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举棋不定的故事
举棋不定的故事1
成语释义:
举起棋子不知下哪一着好,比喻遇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
来源追溯: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奕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亡,可哀也哉。
故事链接:
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卫献公骄横粗暴、滥杀无辜,朝中许多大臣敢怒不敢言。卫大夫宁惠子联合孙文子等发动政变,将卫献公赶下王位。卫献公在国内无处安身,就流亡到了齐国。
赶走了卫献公,宁惠子就立卫殇公为国君,自己把持朝政。临死时,宁惠子觉得有点对不住卫献公,就嘱咐儿子宁悼子,让他有机会就把卫献公从国外接回来。
流亡在外的卫献公听说宁惠子死了,就积极活动,准备复国。他派人告诉宁悼子,自己复位后,不会管理朝政,只掌管一些宗庙、祭礼之类的事。宁悼子有些心动 了,但是大臣们却一再反对,认为卫献公一旦复国,肯定会进行报复。有一位大臣说:“做事要保持前后一致,你父亲驱逐了卫献公,现在你又打算把他请回来,就 像下棋一样,举棋不定肯定要失败。对待国君的立废问题,一定要慎重啊!”
宁悼子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结果卫献公一回国,就把他杀了。
学以致用:
即使是性格果断的人,在遇到一些棘手麻烦事的时候,也常常会举棋不定。
举棋不定的故事2
1 举棋不定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军事政变,将卫献公赶下台,立别人当了卫国国君。后来,宁惠子临死前觉得自己做错了,便将儿子悼子叫到身边对他说:"我的儿子呀,当初你的父亲一时鲁莽,驱逐了国君。现在我知道做错了,看来,只有你能帮我改正我的错误了。把卫献公接回来吧。”说完,就去世了。
一直流亡在国外的卫献公听说宁惠子已死,便开始了复国的活动。他派人同宁悼子联系,并许诺自己回国后一定要让宁悼子掌权,自己不管朝政。
宁悼子有些心动,于是和众大臣们在一起商议。
大家都反对宁悼子做这样的蠢事。其中有一个大夫说:“想十二年前,你们宁家驱逐了卫献公,并没什么过错。可现在又要接卫献公回来,我想这会很危险。就如同下棋,棋手如果举棋不定就会遭到失败。对待一个国君的废与立更是这样,犹豫不决就会招来灭族之祸。”
宁悼子独断专行,不听劝说,迎回了献公反而被献公用计除掉了。
2 举棋不定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jǔ qí bú dìng
【解释】举:拿起,拿着。拿着棋子,不知该如何下。比喻做事多有顾忌,犹豫不决。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犹豫不决 优柔寡断 棋高一着
【反义词】当机立断 斩钉截铁 快刀斩乱麻
3 举棋不定的成语故事点评
举棋不定的人太易受环境的左右,朋友的三言两语或是不同做法都会使他改变初衷,如果说自己原来的计划是经过缜密的思考的,此时就应当坚持自己的立场。在面对选择时,得先分析好局势的`好与坏,再当机立断的做出选择,往往举棋不定的人对任何情况都是没有底气和信心的。
举棋不定的故事3
春秋时,卫国国君卫献公是个骄横粗暴的国君。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把卫献公赶下了台。卫献公只好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着流亡的生活。
驱逐了卫献公以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了朝政,并新立了卫殇公公孙剽为国君。
但是,宁惠子临死之前,他却领悟到驱逐国君一事是自己的一个耻辱,便叮嘱儿子宁悼子要把卫献公接回来。不久,卫献公也开始了复国活动,他派人回国与宁悼子联系,并让人向宁悼子许诺:复国后,决不干预国政大事,只掌管宗庙、祭祀等一类的事。
但是,不少大夫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榖见了献公以后。回来劝宁悼子说:
“献公虽在外流亡十二年,但粗暴的脾气一点没有变,要让他回来,大家的死期就到了。”另一位大夫大叔仪也警告宁悼子说:“做事情要前后一贯,你们宁家一会儿参与驱逐国君,一会儿又要接回来,这还不如下棋。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要失败,何况在对待国君的废立问题上,如此轻率,一定会有灭族之祸。”
可是宁悼子独断独行,以“先父遗命”为借口,不听劝告,一心要独揽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杀掉了卫殇公公孙剽,迎回了献公。
最后,卫献公却利用大夫公孙免馀,除掉了宁悼子,消灭了宁氏势力,报了自己被宁氏驱逐之仇。
