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蹇叔哭师》文言文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蹇叔哭师》文言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蹇叔哭师》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出绛(2),柩有声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10)。”穆公访诸蹇叔(11)。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2),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盂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15)。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16)”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16),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17),崤有二陵焉(18)。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1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20)?秦师遂东。
【注释】
(1)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2)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3)柩(jiu):装有尸体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战争。古时 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杞子:秦国大夫。
(8)掌:掌管。管,钥匙。
(9)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蹇叔:秦国老臣。
(12)远主:指郑君。
(13)勤:劳苦。所:处所。无所:一无所得。
(14)悖(bei)心: 违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国大夫,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秦国元 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姓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姓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6)中(zhong)寿:满寿,年寿满了。拱: 两手合抱。
(17)崤(xiao):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18)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19)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0)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白话翻译】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解析】
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 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 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 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 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 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
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 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 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 遭天遣,遭惩罚。
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
一、文学常识
《蹇叔哭师》选自《左传》,《左传》全称《左氏春秋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 “春秋三传”。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
二、通假字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 通 “避”,意为躲避。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此处 “辟” 同样表示躲避,体现了文言文通假字在不同文本中的延续性。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乘” 通 “四”。在古代,“乘” 常用来表示数量 “四”,如 “乘矢” 即四支箭,在《蹇叔哭师》中 “乘韦” 就是四张熟牛皮。
三、古今异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古义:“然” 为 “这样”。
今义:表示对,是,或作形容词词尾。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行李” 指使者。
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四、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秦师遂东”:“东”,向东进军。例如《鸿门宴》中 “沛公军霸上” 的 “军”,也是名词作动词,意为驻军,二者用法相似。
“隧而相见”:“隧”,挖隧道。在特定语境中,名词被赋予了动作意义,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名词作状语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类似于《愚公移山》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的 “箕畚”,用工具来修饰动作,都是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使动用法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劳”,使…… 劳累。这是典型的使动用法,通过使宾语具有某种动作或状态来表达特定含义,与《过秦论》中 “却匈奴七百余里” 的 “却”(使…… 退却)用法一致。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以 “…… 者也” 为标志,表判断,翻译为 “这就是所说的‘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的情况啊” 。
“邻之厚,君之薄也”:没有明显判断标志词,但从语义上可判断为判断句,意思是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正常语序为 “有何厌”,“之” 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突出强调 “何厌”(有什么满足的)。类似的如《论语》中 “何陋之有”,都是宾语前置的经典例子。
状语后置句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实际应为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于函陵”“于氾南” 作状语,后置在动词之后,翻译为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六、重点虚词
之
助词,的:“先王之制”,“之” 表示所属关系,翻译为 “先王的制度”。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 用于主谓之间,使 “臣壮” 这个句子变成了句子成分,无实际意义。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前文提到的 “何厌之有” 。
其
代词,代指人或事物:“吾其还也”,“其” 指代 “我们”。
语气词,表商量、祈使语气:“吾其还也”,翻译为 “我们还是回去吧”,“其” 在这里表示商量的语气。
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其孰能讥之乎”(出自《游褒禅山记》),“其” 用于反问,增强语气。
【《蹇叔哭师》文言文赏析】相关文章:
《蹇叔哭师》原文、翻译及赏析10-18
蹇叔哭师的诗歌鉴赏11-26
《蹇叔哭师》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1-02
叔向贺贫 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5-09
叔于田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沁园春(答余叔良)赏析09-13
《诗经:叔于田》全诗赏析09-17
哭李商隐原文赏析09-21
《哭孟浩然》赏析11-18
哭李商隐原文及赏析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