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债台高筑的故事
债台高筑的故事1
出处:《汉书·诸侯王表序》。
意思:形容欠债过多、无法偿还。
周朝末代天子周赧(nǎn)王名义上为“天子”,实际上对诸侯国没有一点约束力。当时,直属周朝的领土极小,并分为东周和西周两部分,由东周公、西周公分别统治,周赧王在政治上起不了任何作用。 内容来自
公元前257年,秦国大将蒙鹜率军30万攻打赵国。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打退秦军。楚国的考烈王十分仇视秦国,闻讯格外振奋。他决心抓住良机,联合各诸侯国,由自己任主将,一举并吞秦国,为楚国报仇雪耻。
考烈王自认为威望不足以号令诸侯,就派人请求赧王以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由考烈王为主将讨伐秦国。郝王也觉察到构成对天子宝座的最大威胁来自秦国,他更想趁此良机重振天子的权威,于是很高兴地同意了楚国的请求,同时还决定集中周朝的部队,由西周公统领参与对秦作战。
可是,由于各诸侯国早就断绝了对周天子的朝供、周朝衰微,天子的经费非常拮据,要调兵就需要备粮秣,赧王被迫无奈,决定向豪门富户借债。富户们经过慎重协商,同意贷款给赧王。但是要求赧王写下字据,保证在打败秦国之后,将本息一次付清。赧王觉得富户们的要求合情合理,便同意了。
周兵集结之后,由西周公宰领,浩浩荡荡从河南向陕西进发,准备沿途与各国诸侯的兵马汇合。当初,主意是楚考烈王出的,自然楚国发兵比较积极.燕国也很讲信义,派出了部队。待到三万部队汇合在一起时,却不见其他国家的动静,他们只好将人马驻扎下来,一直等了三个月,还是不见其他国家的一兵一卒。楚考烈王无计可施,只得下令撤兵,各归本国.周兵虽然没有打仗,但军费却用个精光。
赧王见用兵无功而返,心情不禁十分沉重,他不知从何处筹措款项来还债。当时借债给赧王的富户见周兵已经回朝,纷纷带上借据向赧王讨债。赧王无钱可还,只得严令守它的卫士将债主们一律挡在宫外。债主不甘心,在门外吵吵闹闹,声音传进深宫,弄得赧王心神不定,寝食不定。后来,他只好在深宫里建一座高台,自己躲避起来。周王宫门外的混乱吵闹引起了卫士的不满,他们请求赧王将债权人轰走。赧王情绪低沉地说;“欠钱不还已经不好意思了,还不让人出出气也太霸道了,让他们闹去吧。”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债台高筑的故事2
“债台高筑”的成语,其故事发生在东周时期。《汉书·诸侯王表序》是这样叙述的:“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衰败),至虖厄岖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被窃铁之言”。关于“逃责(债)之台”,古文家颜师古有一段注释:“周赧王欠了别人的债,又没有办法还。被债主逼债逼得无处可去,乃躲避在这个台上,后人因此把这里称为逃债台。”
东周时期,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由于国力不强,只能控制洛邑周围的一小片地区,大多数地区被诸侯国控制。这时的东周,所行使的仅仅就是形式上的王权。
在经历了500多年后, 到了战国后期,秦国空前强大。不断吞并六国的土地。此时,周赧王(姬,名延)即位,他不仅是一个毫无实力的傀儡,也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如果不是他的一个愚蠢的举动,或许秦国还会让东周再存在几年。正是他的这次举债伐秦的举动,彻底葬送了东周。
公元前256年,秦国开始大举向山东六国进攻,先伐韩国,很快夺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在今登封市一带),斩首四万。逼近周赧王所居的王城(今洛阳的周王城遗址)。周赧王和各位大臣一片慌乱,深怕秦军顺手牵羊灭了东周。但又确实无计可施。
就在这时,南方的楚国国王考烈王,在他的相国“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的鼓动下,派遣使者向周赧王献计,要他以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的军队,组建一支联军,来对抗秦国军队。使者说:秦国强大,单独一个国家难以对抗,只有以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联合攻秦才有可能自救。
