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1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6、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取得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9、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修养要的属性和功能。
★★10、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人的价值:(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及其自己的需要。(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
★★11、价值观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2、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3、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3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2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
(1)发展的概念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③方_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3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l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_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_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_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⑴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l注意: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抓好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举一反三、先“试点”后推广,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l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_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l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3)方_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
⑴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⑵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⑶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4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②、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③、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5、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②、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6、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
总之,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①、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非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②、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引领人迈向光明而美好的人生路途;错误的价值观则会使人误入歧途,让人容易滑向个人主义的泥沼,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
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8、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⑴、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解析: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2)不同的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各不相同(主体性)。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9、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10、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1、原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2、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11、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在当代,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创造自己永恒的价值,才能铸就无愧于时代的辉煌。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5
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观点(普遍性及实质)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⑴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⑵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⑶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①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控制量变,坚持适度原则
4、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6
1、物质的概念及其特点?
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居多
2、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居多
3、意识的本质是?
①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生理基础上看,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③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常考方式】选择题居多
4、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居多
5、实践的概念及其特点?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②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居多
6、真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②具有客观性、条件性与具体性的特点。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居多
7、联系的概念?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居多
8、矛盾的概念?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居多
9、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1)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②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相互关系:
①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共处于统一体当中,不可或缺;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和材料题居多
10、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想复合的陈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常考方式】以材料题居多
1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居多
12、改革的性质与目的?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常考方式】以材料题居多
13、价值观导向作用的体现及其方法论?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③这要求我们要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常考方式】以材料题居多
1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居多
15、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我们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己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人民是根本衡量尺度)
【常考方式】以材料题居多
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点总结二
1、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①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唯心主义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居多,常结合引文题进行考查
2、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具体体现?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和材料题居多,常结合体现型和解析型设问进行考查
3、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①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和材料题居多,常结合解析型设问进行考查
4、认识的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居多,要求对三大特点进行辨别与区分
5、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①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联系的多样性原理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同时搞好局部;
⑤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和材料题居多,常结合体现型和解析型材料题进行考查
6、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发展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④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和材料题居多,常以体现型和解析型设问进行考查
7、矛盾观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③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统一;
⑤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抓重点,同时学会统筹兼顾;
⑥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把握矛盾主要方面又要注重次要方面;
⑦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和材料题居多,常以漫画题和体现型、解析型设问进行考查
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②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这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③坚持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统一。
【常考方式】以材料题居多
9、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常考方式】以材料题居多,常以解析型设问进行考查
10、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居多
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和材料题居多
1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和材料题居多,常以措施型设问进行考查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二政治必修四归纳12-08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07-05
必修二政治知识点07-01
高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03-10
必修三高中政治知识点06-13
必修三高中政治知识点[优选]06-13
高二英语必修五会考知识点整理03-04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06-02
必修四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03-04
高二政治知识点梳理五篇分享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