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5-02-10 07:36:48 知识点总结 我要投稿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1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荤(hūn)蔫(niān)褒贬(bāo)绰号(chu)抠(kōu)

  蘸(zhn)发怔(zhng)撂(lio)怵(ch)戳(chuō)

  (2)解词

  发怔:发呆。

  怵:害怕,恐惧。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难堪:①难以忍受。②难为情。本文选用义项②。

  大名鼎鼎:名气很大。

  【重点句子分析】

  由题目可知,本文要点有二:一写俗世中人,二写俗世之中的奇人,一俗一奇,便是文章的要领。刷子李、泥人张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两篇短文都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均只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2

  一、文言字词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二)词类活用

  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19、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0、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给……命名

  2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22、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形容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乐

  23、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汲泉水,取泉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24、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25、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蹇,骑驴

  26、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初二下册语文考试复习知识点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

  (1)明确论据类型;

  (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全文的一切论述,都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的,明确了中心论点,才能了解作者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寻找或概括中心论点:

  (1)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题目,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开头,有的文章在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逐层论述;中间,有的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这种情况较少;结尾,有的文章通过论述,在文章结尾处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分清论题和论点。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它是一个范围。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看法和主张。论点应该是一个表述完整的判断句或表态明确的句子。

  (3)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材料包括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是用来阐述观点、为观点服务的,要么是由材料引出观点,要么是观点统率材料。所以,可以由二者的关系归纳概括论点。当然,有的议论文既有中心论点,还有分论点,那么有些材料就有可能是用来阐述分论点的,但所有的分论点都是阐明中心论点的。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初二下册语文考试知识点总结

  1、词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2、短语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2)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3)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4)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

  (5)“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还有“主谓短语”和“偏正短语”。

  3、语素

  (1)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位置自由。如“分、好、高、低”;

  (2)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组合,位置自由。如“话、习、确、民”;

  (3)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如“者、第、阿”。

  4,语法知识点

  语法=词法+句法;语法是连接古今汉语的时空隧道。

  阅读古文的三大障碍:眼花缭乱的词类活用;体系庞杂的文言虚词;纷繁变幻的文言句式。但是,理解了汉语语法,这一切都不再是障碍。所以,学语法不是为了懂语法,而是为了读懂文言文。

  理解汉语的词类,能见词判性;会分析古今句子的结构,一眼识别古文中的倒装句。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3

  一、字音

  文绉绉(zhōu ) 绰号(chu ) 庶祖母(sh ) 吹笙(shēng ) 摹画(m ) 眼翳(y ) 舔去(tiǎn ) 侮辱(wǚ )

  二、词义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三、课文解析

  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青少年时期,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赞美了母亲优秀的品格。

  本文分层:

  一、(1-4) 我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

  二、(5-12)母亲对我的管教

  三、(13) 母亲对我的影响

  第二部分:○1对我学习上的督促○2严厉的管教的方法○3犯错的严厉惩罚○4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5除夕打发债主○6与嫂子们的相处,及如何处理她们的矛盾○7母亲受到人格侮辱的反应

  前三段内容并非闲笔,既为下文写母亲做了铺垫,又于文末相呼应。

  母亲为人:仁慈温和,严父慈母,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很有刚气

  教子:严格

  与嫂子们的相处:写了母亲的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仅写了言传,更写了身教。

  如果如果如果:用假设表现自己已经具备的美德,表现了他不溢美,不自夸的品质,也符合自传的语言特点。

  不能不:双重否定来肯定打了一点底子,既表明态度,又不是很绝对。

  注释:

  1选自《胡适自传》。胡适(1891-1962),字适之,原名胡洪骍,安徽绩溪人,学者。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

  2文绉绉(zho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3翳(yi)

  4凡:总共

  以上就是初二下册语文我的母亲知识点总结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4

  第一部分 声现象及物态变化

  (一) 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 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二)物态变化

  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① 离开人体读数

  ② 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 沸腾现象

  (1) 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5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现阶段人民的范围

  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注意,不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公民有:

  ①被剥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

  ②拥有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③分裂国家的人

  ④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公民权利和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

  所谓公民权利指的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有物质保障。由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4.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人民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政治权利的人。不过,后者不能享有公民的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的光荣义务。

  5.法律保障公民的权利

  我们享有的权利,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及他人的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我国通过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6.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

  立法保障,就是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运用国家强制力加以维护。司法保障,是指通过法律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

  7.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什么? ---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8.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①平等权

