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

时间:2025-07-21 11:21:43 银凤 湖心亭看雪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下面是《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欢迎参考!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注释】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本文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明朝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披发入山”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明亡后,专心著作,他在明末清初堪称大散文家,其小品文声誉极高,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文笔干练,丰神卓著,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著有百科全书《夜航船》,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

  词句解析

  开篇:极简的时间与环境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以精确的纪年开篇,看似平淡,实则暗藏深意 —— 明亡后仍用崇祯年号,流露对故国的眷恋。

  “人鸟声俱绝” 以声衬静,写出大雪封湖的极致寂静,为后文 “独往” 铺垫氛围。

  看雪:白描中的天地之境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更定”“独往” 强调时间之晚、行动之孤,“拥毳衣炉火” 细节刻画,既写天寒,又显看雪的执着。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用三个 “与” 字,将天、云、山、水融为一体,写出天地苍茫、浑然一色的雪景,境界阔大。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以 “痕”“点”“芥”“粒” 四个量词,将远景渐次缩小,如写意画般勾勒出雪中景物的渺小,反衬天地的空阔,暗含 “宇宙浩渺,人如沧海一粟” 的哲思。

  偶遇:孤独中的灵魂共鸣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严寒深夜的湖心亭,竟有同好者在此煮酒赏雪,“炉正沸” 的暖意与周遭的严寒形成对比,暗喻精神世界的炽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一句惊叹,道尽偶遇的惊喜 —— 不是 “我遇见了他们”,而是 “他们庆幸遇见了我”,孤独者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同类。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 并非勉强,而是被这份知己之情打动,痛饮尽欢;“别” 字简练,却含相见恨晚的怅然。

  收尾:舟子的 “痴” 字点睛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舟子的喃喃自语,以世俗视角点出 “痴” 字。这里的 “痴” 不是傻,而是对雪景的痴迷、对知己的珍视、对故国的执念,是文人不随流俗的精神坚守。

  主题与情感

  全文以 “看雪” 为线索,看似单纯写景,实则层层递进地抒发情感:

  对自然的痴迷:大雪三日仍深夜独往,可见作者对极致雪景的执着追求,在天地一白中寻找精神寄托。

  遗世独立的孤独:“独往湖心亭” 的 “独”,既是物理上的孤身一人,更是乱世中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

  故国之思的隐晦表达:沿用崇祯纪年、偶遇 “金陵人”(南京为明朝旧都),在看似无意的叙述中,藏着对逝去王朝的怀念。

  知己难逢的慰藉:湖心亭与金陵人的偶遇,让孤独有了回响,“痴似相公者” 的共鸣,是乱世中最珍贵的精神慰藉。

  艺术特色

  白描手法炉火纯青:不用华丽辞藻,仅以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便勾勒出雪中天地的浩渺与人物的渺小,画面简洁而意境深远,如中国水墨画中的 “留白” 艺术。

  叙事极简而情感丰沛:全文不足 200 字,从看雪到遇人,再到告别,情节简单却一波三折。“大喜”“强饮”“喃喃” 等词,暗藏偶遇的惊喜、离别的怅然与旁人的不解,情感藏而不露,余味悠长。

  以小见大的哲思:从 “上下一白” 的宏大到 “舟中人两三粒” 的细微,在空间对比中暗含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 —— 人在自然面前何其渺小,却因精神追求而获得超越世俗的意义。

  考点拓展

  文学常识:

  体裁:山水小品文(篇幅短小,写景抒情,语言简练)。

  文化背景:明末清初 “小品热”,文人借山水抒发性情,张岱是代表作家,其风格影响后世如周作人、汪曾祺等散文家。

  关键句赏析: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妙在三个 “与” 字的叠用,打破常规句式,让天、云、山、水融为一体,毫无隔阂,写出大雪覆盖下天地苍茫的统一性,营造出混沌、纯净的意境。

  以舟子的 “俗见” 反衬作者的 “痴”,“痴” 字是全文的文眼,既指对雪景的痴迷,也指对故国的痴情、对精神追求的执着,让 “痴” 成为文人风骨的代名词。

  情感对比:

  文中 “独往” 的孤独与 “遇人” 的惊喜形成对比,“天地一白” 的空寂与 “烧酒炉正沸” 的暖意形成对比,“金陵人客此” 的漂泊与作者的遗民身份形成互文,让看似简单的游记充满多重情感维度。

  与《江雪》对比: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与本文均写雪中孤景,但张岱的 “痴” 更多一份乱世中的精神坚守与知己之遇的温暖,而柳宗元的 “孤” 则更显仕途失意后的孤愤。

  通过以上梳理,既能理解文本的字面意义,也能体会乱世中文人的精神世界 —— 在白茫茫的天地间,那份对纯粹与坚守的追求,正是《湖心亭看雪》穿越时空的魅力所在。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翻译全文09-10

湖心亭看雪的全文翻译09-12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08-01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07-04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及赏析09-20

湖心亭看雪的全文重点翻译07-14

《湖心亭看雪》全文、注释、翻译09-24

《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08-19

张岱《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