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茅坤《夜泊钱塘》阅读答案
《夜泊钱塘》是明代著名散文家茅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叙述作者夜间游览钱塘县的经过及所见景物,是一首典型的闲适诗。一起来看看阅读答案,欢迎读者参考!
茅坤《夜泊钱塘》阅读答案 1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习题一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第二联。(4分)
4.结合全诗分析“微吟寄短愁”的“愁”的内涵。(4分)
参考答案
习题一
(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迸”字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
“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
(2)第八句总括全诗
“短愁”指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3.第二联用了六个名词性意象,描写了沉沉树林,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于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于风中振翅疾飞的景象(1分)。
“孤灯”与“一雁”相对,摇曳的灯火恰如诗人漂泊不定的旅途,失群的孤雁恰如诗人孤独的身影,这两个惫象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明是写景,实则诉状抒情(1分),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2分)。
4.一愁羁迟途中,漂泊孤苦,孤独悲凉,从“日已暮”“何处可维舟”“孤灯”“一雁”可以看出;二愁背井离乡,欲归不得,思念家乡,从“离心”“乡梦”可以看出;三愁各般愁绪萦绕心头,难以驱散,“剪不断,理还乱”的苦痛之情,从“问”“微吟”“寄”看出口(答到前两点可给满分)
习题二
(1)请赏析颈联中“迸”“入”的妙处。
(2)请说出尾联中“短愁”的具体含义。
分析
第一,抓住关键字。首先从颈联和尾联入手,因为这是交代故事中心和诗人主观感受的关键所在,任何一首即事叙情,借景抒情的诗篇都不例外。而“乡梦”“短愁”一乡一愁,清晰无误的显示着此乃“思乡之愁”;再看“离心”,这分明是一份离别之情。离开谁?当然是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别愁情绪;继看“孤灯”与“一雁”,这一组数量上的修饰,可谓是将形单影吊描绘得淋漓尽致。值此孤独之际,我想,也只有那个温暖的家才能够抚慰一颗颗寂寞的心灵,此处,虽未写乡愁,确是字字言乡思,句句写乡思。
第二,抓准意象。君看,“日已暮”太阳已经落山,夕阳已然西下,每逢傍晚之际,正是一家其乐融融的时候,远在天涯的游子又有几人不在思乡?这时的思乡之情也格外深沉。想落脚歇歇吧,居然是“何处可维舟”,偌大钱塘江,竟没有一块可以拴住小船的地方吗?恐怕,这飘荡在外的游子对于无家可归更是一番凄凉吧。“树里”“风前”承受着餐风饮露的生活,这就更让人怀念那个贫寒但却温暖无比的港湾。所以,此时正是“孤灯”难眠,见“雁”思归之际。
也难怪在作者的眼里,树叶也因难以承载离别之情而坠落,连“寒流”也载不动思乡之梦。想来,实在精致。树叶也已人化,随情而动。梦本无形,化入江水,又成有形,水之澎湃,愁之无限,凄清惨淡,溢于言表。寻“酒市”做“微吟”,真想“借酒消愁”,岂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更愁”,“杯酒”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浅吟乡曲,“寄予明月”,捎去问候,也不过是徒然无劳。
答案
(1)“迸”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以致迸落了树叶。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百感交集。
一个“入”,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与钱塘江水融为一体,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无休无止。
(2)第八句总括全诗,卒章显志”,短愁”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短愁”应是那种萦绕心间,难以驱散、排解的愁情,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却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愁情。
赏析:
《夜泊钱塘》是明代著名散文家茅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叙述作者夜间游览钱塘县的经过及所见景物,是一首典型的闲适诗。
“江行日已暮”,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早已是傍晚时分。傍晚之际,正是一家其乐融融的时候,远在天涯的游子看到夕阳,思乡之情也格外深沉。“何处可维舟?”想要落脚休息,可是“何处可维舟”,偌大的钱塘江,竟没有一块可以拴住小船的地方吗?这句话写出了飘荡在外的游子对于无家可归的凄凉心情。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树里”“风前”承受着餐风饮露的生活,这就更让诗人怀念自己的家乡。此时正是“孤灯”难眠,见“雁”思归之际。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在作者的眼里,树叶也因难以承载离别之情而坠落,连“寒流”也载不动思乡之梦。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寻“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茅坤《夜泊钱塘》阅读答案 2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夜泊钱塘》阅读题目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
《夜泊钱塘》阅读答案
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
2、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若只说“抒发情感”0分)“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茅坤《夜泊钱塘》阅读答案 3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颔联借用“________”与_________”意象,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氛围。
(2)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作品析。
参考答案
(1)(2分)孤灯、一雁
(2)(3分)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迸”,写出乡愁之强烈;“入”,将乡梦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乡愁之绵长。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作者生平
茅坤生于明武宗正德七年七月二十一日(1512年8月31日),湖州府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嘉靖十七年(1538)得中三甲进士。历任青阳、丹徒两县知县,因政绩卓著,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冬十二月,破格擢升为礼部仪制同主事,未几,迁任吏部稽勉司,曾受牵连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被外调谪为广平通判。后又屡迁广西兵备佥事、河南副使。
时广西数股瑶僮利用壁立山势,盘礴六七百里,劫杀吏民,督府尝疏请三省夹剿未果。两广总督应闻茅坤之才,特檄坤至广西以大征一切军兴事宜相属。茅坤一反大征之惯用手法,用“雕剿”(即“倏而入,倏而出,如雕之搏兔然”)之法,获大胜,被总督叹为“奇才”。因“雕剿”有功,晋升其官阶二级。当时,茅坤年轻气盛,恃才傲物,终被忌者所中,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解职还乡,开始了长达四、五十年的乡居生涯。
嘉靖末,倭寇屡犯两浙,茅坤应胡宗宪请为幕僚,共商兵机。后将胡宗宪诱杀寇首徐海经历编述为《徐海本末》一卷。后因家人横行乡里,为巡抚庞尚鹏所劾,削籍归家,专事著述。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601年12月22日)卒,享年九十。葬武康(今德清县武康镇)鸡笼山。
《湖录》记载茅坤的藏书在当时称霸一方,书楼名“白桦楼”、“玉芝山房”,收藏宋元刻本较多。家编有《白桦楼书目》。有藏书楼数十间,仍充栋不能容,后由其孙茅元仪(茅坤次子茅国缙之子)又编有《九学十部目》。分为九学十部。九学为:一经学、二史学、三文学、四说学、五小学、六兵学、七类学、八数学、九外学。九学而外,再加世学,号曰十部。其藏书印有“茅坤”、“桐园”、“墨香亭”等。
【茅坤《夜泊钱塘》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夜泊钱塘》阅读答案07-13
夜泊钱塘的阅读答案09-02
《夜泊宁陵》阅读答案10-08
《枫桥夜泊》阅读答案10-30
《夜泊巴陵》的阅读答案及赏析09-11
《秦淮夜泊》阅读答案及赏析03-11
《黄溪夜泊》阅读答案08-22
《夜泊牛渚怀古》阅读答案09-11
《泊》阅读答案06-23
泊阅读答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