  ②政治权利和自由

  ③宗教信仰自由

  ④人身自由权利

  ⑤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赔偿权

  ⑥社会经济权利

  ⑦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⑧妇女的权利,婚姻、家庭、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

  ⑨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9.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1)公民在享受权利的时候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3)公民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4)公民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必背知识点

  宪法的地位和核心价值追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其核心价值追求是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

  基本原则: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方式:通过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明确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人权的`广泛范畴:人权的主体广泛,包括我国公民和外国人等;人权的内容广泛,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以及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方式:立法方面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执法方面要求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

  监察方面要求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司法方面要求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宣传方面要求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政治知识点归纳

  1.问:我国的国家性质:

  答: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问:我国现阶段人民的构成:

  答: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3.观:

  (1)与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进行斗争,以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不被动摇,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2)在我国,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领导者),享有宪法赋予的管理国家等权利。作为国家的公民(被领导者),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利益)。

  4.问:公民权利和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

  答:公民权利,指的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有物质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5.问: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答:人民: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

  公民: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宪法: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关系:后者不能享有公民的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等光荣义务。

  [公民=人民 被剥削政治权利的人 敌对分子]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6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一般压力不等于重力。把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强公式:p=S(F),其中:p——压强——帕斯卡(Pa);

  F——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米2(m2)。

  2、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

  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第九章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4)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公式:p=ρgh。

  说明:(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2)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ρ——kg/m3;g——N/kg;h——m。(3)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3、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

  1、实验证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大气压强通常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①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②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③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3、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3×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10.3m

  4、大气压的变化: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低空大气压减小得快,高空减小得慢,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5、大气压的测量: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气压计分为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大气压的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第九章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机翼的上下表面存在的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7

  分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分式:形如A/B,A、B是整式,B中含有未知数且B不等于0的整式叫做分式(fraction)。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等于0

  3.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为1的数)约去,这种变形称为约分。

  4.通分: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叫做通分。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为:

  A/B=A_C/B_C A/B=A÷C/B÷C(A,B,C为整式,且C≠0)

  5.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个分式称为最简分式.约分时,一般将一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6.分式的四则运算: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用字母表示为:

  a/c±b/c=a±b/c

  2.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用字母表示为:a/b±c/d=ad±cb/bd

  3.分式的乘法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用字母表示为:a/b _ c/d=ac/bd

  4.分式的除法法则:(1).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a/b÷c/d=ad/bc

  (2).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a/b÷c/d=a/b_d/c

  7.分式方程的意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8.分式方程的解法: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②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求出未知数的值;③验根(求出未知数的值后必须验根,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8

  一、 字词基础

  1《新闻两则》

  鄂è:湖北省的简称。 豫yù:今河南省的简称。

  绥靖suíjìng: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过去反动政府。 阻遏zǔ’è:阻止;遏止。

  锐不可当ruìbùkědāng: 锐:锋利。当:抵挡。形容来势锐猛,无法阻挡。

  芜湖 荻港 溃退 要塞 阌乡 逃窜 聿

  2 《芦花荡》

  尖利jiānlì: 尖锐锋利。 能耐néngnai: [口]∶本事;技能。

  悠闲yōuxián: 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寒噤hánjìn: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仄歪zè :倾斜。 央告yānggào: 恳求。

  转弯抹角:语言不便直说,以比喻、暗示或正言反说等方式表达。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苇塘 堤防 竹篙 编算 疟子 吆喝 蹿 飒飒 泅水 莲蓬

  3 《蜡烛》

  拂晓fúxiǎo∶天快亮的时候;紧连黎明前的时间.

  瓦砾wǎlì: 破碎的砖瓦. 地窖dìjiào: 贮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鞠躬jūgōng∶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在跳方形舞时(向舞伴)行礼。

  颤巍巍chànwēiwēi: 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

  偷袭 迫击炮 匍匐 交叉 腋窝 名副其实=名符其实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9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二力平衡

  1、定义: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五、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①两物接触并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

  5、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滑动为滚动;④加润滑油。

  六、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公式:单位:Pa。1Pa=lN/m2。

  4、(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由液体重力产生,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公式:p=ρgh。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6、大气压是由空气重力产生,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存在,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0=1.013Xl05Pa=760mmHg。

  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七、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方向:竖直向上的。

  2、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下-F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力。公式:

  4、计算浮力方法有三种:

  (1)秤量法:F浮=G空重-F液示

  (2)平衡法:F浮=G物,即ρ液V排g=ρ物V物g(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

  (压力差法:F浮=F向上的压力—F向下的压力)。

  5、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与物体重力比较:

