妻子吕氏。项羽为人慷慨,立即放了这两个重要的人质,刘邦感激不尽。

  第二年,刘邦突然背信弃义,利用项羽撤兵的机会,全力追击歼灭楚军。楚霸王勃然大怒,痛骂刘邦这个背信弃义的小人,迅速集结三十万人马,回击刘邦的汉军。他凭着手中一支丈八长枪和无比的勇猛,所向无敌,直杀得汉军汉将抱头鼠窜,迅速败退领地成皋,关上城门,叫战不出。

  刘邦是个善于用智谋的人,手下又有一批足智多谋的军师和将军,他们决心联合齐王韩信、魏相国彭越等各路实力强大的诸侯一起合围项羽。刘邦还许下诺言:只要打败项羽,他将把临淄和大梁的土地划归韩信和彭越。各路诸侯得到许诺,更加拥戴刘邦,几支人马汇合一处,兵多粮足,声势浩大,一场围剿西楚霸王的战争就要开始。

  刘邦首先拜帅的是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韩信。他们第一个军事行动,就是用谋士张良的计策,乘楚军围攻固陵之时,悄悄派出五千精兵绕到楚军屯粮草的营地,放火烧毁楚军的粮库,埋下霸王项羽日后作战无有粮草供应的祸根。

  项羽神勇无双,手下部将个个骁勇善战。如何设计将项羽调出自己的营帐阵地,误人一个有进无退的绝路,合围起来,全部歼灭呢?元帅韩信亲自带领谋士四处察看地形。终于选中在安徽九里山中,调兵遣将设下十面埋伏,同时又派出能言善辩的谋士李左车诈降,取得项羽的信任,引诱他进入十面埋伏的圈套。

  霸王项羽拥有几十万人马,但兵力远不能与合围的刘邦大军相比,他决心深沟高垒,守住城池,不与刘邦的庞大军队正面作战硬拼死杀。何况江东是项羽起兵的地方,人心归向霸王,只要耐心坚守阵地决不贸然出击,一两个月后,汉军粮草接济不上,必会不战自退。然而项羽最大的遗憾是身边没有聪明能干的谋土。

  这天,项羽的伯父项伯面带兴奋匆匆报告,说是汉军中有个投降的谋士李左车求见大王,愿为大王效力。项羽正愁没有人为自己出谋划策,白天而降一个李左车,真是惊喜交加。何况这个李左车的遭遇人所共知:他曾在赵王驾前辅佐国事,不得重用;他投奔韩信,韩信受封齐王后,骄傲自信,凡有策划皆由自己决断,对帐下谋臣言不听,计不从,逃离者十有八九,自然李左车也难逃这种境遇。项羽对李左车很是看重,立即派人将他引进帐中盘问、考察,李左车恭谦谨慎,一副十分真诚的模样:"大王,我一身无依,四海为家,愿投麾下,如能得到大王信任,就是叫我以命相抵,我也愿意。"项羽对他言谈举止十分满意,然而目前两军正在交战,诈降的奸细太多,不可不防啊!项伯一旁直言相探:"两国交兵,不得不防诈降之人。"

  "我不过是个谋士,又不能带兵上-阵作战,就是有什么计策,也只不过是说出来,由大家商议,听不听最后还在大王。至于您这边力量的虚实布置,韩信早有探报,根本不需要我冒杀头的危险诈降探听。大王倘若见疑,是臣两眼不明,误投其主,实为最大的愚蠢,莫若死在大王面前,以明心迹。"

  说罢,李左车便往身边柱上撞去,被众人救下。李左车是个学识渊博的智者,霸王又见他赤胆忠心,自然也是想从他嘴里探听刘邦大营的虚实,就把他留在身边任用。

  项羽大军坚守阵地,不予出击,整座大营静悄悄的,以逸待劳。这日探子忽然飞马来报,说韩信大军兵屯垓下,贴出榜文辱骂大王,细作抄来,献与大王细看。榜文写道,人心皆背楚,天意属炎刘,剑光生烈焰,要斩项王头。

  项羽生性刚烈暴躁,点火就着,岂能容忍别人恶意取笑?!马上就要点兵去捉拿韩信,周兰等众将拼命拦阻:"这是韩信的.诱兵之计,不过是写了这么几句看不懂的诗文,煽动大王怒火,您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项羽转身故意征求李左车意见。