楚国之所以要给周赧王出这么一个主意,主要也是为了自救。因为当时楚国也受到秦军的威胁,被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连都城郢都被秦国大将白起攻占了。考烈王的这个做法,也属于病急乱投医,他根本没有想过,谁会听从一个根本没有实力的周王室的号令?周赧王头脑一热,就觉得自己天子的权力或许还能当回事儿。于是便起草诏令,分发六国,约定各国出兵的时间,要带领联军去攻秦。
但是,这个时候的周赧王,只有一小块领地,没有军队,自己没有军队如何参战?他在洛邑反复动员,才勉强凑集了六千人马,但又没有军费,连军队的.盔甲车仗、粮草马匹都置办不齐。又有人给他出主意,可以向洛邑的富商大贾借债,并许诺灭秦后还清本钱和利息。
到了约定日期,周赧王把自己的六千人马带到伊阙(即龙门),等其他六国的军队来向他报到,但是,等来等去,除了楚、燕二国象征性地出了一些军队外,齐国、赵国、魏国等各国毫无音信。这些国家中,有些与秦国有关系,如齐国;有些害怕秦国,如魏国和赵国。大家都知道这样联合的行动只是一种闹剧而已。只靠这点力量,显然不是强秦的对手。见此情景,楚、燕两国的军队也各自散去。周赧王一看事情不能成功,也只好作罢,解散了自己的军队。但此时军费也花费得差不多了。
秦国的秦昭王得知周天子要联合关东六国抗秦伐秦,非常恼怒,便命令大军攻打东周。秦军打到王城,周赧王无法抵挡,只好屈服。被秦军赶到伊阙南边的新城居住。关于这一段历史,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
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背着)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使将军摎(音nào)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於周。
这里的“西周”,是指周赧王的都城在洛邑西,并非是历史上的西周。在秦昭王的雷霆之怒下,周赧王傻了眼,被迫到秦国求情,并献出了自己的封地和人口。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周赧王向洛邑的商贾们借了大量的债,众债主眼看他无法还债,就一齐赶到新城,向赧王讨债,周赧王此时已是一贫如洗,不能还债,就干脆藏起来,躲进一处建在高台上的驿馆内,这处高台就被称为“逃债台”、“避债台”。据说至今洛阳仍有“逃债台”的遗址。
债台高筑的故事3
【成语】: 债台高筑
【拼音】: zhài tái gāo zhù
【解析】: 形容欠债很多。作谓语、补语。筑起很高的债务台,形容欠债很多。出自《汉书·诸侯王表序》注引服虔说:周赧王欠债很多,无法偿还,被债主逼得躲在一座台上。
【成语故事】:
战国时,摇摇欲坠的周赧王还野心勃勃,但实际却软弱无力。他想联合楚、燕等国攻打秦国,但没有足够的军费,于是向国内的有钱人借钱,答应等打胜仗后加利偿还。结果没等到与秦军交战,周赧王就吓得撤兵回国,而借来的军费却花光了。这时,要债的`人天天聚在王宫门前吵闹,逼得他只好躲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不敢下来。因此,人们把这座高台称做逃债台。这个成语比喻欠债很多。
债台高筑的故事4
三千多年以前,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朝代的时候,周朝是十分兴盛的,这就是所谓"大周八百年"。可是传了八百多年,周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小,到了周赧(nǎn)王的时候,周天子的土地,零零碎碎加在一起,也就几个县而已,不但比不上秦、楚这样的大国,连大国底下的臣子封地没准也比不上。周赧王本人呢,完全是一个傀儡,人家让他干什么他就得干什么。