  F浮G,上浮③F浮=G,悬浮或漂浮

  光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可分

  (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

  (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球面镜

  1、分类:

  凹面镜:(1)作用:会聚光线;(2)应用:太阳灶、汽车头灯

  凸面镜:(1)作用:发散光线;(2)应用:汽车后视镜

  2、虚像和实像

  虚像:非实际光线而是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而成的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在光学中涉及到的像可分成实像和虚像。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能被人眼观察到,即都有光线射入人眼。它们的不同点是: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如小孔成像,幻灯机成像均是实像;而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像均是虚像。实像是光线的实际会聚而成,而虚像则是由发散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虚像。

  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

  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声音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2、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强弱。

  4、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怎么让物理学起来更轻松

  上课专心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做好笔记为辅,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自觉独立复习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要想对于物理的过程中,要清楚的,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我们都要先把图画出来,还有在学习的时候,我们都要专心的听讲,在上课的时候不走神,还有不要自以为是,要不断的学习,向老师和同学问一下,还有这样的话我们要多练习,这样的话就能好好的把物理学下去,在学习的时候多练习。

  重视知识应用

  家里突然停电了,你还会像小时候那么害怕吗?八成是保险丝烧掉了,快去看看。百米赛跑时,为何要求计时员看到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计时?你学了光速比声速大很多,计算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汽车刹车后还要行驶一段距离?在雨雪天气路滑时,如何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与惯性、摩擦有关。如何判断戒指是否纯金?测量质量与体积,计算密度,查密度表对比吧!随着物理学习的深入,你会豁然明朗,生活到处是物理谜语,等待你去解开。

  答题有技巧

  在考试的时候,先拣会做的做,这样你就有一部分分稳稳的握在手里了,你的心态也会不一样了心理就有底了。拿到物理知识卷子先用三分钟时间大概扫一下,整套卷子的难度分布大概确认一下答题策略,先做会做的,在做可能会作的,最后作不会做的,不会做的尽量写。

  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物理考试答题技巧分别有哪些

  第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很多知识是生活中常见的,大部分中考物理题考得很实用,是同学们熟悉的。所以做题时不要有不必要的担心,应该保持沉着冷静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

  第二、先易后难,合理安排时间。

  做题时要先做会做的、有把握得分的题,遇到少数难题,如果两三分钟内还没有较好思路,就要先做其他容易题,等到最后再回过头来攻坚。在一两个题上消耗大量时间导致会做的题拿不到分数是最愚蠢的做法。总的原则是“稳中求快,准确第一”。

  第三、缜密审题、紧扣题意。(审题慢、准;计算要快、稳)

  在物理做题过程中,审题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审题要细致认真,快速抓住关键字眼,准确找到显性条件,充分挖掘蕴含条件,只有在审题的过程中“慢”下来,做题的过程中才能“快”。所以这里“慢”就是“快”,“快”反而因为出错导致“慢”。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有不少题不是不会,而是因为看错题、主观歪曲题意而出错,然后轻易的归结为“粗心、马虎”,其实,仔细审题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能力体现,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细微体现。而能力和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所以在平时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在关键时刻注意提醒自己,记住:做题过程中思路一旦遇到阻碍、或者疑问就应该回过头来重新审查题意!

  第五、思路受阻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初中物理的最大特点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当做题时看到理论问题想不出答案时,应该多想想生活现象;当做题中看到生活现象问题时,应该立刻想到物理定理定律或者公式。如此物理好多难题迎刃而解。

  第六、重视检查,有漏必补,有错必纠确保准确率。

  最后做完题,对于心存疑虑的问题,换种思路重新快速解答一遍,当然如果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要“相信第一感觉”。要检查有无漏题,有无笔误,是否切题,力争解答的内容乃至标点、符号、文字、图表都准确无误(如U与v,P与p,W与w等等不要写错)。特别注意检查以下几点:

  一是单位,检查单位换算是否正确,是否忘记书写或者写错;

  二是公式,是否写错,结合公式的成立条件思考一下是否引用出错,三是结果,重算一下看是否计算出错,思考一下生活看是否符合常理和生活实际。

  总之,在物理中考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要一心一意放在解题上,解题要力求“稳、准、狠”,发挥出最佳水平,做到考后无悔。既要有“我难他更难,新题当作陈题解”的灵活性;也要有“我易他也易。但我更仔细,陈题当作新题解”的警惕性。在有实力的基础上采取得当的策略和方法必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10

  一、电路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 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三、电压

  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3伏=106毫伏。

  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四、电阻

  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3千欧; 1千欧=103欧。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R与它的U和I无关)。

  滑动变阻器: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的地方。

  怎样夯实物理学科基础?

