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分道扬镳的故事
分道扬镳的故事1
【出处】
《魏书》。
元志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大臣,他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但清高孤傲。
元志恃才自傲,瞧不起某些才疏学浅的达官贵人,经常对其出言不逊,但又合情合理。一次,元志外出游玩,正巧御史中尉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元志的官职比李彪的小,按理应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给他让路。李彪见他这样轻狂骄逸,目中无人,便怒火中烧,当众责问元志:“我乃堂堂的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可不认李彪的理,反而振振有词:“我是这里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而已,哪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
两个互不相让,争吵不巳,最后闹到孝文帝那里。
孝文帝听了他们各自的陈词,觉得两人的话都有点道理,也不好作评判,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你们说的`也都有道理。我看不如这样吧,你们俩分开走,各走各的,在自己的道上扬鞭催马不就行了吗?”
释义
分道扬镳原意指把道路接直行线一分为二,各走属于自己统辖的路,分路前进,后来用以比喻各人向各自不同的目标前进。互不相干。
分道扬镳的故事2
分道扬镳的成语故事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分道扬镳材料
【发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出处】《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解释】道:路;镳:马嚼子;借指为马;扬镳:驱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近义词】各奔前程、一拍两散、风流云散、各奔东西、各行其是
【反义词】志同道合、并驾齐驱、齐头并进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举例】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九回:“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亦向广西进发,~,为国效力去了。”
分道扬镳的故事3
[释义] 道:路;镳:马嚼子;借指为马;扬镳:驱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语出] 《北史·河间公齐传》:“(元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孝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正音] 镳;不能读作“lù”。
[辨形] 扬;不能写作“杨”;镳;不能写作“标”。
[近义] 各奔前程 风流云散
[反义] 志同道合 并驾齐驱
[用法] 多用于书面。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各奔前程”都有“由于志向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的意思”。不同在于~偏重于“分手”;多用于人;“各奔前程”仅用于人。
分道扬镳的故事4
分道扬镳的意思
分道扬镳,亦作 分路扬镳 。扬镳: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比喻志趣目的不同而分别行事。语本《魏书·拓跋志传》:﹝ 拓跋志 ﹞与御史中尉 李彪 争路 高祖 曰:‘ 洛阳 我之 丰 沛 ,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南史·裴子野传》: 兰陵 萧琛 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 《北史·文苑传序》: 梁 自 大同 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 简文 、 湘东 启其淫放, 徐陵 、 庾信 分路扬镳。
基本信息
【词目】分道扬镳
【拼音】fēndàoyángbiāo
【结构】连动式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基本解释】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道路。也比喻双方财力相当在地位上互不相让。也引申为能力不分上下,不分轩轾。
分道扬镳的典故
这个成语故事来源于《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北魏有一个名叫元志的人,他很有才能,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一个洛阳的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分道扬镳的成语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他觉得自己的才华很高,很是看不起那些没有学问的人。尽管如此,孝文帝还是很赏识他,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诗书,商谈一些国家大事。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孝文帝本来就觉得元志是个人才,就任命他为洛阳令(相对于北京市市长)。当了洛阳令后,元志更觉得自己了不起,更看不起那些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对他们也经常表示往往轻视,很对人都对他颇有微词,但也拿他没有办法,谁让他那么有才能呢?