  李左车道;"韩信本是自大狂妄之徒,故意口出狂言,根本吓不倒大王。不过,依我看,您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不能老躲着不动,您想韩信他们岂能久等不战,臼白让士兵和战马消耗粮草,他们见您久守不攻,必会转移力量去攻打您的领地彭城,如彭城失守,您可就无家可归了。您若主动领兵出战,打了胜仗,自然可破刘邦汉军;若不能胜,您还可以退归彭城,此乃进可以战,退可以守的万全之策。不过,我是初来之人,不敢多话。"

  李左车巧舌如簧,力排众议,左右逢源,处处有理,终于说服了刚愎自用的项羽主动出击,率领10万大军向垓下进发。

  项羽重臣虞子期是爱妃虞姬的哥哥,对项羽忠心不二,他察言观色,早巳看出李左车心术不正,但项羽很难听取别人的看法,他万般无奈,只有去找妹妹劝说项羽回心转意。虞姬跟随项羽征战多年,不但美貌聪明,因自幼读书习剑,很能理解丈夫的禀性,常为丈夫分忧解难,项羽也能听她劝解。今日听哥哥所谈李左车之事,忧虑万分,暗暗着急:霸王这种独断专行、拒纳忠言的狂傲性格,日久必败于刘邦之手。

  很晚,项羽才回到营帐安歇,虞姬见项羽面色阴沉,越发小心伺候,为他脱盔解甲,轻声细语问他为何气恼。项羽说:"刘邦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会合各路诸侯与我讨战,还四散揭帖毁谤孤王。"

  虞姬乘机劝道:"用兵之道,在于知己知彼,若以一时气愤,草率出兵,恐怕刘邦汉兵势众,韩信用兵多诡诈,终非是大王之福啊!""妃子之言,句句有理,孤若迟迟不敢出兵,岂不被天下诸侯取笑?"

  "大丈夫能屈能伸,何惧别人耻笑?再说李左车伶牙利齿,底细并未摸清,需要多加小心为是。"

  项羽攻心已定,连虞姬的苦口婆心也觉得烦躁啰嗦:"孤从起事征战,从未打过败仗。孤此番出兵,若不灭汉誓不回程。妃子不必多言,明日发兵,妃子随孤同行!"

  虞姬怕惹恼项羽,不再多言,命人摆酒,伺候大王痛饮解忧。

  第二天,楚营号角声鸣,旌旗招展,项羽登台,点齐各路兵马,准备出战。忽然天上乌云翻滚,刮起一阵狂风,将纛旗旗杆咔啦啦拦腰折断,项羽座下乌骓遍体抖战,蹦跳咆哮。众兵预感不祥,大惊失色,项羽爱将周兰劝道:"旗折马吼,于军不利啊!"

  虞姬也劝:"今日出兵;望大王听从劝谏,方能百战百胜。"

  项羽鼻子里哼了一声,他与刘邦交手七十次征战,从无败绩,今日,箭上弦,刀出鞘,出发在即,岂有退回之理

  在此关键,李左车又乘势向霸王报告一个好消息:韩信好大喜功,聚拢来众多兵将,却不知拖累也太大了,眼看粮草接济不上,他已命令一部分军队返回驻地,汉王刘邦也领着一部分人马回了成皋,我们应乘此机会,加速行军出击汉军。项羽听此消息,进攻的决心更加坚定,立即带领大军快速向垓下进发。

霸王别姬的故事5

  虞姬身世之谜

  虞姬,江苏苏州常熟人

  楚国灭亡后,项羽自幼便随叔父逃亡至会稽郡吴县(今苏州),并后来在苏州一带率领江东子弟起义。项羽结识虞姬,虞姬为今江苏苏州常熟人,常熟有虞山,今是著名的虞山风景区,虞姬即出生于常熟虞山脚下一个村舍——虞溪村里。

  虞姬,一说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人

  沭阳县颜集乡为虞姬故乡,境内有虞姬沟蜿蜒半境,此沟因人得名,沟畔有胭脂井、霸王桥、九龙口、点将台、项宅等史迹。沭阳,隶属江苏省宿迁市,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据《江西吉安庐陵项氏家谱》记载:虞后生时五凤鸣于宅,异香闻于庭,生于丁丑(公元前224年)卒己亥(公元前202年),葬彭城。

  沭阳民间关于虞姬的传说佳话也是颇多。据介绍,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曾任沭阳知县,离任43年后重游沭阳时,特地再到颜集乡凭吊虞姬,作有“过虞沟游虞姬庙”诗,并自注“相传,虞故沭人也。”民国期间沭阳当地曾对虞姬庙进行修建,后该庙在抗战期间毁于战火。