  首先是翻课本,把公式都列在一张纸上。但在在摘录之前,肯定是要理解那个公式的,比如各个符号代表的意思,通常使用的单位,还有整个公式表示的意思。只有理解了这个公式,才能把它用起来。

  列完公式之后,当然就是要把它记下来,背诵下来。但其实当你理解的时候,就已经把公式背下来了。接下来就是要好好锻炼这些基础公式运用的熟练程度。基础不好的同学,有可能是没有把握好一轮复习这个时机去掌握基础。那么一轮复习的时候,那些一轮资料,也有可能是没有好好完成的。可能错了好多没有去理解它,或者都没做。

  公式列出来,理解之后,就可以去找一些基础的题目来练习一下熟练度,特别是,一轮的复习资料,可以把它找出来,然后重新用一下。可以根据现在对公式的理解,然后去改正以前的那些错题,或者是再写一下自己之前没有做的那些题目,来提升自己对公式运用的熟练度。

  在自己感觉自己对公式的熟练度差不多的时候,可以试着去做一些大题,这是需要同学们,去综合运用各个公式的题目。这样子去理解各公式之间的关联。不过,到这种程度的话,就已经达到中上层的水平了!

  流程大致是:理解公式→摘录公式→记忆公式→做基础题训练熟练度→做大题锻炼综合能力。

  学好物理有哪七小步

  一、自学多质疑

  按照老师下发的单元教学计划,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自学,将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写在质疑小本上交给老师。初期为了帮助学生质疑,在课堂上专门安排提问题竞赛,促进思考。

  二、要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弄清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四、必备纠错本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高中生物。知识结构、的解题方法、的例题、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五、保存好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既要作好分类工作,还要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所谓作记号,比方说对习题而言,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六、练习做题

  针对分析解答各部分习题的关键,精选例题,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七、懂得自我评价

  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善于在自己生活的集体中找到评价的参照物。如回答下面问题:①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兴趣、意志力、心理承受力、心理调节能力)如何?②知识掌握程度(了解、理解、还是掌握?自己属于哪一层?有何障碍?)如何?③能力(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如何?

  快速提高物理成绩的“三多原则”

  多理解,就是紧紧抓住预习、听课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预习可分为粗读和精读。先粗略看一下所要学的内容,对重要的部分以小标题的方式加以圈注。接着便仔细阅读圈注部分,进行深入理解,即精读。上课时可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解难点,解答疑问。这样便对知识理解得较全面、透彻。课后进行复习,除了对公式定理进行理解记忆,还要深入理解老师的讲课思路,理解解题的“中心思路”,即抓住例题的知识点对症下药,应用什么定理的公式,使其条理化、程序化。

  多练习,既指巩固知识的练习,也指心理素质的“练习”。巩固知识的练习不光是指要认真完成课内习题,还要完成一定量的课外练习。但单纯的“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应该有选择地做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基础好的同学还应该做一些综合题和应用题。另外,平日应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沉着、自信的心理素质。

  多总结,首先要对课堂知识进行详细分类和整理。特别是定理,要深入理解它的内涵、外延、推导、应用范围等,总结出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其次要对多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进行分析和概括。还有一种总结也很重要,就是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之后分析自己的错误、弱项,以便日后克服。

  物理选择题答题技巧简介

  (1)审题干:在审题干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明确选择的方向,即题干要求是正向选择还是逆向选择。正向选择一般用“什么是”、“包括什么”、“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这表明”等表示;逆向选择一般用“错误的是”、“不正确"、“不是"等表示。其次,明确题干的要求,即找出关键词句?――题眼。 再次,明确题干规定的限制条件,即通过分析题干的限制条件,明确选项设定的具体范围、层次、角度和侧面。

  (2)审选项:对所有备选选项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运用解答选择题的方法和技巧(下文将有论述),将有科学性错误、表述错误或计算结果错误的选项排除。

  (3)审题干和选项的关系,这是做好不定项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常见的不定项选择题中题干和选项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没有关系,这种情况下该选项不选。

  第二、选项本身正确,且与题干有关系,但选项与题干之间是并列关系,或选项包含题干,或题干与选项的因果关系颠倒,这种情况下的选项不选。

  第三、选项并不是教材的原文,但意思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同或近似,或是题干所含知识的深层次表达和解释,或是对某一正确选项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这种情况下的选项可选。

  第四、单个选项只是教材中知识的一部分,不完整,但几个选项组在一起即表达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这种情况下的选项一般可选。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11

  课程标准的要求:

  1.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3.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实例.