有一天,他乘车上街,百姓见这前呼后拥的威势,都纷纷回避。正巧,前面又声势浩大地走来一队人马。原来,为首的是大官僚李彪。论官职他比李彪低。按当时的规矩,他应当首先回避,让人家的车子先过去。驾车的马夫问元志:主人,我们还是让路吧。元志生气地说:凭什么让我给他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哼哼一笑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就这样,两个人争论了起来,相互堵着路,谁也过不去。最后,两个人只得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自己是皇帝许可乘坐华丽的车子的,一个洛阳令怎么能同御史中尉对抗,不让路。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皇帝不愿说谁是谁非,要做一个和事佬,说道: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后人就用分路扬镳或者分道扬镳来指分路而行。用这个词多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
分道扬镳的故事5
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国都原在平城,魏孝文帝时迁都洛阳。据《北史》载,“洛阳令”即“京兆尹”元志,曾同“御史中尉”李彪发生过 一件有趣的争路纠纷。
据说元志仗着自己有些才能,相当骄傲,对于某些学问不高的大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有一天,他坐着车子正在街上走着,恰巧遇见李 彪的车子迎面过来。那时,官员出门总是前呼后拥的,官职越高,随行人马就越多,威风气派也就越大。老百姓在街上遇见他们,老远就得回 避。官职低的官,也得让官职高的官先走。如遇官职相仿,客气些的也就让道。元志论官职是应该让李彪的,可是他瞧不起李彪,偏不相让。 李彪很生气,当场训斥元志。元志不服,两人就争吵起来。
元志和李彪到孝文帝面前去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 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了,不愿意评判他们谁是谁非,便笑道:“洛阳是寡人的京城,应该分路扬镳。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得了吗!”
分道扬镳的故事6
成语释义:
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扬镳:举鞭驱马前进。
来源追溯:
《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故事链接:
南北朝时,北魏有一个名叫元志的人,聪慧过人,饱读诗书,被封为洛阳令。他仗着自己的才能,有些看不起朝廷中的某些达官贵族。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御史中尉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低,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高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百姓,哪里有地方官给百姓让路的道理?”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了起来。于是一起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孝文帝听完他们的争论,笑着说:“你们各有各的道理。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学以致用:
小王和小李曾经是一对特别要好的朋友,长大以后,由于各自的`理想不同,两人的意见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最后终于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分道扬镳的故事7
成语名称:分道扬镳
成语拼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道:道路;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向前。分路而行。才力相当,各有千秋。
成语来源:北齐·魏收《魏书·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成语造句:王朔《空中小姐》:“复员后,我们可以说分道扬镳了。”
分道扬镳的成语故事
出处:《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释义:“扬镳”,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故事: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分字开头的成语
