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只有学好了断句才能够更好的的理解文章大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一、依托虚词定句读
虚词是断句的 “天然路标”,掌握其位置规律可快速划分节奏:
句首虚词:“夫、盖、惟、若夫、且夫” 等多为发语词,引出下文,其后必断。如《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夫” 后需断开。
句尾虚词:“也、矣、焉、耳、哉、乎、耶” 等常用于句末表判断、感叹或疑问,其后必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也” 后断开。
句中虚词:“之、乎、者、也” 在句中表停顿(如 “者” 表停顿,“之” 为衬字),可辅助断句。如《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者” 后需断句。
注意:部分虚词需结合语境,如 “也” 在句中可能表停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需结合语义判断。
二、依据句式找断点
文言文多有固定句式,利用结构对称或特殊句型可精准断句:
对偶 / 排比句:上下句结构相似,词性相对,节奏一致。如《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可按 “阴风怒号 / 浊浪排空 / 日星隐曜 / 山岳潜形” 断开,因四字短语两两对称。
判断句 / 被动句:“…… 者,…… 也”“为…… 所……” 等结构完整,需在固定格式前后断句。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应断为 “楚左尹项伯者 / 项羽季父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如 “何陋之有”)、状语后置(如 “战于长勺”)需保留句式完整,在倒装成分前后断句。
三、借助语法辨句读
通过分析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判断词语搭配关系:
找主谓宾:主语(名词 / 代词)后若接谓语(动词),可在主语后稍作停顿;谓语后接宾语,宾语结束处常为句末。如《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吴广” 为主语,“素爱人” 为谓语,故断为 “吴广素爱人 / 士卒多为用者”。
辨修饰关系:定语(修饰名词)、状语(修饰动词)常紧跟被修饰词,中间不宜断开。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 分别修饰 “爪牙”“筋骨”,应断为 “蚓无爪牙之利 / 筋骨之强”。
看固定搭配:如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 等固定短语不可拆分,需整体保留。
四、结合语境明语意
断句的根本是理解句意,避免因机械套用技巧而割裂语义:
通读全文:先梳理大致内容,如记叙文关注人物、事件,议论文把握论点、论据,再逐句细化断句。
警惕多义词:如 “走” 在古文中意为 “跑”,“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中 “意” 指 “意图”,需结合上下文确定含义后断句。
利用对话标志:“曰”“云”“言” 等后常接对话内容,需在其后断开,且对话结束处需另起断句。如《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断为 “子曰 / 学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
五、实战技巧总结
先易后难:先找出明显断点(如句尾虚词、对话标志),再处理复杂句式。
两查验证:断句后通读一遍,检查语意是否连贯、语法是否通顺,如 “今齐地方千里” 中 “地方” 为 “土地方圆”,不可断为 “今齐地 / 方千里”。
积累高频考点:重点掌握史传文(如《史记》)、诸子散文(如《孟子》)的断句特点,熟悉常见官职名、人名、地名(多为专有名词,不可拆分)。
[检测练习]
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参考答案]
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译文:张仪停止学业后到各诸侯国游说。他曾陪伴楚国的相国饮酒,后来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但张仪拒不承认也不服气,只得放了他。他妻子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
【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相关文章:
文言文断句技巧指南09-27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09-10
判断句的文言文特殊句式01-09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判断句07-13
课外文言文的断句教学反思(精选17篇)07-29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07-08
断句(刘昶)07-13
《劝学》判断句08-05
断句原文翻译及赏析01-24
木兰诗原文断句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