  4.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5.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6.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意识:

  全章内容概述:

  1.电压电压的单位,电压的测量.

  2.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3.电阻电阻的概念,单位,变阻器的结构及作用.

  4.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短路的危害.

  5.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6.欧姆定理和安全用电.

  教材内容分析及建议:

  章首图:章首图是雷电现象,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可提问:生活中的电和雷电有关系吗?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初二物理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一节电压

  通过此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电压的单位是什么?怎样测量电压?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电压是电学中重要的概念,是研究欧姆定律的基础。本节重点是练习使用电压表。

  图6.1—1是实验室模拟的雷电现象,即起电机的高压放电现象。与章首图相对比,可让学生思考自然现象与科学实验也有联系。教师可想办法模拟实验,演示放电现象。

  电压概念的形成: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热知的“电压”一词来学习。教材只讲了电压是什么的问题。

  教学建议:启发提问:你在日常生活那些地方听说过“电压”这一概念呢?让学生讨论、阅读思考回答,让他们从实际中认识电压。

  想想做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灯泡两端电压变化及亮度变化情况。让学生感知灯泡的亮度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出电压的作用。即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要有电压。然后讲解电源作用、电压表示符号及单位。

  怎样连接电压表: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它去掉了现行教材的讲述式的介绍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说明书自学并使用电压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建议:教师可以采用先让学生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书,然后交流获取的信息,谈谈电压表的连接方法。同时让学生根据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自我设计一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的电路,并动手实验。这样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师注意:电压表的连接与旧教材的区别:过去的是“电压表与部分电路并联”。电流从“+”入“—”出,过于抽象。现今更加直观、准确、可操作性强。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教材没有告诉读数的方法,而是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电压表读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切忌直接告诉。可先展示一下电流表,让学生说说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然后想想该怎样,谈谈你从电流表的读数中受到什么启发。大胆尝试一下电压表的读数。

  想想做做:电池串联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对测量的分析,不难得出串联电池组电压的特点,即让他们从实验中感知串联电池组电压比单个电池电压多,且等于个串联电池电压之和。

  建议: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实验后提问:串联电池电压组给了我们哪些新的启发呢?关于学生问到并联电池组电压时,由于并联电池组在日常生活中少见,教材未研究,教学中可让学生课外研究。

  动手动脑学物理:共有4个小题,且都联系实际,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第2题自制盐水电池,并用电压表判断电源正、负极。教师应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器材,让他们动手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打破对电的产生的神秘感。在用电压表判断电源正负极时,大胆用“试触”的方法来实验。遇到问题可讨论如何解决。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力的知识点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力的知识点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第七章:第3节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12

  一、电路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 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三、电压

  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3伏=106毫伏.

  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四、电阻

  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3千欧; 1千欧=103欧.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R与它的U和I无关).

  20xx年7月3日星期六滑动变阻器: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13

  一、物体的质量

  质量及其特性

  1、定义: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质量的特性: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只与物体内物质的多少有关,与位置、温度、形状、状态等无关。

  质量的单位换算

  1、质量单位:国际上的主单位是千克(kg)还有比它大的吨(t),比它小的有克(g),毫克(mg)。

  2、换算关系为:1t=103kg;1kg=103g;1g=103mg。

  二、测量物体的质量

  测量工具

  实验室里有:托盘天平、学生天平.

  生活中有:杆秤、案秤、电子秤、台秤等.

  三、物质的密度

  1、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2、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是表示物质本身特性(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的物理量。

  4、表达式:ρ=m/V

  5、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103kg/m3探究如何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①鉴别物质;(求出密度查表判断)

  ②分别求物体的`密度、质量和体积;

  ③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④判断几个物体的ρ,m,V的大小比较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比热容

  A.课堂上采用的实验方案(水与沙子的初温相同)

  (1)取相等质量的水与沙子,采用相同的加热方式来加热沙子与水(即让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观察水和沙子的温度变化(升高)情况。

  (2)取相等质量的水与沙子,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温度变化相同),观察水和沙子所需要的时间是否相同。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14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数据的分析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初二必备数学知识

  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①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②坐标轴和象限

  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③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平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④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a、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 x>0,y>0

  点P(x,y)在第二象限→ x0

  点P(x,y)在第三象限→ x<0,y<0

  点P(x,y)在第四象限→ x>0,y<0

  b、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 y=0,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 x=0,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 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c、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直线y=x)上→ x与y相等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 x与y互为相反数

  d、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e、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f、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y?