分一杯羹 分崩离析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包含有分字的成语
入木三分 分庭抗礼 分道扬镳 分崩离析 不安本分 不分胜败 四体不勤 分一杯羹
分道扬镳的故事8
一个人,若灵魂受难,最大可能是,与不在一条道上的人走在了一起。走在一起还不算。甚或还得一起说笑,一起用餐,一起共事,一起缠绕在时光中。这是一场痛苦而绵长的折磨,恍若走在雨里,一身泥泞不说,天还要阴沉到看不见消散的尽头。
混溺于俗人,苟且于小人,顺遂于恶人,活得窝囊不说,关键是活得狼狈。狼狈到厌倦了还不能说,还得装作逍遥。就这样,一直憋着、绷着、装着。装得越长久,就痛得越深重。表面看起来,一段段日子被敷衍得流光溢彩,其实,内心早已一步步挣扎到遍体鳞伤。
这样做的结果是,到后来,你已不再讨厌那些需要敷衍的人了,而是开始讨厌这个始终委曲求全的自己。
别人的阴影没走出,又陷入自我的泥淖。如果说,此前是挣扎,此后便是折磨了。因为不愿,所以不甘。不甘却又无法脱身出来,于是就自己厌弃自己。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好多人,都不同程度地有过这样悲怆地自轻自贱。而真正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向破罐子破摔的,并不是身边多的那些不在一条道上的人,而是心底里始终少一种与这些人分道扬镳的勇气。
没有拒绝,就没有成全。同样,没有告别,就没有欣遇。不在一条道上,原本就不在一个世界。他追逐的,是你远离的;你喜欢的,是他厌弃的。他的春天,是你的冬天;他的温暖,是你的凛冽。原本就不能在一条路上,却要勉强走在一条路上。爱面子,是一种逞强;碍于面子,是一种懦弱。面子的背后,都是虚荣。而但凡虚荣的东西,最终,都是让灵魂受难。
这个世界,有彼此本不是一条道上的人,却如鱼得水地走在了一起。这样的人,不是因为利益结合,就是为了互相利用。一棵树上的雀子,因利益聚,也终必因利益散。在利益那里,最容易养一群见利忘义逢场作戏的人。
说到底,怀揣光明的人,不能走在阴暗的路上。因为,身体在此岸,灵魂在天涯。一个人,活到身心始终分离,活过的每一天,都会是梦魇的日子。
因为,地狱里,永难见天堂的光。
如果,生活不幸让你与厌倦的人走在了一起,而你又做不到形同陌路,那么,就要学会分道扬镳。
分道扬镳,未必是逃避,也未必是空间上的`远离,而是人生的路,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不需要往来,也没必要有交集。
你玩你的绚烂,我看护着我的淡泊;
你爱你的热闹,我守我的安静。
这样做,看似让自己变得有些寂寥孤远,但从此你的内心会变得清幽干净,而人生,也自会拥有了难得的安然与轻松。
分道扬镳的故事9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器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明过人,学富五车,是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是很高的'达官贵人,很是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听完李彪的话后,不以为然地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分道扬镳的故事10
余是她的初中同学,初中正是情豆初开的年龄!她也不例外。
余的班在她班隔壁,巧的是他们俩竟都是数学科代表。每天晚上晚自习后,他们都要把作业上交到老中的宿舍里去。于是,他们俩偶尔会碰面,起初她并不在意,只是偶尔打一个招呼;后来她就发现她们送作业的时间越来越统一了,但她们还是浅浅地打个招呼。可是她的心却一天比一天难安,她说不清楚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很想看到他又害怕看到他,经常坐在教室里发呆;他也偶尔会在她的窗外出现几下,有的时候还会撞上他的眼睛,在他经过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上余了,可是他们谁也没有说,还是象平常一样,为了中考,他们都在忙着读书。
紧张的中考过去了。她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
可是等来的第一封信是余写给她的信,她收到的第一封情书!
她真的给吓傻了,象触电一样,麻木了,她屏住了呼吸,快要失去了知觉,拿起信飞奔上楼。拆信的手是颤抖的,心情无比地激动,看着信,她不知道该怎么收拾自己的心情,她真的太激动了,真的没想到他也在暗恋着她,她还以为只是她一个人的单相思。可是小小的遗憾,信中余说他被保送上的高中,而她已经得知,被省市的一个中专院校录取了!但她还是很高兴,她给余回了信,说得很含蓄,她得承认的一点,她假装自己之前没有喜欢上他,只是为他保送上了高中鼓劲,加油!
她的信发出去了,他马上就给她回了信,我们同在一个镇子,可每次都让邮局送信。就这样,书信来往,快到他高中开学的时候,她好高兴又害怕,因为只要他来上学,她就能见到他,她的家就在中学门口百米不远处。开学了,他时不时地来她家店里看一下,买一下东西,跟她说上两句。她们都很保守,不敢被大人发现了。