  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刘邦困在了垓下,刘邦手下有不少人会唱楚歌,项羽几番突围失败,兵孤粮尽,夜晚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楚营里的将士们听见家乡的歌声,军心涣散,都纷纷逃跑了。楚霸王看见大势已去,心如刀绞,他什么也不留恋,只惦记着爱妾虞姬。两人饮酒帐中,不由悲伤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凄然起舞,忍泪唱起《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的这一首《垓下歌》,既是历史上少见的绝命悲歌,也是爱情的悲歌,虞姬为了让项羽不再有牵挂,唱完《垓下歌》,拔剑自刎。

  项羽悲痛万分,在仓促间只好草草掩埋了虞姬,随即项羽带着八百骑兵连夜突围而出,被汉军追至乌江边,乌江亭长说江东还是霸王的'地方,汉军没有船,让霸王渡江东山再起。项王说,自己当年与江东8000子弟出征,已全部战死,自己不愿苟且偷生,并无颜面再见江东父老,谢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不忍心将良马(乌骓马)杀掉,将马送给乌江亭长引渡,然后率领28个子弟兵执短兵器和杀来的汉军再次拼杀,最后项王见到自己的旧部下吕马童,说:不是我项羽不能打,今天天要亡我,我又奈何,既然老朋友都来了,那就让老朋友得万户侯(刘邦当时用重金购项羽首级),于是慷慨地自刎在乌江边,将头送给了吕马童。

  《史记》中记载: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霸王别姬的故事6

  江苏省宿迁市,因为一个失败的男人而名闻于世——项籍,但后人们更喜欢叫他的字——羽,或者尊称他为“霸王”。项羽,这是一个尽管失败依旧流芳千古的男人,这是一个顶天立地、敢爱敢恨的男人,这是一个千古唯一的男人。不管这个世界上出现多少的“兵仙”、“战神”,“霸王”只有一个,如同秦始皇身后无人再敢称“千古一帝”,“霸王”这两个字只属于项羽,或许后世依旧有不少猛将被比作项羽转世,但是超越项羽者,千古无一!

  项羽这个名字,永远和一个女人的名字连接在一起——虞姬。垓下之围,霸王别姬,《史记》里的短短记叙,变成了千年的爱情悲剧,如果要问西楚霸王究竟死于何时何地,我相信,在虞姬自刎的那一刻,那个被称作霸王的男人就已经死了。可以说,没有虞姬,项羽的名字不会被太多人记住。毕竟,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张良、韩信、萧何、英布……将星云集,在项羽死后的悠悠岁月里,天地间也曾经上演过无数悲欢离合、成王败寇,但人们偏偏钟情于一个项羽,我们的目光穿越过力拔山兮,穿越过背水一战,穿越过杀人盈野,甚至穿越过百战百胜,我们看到的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低谷,也是最后一次,人们记住项羽,不是因为他武功盖世,也不是因为他残忍嗜杀,而是因为他的柔情刻骨。后人们争论着项羽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说他好者誉之天,贬他恶者毁于渊。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本身就无须争论,那个年代,本身就是一个杀伐四起的年代,杀人定不得好坏,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项羽,他的残暴,他的凶狠,太多人有过,走上那条角逐天下的道路时,就注定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结局,只能说,项羽,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的眼里只有征战,只有朋友和敌人,只有服与不服。或许,这可以解释鸿门宴上项羽的妇人之仁,放过刘邦,只因为他是自己的结拜兄弟,就这样简单。重仁者王,重友者霸,重利者孤。

  项羽不是君王,他角逐天下只是为了过几天太平日子,他分封诸侯只是为了安抚一帮兄弟,在他眼里,大家有了自己的地盘,就不会再打打杀杀,鸿门宴,只不过是他想出一口气而已。项羽,他可以是敌人眼中的杀神,但对朋友,却是绝对的义气。他的理想无非是平定天下后,和兄弟们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他不想一个人孤孤单单。他是霸王,他也只是一个只想做天下第一的孩子。项羽是一个合格的男人,虞姬为让他毫无顾忌的突围,情愿为他自刎;秦朝降将章邯愿为他死战刘邦;八千江东子弟兵愿在他的号令下战死沙场也无怨无悔;乌骓马愿为他自投乌江。有情有义,侠骨柔情。项羽是死了,世上又多了一个悲情的英雄。但中国的历史一向差的不是皇帝,差的是有情有义的汉子。