  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x?

  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x2+y2

  初二数学常考知识

  一次函数

  1、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2、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关系式(解析)法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列表法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图象法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4、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5、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①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y=kx+b中的b=0时(k为常数,k不等于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②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③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15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4.极差: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5.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16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定理: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3.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17

  1、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的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而不是一种力~这个要注意```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注意描述惯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原来的运动状态

  (2)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3)改变之后的运动状态``

  3、合力

  合力,顾名思义就是合成的力。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两个不同方向的力作用在同一个作用点上,这两个力合成后的合力就相当于一个作用力对该作用点的作用力一样。

  合力就是物体所受所有外力的矢量总和(矢量:有方向的量)。

  合力=0则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是匀速运动,方向不能变,)

  合力不为0时就是说物体不受平衡力它就要变速运动(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

  分力就是组成合力的力。

  重点:若两个力的三要素的完全相同,他的合力为F1+F2。

  难点:力的方向。

  4、力的平衡

  平衡力就是两力的合力为0。

  (1)平衡力是作用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点上的、矢量和为0的几个力,是一组平衡力。

  说得简单一些,对于两个力,如果他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那么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初中只考察一对平衡力的情形。

  (2)一对平衡力总是作用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上!

  如果物体只受到平衡力的作用,那么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的运动状态。

  (3)在同一物体上的一对共点力。

  第七章

  1、质量~质量的定义你要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

  不同物体含有的物质的多少不一定相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mass)。

  质量的单位:kg,测质量的工具:天平(注意天平的使用,这个很重要,先干嘛后干嘛,由于板块有限,麻烦你自己看书吧````)

  2、密度:某种物质的质量和其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密度。符号ρ。单位为千克/米^3。

  其数学表达式为ρ=m/V。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体积的主单位是立方米,于是取1立方米物质的质量作为物质的密度。对于非均匀物质则称为“平均密度”。

  密度的物理意义。用水举例,水的密度在4℃时为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1.0×10^3kg/m^3,物理)意义是: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阿基米德原理:力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侵入深度有关

  4、物体的沉与浮

  决定物体沉浮的条件是物体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自己注意一下~

  第八章(版面有限,不好意思)

  压强的定义~自己总结咯~这个很简单

  压强的计算:p=F/S

  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有关``

  液体的压强要注意连通器的应用,以及他的基本定义~公式~

  大气压强要注意他的计算方法~一个大气压有标准的数字,看下书就知道了~

  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注意流速快,压强小。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18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19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5.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6.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7.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AC=BD

  8.矩形判定定理: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9.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10.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11.菱形的判定定理: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12.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13.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14.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15.正方形判定定理: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16.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17.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18.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19.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0.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20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声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能使人耳鼓膜振动,让人觉察到声音的存在、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这表示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是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340m/s,应记住。

  二、声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增大响度的目的是使声音更响亮,听清来更清楚。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女子的音调比男子高。

  3、音色:不同的发声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生的响度和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还是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声音的另一因素,音色不同。

  三、噪声

  1、噪声: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乐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3、噪声的危害

  4、噪声的控制

  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

  (1)控制噪声在声源。

  (2)阻断噪声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20Hz—20000Hz之间,称为可听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还能成像等特点。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21

  一、“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1.成因: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

  2.发展农业的.条件: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河网纵横。

  3.位置: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

  4.交通: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众多的铁路、公路干线,以及现代化的港口群、航空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二、“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一国两制”理论日趋成熟与完善,成为中英两国的指导思想;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

  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22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特别地,当一次函数ykxb中的b为0时,ykx(k为常数,k0)这时,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2、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如下图)4.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当k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ykx(k0)中的常数k。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ykxb(k0)中的常数k和b。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k的符号b的符号函数图像yb>00xyb00xyb0K

  四边形

  1.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1)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1)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2)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4)对角线互相平分;

  (5)邻角互补(.DOCADBCA4D32C1B因为ABCDAB

  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5)对角线互相平分ABCD是平行四边形DOC.AB

  5.矩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是矩形

  (;2)四个角都是直角

  (3)对角线相等.有通性;DCO因为ABCDADBC

  6.矩形的判定:

  (1)平行四边形一个直角边形DCAB

  (2)三个角都是直角

  (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四边形ABCD是矩形.ADOBCAB

  7.菱形的性质:因为ABCD是菱形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2)四个边都相等;

  (3)对角线垂直且平分对有通性;ADO角.CB

  8.菱形的判定:

  (1)平行四边形

  (2)四个边都相等

  (3)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等四边形四边形DABCD是菱形.AOC

  9.正方形的性质:因为ABCD是正方形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2)四个边都相等,四个

  (3)对角线相等垂直且平DCB有通性;角都是直角;分对角.DCO(1)

  10.正方形的判定:

  (1)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等ABAB(2)(3)

  (2)菱形一个直角

  (3)矩形一组邻边等一个直角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3)∵ABCD是矩形DC

  又∵AD=AB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

  11.等腰梯形的性质:

  (1)两底平行,两腰相等;是等腰梯形

  (2)同一底上的底角相等

  (3)对角线相等AD因为ABCD;BOC

  12.等腰梯形的判定:

  (1)梯形两腰相等

  (2)梯形底角相等

  (3)梯形对角线相等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D

  (3)∵ABCD是梯形且AD∥BCABOC

  ∵AC=BD

  ∴ABCD四边形是等腰梯形A

  1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15.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BEDDECCFBA

  一基本概念: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四边形的外角,多边形,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四

  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二定理:中心对称的有关定理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

  这一点对称.三公式:

  1.S菱形=12ab=ch.(a、b为菱形的对角线,c为菱形的边长,h为c边上的高)

  2.S平行四边形=ah.a为平行四边形的边,h为a上的高)

  3.S梯形=

  常识:

  ※1.若n是多边形的边数,则对角线条数公式是:

  n(n3)212(a+b)h=Lh.(a、b为梯形的底,h为梯形的高,L为梯形的中位线)

  矩形正方形菱形

  2.规则图形折叠一般“出一对全等,一对相似”.平行四边形

  3.如图: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从属关系.

  4.常见图形中,仅是轴对称图形的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奇边形、等腰梯形;仅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平行四边形;是双对称图形的有:线段、矩形、菱形、正方形、正偶边形、圆.注意:线段有两条对称轴.

  ※5.梯形中常见的辅助线:

  ADADADAD中点E中点BECBCBEFCBCFEADADADAFDEF中点中点EBCEBCBCBGC

  ※平移与旋转旋转

  1.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2.旋转的性质: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角相等。

  中心对称

  1.中心对称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

  2.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3.中心对称的性质:在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结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轴对称

  1.轴对称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①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3.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图形变换图形变换的定义: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统称为图形变换。

  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①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可以化为ax2bxc0(a,b,c为常数,且a0)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bx、c分别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的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b分别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的系数。(强调:项和系数要包括前面的符号)构成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

  (1)整式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

  (4)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

  2.②注意事项:

  (1)二次项系数a0是一般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都是在一般形式下定义的,判断各项系数时,必须先将方程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3)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均可经过整理(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均可化为一般形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⑴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①如xm(m0)的方程都可以用开平方的方法求出它的解,这种解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②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所解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点:经过整理、变形后得到等号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非负数;

  ③理解直接开平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平方根的定义。⑵用配方解一元二次方程:

  ①把一个二次三项式组成完全平方式的变形过程,叫做配方,用配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以配方为手段,以直接开平方为基础的一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③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㈠二次项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㈡移项:方程左边为二次项和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

  ㈢配方:方成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使方程左边变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常数;

  ㈣求解:如果右边常数是非负数,就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⑶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①方程axbxc0(a0)的求根公式:x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②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㈠把方程整理为一般形式ax2bxc0(a0),确定a,b,c的值;㈡计算b24ac的值;

  ㈢当b24ac0时,把a,b和b24a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计算,从而求出方程的解。③求根公式专指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只有确定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时,才可以使用④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一般解法⑷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①利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因式分解法

  ②因式分解法的理论依据:两个因式的积等于0,那么这两个因式中至少有一个等于零,即

  AB0A0或B0。

  2bb4ac2a2(b4ac0),利用

  2③用因式分解法所解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点:等号一边的代数式可以做因式分解,另一边为0.

  ④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㈠将方程的右边化为一;

  ㈡将方程的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的形式;㈢令两个因式分别为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㈣分别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3、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顺序:

  先特殊,后一般,先考虑是否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不能用这两种方法时,再用公式法和配方法。当二次项系数为一,一次项系数为偶数时,用配方法方便。

  4、根的判别式

  把b4ac叫做一元二次根的判别式,记作△=b4ac,axbxc0(a0),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没有实数根△<0

  有两个实数根△0(此时两根可能等,也可能不等)。

  5、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列方程解应用题,应透彻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时,要注意列出的方程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⑴方程左右两边表示同类量;