没过多久,她也去了省市中专学校。她们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
进了中专学校,她觉得自己好不能适应,她在初中跟别人交流都是用家乡话,而在这里要用普通话,她一下子没法适应过来,她变得不爱说话了,她怕说错别人会笑话,孤单的一个人,唯一高兴的是收到余的来信,然后回信,乐此不彼。他总是在信里叫她“英,”“亲爱的”那个时候她觉得好肉麻啊。
第一个学期放寒假,她们终于见面了,我们走过中学后面长长的乡村小路,在茶花园里坐着聊天,第一次吻她,她好害羞地躲开了。她瞒着妈妈去他的广播室里玩,说不上特别的开心,只是很想见他,可是见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她变得越来越不会表达。
时间过得好快啊,又要去学校了。
在学校里,她总是个后知后觉者,好几次学校里集合开会,她却一个人还在班级里坐着,然后跑下六楼,校长已经开始讲话了,她只好退回教室去。
在上课的时候,她也是经常走神,她总是期望她的余就在她的身边,她好想见到他,总是幻想他突然出现在她的班门口,有好多话想跟他说。可他总是在信中说,他要加油,他的高考要成功,他的压力好大……她渐渐地害怕在给他压力了,信中也不敢说些想他之类的话。
她在学校也有好多的苦恼,她好想告诉他,但又怕影响他的学习!她真的很听他的话,她忍住了,不给他添太多麻烦,信也少了,可是她的心却更封闭了。
二年半很快就过去了,她去了深圳上班,她们的联系越来越少,他也面临高考了,她们更少联系了,她好多好多想要跟他说的`话,似乎已经说不出来了。
她觉得好累,空间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思念太久了会麻木、淡忘,分开太久了会厌倦,可他还是说:让时间和空间来证明我们的爱情……他相信她们的爱永远不会破灭。
可她真的好累啊,她也有压力,家庭经济的压力,她的学费基本上都是由远在上海的亲戚寄给她的,眼下妹妹要上大学,弟弟也要升高中,而她爸一直没有工作。
可她为了不给余添加麻烦,她什么都忍住了,不跟他说。
终于挨到他上大学,他顺利考上市里师范学院。她终于狠下心跟他提出了分手。
她还是收到他的来信,一封,二封...她不敢看,后面我没再拆开了,他也没再来信了。
一年以后,她跳槽到别的公司,看到别人成双成对的,好羡慕。特别是她的表妹,她们俩同岁,她男朋友大她四岁属龙,两个人好搬配,好开心。她就想我以后也要找个属龙的。后来换了个工作,她也好象谈恋爱似的谈了几个朋友,但都不是她喜欢的那类型,都没有感觉,年龄渐大了,父母就着急了,催着她结婚,可她的心还是没有向谁打开过。
她觉得她的心是打不开了。后来余毕业了,她不知道我们是怎么联系上的,只知道他来广东亲戚家,找工作,重见他时,她已经不懂得该跟他说什么了,封闭的心还是没法打开。但是她答应和他重新开始,可又害怕着什么,害怕自己没有他想象的那么贤慧,那么完美,是的,就这样害怕着,无法向他打开她的心情。
她已经得知他在大学时已经谈了一个女朋友,是那女孩追他的。她问余她怎么办?他说不用担心,他会去解决。
他也许给女朋友写了信,也许打电话沟通,他说,和初恋结婚,大家都说不可能,他现在就要让大家知道,这不是不可能的事。
唉,他话说得太早了,他收到了家里学校的上班的通知,让他回去上班。而她不想回去,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城市里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他回家就代表着她也要放弃她的梦想,可是他还是回去了,她都已经记不清怎么跟他说出口的,我们分手吧!
2004年,她的奶奶去世了,家里又在催了,叫她今年必须结婚,不然得等三年后。8月,她辞职回家,然后去了厦门同学那里散了散心,就回家相亲了。
2005年1月份,她结婚了。她给余写了一封信,说她找到一个宽厚的肩膀,至少在她累时可以依靠......没想到的是——在同一天,他也结婚了,新娘是一个刚认识不久的女孩,比她还胖,曾记得他一直喜欢我的胖......
事过境迁,他还在她家上面的中学教书,听说生了个女儿;而她随老公在福州买了房子,实现了愿望,生了个儿子。可是她过得很辛苦,老公也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体贴......
这个时候,她竟然好想他,她知道我这样是不对的,她只想跟他说一声:对不起!如果不是她,他也许还能跟大学的女朋友结婚,三番五次地跟他说分手,他告诉我他在被窝里哭过多少次,而她还是狠心地抛弃...她也说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谁能给她一个答案呢?
【分道扬镳的故事】相关文章:
分道扬镳作文08-27
分道扬镳作文11-28
关于分道扬镳的典故03-05
育儿故事胎教故事06-02
德育故事:我的德育故事02-08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懒蜜蜂肥肥的故事少儿故事08-25
龙舟的故事03-09
熟能生巧的故事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