成语故事: 举棋不定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拼音: jǔ qí bù dìng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
解释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举棋不定的故事4
“举棋不定”这则成语是说举着棋子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用来比喻遇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这则成语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
春秋时,卫国国公卫献公骄横粗暴。后来,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把卫献公赶下了台。卫献公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着流亡的生活。
接着,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了朝政,并立卫殇公公孙剽为国君。宁惠子去世前,认识到驱逐国君一事是自己的`一个耻辱,便嘱咐儿子宁悼子将卫献公接回来。
不久,卫献公也派人与宁悼子联系,要他助其复国,并许诺:复国后,只掌管宗庙、祭祀等一类的事,而不干预国政。但是,许多人都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说卫献公粗暴的脾气仍未改变。另一位大夫叔仪也对宁悼子警告说:“做事情要前后一贯,你们宁家一会儿参与驱逐国君,一会儿又要接回来,这还不如下棋。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会失败,何况在对待国君的废立问题上,如此轻率,定有灭族之祸。”
可是宁悼子仍以“先父遗命”为借口,不听劝告,一心想独揽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杀了卫殇公,迎回了献公。最后,卫献公又除掉了宁悼子,报了自己被宁氏驱逐之仇。
举棋不定的故事5
【注音】jǔ qí bù dìng
【典故】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释义】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犹豫不决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反义词】斩钉截铁、当机立断
【同韵词】摸索门径、吹灰找缝、屈节辱命、十战十胜、洞中肯綮、河清云庆、珠联玉映、达观知命、打牙打令、修心养性。
【年代】古代
【灯谜】最慢落子的下棋人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卫国人宁殖将国君卫献公驱逐,另立公孙剽为国君。临终前嘱咐儿子宁喜去齐国接回卫献公。宁喜去看望了卫献公表示愿意帮他回国。大夫大叔仪事后对宁喜说:你这样举棋不定会招致大祸的。卫献公回国后就杀了宁喜。
【示例】对于“逃匿”震南村中,拒不从命的小小的胡杏,他们却是举棋不定。欧阳山《苦斗》七十八
【成语造句】
1、那一次,由于尼克松先生有着美国西部和南部垄断资本势力的支持,由于乔治·罗姆尼州长在竞选过程中发生失误,也由于纳尔逊·洛克菲勒州长一度举棋不定,踟蹰不前,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尼克松先生得以突围成功。
2、迟大冰的喜兴劲儿一点也没有了,他望着空荡荡的.马棚,不知道该进还是该退了?正在他举棋不定时,卢华朝他走了过来,他立刻决定对卢华进行摸底,因而不等卢华开口,他就忿忿地说,"你还把我迟大冰当成人吗?调动我的工作为什么事先也不打声招呼?"
3、苏先生,军长为什么还不下决心,还要这样举棋不定的今天战一下明天和一下呢?为什么不趁敌人的大军没有集合以前把敌人赶出去呢?
4、毛泽东同志全面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认为傅作义集团举棋不定,存在着坚守平津,全部南逃,蒋系的24个师南逃,傅系的20个师西窜绥远的三种可能性。
5、这种矛盾的心理和举棋不定的思想状态影响了他的排兵布阵和技战术的组合。
6、可是这批财富却成了老马尔蒂尼的精神负担,成了他的心理障碍,成了他制定技战术时举棋不定的因素。
7、每当肖邦为稍纵即逝的灵感作最后定型而举棋不定时,乔治桑都能给予艺术上的帮助与支持。
【举棋不定的故事】相关文章:
育儿故事胎教故事06-02
德育故事:我的德育故事02-08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懒蜜蜂肥肥的故事少儿故事08-25
龙舟的故事03-09
熟能生巧的故事03-09
母亲的故事03-09
象棋的故事03-09
读书的故事03-10
母爱的故事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