这时,诸侯国中,秦国尤为强大,经常出兵平灭那些弱小的国家。有一回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结果却被魏国的信陵君打败了。赵国得救,秦兵战败,在各国家引起了很大震动。当时楚国有一位名士叫春申君,便向楚国的国君楚考烈王建议说:"大王,机会来了。秦国老想称王称霸,这次信陵君打败了它。假如您此刻联合几个国家,一齐攻打秦国,就能把秦国灭了。这样一来,您就成了各国的'盟主。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啊。"
楚考烈王给春申君说动了心,说:"这事能行吗?""绝对行。更何况,您可以借助周天子的名分,请他表示支持,也跟着出兵。""周天子没有多大地盘,也没有多少兵啊。""就算出十个人,那也是天子出兵啊,可以鼓动人心。"楚烈王便答应了。于是,楚国就与各国联络,要建立一个联盟,联合向秦国发起进攻。同时,楚考烈王派人给周赧王送去一道公文,里面说:"我们要联合起来灭掉秦,请天子支持,也请天子出兵。"周赧王听说楚王要联合各国灭秦,想起自己的地盘被秦国侵占了不少,心里很高兴,马上就签署天子令,说:"我同意你们联合起来共同灭秦,我也参加出兵。"
不过,到了出兵的时候,周赧王才感觉到问题很严重。为什么?他的国家小啊。好不容易凑齐了六千人,许多还是老弱残兵。"只有六千人也得出兵!"可是,六千人得有兵器,有粮饷,有供给。这些东西都需要钱。周天子国库空虚,怎么办呢?周赧王就想到个主意,干脆向领地里的商人、地主借钱,告诉他们,这次要是把秦灭了,把战利品得来,就连本再利加倍偿还他们。这一号召还真管用,不少人都愿意投资,军队有了经济资源,就开始让这六千人开赴前线。
可是这六千人走到半道上却驻扎了下来。怎么回事呢?原来楚国去联合各国,虽然口头上都答应了,可是到出兵的时候,就各有打算。有的国家觉得自己实力不足,去攻打秦国,只会自己遭受损失;还有的国家,比如齐国,跟秦国关系本来就不错,所以就按兵不动。楚考烈王发现各国都不愿出兵,联军组织不起来,自己再一考虑,要是只有两三个国家出兵,也没有灭秦国的胜算,干脆自己也不出兵。只有周赧王的兵来了,楚考烈王告诉他们:"你们先回去吧,这次准备得不充分,先不打了。"这六千人就又回来了。
这一出兵可花了不少钱,但没打仗,自然就没有战利品,也没得什么钱。这下周赧王欠的债可不少。那些借钱给他的债主整天就堵着宫门要账,甚至有的还要冲进宫去,他们说:"您是天子,说话要算话的,借了我那么多钱,为什么不还?"周赧王吓得跑到后宫去,那里有一个高台,他便躲在上面,于是人们就把这里称作债台,意思是躲债之台。周赧王在这台上躲债,就叫"债台高筑"。
"债台高筑"这一成语,直到今天仍然被用来形容欠债很多,无法偿还。
债台高筑的故事5
债台高筑这个成语出自《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债之台”颜师古注。又见于《帝王世纪》。
战国时期,周报王软弱无能,名义上虽贵为天子,但手中并没有实权。当时,他所管辖的土地很小,还分为两部分—东周和西周。现在河南省巩县一带是东周,由东周公治理;河南'.城一带是西周,由西周公治理。叔王自己住在西周。
楚考烈王听说魏国信陵君把秦国打败,想当合纵抗秦的纵约长,约会齐国出兵消灭秦国;并想让周掇王下令讨伐秦国。服王老早知道秦国有侵犯周朝的打算,就答应了这个请求。于是在西周集中了军队,由西周公带领去和各国会合。但因为当时没有军费,只好立下字据,向有钱的富人借款,说明等到打了胜仗回来,加利偿还。
可是,周兵出动以后,只有楚、燕两国发兵会合。一直等了二个多月,再没有别的'诸侯派兵前来。结果一仗未打,就把军队撤回国内,倒把借来的钱花完了。
这时,借款给周赦丁,的人天天拿着债据到宫门外讨债,吵闹的声音一直传到宫里面。周旅王因为没有钱还债,心情苦闷,经常躲在宫里的一座高台上。人们把这座高台叫做“避债台”。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成语构成“债台高筑”,形容人欠债很多,没有办法偿还。
【债台高筑的故事】相关文章:
育儿故事胎教故事06-02
德育故事:我的德育故事02-08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懒蜜蜂肥肥的故事少儿故事08-25
龙舟的故事03-09
熟能生巧的故事03-09
母亲的故事03-09
象棋的故事03-09
读书的故事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