  “江东自古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后人们纷纷感叹为何项羽不夜渡乌江、卷土重来,若如此,两汉恐怕就不姓刘了吧!可惜,乌江耻学鸿门遁,项羽终究横剑自刎,若让我来妄加揣测,我会说项羽早已死了,他的八千兄弟死了,他的女人死了,他的心也死了,就是活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只是再给黎民带去几十年战乱罢了。项羽早已不想打了,但刘邦不肯,刘邦不是项羽,刘邦想要的是天下。刘邦可为君,但项羽只适合为帅,但就因为项羽的不完美,让后人记住了他,他的有情有义,他的柔情似水,他的豪气干云。在那个年代,女人只是男人的工具,唯有项羽,他是真得爱着虞姬。可惜,项羽死了,但也可喜,项羽死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会少了一个英雄,而多了一个皇帝。

  项羽的一生共有三十年,但无论哪本史书中记载的项羽都是很少笑的,毕竟项羽年少就成了孤儿,被叔父项梁带大,始皇帝平定六国,作为楚国的贵族,项氏从灭国之日起,就背负着国破家亡的仇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氏一丁,大楚必兴。”之后的岁月里,项羽跟随叔父南征北战,日日在战火和杀戮中生存,这样的生活,要他如何能笑得出来?但是,《史记》所载,项羽在乌江自刎前笑了,只是永远没有人能知道霸王为何在自刎前发笑,我也只能妄加揣测,项羽的笑是一种解脱,是一种结束,更是一种超脱。虞姬永远不会知道,如果她不死,项羽还会夜渡乌江,因为他至少还有一个心灵上的.寄托,可惜,虞姬死了。

  项羽自小是一个孤儿,这也就导致了他后来多疑易怒的性格,哪怕他成为了西楚霸王,他的心灵深处永远存在着不安,越是强势的男人,越是霸气的男人,在他们心爱的女人那里,他就越像一个孩子。虞姬,是项羽在常年征战中心里唯一温柔的慰藉,项羽的心,已经和虞姬的生命连接在了一起,虞姬要他突围,要他活下去,他做了,但到了乌江,他迷茫了,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还要活下去,兄弟没了,爱人没了,“项王意气尽”是他真实的写照,他早就不想打了,何必渡江后再给人间徒添几十年的血雨腥风,结束了也好,结束了也好!一生的痛苦和复国的重担终于结束了,虞姬,我不再是那个只能杀伐征战的项羽,我只是你的霸王,我只想牵着你的手,去看家乡的朝日夕阳、春水秋月。虞姬,黄泉路上等我,孤王来了。兄弟们,我们说好推翻暴秦,平定天下后,就一起回江东老家喝酒吃肉,对不起,我没能做到,不过,黄泉路上,我们一众兄弟一起走,鬼门关、阎罗殿,我们依旧一起闯荡。从此以后,这世间再无霸王!

  项羽,西楚霸王,“勇战派”创始人,一生征战,所交手敌将无一合之敌,尤擅于以少胜多,麾下将士,精悍勇毅,八千江东子弟兵,有以一胜十之能,破釜沉舟一战后,各路诸侯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带兵亲如兄弟,豪气干云,气吞山河。可惜残忍好杀,不善识人,虽有领兵作战之能,却胸无沟壑,心机浅显,终究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人人都羡慕项羽的霸道大气,敢爱敢恨,对其输给一个奸险卑鄙、无耻无情的刘邦所扼腕叹息,但是,霸王虽杀伐一生,但终究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和生死与共的兄弟,而世间的皇帝,没有哪一个不是城府深沉,不敢爱,也不敢恨。项羽是一个悲情的英雄,一个真正的男人,但他永远不是一个帝王。中国的历史,皇帝有很多,但霸王只有一个。楚汉相争,西楚霸王,至今,已成为一段传奇。

  虞姬,若有来世,我依旧会娶你,我们再续那一段传奇。霸王陨,奈若何!只可惜,生死轮回后,有的只会是一个帝王,他也不再是曾经的霸王项羽,那段传奇,终究已有一个凄美的结局!

【霸王别姬的故事】相关文章:

霸王别姬作文10-20

《霸王别姬》经典对白精选10-13

霸王别姬作文(通用21篇)11-13

育儿故事胎教故事06-02

德育故事:我的德育故事02-08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懒蜜蜂肥肥的故事少儿故事08-25

龙舟的故事03-09

熟能生巧的故事03-09

母亲的故事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