  ⑵方程左右两边的同类量的单位一样;⑶方程两边的数值相等。※增长率问题公式

  2增长后的数=基数(1+增长率)n(n指增长的次数)降低后的数=基数(1-增长率)n(n指降低的次数)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

  V长方体长宽高

  V正方体(边长)

  3※根据题的实际意义对方程的根进行取舍。

  方差与频数分布

  知识框架图数极差据的方差用计算器计算波标准差比较事物的有关性质动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有关特征

  差频数与数频率频据数的分分频数分布表布布频数分布图1n1n

  数据的波动

  一、极差

  1、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2、极差=数据中的最大值数据中的最小值。

  二、方差

  1、在一组数据x1,x2,,x3,,xn中,各数据与他们的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

  2组数据的方差,常用s来表示,即:s21n[(x1x)(x2x)(xnx)];

  2222、方差的三种公式:基本公式:s化简公式:s22[(x1x)(x2x)(xnx)];[(x12222

  x2xn)nx]

  2222化简公式的变形公式:s"1n(x1x2xn)x

  ""222222"3、设化简后的新数据组x1,x2,xn的方差为s,设x1,x2,,x3,,xn的方差为s(其中,则s"s2;xixia,i1,2,n,a为常数)

  4、方差的作用:用于表述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方差越小,该数据波动越小,越稳定。

  三、标准差

  1、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即:

  "21nx1xx2xxnx222;

  2、标准差用于描述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3、标准差的单位与原数据的单位相同。

  四、方差与标准差的关系

  1、s;

  22、与s2的作用相同、单位不同。

  五、频数分布与频数分布图1、数据的分组整理组限、组距和组数:

  把一套数据分成若干个小组,累计各小组的数据个数。期中每个分数段是一个“组区间”,分数段两端的数值是“组限”,分数段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组距”,分数段的个数是组数”.

  2、频数、频率与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图①每个小组的数据的个称为这组数据的频数;

  ②频率:每个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个数的比值称为这组的频率;

  ③频率的计算公式:

  每组的频率=这组的频数/数据的总个数

  ④各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数据总数;各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1.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23

  1、质量

  (1)定义: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对于一个给定的物体,它的质量是确定的,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及换算: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和毫克(mg),1t、103kg、103g、103mg。

  2、质量的测量

  生活中称质量的工具是秤,在物理实验室里,用天平称质量,其中包括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1)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③估计被测物的.质量,把被测物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2)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①天平调好后,左右两托盘不能互换,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平衡

  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秤量

  ③砝码要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以免因为手上的汗而腐蚀砝码

  ④保持天平盘干燥、清洁。不要直接放潮湿或有腐蚀性的物体。

  (3)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每台天平能够称的质量叫天平的称量,也叫秤量。

  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就是标尺上最小刻度所代表的质量数。

  3、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用字母“ρ”表示。

  (2)密度的计算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是kg/m3,实验中常用单位是g/cm3,1g/cm3=103kg/m3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24

  本节内容电阻是电学中重要物理量之一,对电阻的理解,探究导体长度对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及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炮的亮度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1.电阻概念的形成:教材首先从学生们熟悉的事例中引出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概念:导体、绝缘体、接着让学生通过“想想做做”动手实验来获取不同导体连入电路中对灯泡的亮度的`影响的信息。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感知

  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有大、有小。从而形成电阻的概念,避免了过去的读概念、记概念的做法。

  想想做做:(见教材附注)建议:当学生自我动手试验后,课中提出思考: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有困难是教师可引导,如“引起灯泡亮度变化,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课标中没有明确的要求,而是以活动建议的形式提出,课本中以“想想做做”来研究电阻大小与长度的关系。为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打基础。学生通过“想想做做”的实验探究来获取信息。明白了铅笔芯的长短对电阻大小的影响

  建议:实验中教师可提问:实验中你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小灯泡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铅笔芯电阻的大小可通过灯泡亮暗程度来体现(学生完成这一思维过程,笔者认为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应给予引导)

  3.变阻器:研究变阻器时,除研究了滑动变阻器外,还增添拓展了对电位器的研究,画出了电位器的内部结构图,教学建议P16,批注。

  4.探究变阻器的作用: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炮的亮度?这个探究有两个核心问题:

  ①变阻器是怎样改变电阻的?

  ②如何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这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建议:(见教材P16,批注)

  5.科学世界介绍了半导体、超导体的特点及半导体、超导体材料的发展对高科技的影响,教师要给予指导性的阅读。

【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05-31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05-27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04-07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最新06-18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10-30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04-03

苏教版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06-29

(精)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01-22

初二知识点总结07-11

初二知识点总结08-02